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

ID:46165493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1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_第1页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_第2页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_第3页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_第4页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当得利纠纷的举证责任研究不当得利之债,是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在不当得利争议中,主要争议当事人受益方和受损方之间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在双方都不能提供充分证据时又该如何运用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认定案件事实,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也直接关系到了不当得利制度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下面,笔者以一则真实的案例对不当得利纠纷中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案情简介】原告张某诉称,原告于2009年5月17日从其银行卡上转账40万元到被告在中国银行某支

2、行的银行卡内,有银行转账单作为凭据。此后,原告要求被告归还此款,被告不同意归还。为此,原告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返还不当得利款40万元。被告王某辩称,该40力-元并非被告向原告的借款,而是原告归还被告的借款。被告于2008年12月向其父借了21万元用于购房。原告得知后,向被告提出借款20万元,借款时间半年,被告于2009年1月初将20万元现金借给了原告,原告向被告出具了借条。2009年2月上旬,原告再次向被告提出借款20万元,被告考虑到与原告的关系,答应原告,被告随即在其父王某处借了20万元现金借给了原告,原告向被告出具了

3、借条。2009年4月,因其父急需资金,要求被告拿钱周转,被告于是要求原告提前还款,原告未同意。经过被告多次催收,原告于2009年5月同被告一起到中国银行,通过转账将借款40万元还给了被告,随后,被告将原告出具的两份借条还给了原告。因此,40万元并非是被告在原告处的借款,而是原告归还被告的借款。请求驳冋原告的诉讼请求。木案的主要证据有:1•原告提交的中国银行某支行的银行卡交易清单1份。证明原告于2009年5月17日从其银行卡上转账40万元到被告在中国银行某支行的银行卡内。2.被告之父王某的证言。王某称其于2009年5月,因刚

4、收到一个工程的工程款,于是将40万现金借给了被告王某。【法律意见】W理该案的法院认为,被告辩称案件所涉款项为还款,系其父提供的借款,但被告的答辩意见与证人的证言相互矛盾,因此对被告的答辩意见法院不予采纳。关于本案被告收款是否构成不当得利,法院认为,被告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应当将収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法理解说】结合本案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在不当得利纠纷屮,原、被告均没有提供充分证据时,法院可依职权调取证据,并根据高度盖然性标准结合经验法则对证据作出判断,对事实予以确认。现论证如下:一、原告、被告

5、均应对所主张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不当得利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根据该条规定,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1)一方(被告)获得利益;(2)他方(原告)受冇损失;(3)—方获利和他方受损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4)被告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欲确认不当得利关系成立,在诉讼中须对以上四个构成要件山当事人加以证明。其中,第四个要件是不当得利区别于其他债的关键点,是不当得利的最重要特征。关于上述要件举证责任的分配,

6、目前我国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也往往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前三个要件证明责任问题,因原告普遍能够举证,因此争议较少。多数的案例及理论争议均在于获利一方是否存在合法根据这一要件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原告对四要件全部承担举证责任,此观点延续了“法律要件分类说”的举证分配理论,即着眼于事实与实体法的关系,要求凡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就权利发生Z法律要件举证;第二种观点认为原告应承担证明前三个要件的法律责任,而被告应承担证明自己取

7、得有法定或约定依据的责任,否则被告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持此观点者认为,第四个构成要件对于原告来说是一个消极事实,根据常理及公平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当事人不应承当证明消极事实的举证责任。而该要件对于被告来说,却是一个积极的事实,故应山其承担举证责任。此种观点的参考理论主要为“待证事实分类说”。根据此观点,原告只需拿出转款单、收据证明被告因原告受损而获利即可,若被告无法证明自己获利是有合法根据的,被告就要败诉并还钱。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均有不足。由于传统人情伦理影响深刻,目前群众证据保存意识较差,基于亲戚、恋爱、朋友等关系

8、产生的经济往来,原告没有相关手续予以佐证的情况相当多,进入诉讼后,若法院将全部举证责任全部分配给原告,原告通常会因难以证明“消极事实”而导致败诉,不利于还原客观事实,维护社会公平。反之,如果将证明“无合法根据”的责任全部分配给被告,是倒置了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属于举证责任倒置,而举证责任倒置需要有法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