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65230

大小:6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08-06

上传者:U-944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手”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诗经》“手”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我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先生曾说过:“我们不能只把《诗经》看作一本古老的诗歌集;它是中华文化的元典,具有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的多重无可取代的价值,研究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研究汉语史,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人类学,都必须研究《诗经》。”自汉代开始,解释《诗经》、研究《诗经》者代不乏人。而清朝以来,人才辈出,名家蜂起,著作汗牛充栋,灼见丰赡,蔚为大观。毛《传》、郑《笺》、孔《疏》、《尔雅》、《说文》是解释《诗经》的本源,而朱熹的《诗集传》、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陈奂的《诗毛氏传疏》、方玉润的《诗经原始》、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黄悼的《毛诗郑笺平议》与《诗疏平议》,造诣尤深。现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可谓不少,面世的成果不可谓不多,其中亦不乏的见卓识,但是就整体水平而言,仍未能超迈前人,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由于时代遥远,语言艰涩,因而是最难读的古书之一。汉代的学者就曾发出“诗无达诂”、“诗无通故”的浩叹。事实正是如此。无论是对《诗经》题旨的说解,还是对《诗经》词语的诠释,无不见仁见智,呈现出几千年纷纷无定解的局面。自古至今,在《诗经》词义研究方面虽取得很大成绩,但有不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大量词语诸家训释不一,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择善而从;有些词语诸家训释欠明,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加以阐发;有些词语诸家训释皆误,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予以订正。可见《诗经》词义研究的任务还很艰巨,仍是当今《诗经》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上大学以后,我最喜欢的是张嵎老师讲的先秦文学。一是自己本身就对先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张嵎老师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已经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深深的吸引了我。他的每一节课我都听的无比认真。上课笔记做的非常好。记得有一次他在讲解《诗经》里的《芣苢 》一文时讲到,《诗经》里面手的动作有很多,有许多词语都是描述手的动作的。这一块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涉足,你们做毕业论文时,可以参考。这是个很好的选题。当时,我默默的记在心里了。大三,我选修了胡世文老师的训诂学,初步学习掌握了一些古文字考释,训诂的方法。有了这方面的基础,更加坚定了我选《诗经》“手”动词来研究的信心。因为《诗经》是我最喜欢的古籍经典,毕业论文能研究它,我想在增长我知识的同时,也会给我带来莫大的享受和乐趣的。《诗经》被誉为“世界最美的书”。历代研究考释学者很多,他们对《诗经》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诗经》中“手”动词这一块的研究中仍是空白,十分具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通过我的努力,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为《诗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依据。一、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此次研究主要是针对《诗经》中的“手”动词进行考释。《诗经》中有很多“手”动词没有被注释或者是详尽的就该动作的描述,选取比较有研究价值的进行考释。笔者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为《诗经》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依据。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通读《诗经》,摘录出其中的“手”动词。2、阅读“三家注”和今人的注解,记录下自己有疑问但是其并没有作注或者说法不一的词语。3、查阅辞典解决疑问,一时无法解决的选取出来做进一步的研究。4、大量阅读相关的考释古代文学作品字词的文章,了解词语考释的主要形式、方法。5、选定要考释的词语,参照“三家注”和今人的注释,根据工具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动手写稿。参考文献1.《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余冠英《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4.