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74946

大小:140.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08-08

上传者:U-944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一、选题的意义海子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他是一位纯粹的诗人,怀着赤子之心,用他敏锐的目光透析世界。他为诗歌而生,为生命而歌。他的诗歌清新、质朴、充满激情与理想,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意象系列,寄寓诗人的理想,如“麦子”“粮食”“村庄”“太阳”“远方”等。这些理想无不与他的乡村情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麦子”“麦地”在他的诗歌中被反复提起,占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也因此他被称为“麦地之子”。海子曾提到了“应抛弃文人的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样的诗学理想。海子发现了“麦地”并将它解读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在这个意象中凝聚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海子的“麦子”“麦地”意象,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它与生命有关,用以象征诗人的使命和价值追求,进而在无望中坚守,最后把“麦子”身上的象征意义抹杀。他随着诗人走过了他生命的旅程。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麦地意象与海子的诗歌理想:一、“麦地”饱含着海子对土地的眷恋,是生命的象征,是精神的粮食。但这干裂、贫寒的北方大地上的麦子也给他痛苦的深思。二、麦地意象也有一个由平静自守到绝望悲戚的过程。三、他的“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诗歌理想。他也曾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是《孤独的昌平》让他变的极其矛盾,最后到了绝望之地。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2010.10~12搜集有关海子的资料,包括他的传记,诗歌选集,还有前人的研究成果。12.15导师指导,确定论文的思路。 12.26开题报告四、毕业论文提纲一、“麦地之子”:海子的诗歌坚守了自己的诗歌阵地,回归原初,回归生命,替我们拭去尘土。在海子的诗歌中“麦地”意象反复出现,更是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二、“麦地”意象形成:海子出声在安徽的渣家湾村,童年生活的贫困让他对土地产生了另人无限的热爱之情。而“麦子”“麦地”也是饱含在这土地之中。他选择了北方土地上的麦子作为自己的意象,不仅呼唤那生长了粮食和生命的大地,也伴随了生命的痛苦与挣扎。比较一下海子的“麦地”与《麦田的守望者》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中的“麦田”意象的相通之处。叶赛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梵高等人对海子的影响,对产生这个意象的帮助。三、“麦地”意象的意义:“麦地”即是生命的象征。“麦地”是由诗人的梦想构筑的精神高地,是和平与希望的所在,是诗人的理想之乡。但是这个麦地意象也有一个由平静自守到绝望悲戚的过程。在后期成了绝望、死亡等终极意义的代称。四、诗歌理想,海子自己认为“应抛弃文人的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活在珍贵的人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四姐妹》、《黑夜的献诗》这些诗中更多的是绝望。这种否定一切意义的绝望很自然地把海子引向了死亡。五、结论:海子的“麦子”“麦地”意象,由乡村而来,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它与生命有关,用以象征诗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进而在无望中坚守,最后把麦子身上的象征意义抹杀。他随着诗人走过了他生命的旅程。五、主要参考文献[1]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2]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2008(06).[4]余徐刚.海子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5]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6).[6]罗轶.海子:乡村中国的书写者[J].文学教育,2007(05). [7]邵敏.落地的麦子不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5).[8]张厚刚,王洪月.黑暗意象丛:海子诗歌的意象主题[J].齐鲁学刊,2101(02).[9]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0]苇岸.《诗人是世界之光》[A].海子传[M]附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1]王常清.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N].《咸宁日报》,2004-10-21(3)[12]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M].