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

ID:48932095

大小:1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5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_第1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_第2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_第3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_第4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中学语文论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中学语文论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中学语文论文“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由两节课所想到的郝小安去年,我校两位教师为准备市级讲课比赛,先后奉献了两节公开课。两位教师各有所长,评课老师们莫衷一是,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我们先来看看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第一位教师上的是鲁迅的《故乡》一课。他上课的思路很传统,主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展开。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

2、的手法,从而分析出人物形象,再通过探究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揭示文章的主题。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上得“四平八稳”,本来应该没有多大的毛病可挑,但是因为要选拔要去县里参加比赛,大家还是尽量地提一些批评和建议,其中一位教师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这节课有一个明显的不足——灌输的内容太多了,比如描写人物的手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教师都一一进行了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麻木、泼辣、势利、刻薄等,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品味;几个关键词句的含义——如三个“辛苦”等,教师也让学生作了笔记。但正因为这些,评课教师就认为“讲”的

3、内容偏多了,而且过多拘泥于教材,没有举一反三将教材作为例子,培养阅读其它相关文体的能力。这位评课教师可能是受了两句话的影响:一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二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第二位教师上的课是沈从文的《端午日》,这节课可以说是别开生面,教师讲这篇文章的时候,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是怎么写的?3.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这些写法?这是关于中国传统的习俗——端午节的一篇文章,可是教师在上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即第1点的内容讲得很少,几乎是一带而过,他把主要时间放到了第

4、2、3点,学习它的写作手法,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这种写法来进行当堂训练。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场面描写(正面侧面相结合)非常好,详略非常得当,教师抓住了这些,让学生找来几天前写的一篇作文,对照课文,找出自己作文的弊端,让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完以后,师生又对各自的成果进行赏析、评价,这个过程,用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对于这堂课,有的听课教师就认为非常有创意,他们的理由是,这节课将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培养了学生写作能力,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先进教学理念,所以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两节课上过后,由于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第二节课更好

5、一些,于是少数服从多数,大家决定推荐第二位教师参加县里的比赛,而我对这种做法持保留意见。传统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教教材”的弊病,往往将教材视为“圣本”,顶礼膜拜,遇到一篇文章,必将其分析个彻彻底底,从字词理解、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等,学生书上记的是密密麻麻,可头脑中还是浑浑噩噩,不知收获在哪里,这种教学方式后来逐渐被大家所诟病,更有专家学者为了纠正这样的弊端,说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提倡要“用教材教”的做法。他们的说法确实很有道理,因为光对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好象对学生并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应该在学习某篇文章的过

6、程中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以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自己以后学习中遇到的类似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要联系一下说这些话的背景和目的。专家学者们说这样的话是为了纠正语文教学盲目灌输的弊端,倡导适当和教材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当地运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如果这样的“恰当”过了头,则就会陷入另一种误区。如前面所举的《端午日》一课,这篇文章放在“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单元里面,编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如果仅仅以“用教材教”的借口就将其上成了一篇写作能力培养的示范课,

7、我觉得有些过了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这样的观点,原先只是想纠死啃教材,将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的错误做法,并没有轻视教材的意思,而这句话到了有些教师的头脑里,却变成了“教材无用论”,“教材可有可无”,于是将语文书上的篇目都变成例子,说明文变成说明文阅读的例子,议论文变成议论文阅读的例子,一些流传久远的文章,甚至蕴含着我们民族文化精髓,因为没有成为“例子”的价值而被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现在的语文课堂,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就是这种错误观念所引起的,每讲到一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先读一遍,然后就是出示大量的问

8、题,变成了“全问题”教学法,教师不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而只是提问题。这样的做法真有点太过激进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雕细选而来,多是某一方面的代表之作,其中不但蕴含着能够培养阅读或者写作能力的某些元素,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审美元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滋养元素,而如果仅仅将教材作为一个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