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5.金启华《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6.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王力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3年8.迟文浚《诗经百科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近五年《诗经》语词考释研究《诗经》是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像西方汉学家们的评价:它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所以,二千多年来有关《诗经》的研究论著,浩如烟海。新时期,学者们依然将众多关注放在了这本中华的元典上。正如中国诗经学会(于199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批准筹办,1993年正式成立)会长夏传才先生在今年1月—4月举行的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讲:“近十几年,《诗经》的普及传播和学术研究,持续地呈现全面繁荣发展的态势。在学术研究上经资料统计,仅2000~2007年的8年间,中国内地发表论文3230篇。自2000年起,出版各类《诗经》著述200余种(含各类国学丛书中的收录)。”(1)纵观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可发现时下对《诗经》的研究有求新求细之趋势。笔者将在本文就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诗经》词语的考释研究方面进行整理归纳,通过量化的分析指出《诗经》中动词,尤其是“手”动词在研究中的欠缺,以及今后研究的必要性。2006年2006在所发表的关于《诗经》的研究论文当中,有四篇文章是关于《诗经》语词考释研究的。其中分别涉及到《诗经》当中的句末语气词,副词,单音节形容词,使令动词。2006年《学海》第1期中韩宏韬的《<诗经>句末语气词正变简论》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兮”字为正格,其他句末语气词为变格的观点。并阐释了《诗经》句末语气词正变的美学意义。在这一年的《湘南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中张道俊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就《诗经》的副词系统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勾勒。以毛传和郑笺为主要依据分析了《诗经》的副词系统,发现《诗经》中的百余个副词已涵盖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禁、连接等语义范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副词体系。从而得出结论:《诗经》时代汉语的虚词已经非常发达。《牡丹江教育学院院报》2006年第4期中车艳妮,赵桂欣的《<诗经>单音节形容词词义的发展变化浅析》对单音节形容词词义的古今发展变化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注意词义的古今变化,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赫琳在《长江学术》2006年第4期中就《诗经》当中的使令动词做了配价研究。文章中指出:《诗经》中的使令动词有使、俾、命、谓、教、将。它们对句法结构的选择度不同。“命”、“使”和“谓”选择范围较宽,“将”、“教”选择范围较窄。当价载体可隐含一个配价成分时,通常隐含主体、客体成分,不能隐含情节成分。三价使令动词选择施事、受事和意图三种语义角色,用来表述某人/某物通过另一人/物而做出某种行为或呈现出某种状态。《诗经》使令句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是介于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中间状态,这与语言由简而繁的发展轨迹是一致的。2007年这一年在各大学术期刊杂志中关于《诗经》语词研究的论文一共有两篇。它们是谭代龙,周文德的《<诗经>中的身体名词研究》和翟宇君的《也谈<诗经>虚词“言”》。前者对对《诗经》中记录的身体名词作了分类描写,从而为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材料和平台;后者在对《诗经》中“言”字的使用进行统计加以分析研究之后认为:“言”作为虚词,只有一种用法,即用作连词。(2)2008年这年发表的关于《诗经》研究的论文中仅有一篇是对《诗经》的语词进行研究的。即郭书林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诗经>复音词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复音词的组成和构成等发面的特点出发,进行研究,并把《诗经》的复音词与现代汉语当中的复音词进行比较,反映出汉语复音化发展的特点。2009年在这一年已发表论文中有5篇文章是关于《诗经》语词研究的。涉及《诗经》当中的量词,双音节形容词,关联词,叠音词,叠韵连绵词。达正岳和尹顺民的《也谈<诗经>中的量词——兼于<左传>比较》中提到《诗经》中的量词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度量衡单位量词、货币单位量词、个体单位量词、集体单位量词、时间单位量词、军队单位量词。(3)车艳妮的论文中将《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分为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并对每一类双音节形容词的语义和语用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品味诗人的用词之妙。