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43.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他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这是一位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在那个众人喧哗的时代,他坚守了自己的诗歌阵地,回归原初,回归生命,替我们拭去尘土。苇岸说:“海子含着泥土,来自大地深处”,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的“麦地”、“村庄”、“太阳”、“远方”等意象无不寄予了诗人的理想,而其中“麦地”意象反复出现,更是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他也被人称为“麦地之子”。在现代研究海子及海子所创造的各类意象的学者和专家很多,主要抓住海子的意象“麦子”“麦地”,从它的意象形成、包含的意义及诗人的诗歌理想方面来理解这个意象及海子这个人。在“麦地”意象形成方面,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认为“出生在农村、有15年农村生活体验是最明显的原因。”他还特别指出“海子的‘麦子’‘麦地’‘村庄’等意象决不是‘反工业文明’的田园咏唱。”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的观点与他大同小异,“正是童年的大地,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庄稼等场景烙印在他的生命中,让他们和那土地血肉相通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他会用麦子一样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那生长了庄稼和生命的大地,幻想着要在工业文明的城市中也种植他的庄稼。”罗振亚则说“麦地在他那里显然既是自然风景,又是人生和心灵的风景——农民命运和文化精神的隐喻。”邵敏(《落地的麦子不死》)则指出海子的麦地意象不仅与梵高的画作“麦地”有着某种互文关系,而且与圣经中麦子有关。关于“麦地”意象的意义,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认为“麦地”对于海子是有特殊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这个民族在历史上曾刻骨铭心地感受过饥饿;土地对于人们来说,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所以这个民族对土地有着无限的热爱。作为农民之子的海子,自然也对‘麦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深深地迷恋着滋养他性命的‘麦地’。”“‘麦地’即是生命的象征。”“‘麦地’是由诗人的梦想构筑的精神高地,是和平与希望的所在,是诗人的理想之乡。” 麦地给了海子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余杰认为,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他将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了一个美丽的乌托邦,“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般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有学者说“麦子蕴含天地人三者之气,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要素,海子在其中注入了‘精神实体’。”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同样将其放在了“精神实体”上更深一层次得去理解它的意义,实体,能够昭示其存在的存在者,“存在”经由“存在者”(实体)而敞开。而他的后期诗歌理念中的“幻象”,则是摒弃了物的因素而集合了纯粹的精神想象。邵敏在《落地的麦子不死》中提到海子笔下的“麦地意象也有一个由平静自守到绝望悲戚的过程。”在海子的诗歌创作中,“麦子”、“麦地”作为意象在后期出现频率骤减,在他的大诗中只是偶有出现。前期在《麦地》《麦地与诗人》海子把他少年时代乡村生活经历所获得的“麦地”形象化作生命的本质,化作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主观情景。《孪生的麦地之子》中则解释道:“麦地”是海子独特的发现将其解读为“折射我们所有生命情感的黄金之光”。在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成了陌生人!”“这世界变得太快。”郭晓莹认为此时“麦子”变成了“孤独的”,“绝望的”,“这是绝望的麦子/永远是这样”(《四姐妹》),“麦子”被收割了,“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麦子生长向天空,却终究不能摆脱被收割的命运,乡村和大地都是一片荒凉。“太阳的光明像洪水一样漫上两岸的平原/抽出剑刃般光芒的麦子/走遍印度和西藏”,在充斥着极度明亮与黑暗中,海子找到了太阳,他又再次告诉我们“土地……是悬在空中的黑暗。”1989年这金色的麦田被黑暗完全笼罩,“成了绝望、死亡等终极意义的代称”。关于诗人的诗歌理想方面,海子自己明确地说:“我的诗歌理想,应抛弃文人的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诗歌的自新之路。”(《诗学:一份提纲》)海子认为:“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诗歌(大诗),还有一种诗意状态。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大众中解救出来,从散文中解救出来,因为写诗不是简单的喝水,望月亮,谈情说爱,寻死觅活。”