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

ID:45940357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_第1页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_第2页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_第3页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_第4页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鲁迅的正译翻译观[关键词]翻译;鲁迅;“硕译”;正译正如对中国翻译史论意义的认识和研究的不够一样,对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杰岀翻译家地位,论界认识上也有许多不足甚至误区。鲁迅一生的译著甚丰,实际上比他的创作还要多。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出版了33部单行本,达300余万字。有人认为,鲁迅翻译的成果从质量上看力作不是很多,“宁信而不顺”的译文从读者的接受效果上看也差强人意。在翻译思想上更以偏带全,用“硬译”来概括鲁迅的翻译观。实际上,随着鲁迅思想、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

2、发展、转变——茅盾曾精辟地概括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他的翻译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以致成熟的。1927年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成为一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并被公认为左翼文坛的盟主和旗手。在鲁迅生命最后的十年里,他明确地提岀了“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的一系列精湛的正译论述;对他自己的译著和整个译界影响巨大,在屮国翻译理论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无独有偶,和中国译史上另一座丰碑唐代名僧玄奘的翻译观一样,两人都是不偏执于直译和意译,主张“兼顾两面”正译的。下面,笔者拟从发展的观点论述鲁迅“兼顾两面”正译

3、观产生、提出的过程。一、早期:从意译向直译的转变在中国近代“救国图存”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i批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屮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至“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木”的口号;体现了国人翻译强国的进步思想;引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山于受到语言素养和文化视野的限制以及翻译功利性的影响,当时的译者从市场的接受角度出发,重意译而轻原著,增删、演绎、改写与格义大行其道。这一情况非常类似明治初期日本的“豪杰译”,为了文学启蒙或者政治宣传的需要,对原作的主题、

4、结构、人物等任意增减改变。鲁迅最初的翻译也受到了这种意译和改写Z风的影响,以至他的处女作《斯巴达Z魂》至今无法判别是翻译还是创作,他去世前一年还调侃说「'大概总是从什么地方偷來的。”1903年,鲁迅用典型的意译法译出《月界旅行》,将原作28章“裁长补短,得十四回”,并将“其措词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随着时世发展和翻译须以诚信、真切反映原著精神风貌为耍旨的观念深入人心,鲁迅和整个译界逐步摆脱意译风气的影响。1909年,鲁迅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体现了其翻译思想的重要转变。小说《序言》指出:“

5、特收录至审慎,宜以遙译亦期弗失文情。”表示宁拂戾时人,也要以诚为本,甚至连人名地名都悉如原音,不加省节。随后翻译的《工人绥惠略夫》、《出了象牙塔》等,“除了儿处不得已的地方,儿乎是逐字译”,“文句仍然是直译……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二、“硬译”或“宁信而不顺”鲁迅是在1929年1月20日《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译后附记中明确提出“硬译”这一概念:“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來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甚多;倘将伪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

6、译之外,只冇“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后来,鲁迅又在区分译文读者对象的前提下强调:“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指1“很受了教育的”)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又在1933年8月2日《关于翻译》中说:“我要求中国有许多好的翻译家,倘不能,就支持着'硬译'。”由此可见,鲁迅的“硬译S第一是过渡时期的权宜提法。在自己能力不够,尚未探索到更好的译法时,只好“硬译”。正如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所言:“自然,世间

7、总会有较好的翻译者,能够译成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时我的译本当然就被淘汰,我就只要来填这'无有'到'较好'的空间罢了。”第二,“硬译”并非鲁迅“好的翻译”的理想标准。只不过“宁顺不信”的意译,不如“宁信而不顺”的直译。因为译得“信而不顺”,不会产生译得“顺而不信”的迷误。第三,鲁迅的“硬译”论有一定适用范围,例如精英读者和科学理论论著等。我们应该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历史地、具体地分析评价鲁迅的“硬译论”。既不能过分拔高美化,也不能无知地贬低丑化。历史上有梁实秋尖刻嘲讽鲁迅的“硬译”。1

8、929年9月10R,梁实秋发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诬认“硬译”就是“死译3“死译就不同了:死译一定是从头到尾的死译,读了等于不读,枉费时间精力。况且犯曲译的毛病的同时决不会犯死译的毛病,而死译者却有时正不妨同时是曲译。”鲁迅紧接着发表了著名杂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予以有力的驳斥,并科学地阐述了“硬译”的理由。尔今,国内外译界侶导杲化翻译,鲁迅的“硕译”观乂被重新大加引用。这种时候如果不注意区分时空差别,会把特殊年代的“硬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