许华《<诗经>中的关联词语论析》中讲道:《诗经》中的关联词语繁多而复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各种意义关系的关联词语几乎都具备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诗经》中的许多关联格式都表示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意义。各种关联词语意义关系的发达情况并不均衡,发展趋势也不一样,有的原样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有的虽有变动但表达的语法意义没有改变。(4)回敬娴从叠音词的语法分类、结构分类以及词义特点等方面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析。四川大学的王冀艳,马香述在论文《<诗经>叠韵联绵词考察》中得出结论:语法意义上,名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指称;形容词性叠韵联绵词都是描写具体的状态;动词性叠韵联绵词不仅表示某种动作行为,还附带有形容词的描写性状的特点。(5)2010年共有5篇已发表文章内容涉及《诗经》语词研究考释。有关于《诗经》中的“到达”义动词,服饰词语,方位词语,语气副词,情态副词。毕秀洁以《诗经》中表“到达”义的动词为研究对象,,梳理出用为“到达”义的一组动词,对这些词作词汇及语法的分析,探明其在《诗经》中的使用情况,构建了《诗经》中“到达”义动词的词义系统。《诗经》中丰富的服饰词语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色彩绚丽的服饰世界和完备的服饰礼制。(6)武汉大学刘金勤通过对《诗经》中的服饰词语进行较为详尽的考释,从中窥探出当时服饰材料、服饰色彩以及服饰礼制的基本面貌。《诗经》中有许多方位词,包含着先民的集体心理。程维的《<诗经>方位词文化》分析《诗经》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几个方位“东”、“南”、“北”,从而阐释了这一集体心理。文章中指出在《诗经》所体现的先民思维中,“东”与太阳、动态、爱情等联系在一起,“南”与长养、男性、尊贵等联系在一起,“北”则与阴冷、水、忧伤等联系在一起。(7)王金芳的两篇文章分别考察了《诗经》的情态副词和语气副词。对于这两类词语在《诗经》中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过以上对近五年《诗经》语词研究考释相关文章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五年中,学者们对《诗经》语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量词,联绵词,语气词,叠音词。主要是从语法,句法以及音韵的角度加以研究。这其中对副词的研究最为详尽。对动词的研究有很大的欠缺。《诗经》的词汇里,名词约2000个,形容词700多个,动词有好几百个,仅表示“手”的动作就有50多个。(1)而历年来学者们对《诗经》的研究都鲜有着墨于此的。近5年来,学者们对《诗经》中的动词虽有少量文章却都无对“手”动作的研究。这无疑将成为《诗经》语词研究考释的一块“新”的资源。注释:(1)引耿春红《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衡水学院院报》2010年05期(2)引翟宇君《也谈<诗经>虚词“言”》《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23卷 第四期(3)引达正岳尹顺民《也谈<诗经>中的量词——兼于<左传>比较》《河西学院学报》2009年第25卷第1期(4)引许华《<诗经>中的关联词语论析》《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5)引王冀艳,马香述《<诗经>叠韵联绵词考察》《语言文字》2009年8月上旬刊(6)引刘金勤《<诗经>服饰词语考释》《船山学刊》2010年第1期(7)引程维《<诗经>方位词文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19卷第2期(8)引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P1818。 本科毕业论文(20届)《诗经》“手”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多彩,全面而广泛的反映了上古时期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风习俗。其语言准确、生动、鲜明,而又灵活的表情达意,仅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就达53个,其中《风》44个,《雅》9个。它积淀了丰富的上古文化内涵,为后世文学语言提供了范例。[关键词]诗经  手  动词   考释 《诗经》原名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尊称为《诗经》,现在只是沿用它作为书名而已。《诗经》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诗集之一。《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传统分为《风》(十五国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这是和音乐、舞蹈有密切关系的。《风》是地方土调,《雅》是所谓正声(朝廷的乐调),《颂》是庙堂乐章,并且表现出舞容,也可以说是舞曲。总的来说,《诗经》的题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劳动生产诗歌,反剥削反压迫诗歌,反映战争徭役诗歌,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诗歌,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诗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周族史诗,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可谓涵盖了上古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呈上了一副生动形象而又丰富多彩的周代生活图景。