余杰说到海子用诗歌来解答哈姆雷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他说《活在珍贵的人间》,诗中提到的“植物”,在更多的其他作品中海子以“麦子”来作实指。生生不息的麦子生于土地死于土地,在海子是生命的和雄性的,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世人无限的祝福(《美丽的麦子》)。韩琳琅举了《龟王》为例,指出石匠身份三次变化,石匠、农夫、龟王的转变诗人使命的一种理解,和“麦子” 意象的喻指有相同的精神内核,是同一诗歌理想和个人价值预期的不同表述。他还指出:在诗人的想象中致力于精神追求的诗人们,“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为了共同的追求而彼此相知相惜,这是海子对诗歌群体的想象。当时诗歌界的现实很快让海子的这种想象破灭了,海子受到了诸多同道的批评和非议,“麦地”里根本没有兄弟们拥抱,“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我不得不和烈士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此时诗人没有放弃自我设定的使命,“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火高高举起。”但是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诗人在诗歌中也出现了这种那个矛盾。在《黎明》和《四姐妹》仍以“麦子”隐喻生存的窘迫,但坚守诗人“救世”的使命。在他的大诗《太阳》中这年轻人专为获取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以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成。“诗人”在海子眼中无疑是“英雄”“精英”的同义词,陈嘉映根据海子海子在《太阳》一剧节目单上的话说道:放眼民族和人类的海子把过多的任务加在诗歌和自己头上。“今夜,我仿佛感到天堂也是黑暗空虚的”(《诗学:一份提纲》),学者余虹在论及海子说:“海子的大诗似起于‘人’或‘我自己’的失望或绝望,这一绝望使海子对人性的自我拯救表示坚决的怀疑。”这种否定一切意义的绝望很自然地把海子引向了死亡。海子的“麦子”“麦地”意象,由乡村而来,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内涵,它与生命有关,用以象征诗人的使命和价值追求,进而在无望中坚守,最后把麦子身上的象征意义抹杀。他随着诗人走过了他生命的旅程。参考文献[1]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2]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2008(06).[4]余徐刚.海子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5]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6).[6]罗轶.海子:乡村中国的书写者[J].文学教育,2007(05).[7]邵敏.落地的麦子不死[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5).[8]张厚刚,王洪月.黑暗意象丛:海子诗歌的意象主题[J].齐鲁学刊,2101(02).[9]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0]苇岸.《诗人是世界之光》[A].海子传[M]附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1]王常清.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N].《咸宁日报》,2004-10-21(3)[12]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M].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43. 本科毕业设计(20届)汉语言文学论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 摘要:麦地是海子诗歌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它的诞生以海子所生活的农村为背景,象征了劳动与生存的结合,也表达了海子对土地的热爱,回归土地的愿望。在“麦地意象”的发展过程中,它是海子逐步构建的一个“精神家园”,但随着心境的变化,这个“麦地”又被笼上了一层绝望的色彩。海子对于麦地的反复吟诵同样也是他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关键字:海子;诗歌;麦地;意象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82年,海子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成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在他短暂的生命里,“不得不喷出多余的活命时间”(《阿尔的太阳》)与世俗的艰辛做斗争,“用生命写作”,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张炯在《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这样评价海子:“他创造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与以前的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创作性的一位诗人。”其中“黄金的麦子、具有光芒喻象形质的麦芒和颗粒状的麦子,”“以逼人的炽热、火辣、灼烫,从他大批短诗中喷射而出。”“麦地”意象居于了海子诗歌的核心地位,麦地覆盖了海子所有尘世的思考与痛苦。他准确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的寻找诗歌“家园感”和“还乡意识”,创造了这个含有优伤意味的、一种成熟的、带有东方哲学方式的优伤“麦子”意象,并通过一种诗意渗入诗人的生命内心世界。在《海子诗全编》中,从题目上反映出和麦子麦地有关的诗歌也只有五、六首(《熟了麦子》《麦地》、《五月的麦地》、《麦地或遥远》《麦地与诗人》)。然而,围绕着海子的“麦地”意象,他还写下了大量的关于种族、历史、村庄、土地、粮食和山脉的作品,这些诗和海子的麦地抒情诗构成同一个系列,使我们看到海子麦地诗歌飞翔的大地和天空。他也因此被人们冠以“麦地之子”的称号。一、“麦地”意象的产生诗人艾青在《诗艺》中说:“意象是纯感官化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 诗人的感觉是解释不尽的,只有把无穷的思绪寄托在含意无穷的意象之中,才有肯能将诗意表达出来。”(麦克利什)所以,意象是读者解读诗情的密码。海子将诗人分为两类,“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1]海子是“含着泥土,来自大地深处”的“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创造了只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群体,“泥土、河流、村庄、麦子……”,无不是与大地血脉相关的生命实体。“麦”,《说文》:“芒谷(有芒的谷。谷,续也)。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旺)而生,火王而死(即秋生而夏死)。”“地”,《说文》:“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古之人便寓意“麦地”为生生不息养育生命之所也,是人们寄予厚望的生命之本。海子生活的渣家湾,是一个七八十年代中国典型的农村,人们大多一贫如洗,唯有将所有的希望寄予那块小小的黑土地,土地生长庄稼,庄稼便是延续生命之源,滋养性命之本,所以这个经历过饥饿、贫困的民族对土地都有着无限地热爱之情。海子身临“神性的乡村”,深深懂得土地和土地内部的神秘力量,土地与人、土地与天空的关系,他的脚步深深地烙印在这个时代的土地上,“肢体和心脏比任何人都贴近自然,”他说,“我称山为兄弟/水为姐妹/树林是兄弟。”他没有选择南方和被雨水养育起来的丰饶、润泽的稻田,而偏向于北方和在这块干裂、贫寒的土地上顽强成长起来的金色麦地。麦地不但揭示了生存与存在的本质,揭示了大地上的事物的存在特性,而且它本身与它的主体养子的关系就构成了“大地”的全部内涵。由于这样一种极为生动的关系,在海子之后的许多诗人那里,麦子成为无处不在的事物,成为生存的经典象征物。海子热爱的不仅是风景,更是风景的“灵魂”和“呼吸”。从他发表的第一首诗歌《亚洲铜》开始,这种浓郁的麦地情结始终贯穿其中,麦地在他眼里是神秘的质问者,是有情义的善者,是宽厚的承载者,他将这最真挚的情感化为他笔下最独特的诗歌意象,有时他也称它为“麦地”,如“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死亡之诗(之二)》),或“打麦场”,如“坐在故乡的打麦场上”(《无题》);有时那个地方又是“土地”,如长诗《土地》,或“大地”,“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黑夜的献诗——献给光明的女儿》),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苦难而丰盛”,这些意象倾注着海子对于大地 和它的生长物麦子的理解和挚爱。谢冕提到海子时说:“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的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心灵的光芒。”这些意象汇集在“麦地”周围,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空间和情感场。它跟中国传统的田园抒情诗是有区别的。传统的田园诗歌是诗人归隐山林、逃避仕途的心情抒发,他们本身追求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美好淳朴,自然就忽略对田园苦难的思考和描绘。因此,传统的田园诗本质上缺乏对土地的深层次思考。“海子笔下的乡村和土地时常处在某种激烈的冲突之中,并且在这种冲突中感到了失败、无能为力和绝望。”“海子透过某种精神性的眼光来看海子是透过某种精神性的眼光来看待土地的。在海子那里,‘土地’同时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远去的、被遗弃的土地,意味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被放逐、漂泊不定;土地的‘饥饿’,也是人们精神上的饥渴、焦虑、流离失所;土地的悲剧,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痛失‘精神家园’、无可依傍的悲惨处境。”[2]“麦地”是大地的隐喻,是劳动与生存的统一,是事物与价值的统一,是自然与人和神性的统一。二、“麦地”意象的涵义“麦地”承载了海子关于土地,关于生命,关于民族的思考,它包涵了他个人的经历中所拥有的一切,那些源于民间的、真实的、本质的东西,和这个八十年代“农耕文化”的民族所给予他的反思。儿时故乡生活的贫困、饥饿的记忆和城市的生活的冷漠、艰辛,是他对命运感到了深深的困惑,“麦地”成了诗人在这两者之间游历后所构建的一个容纳他灵魂的精神高地。在海子的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描写“麦子”“麦地”的诗歌只有四、五首,如《熟了麦子》《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等,更多的成了其诗歌中零星出现的意象。他从第一步踏进诗歌这块土地时,就在一步步地创建了他的精神家园,他用生命探索出了这个精神家园的现实承担者——麦地。海子十分推崇梵高,并亲切地称他为“瘦哥哥”。