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亦是一部史诗。为我们窥探先祖生活提供了庞大的素材。作为中华元典的《诗经》,基本体裁是四言诗。由于《诗经》创作之初是用来演唱的,所以它的语言并非一般口头语,而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在先秦全民共同语的基础上规范化的语言,词汇十分丰富并且生动传神。据向熹《诗经语言研究》、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陈奂《诗毛氏传疏》的统计,《诗经》里共出现了2826个单字,构成3400余个词,其中单音词为2500个,复音词为900余个;《诗经》的词汇里,名词约2000个,形容词有700多个,动词有好几百个,仅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就有50多个[1]。另外还有好几个赞美手的形容词。可谓极其丰富。现就《诗经》中出现的关于“手”的动作的词语以及描述手的形态的词语作以研究考释。一.述手之动作,探劳作之精细手是人类在整个文明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就《诗经》中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列举如下:流、采、芼、椓,有、掇、襭、捋、袺、辟、摽、击、执、招、揭、秉、携、适、搔、于、取、剥、断、叔、索、称、彻、举、暴、释、掺、褰、墍、拜、纯束、抱、匊、招、值、揖、任、揄、蹂、扪、提、奉、约、握、挹 “手”,篆字写成:”,《说文》:“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2]《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字的本义就是指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是名词。可是后来又引申为动词,当“取”、“执持”、“打击”等讲。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其意思是:曹子拿着宝剑跟着他。也作“用手”讲,如《口技》“妇手拍儿声”。经过笔者认真“扫描”,仔细“排查”,发现《诗经》中表示“手”的不同动词主要散见在《风》中,《雅》次之,《颂》几乎不见。这也就说明了《诗经》中手的出现主要是围绕着各地方的劳动生产展开的。在《周南》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共有9个。《关雎》篇有3个,“左右流之”的“流”:求取,选择,摘取。陈奂《诗毛氏传疏》:“《毛传》:‘流,求也。’古流求同部,流,本不训求,诂训云尔者,流,读与求同,其字作流,其意为求,此古人假借之法也,凡依声託训者例此。《尔雅·释言》:‘流,求也。’《释诂》:‘流,择也。’郭注云:‘见诗,是三家诗,或用释诂文训流为择,与下章采之芼之一例作解。’”[3]高亨《诗经今注》:“流,择取。”[4]余冠英《诗经选》注:“‘流’通‘憀’,就是求或捋取。和下文‘采’、‘芼’义相近。”[5]周振甫《诗经译注》:“流,捋取。”[6]综观各家注,“流”即言采荇菜的姑娘用手握物,顺移脱取荇菜的姿态。“左右采之”的“采”:采取,摘取。《说文》:“采,采取也。”朱熹说:“采,取而择之也。”《诗毛氏传疏》:“采训取者,《传》为采字通训,采从爪,取从又,皆手也。《广雅·释诂》:‘采,取也。’”王力《古代汉语》:"采,用手指摘取。”[7]《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这些例子中的“采”字,均为采取,摘取的意思。综观各家注,“左右采之”的“采”即是说采荇菜的姑娘在采摘着荇菜。“左右芼之”的“芼”,拔。《尔雅义疏·释言》:“芼,搴也。郭注‘谓拔取菜’,《疏》云:‘搴者,《说文》作扌寒,“云拔取也。”《方言》云:“搴,取也。南楚曰攓,是攓搴俱扌寒之或体。”《释文》引郭音义云:“本又作毛蹇,俱假借字耳;芼者,亦假借字。”《说文》:“覒,择也,读若苗。”《玉篇》引《诗》“左右覒之”,覒,择也,本亦作芼,是芼覒通。’”[8]高亨《诗经今注》:“搴,即攓字。”《诗经选》:“‘芼’‘覒’的借字,择也。‘芼之’也就是‘流之’‘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周振甫《诗经译注》:“芼,采。”“芼之”也正如“流之”“采之”一样,采荇菜的姑娘在拔取荇菜。《卷耳》篇有1个,“采采卷耳”的“采采”:《诗毛氏传疏》:“《毛传》:‘采采,事采之也。’《疏》云:‘采采,即取采菜。古采事声同。《尔雅》:“采,事也,云采采,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余冠英《诗经选》:“采,就是採,‘采采’是採了又採。”程俊英《诗经译注》[9]和王力《古代汉语》均注释为“采了又采”的意思。综观各家注,“采采”即是说采卷耳的女子十分勤事,希望多采些卷耳,然而,此时的她却心不在焉,因此总“不盈顷筐”。 《兔罝》篇1个,“椓之丁丁”的“椓”:敲打。《说文》:“击也。”《诗毛氏传疏》:“《说文》:‘椓,击也。’丁丁为椓声,《传》云:‘椓杙声者’。”程俊英《诗经译注》:“椓,打。”周振甫《诗经译注》:“椓,敲击。”综观各家注,“椓”即是猛士击打、捶打木桩发出“丁丁”的声音。《芣苢》篇有5个(实际上是有别6个,“采”字前文以述,故不在赘述),“薄言有之”的“有”:《诗毛氏传疏》:“《传》云:‘有,藏之也者。藏之,谓收藏之也。’《广雅》:‘有,取也。’高邮《王念孙疏证》云:‘诗之用词,不嫌于复,有,亦取也。首章泛言取之,次则言其取之之事,卒乃言既取而盛之以归耳,若首章既言藏之,而次章复言掇之捋之,则非其次矣’。”王力《古代汉语》:“取得。”程俊英《诗经译注》:“采得。”《诗经选》:“有,古读‘以’,取也。上面‘采之’是泛言去採,尚未见到芣苢,这里‘有之’是见到芣苢动手採取。”