在梵高的笔下诞生过很多的麦地作品,如前期的《孤鸟翔空的麦地》,还有他得了精神病之后创作的《圣保罗医院后的麦地和收割者》《黄色的麦地》《暴风雨似的天空和麦地》和《群鸦乱飞的麦田》等。海子写到,梵高的血液里“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春天、情人、面包、月亮” 都不是梵高所拥有的,正是因为他不拥有这种“生活的必须”,所以他才会那么为艺术而疯狂。采一抹金色于太阳之间,把它种在人间,它就变成了那样有着浓烈金色的、充满生机的麦地。“我画太阳时,要画得让人们感觉到它以可怕的速度在旋转。它发射出力量无穷的光波和热波。我画麦田时,要人们感觉到谷粒中的原子在生长、爆裂。我画苹果时,要人们感觉到苹果中的液汁溅到皮肤上,果核中的种籽在往外钻向开花结果!”这是梵高对高更说的一段话,海子也有同样的理想和创作追求,他内心同样有“强暴的一团火焰”要喷发,他也选择“麦地”这个媒介。有人认为“麦子、麦地笼罩在黑暗中,成为黑暗的存在物,也是黑暗的具体象征。”“在《麦子熟了》中,作者吧麦子置于‘油灯’下,置于‘一宵无言’的黑暗中。另一首《麦地》中,把麦地被‘月亮笼罩,吃麦子的碗内盛着月亮’,种麦子是‘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流动的金子’。收割麦子时还是在黑夜中完成:‘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3]海子把夜晚当做一个背景,但夜里劳作的人们和成长的麦子无不有着积极迎向生命的活力。1985年我们从《熟了麦子》里第一次见到了这个日后将会为海子带来高度荣誉的意象——“麦子”,我们仅仅将它理解为粮食,无疑是肤浅的。让父亲“三十年来首次归家”,让叔叔半夜回来的绝不是“麦子”作为粮食的吸引力,更是一种人们都认同的精神的凝聚力,这时候语言是多余的(“一宵无言”),我们需要用生命去感受。《麦地》中黑夜成长起来的麦子更能使“收麦这天我和仇人握手言和”,麦子成了我们自己共同的语言,是指引我们迈向精神和谐的媒介,它是健康的、成熟的、温暖的。黑夜的精灵使我们更善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去捕捉自己最本质的想法,据海子的弟弟回忆,海子是一个喜欢在黑夜写作的诗人,黑夜在这里仅仅是一种自然状态,并不是情绪的色彩。相反,我们在黑夜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金色的流动”,是月色,是麦色,更是劳动人民精神力的代表颜色,在这样的黑夜,诗人甚至可以安然“睡在地里”。在海子的诗作中,有很多是他献给自己的所热爱的大家,在那些作品里,总能见到“麦子”的身影,如“麦子成了唯一圣洁的地方”(《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教堂在裸麦之间”(《给托尔斯泰》),“使用货币或麦子”(《公爵的私生子——给波特莱尔》),“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普希金和我/诞生的地方”(《两座村庄》)等,我们看到了只有这些关注人类生活、思考生命存在的伟大的作家和诗人才能呆在海子所创设的麦地,他们都是散发着麦地的光芒,在那里,他渴望着彼此热切地交流。海子是一个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在每一个地方做短暂的停留,在每一个地方他都只是一个过客,于是被两地抛弃。不被诗人们理解,又远离朋友,他只能在诗歌中得到超脱,这片“麦地”是他心中最纯洁、最美好 的一块圣土,使枯竭的人生重新感到了一丝温暖和一抹光辉。林贤治认为这“大约同他向往、崇拜古老和神秘的事物有关。”如同海子描述柯尔德林的诗时讲到,“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麦地”从他精神中诞生,它反复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即使是一闪而过的,如陶罐上的装饰物(《黎明一首诗》),并随着精神步入黑暗而成了“绝望的麦子”(《四姐妹》)。“以麦子和麦地、镰刀、村庄、汗水的自然联结,共同构建了海子诗歌的麦地意象,完成了将自然界作为生命元素表象的转化,笔下的麦地意象也有一个由平静自守到绝望悲戚的过程。”[4]海子十五岁考入北大法律系,这个早慧的孩子,注定了他的学与思的并进。做为法律系的大学生,他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同样快速的完成了中文系大学生的全部课程。他对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熟知、对外国文学文化的了解,在这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他早早开始了对生命本真的探索,对生与死进行了思考,尤其是对死亡的思考。天才的海子,贫穷的海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海子,他的与众不同也注定了他渴望的爱情的精神交流,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他一生爱过四个女人,然而每一次爱情对于海子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折磨。尤其是他的初恋,他让海子为爱情痴狂,为爱情差点自杀。让他深深意识到了“这不仅仅是自己感情上的失败,同时也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相对于城市里体面社会阶层的失败。而他自己,只属于自己的家乡,属于家乡的亲人,土地和贫穷。”[5]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极大地荒陌之感,他说“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变成了个陌生人!”在《冬天的雨》里写道“冬天的雨下在石头上/翻过山梁仍旧是冬天的雨/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的麦地”,随后的《雨》中再次强调了“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海子像一个受伤的小孩在雨水中浸泡,湿透,“躲开一切/拒绝泪水和回忆”。