“薄言掇之”的“掇”,《诗毛氏传疏》:“《传》:‘掇,拾也。’《说文》:‘拾,掇也;掇,拾取也。’《广雅》:‘掇,取也,义并同。’”程俊英《诗经译注》:“掇,拾。”《诗经选》以及王力《古代汉语》都注为:“掇,拾取。”“薄言捋之”的“捋”,以手掌握物而脱取。王力《古代汉语》:“捋,成把地顺着茎采下。”程俊英《诗经译注》:“捋,从茎上成把的抹下来。”《诗经选》:“捋,成把地从茎上抹取。”“薄言袺之”的“袺”:手执衣襟以承物。《释器》:“执衽谓之袺'。盖衣裳皆有衽,以手执其两旁交裂处,并合向前以受物。”王力《古代汉语》:“袺,手提着衣襟兜着。”高亨:“袺,用手提衣襟兜东西。”《诗经选》:“袺,音结,手持衣襟来盛东西。”“薄言襭之”的“襭”,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承物。《诗毛氏传疏》:“襭者,插衽于带以纳物。”王力《古代汉语》:“襭,把衣襟掖在带间兜着。”《诗经选》:“襭,音絜,将衣襟掖在带间来来盛东西,比手持衣角兜得更多些。”这些妇女们为何要大量采摘芣莒呢?《毛诗陆疏》上注:“芣莒,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古人有三大不孝,无后为大不孝,而不孕则是妇女的耻辱。《诗经》时代的妇女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她们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或摘采,或摭取,或掇拾,或手捋,或提着衣襟兜接,或掖着衣襟盛装。“母以子贵”,摘采得越快越多越好,采得越多,得子就越有希望。这样一来,她们不仅取得了做母亲的资格,而且也稳固了做妻子的地位。在《邶风》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发现有10个。《柏舟》篇有2个:“寤辟有摽”的“辟”和“摽”,《诗毛氏传疏》:“《传》:‘辟,拊心也;摽,拊心貌。’《疏》:‘辟,拊心。《说文》日部,引《诗》作晤辟。《玉篇》手部,引《诗》作寤擗。晤辟即寤擗也。《楚辞·王褒<九怀>》:“寤辟摽兮永思”,王逸注与《尔雅》《毛传》同,辟皆擗,古文假借字。《说文》云:“摽,击也。”故《传》为形容拊心之儿。’”周振甫《诗经译注》:“捶击。”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辟,以手拊胸。”《诗经选》:“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心。摽,击也。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摸)胸,继而搥胸。”综上所述:“辟”通“擗”,即以手抚心、拊胸的意思,“摽”,用手捶胸。《击鼓》篇有2个:“击鼓其镗”的“击”,敲击,敲打,擂也。《说文》:“击,攴也。又‘攴’,小击也。”王力主编《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击,打,敲。”[10]戍边战士敲击着战鼓在操练武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持,拿,握也。《说文》:“执,捕罪人也。”即有捉拿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执,拿着。”“执”常有抓着不放的意思,此句是说诗人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说,与妻子一同白头到老。 《匏有苦叶》篇有2个:“招招舟子”的“招招”,《说文》:“招,手呼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招,以手示意召之使来。”程俊英《诗经译注》和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招招,摆手相招。”闻一多《通义》:“《释文》引向注曰‘调调、刁刁’,皆动摇……招招与调调、刁刁声同,谓舟子鼓檝时,身体屈申动摇之貌也。”综上所述,“招招”就是手相招舟子过渡的动作。“深则厉,浅则揭”的“揭”:是说提衣涉水的意思。《诗毛氏传疏》:“《传》:‘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揭,褰衣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疏》:‘水在厀以下,可褰裳而过,谓之揭;水至厀以上,则必濡裤而过,是谓之涉。……云揭褰衣也者,褰当作揭。《释文》:揭,揭衣,一本作揭,褰衣。《正义》云:揭,褰衣,今定本如此。《广雅》:揭者,揭衣也。《玉篇》手部:浅则揭,谓之揭衣也。’”程俊英《诗经译注》:“揭,提起下衣渡水。”《诗经选》:“揭,音器,揽起衣裳。”按各家注,“揭”就是用手提起下衣的姿势。《简兮》篇有1个:“右手秉翟”的“秉”有执,持,拿之义。《韩诗》:“秉,执也。”《广雅·释诂》:“秉,持也。”陆德明:“秉,执持也。”王力《古代汉语》:“秉,手拿着。”程俊英《诗经译注》:“拿。”《诗经选》:“秉,持也。”“秉”字是谓舞师右手拿着翟羽在跳舞时的动作。《北门》篇有1个:“王事适我”的“适”:投掷。马瑞辰《通释》:“适当为擿之省……《说文》、《广雅》并曰:‘投,擿也。'古书投、掷多作擿。擿我,犹投我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同擿,即‘掷’字。擿我,犹云扔给我。”《说文》:“擿,搔也。一曰投也。”《北风》篇有1个:“携手同行”的“携”《诗毛氏传疏》作“攜”,《说文》:“攜,提也。”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携,牵着,挽着。”即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手牵着手同道而去。《静女》篇有1个:“搔首踟蹰”的“搔”是用手指甲轻抓的意思。《说文》:“搔,括也。”即是说用指甲或别的东西轻轻地刮。王力《古代汉语》:“搔,挠。”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用指甲轻擦。”“搔”即青年男子未见情人而急得用手挠搔的动作。在《豳风》中,共有8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主要在《七月》篇中。