他倔强的想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然而“麦地吹来的微风,顷刻沉入黑暗”(《北方的树林》),诗人已经无力承受这份孤独的折磨。“头举五月的麦地”“醉倒在大地上”“大地你先我而醉”(《诗人叶赛宁》),是众人皆醒我独醉的逃避,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连海子自己都还是迷茫。在一次次的打击中趋向毁灭,他选择了一个浪漫的“晨雨时光”,在“晚风吹拂青麦地”的时候“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晨雨时光》)。“一只骄傲的酒杯/青海的公主请把我抱在怀中/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我多么肮脏/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青海湖》),“肮脏可以让纯洁的湖水去洗净,但是荒芜,即使有了纯洁的湖水又能有什么用呢?与其在荒芜中生存,不如在庄严中死去。”“我的舞蹈举起一片消费人血的灯和耗尽什么的头颅/麦芒煮光了自己之后 /只剩下空杆之火/不尽述说”,消磨了最宝贵的灵魂之后,麦子孤独矗立与大地之上,昂首向天,它仿佛还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是生命已被无情的耗光,即使死也选择了火中挺立,这就是海子。1989年3月26日,海子带着《圣经》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在《圣经》有一段关于麦子的话:“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就死了,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粒来。爱惜自己性命的,必要丧失生命;在现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与永生。”麦子的繁衍必要以“死”的代价,死不代表着生命的消失,而是生命回归大地,追求精神的永生。海子对生死的彻底感悟,对生命回归的认识,无不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这更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使其掷地有声。他留下了最后最后一首诗《春天,诗歌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海子的精神家园里“十个海子群补复活了”。 我们仿佛能看到重生后欢乐的场景,这与海子现实的生活并不一致。现实中,“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6]他用自己最纯净的思想与诗歌接触,并缔造了一个属于海子的时代。在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幻化出来的“跳舞”“歌唱”“飞奔”的海子,但是“野蛮而悲伤的海子”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沉溺,他努力驱逐欲念。海子努力摒弃世俗生活而又不得不在世俗中生活,在他的精神的“打麦场”上苦苦思索。海子对于生命和人类有着巨大的真诚,他说“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这种真诚是灵魂自我的呈现,这需要同样巨大的勇气,对生命原初的呼唤。“海子把麦地作为他的精神家园,因而当这种饱含文化意蕴的精神家园即将从他手里丢失时,海子的痛苦和感恩化作了一个时代的结石。”[7]三、海子的诗歌理想“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6]物质对于诗人海子而言只是保证生活的延续生命的所需,也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他可以用钱去买更多的书本,仅此而已。诗人透支了生命的时间,投身到了精神的思索上,他孜孜不倦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以一颗赤子之心去关注人类的命运,以诗和死揭示人生秘密。“‘在贫困时代/诗人为何?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祀/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海德格尔曾如此拷问过诗人所负担的全人类的历史,他认为,在这个世界陷入贫困的危机境地之际,唯有真正的诗人在思考着生存的本质,思考着生存的意义。诗人以自己超乎寻常的敏锐,以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以自己对生存的形而上的感知,以自己诗的追求来承担蕴含着整个人类终极关怀,并且在这个落寞的时代把对终极谜底的沉思与眷顾注入到每一个个体生命之中,去洞见生存的意义和尺度。”[8]海子在他的诗论《诗学:一份提纲》中说:“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信之路。”海子用他的诗歌实践了这份理想。对于麦地,他不仅热爱麦地的风景,更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人生,要求麦地对自己的生命努力做出承诺。以《麦地与诗人》为例:询问答复 在青麦地上跑着麦地雪和太阳的光芒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诗人,你无力偿还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被你灼伤一种愿望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无力偿还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在你头顶寂寞燃烧。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诗人在诗中以麦地与诗人一问一答的形式,质问人类存在的意义,但是更主要的,是叩问诗人存在的意义。神安排了宇宙万物,在诗人看来,是出于一种美好的愿望,“一种善良”,而神赐予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太阳和土地。他赋予了诗人诗歌的创造和想象,他拥有了先于他人的追问本质问题的能力。“乡村土地上的劳作, 奠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一切,无论是谁,都得向土地与劳动人民顶礼,都得感激感恩。土地是太阳的一半,是生命的一半,麦子又是土地的一半,太阳又是神的一半,因此,海子提炼了麦地,就表达了神的旨意,佛的宗旨。”他关注生命个体,深情地截取一束麦芒,从苦难的大地出发,但是他也会大声直接告诉人们“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喂马、劈材,周游列国”,幸福也是如此简单的一件事情,即使是陌生人,他也愿意分享,同时有祝愿:“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不得不感慨“人必活着,幸福才有所附丽”。当海子走过大地,发现“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时,他把现实中的自己推向了历史,开始反思最初的理想追求和人生的终极价值——他最终选择“焚身于太阳”,成就永恒。“太阳”也就成了海子另一个富有张力与深度的诗歌创造。海子创作后期致力于长诗写作,他把融合“中国行动”的“大诗”作为自己的诗歌理想。他说:“我的诗歌理想就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抒情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为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歌和真理的大诗。他试图以博大的精神追求来超越世俗生活,渴望超越中庸儒雅的民族文学精神和文学气质。”[9]“海子把自己的诗歌理想,设定为‘大诗’,以区别于新诗史上常见的‘纯诗’、‘小诗’或一般的抒情诗。所谓‘大诗’,指的是一种具有历史、经验、情感和文化包容性的诗歌,比如古代的史诗,以及象《神曲》、《浮士德》这样的对人类经验具有总结性、造型性的作品。为了阐发这种认识,海子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诗歌谱系,区分两种类型诗人:‘王子’、‘王’。‘王子’是指活在“原始力量”周围的抒情诗人,如凡高、雪莱、荷尔德林、叶赛宁等,他们与‘原始力量’的对话是‘一种抒发的、抒发的舞’;王,是指另一类巨匠型艺术家,能够将‘原始力量’变成主体的力量,为我所用,如歌德、但丁等,他们与‘原始力量’的关系是‘正常的、造型的和史诗的’。海子的诗歌抱负,也要从‘王子’成为‘王’。”[10]他做不了英雄,他可以成为一个为人类命运思考的诗人。他的诗是对于生命本身的吟诵和感恩,是对一切事物,世俗也好崇高也罢,诚挚的激动和关怀,是与人类灵魂的一次对话。诗人在《太阳》说“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站在阳光下的麦地里,与一群生命的探寻者一起呼吸新鲜的空气。他的爱浓烈、热情,他的以死亡之思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苦苦追寻生命的终极所在。海子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用生命去体验诗人的诗意,以生命的强力穿透庸常的生存现实。 参考文献:[1]海子.我热爱的诗人——柯尔德林[C]//中国当代先锋诗人随笔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崔卫平.海子、王小波与现代性[J].当代作家评论,2006,(02)[3]张厚刚,王洪月.黑暗意象丛:海子诗歌的意象主题[J].齐鲁学刊,2101(02).[4]邵敏.落地的麦子不死——海子诗歌“麦地”意象再认识[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5).[5]陈广根,付冬生.《论海子的创作心理》[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6]西川.关于海子的死[A].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7]高雪.《热爱风景的麦地之子——论海子的抒情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8]]岳青.海子:幸福与受难的歌者[J].唐山师范学报,2009.7(4).[9]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海子诗全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10]江涛.冲击诗歌的“极限”——海子与80年代诗歌[R].北京大学文学讲堂,2005.[11]韩琳琅.海子的麦子意象与诗人使命[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12]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3]郭晓莹.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意象.文学教育,2008(06).[14]余徐刚.海子传[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15]王丹阳.论海子诗歌的乡土情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06).[16]罗轶.海子:乡村中国的书写者[J].文学教育,2007(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