“一之日于貉”的“于”有“取之意”。《诗毛氏传疏》:“《传》:‘于貉,谓取狐狸皮也。’《疏》:‘《传》文于貉谓取狐狸皮也八字误,当作取彼狐狸谓取狐狸皮也十字。《传》言狐狸为狐狸皮,则貉为貉皮,可互见,故不更为于貉作解。’”高亨:“于,取也。”程俊英《诗经译注》:“于,取。”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于,取。”综观各家注解,“于”都有用手“取之意”。“取彼狐狸”的“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按,金文“取”字作:象手有所持,不从耳。王力《古代汉语》:“取,拿,拿来用。”高亨《诗经今注》:“取,犹提也。”可见,“取”字在此有捕取、捉拿的意思。“八月剥枣”的“剥”是“扑打”的意思。《诗毛氏传疏》:“《夏小正·八月剥枣》传:‘剥也者取也。’《毛传》云:‘击,言击而取焉尔。’今山东人于枣孰时,男女持竿击枣,谓之扑枣。《小笺》云:剥即攴之假借,今字作‘扑’。”马瑞辰:“《夏小正》‘八月剥枣',《传》:‘剥,取也。'”《广雅》亦曰:“剥,取也。取枣固不专用击也。”王力《古代汉语》:“剥,打。”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扑',打。”《诗经选》:“剥,读为扑,击也。”,综观各家注,“剥”都有“扑打”的意思。 “八月断壶”的“断”有摘取的意思。王力《古代汉语》:“断,摘下。”程俊英《诗经译注》:“摘下。”“九月叔苴”的“叔”谓拾取,捡取。《说文》:“叔,拾也。汝南名收芋为叔。”《传》注:“叔,拾也。”王力《古代汉语》:“叔,用手拾取。”程俊英《诗经译注》:“拾取。”《诗经选》:“叔,拾取。”“叔”即用手拾取秋麻之子的意思。“宵尔索绹”的“索”是“搓”的意思。《诗毛氏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索绹,犹言纠绳。赵岐注:‘孟子曰:“昼取茅草,夜索以为绹是也。”王力《古代汉语》:“索,用如动词,当绞讲,就是搓的意思。”程俊英《诗经译注》:“搓。”余冠英《诗经选》:“索,是动词,制绳也。绹,绳也。‘索绹'是说打绳子。”综观上注,“索绹”即搓绳子。“称彼兕觥”的“称”:举起,偁之假借。《尔雅》:“偁,举也。”《诗经选》:“称,举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和王力《古代汉语》注为:“举起。”此句是说,众人举起兕觥致祝:“万寿无疆!”《鸱鴞》篇1个:“彻彼桑土”的“彻”是“剥取”的意思。《诗毛氏传疏》:“《传》:‘彻,剥也。’《疏》:‘彻者,撤之假借。故《传》云剥。《孟子》注云,取也。’”《鲁诗》说:“彻,取也。”马瑞辰:“《孟子》引此诗,赵歧注:‘彻,取也。'彻与撤通。”《广雅》:“撤,取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剥取。”《诗经选》:“彻,剥裂。”在《郑风》里,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共有5个。《大叔于田》篇有3个:“火烈具举”的“举”有向上托,举起的意思。《诗毛氏传疏》:“具举,俱举也。《节南山·正月》传,并训具为俱。《楚茨笺》:‘具,皆也。’《说文》:‘皆,俱词也。’俱皆义相近,《诗》作具者,古文以为俱字。”《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手向上托东西。泛指执持(手臂略高起)。”《诗经选》:“具举,齐起也;火烈具举,是说几方面同时举火。”“襢裼暴虎”的“暴”有“徒搏”之义。《诗毛氏传疏》:“《传》:‘暴虎,空手以搏之。’《疏》:‘徒搏曰暴虎,徒搏,即空手以搏之也。《孟子·尽心》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穆天子传》:“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捕虎而献之。”暴、搏、捕一语之转。’”程俊英《诗经译注》:“空手打。”《诗经选》:“暴虎,空手与虎搏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这句中的“暴虎”也是这个意思。“抑释掤忌”的“释”在此有“解开”的意思。朱熹:“解。”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解开。”《诗经选》:“释掤,言解开箭筩的盖,准备将箭收起。”《遵大路》篇1个:“掺执子之祛兮”的“掺”是把持,把握之义。《诗毛氏传疏》:“《传》:‘掺,擥。’《疏》:‘《正义》引《说文》有“掺”字,参声,训敛,今本手部佚掺篆。《传》诂“掺”为“擥”者,《说文》“擥”下云:撮持也,从手临声。’”陆德明:“掺,擥也。”马瑞辰:“《说文》:‘擥,撮持也,操,把持也。’擥、操二字义同。”《广雅》:“掺,取也。”周振甫《诗经译注》:“执。”程俊英《诗经译注》:“拉住。”《褰裳》篇有1个:“褰裳涉溱”的“褰”是揭起、提起(衣裳)。《诗毛氏传疏》:“《释文》:褰本或作骞,骞者假借字。”余冠英《诗经选》:“褰裳,提起下裙。”程俊英《诗经译注》:“提起。”在《召南》中,有4处出现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摽有梅》有篇2个“摽有梅”的“摽”,《诗经选》:“摽,‘爫又  ’的借字,音殍,落也。”《说文》:“爫又   ,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凡爫又之属皆从爫又   。读若《诗》‘摽有梅’。”闻一多《古典新义·诗经新义》:“摽即古抛字。”《说文》:“抛,弃也。从手,从尤,从力;或从手,九力  声。(案:《左氏传》通用摽。《诗·摽有梅》,摽,落也,义亦同。匹交切)”《玉篇》曰:“摽,掷也。”案:摽爫又  为假借字,摽又通抛,故摽有两手相交付义,又有掷、抛义。“顷筐墍之”的“墍”,《诗毛氏传疏》:“《传》:‘墍,取也。’《疏》:‘《玉篇》引《诗》作摡。《广雅》:摡,取也。’”闻一多《通义》:“墍,读为气。《广雅》曰:‘气,予也。'……‘顷筐气之',则梅己抛尽,并其筐亦抛予之也。”《笺》:“顷筐取之,谓夏已晚,顷筐取之于地。”程俊英《诗经译注》:“摡的借字,取。”《诗经选》:“墍,是摡(音欷)的借字,《玉篇》引《诗》作摡,取也。”《甘棠》篇1个:“勿翦勿拜”的“拜”,扬雄说:“拜从两手下。”吴阎生《会通》:“拜,拔也。”《诗毛氏传疏》:“拜,如人身之拜,小低屈也。……《广韵》十六怪:扒,拔也。引《诗》作‘勿翦勿扒’。郑《笺》亦云:‘拜之言拔也。’皆本三家义。”程俊英《诗经译注》:“扒的假借字(《广韵》引《诗》作‘勿翦勿扒’),拔掉。”《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拜,拔。”《野有死麕》篇1个:“野有死鹿,白茅纯束”的“纯束”,马瑞辰《通释》:“纯、屯古通用。……纯束二字同义,……纯屯皆‘稇'之假借。稇同‘捆’”《诗毛氏传疏》:“纯亦束也,束里同义。”《诗经选》:“纯束,归总在一块儿捆起来。”程俊英《诗经译注》:“捆绑。”此句谓吉士用白茅纠成绳索,将它和打死的鹿捆在一处。《卫风》、《唐风》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各2个。《卫风·氓》篇,“抱布贸丝”的“抱”有抱着的意思。《战国策·秦策》韦昭注:“抱,持也。”《平准绐》:“……抱,持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抱,两臂合围持物。”次句谓氓抱着布匹来交换蚕丝。《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的“投”是投掷、抛的意思,引申为投赠。《说文》:“投,擿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投,掷、扔。”《唐风·椒聊》:“藩衍盈匊”的“匊”,《说文》:“匊,在手曰匊,从勹米。(臣铉等曰:‘今俗作掬,非是。’)”因为米为物形散,故必两手合捧之。陈奂《诗毛氏传疏》:“匊俗作掬,《传》:‘两手曰匊。’宣十二年《左传》:‘舟中之指可匊矣。’杜注亦云两手曰匊。”程俊英《诗经译注》:“古掬字,两手合捧。”《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掬,双手捧取。……《小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唐风·山有枢》:“弗曳弗娄”的“娄”,《诗毛氏传疏》:“《传》:‘娄,亦曳也。’《疏》:‘《释文》引马融注云:娄,牵也;曳与牵,义相近,娄者搂之假借字。《玉篇》引《诗》正作弗曳弗搂。’”程俊英《诗经译注》:“《鲁诗》、《韩诗》都作‘搂',牵。按拖、牵都是穿衣的动作。”周振甫《诗经译注》:“古时裳长拖地,需要拖着或提着,娄指提。”综观各家注,“娄”当有提裳走的动作。《王风》、《陈风》、《齐风》中,各有一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王风·君子阳阳》:“右招我由房”的“招”,用手势招呼。以手曰招,以口曰召。《说文》:“招,手呼也。”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招手,打着手势叫人。”《陈风·宛丘》:“值其鹭羽”的“值”是持,拿之义。《说文》:“值,持也。”《诗毛氏传疏》:“《传》:‘值,持也。’值、持叠韵,持,执持也。”《诗经选》:“值,持也,或戴也。”《诗经今注》:“值为持。”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植',作持或戴解。”“值其鹭羽”即是说舞师持其鹭鸟羽蘙身而舞。《齐风· 还》:“揖我谓我儇兮”的“揖”,作揖,古时相见时的一种礼节,拱手行礼也。《说文》:“揖,攘也。一曰:手箸胸为揖。”《段注》:“推手曰揖,凡拱其手使前曰揖,凡推手小下之为土揖,推手小举之为天揖,推手平之为时揖也。”“揖我谓我儇兮”即向我拱手行礼,还说我的好呀。在《大雅》中,共出现6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生民》篇有3个:“是任是负”的“任”:抱的意思。郑玄:“任,犹抱也。”《集传》:“任,肩任也。”余冠英《诗经选》:“任,犹抱。”程俊英《诗经译注》:“任,挑。”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肩担。”“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揄”,用瓢取出臼中的米的意思。《毛传》、《集传》:“揄,抒臼也。”马瑞辰《通释》:“揄者,臼之假借。”《三家诗》“揄”作“舀”。周振甫《诗经译注》:“揄,舀取。”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揄古音读由,舀(音咬)之假借字,旧解作‘抒臼’,指从臼中把舂好的米取出来。”《诗经选》:“揄,《说文》作舀,取出也。”《说文》:“舀,抒臼也。从爪、臼。《诗》曰:‘或簸或舀。’”今本作“或舂或揄”,舀即揄。“蹂”,马瑞辰《通释》:“古者蹂米之法与蹂禾异,蹂禾以足践之,蹂米盖以手重擦之。”周振甫《诗经译注》:“蹂通揉,搓米。”程俊英《诗经译注》:“通,‘揉’,指用两手反复揉搓。”《王力古代汉语字典》:“蹂,用手揉搓。后作‘揉’。”《诗经选》:“蹂,读为亻柔,复也。言再舂。”《抑》篇有2个:“莫扪朕舌”的“扪”,《说文》:“扪,抚持也。从手,门声。《诗》曰:‘莫扪朕舌。’”段注:“抚,安也,一曰扌盾也,谓安扌盾而持之也。”程俊英《诗经译注》和高亨《诗经今注》:“扪,执持。”“言提其耳”的“提”是向上拉着的意思。《说文》:“提,挈也。”“挈”即提起、拉起、拉住之义。程俊英《诗经译注》:“提,拎。”故言“提”为垂手提物。《棫朴》篇1个:“左右奉璋”的“奉”,《说文》:“奉,承也。”马瑞辰:“九献之礼,夫人执璋瓒以亚裸。”按:执,双手捧着。程俊英《诗经译注》和高亨《诗经今注》:“奉,捧。”《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捧,古多作‘奉’,两手承托。”由此可见,“奉”就是双手恭恭敬敬地捧着的意思。在《小雅》中,共出现3个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采芑》篇1个:“约軝错衡”的“约”,《说文》:“约,缠束。”高亨《诗经今注》:“约,捆束。”程俊英《诗经译注》:“约,束、缠。”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约,缠束、捆扎。”综观各家注,“约”有缠束、捆缚之义。《小宛》篇1个:“握粟出卜”的“握”,《说文》:“握,搤持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握,执持、攥。引申为捲手。《释文》引李颐:‘捲手曰握。’”又为掌握。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握,手指合拢而持。”《大东》篇1个:“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挹”,《说文》:“挹,抒也。”徐锴曰:“从上酌之也。”《王力古代汉语字典》:“挹,舀,酌取。”《诗经选》:“挹,用勺酌水。”“挹”即舀取的意思。上综上所述,《诗经》中表示“手”的不同动作的词有53个,其中《风》44个,《雅》9个。有表述人们劳动时的动作的,有对宴会上舞者动作的描绘的,有借助手的动作从而表示某种心境的,等等。其中这些表达手的动作的词语通过词语活用,通假,假借等手法灵活的刻画了细腻的手部动作。《诗经》这种“一义多词”的表现形式,极准确、生动、鲜明、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它为后世文学语言提供了范例。例如,鲁迅先生写“飞”,就选用了许多关于“飞”的不同表达形式的词语:“道士要羽化,皇帝想飞升,有情的愿作比翼鸟儿,受苦的恨不得插翅飞去。想到老虎添翼,便毛骨悚然,然而青蚨飞来,则眉眼莞尔。”(鲁迅《准风月谈·谈蝙蝠》)鲁迅用了“羽化”、“飞升”、“比翼”、“插翅”、“添翼”、“飞来”等不同词语,分别描写了“飞” 的姿态、心理、后果,给人以启示和联想。《诗经》中这种“一义多词”的灵活运用,表明《诗经》积淀了丰富的上古文化内涵。正是这种文化蕴涵,才使《诗经》在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二,绘手之美态,展先秦审美之雅致随着文明的发展,手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是人的一个器官,它还被“发现”并被提升了固有的美,女性的手尤其如此。 中国古代妇女以自己的手纤柔洁白为美,它意味着手的主人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而优越生活是谁都向往的。中国古代对手的这种审美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开此先河的当属我们的《诗经》。《卫风》《硕人》篇在数千年前提出了对女性手的美态的终极要求,即“手如柔荑”。荑:刚长出的茅草。柔荑,柔软的嫩芽儿,鲜嫩、水灵。写美人手之美态以物比物,而见其形。这是一双柔软的像是没有骨头一样,白皙、娇嫩的手。女子健康自然的清新之美是《诗经》里推崇的审美标准。周代人口稀少,频频交战,既加剧了人口数量的锐减,又扩大了对人口的需求。所以,人们崇尚健康自然之美,对于有着生育能力的女性尤其如此。毫无矫饰。这是上古时期农耕文化带来的原始的淳朴的天然的审美观。与当今时代新型人类们推崇的病态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经》里的这种审美情趣观照了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人。如后世人用“指如葱削”以及陆游词作中的“红酥手”都是缘起于此。无论是后世文学中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曹植的《洛神赋》、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们都可以看到对这种审美情趣的延续。《诗经》中的手即生动传神的展现了先祖们的劳动生活又含蓄婉转的告诉了我们先秦时代的审美情趣。笔者管中窥豹,不足之处还望雅正。总的来说《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注释】:[1]         引迟文浚主编·《诗经百科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P1818。[2]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说文解字四种》·中华书局,1998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3]         陈奂撰·《诗毛氏传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三版。[4]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5]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6]         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7月。[7]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3月。 [8]         郝懿行著·《尔雅义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再版。[9]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10]        王力·《王力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3月北京第5次印刷。【参考文献】:1.《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余冠英《诗经选译》,作家出版社,1956年。4.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5.金启华《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6.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王力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3年8.迟文浚《诗经百科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9.汉典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