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ID:525537

大小:4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08-22

上传者:U-1075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县来说,加快文化强县建设,说到底就是要富民强县。目前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经济的一半是文化,文化的一半是经济。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发展,用文化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推进潼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强县建设作为促进潼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既是由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所决定,更体现了潼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客观需求。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我们不仅在经济上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文化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潼南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县GDP达到132亿元,五年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0.3亿元和8.7亿元,是2006年的11.9倍和6.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1亿元,年均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3亿元,年均增长18.3%。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0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6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81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2元,年均增长17.9%。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强县富民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潼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反差,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实际上,现代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越快,越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支撑,越需要文化为其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实践证明: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上。特别是表现在对人的素质的提升上,这是最关键的。因为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归根结底都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准、专业素养、精神境界,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来提升,通过“以文化人”来实现。思想文化是更内在、更持久、更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发展的“硬功夫”。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潼南要在现有基础上追赶发展,就必须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步伐。只有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步伐,才能实现富民强县、科学跨越,才能使文化这一优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县各方面的力量,提升综合竞争力。3、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是做特扮靓“三色”旅游的现实需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旅游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作为一项时尚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途径,文化则是旅游的灵魂和根。”潼南拥有以“三色”旅游为代表的丰富旅游资源,但有待深入开发和挖掘。将这些旅游资源变为旅游资本,注入文化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具体来说,红色旅游需要大力挖掘闇公精神、尚昆精神等革命文化;绿色旅游需要大力挖掘休闲养生文化;古色旅游则需要大力挖掘佛教文化。做大做强“三色”旅游,必须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4、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是潼南建设生态文化名城、打造宜居城市的迫切需要。宜居城市内涵丰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建设人民群众共享的美好家园,其中包括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城市不仅要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要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二、潼南县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一)潼南文化建设的新进展近年来,我县文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重庆市文化先进县为目标,把文化工作放在全县工作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去审视、去谋划和去推动,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文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改造提升县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县文化馆、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馆,电影院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基本建成30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文服中心)、281个农家书屋和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去年6月1日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镇街文化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每年农村惠民电影放映5000余场,创造“潼南经验”,并获副市长谭栖伟批示,在全市推广。高水平承办两届全市小品大赛,我县被评选为全市小品创作基地。成功承办莱索托国家歌舞团来潼演出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28项,成功举办五届菜花节大型文艺演出。我县连续三年被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评为“一等奖”。2、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县着力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按照“统一领导、总体设计、分类指导、管办分离、协调配套、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抓好“管、办、转”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形成以文化行业管理与文化市场建设为中心、文化公益事业为主体、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具有潼南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完成川剧团的改制,正在着手进行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并积极化解改制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保持了稳定。3、文物保护管理不断规范。我县现有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杨闇公旧居、杨闇公陵园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杨闇公烈士陵园进行保护改造,对杨闇公旧居进行维修布展。实施“国保”千年金大佛历史第5次、建国以来第1次“穿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普查。登记在册项目37项,狮舞、太安鱼烹饪技法入选全市非遗保护名录。文物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市保龙兴寺和独柏寺的抢救性保护规划,龙兴寺5月启动修复,同时,完成双江白崇熹将军楼等2处抗战遗址和历史会馆双江禹王宫的修复规划,落实全县61处县保单位落实义务保护员。县文广新局被人事部、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4、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加大了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创作力度。自2005年以来,我县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8个,获得市级奖项48个,在全市各区县中处于领先地位。每年举办全县“小品大赛”,于2008年及2010年成功承办了两届全市小品大赛,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小品创作基地,小品《小桥流水》被选送进京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扶持出版了《光的影子》、《见证新三峡》等十余部文学专辑,组织召开了张渝扬、李少希、周汝国文学作品研讨会,去年,在《重庆文学》出版了10万余字的潼南文学作品专辑;全县作家、书法家、摄影家在省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次,三等奖38项次;县文化馆画家唐虎泉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举办了“水墨丹青”国画展,在县图书馆举办画家沈光瞳国画展。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做到了天天有学员,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在农村,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先后探索建立了“菜花文化艺术节”、“小品艺术节”、“川渝川剧名家名角研讨会”、“唱读讲传”等4个公共文化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每年举办重大节庆活动100余场次,观众超过90万人次;举办了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60余场次,12万读者参与相关活动。三是积极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活动。局领导亲自组织带队送文化下乡,给农民朋友送各种图书、展览及演出。据统计,近3年共组织文化下乡演出80余场,组织送图书下乡4万册,文化工作者下基层举办各类辅导、讲座活动35场,积极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事业。5、广播电视村村通、社社响进展顺利。全县281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有线电视,光纤电视用户达到78695户。数字电视整体转化工作进展顺利,数字电视用户达6300余户。无线覆盖工程已于2008年建设并投入使用,2010年圆满完成20户以上1624个自然村35728户的地面卫星电视信号接收设施安装及信息录入的农村直播卫星补点工作。工程市级投资409.3万元,县级投资372.19万元。广播社社响工程推进顺利,目前系统设备到位80%,并已安装调试完毕,古溪,双江,崇龛,花岩等十多个乡镇已投入使用。6、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初步建成。建成1个县级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镇乡共享工程基层点,以及180个村级服务点(依托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利用了网络、光盘、卫星等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网上文化专干培训12期、农民工网上用工培训16期、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网上培训10期、森林工程技术培训13期、林下经济开发技术13期、大面积藕鳅种养技术培训16期、农村沼气建设与利用13期、农村用电安全常识培训5期、果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治4期、农作物生产与管理3期、各种农用化肥的性能与合理使用2期,参与培训人员达2768人次。与此同时,为规模种植养殖专业户开通了销售网络,畅通了购销渠道。支中心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英烈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未来科技展望”影片展映活动,“防震自救”、健康上网、书画常识、古今经典等网上学习培训活动。并为10名留守儿童开通“温暖在线”交流。据统计,观众及少儿读者达3086人次。7、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1)乡镇文化站。全县22个乡镇建有30个文化站,设施面积均达到300㎡,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办公室、书库等,同时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灯光音响、VCD、电视、电影机、图书、办公桌椅等设备,为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各文化站全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近百场。(2)农家书屋。根据市新闻出版局统一安排部署,我县于2009年申报88个农家书屋,2010年申报建设132个农家书屋和15个社区书屋,新增各类书籍、音像制品2300余册(套),开辟外借点264个,外借书籍5余万册次。县财政20万元专项资金为63个农家书屋购置了书架。(3)农村文化中心户。在全县149个村发展了300余户文化中心户,占全部农村总数的53%。4、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有近30支农村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在广大农村、社区,成为繁荣基层文化的重要力量。去年,梓潼街道红歌合唱团以小组亚军的成绩晋级重庆市红歌合唱电视大赛年度总决赛。(二)潼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我县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但仍面临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急需克服和破解。1、城乡文化发展失衡,基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政府近年建设了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影院和公共体育场建设和文化馆、图书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达标升级,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公益性文化设施,采用多种形式丰富了城 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陷入困境,全县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在职人员47人,专职文化专干的38人,兼职9人,不能达到文化部要求的一站3-5人的配备,功能严重削弱,情况非常严峻,甚至个别机构改革中被撤并的文化站,只有站舍,无经费、无人员,实际上是“空壳站”。各类送文化下乡也大多局限在场镇,直接把活动开展到村子里去的较少。再加之我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除了一些站、点开设一些棋牌室,一些村民打打鼓、看看电视,群众文化活动单调、低级、乏味,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平台少。调查中,67%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很强烈”或“较强烈”,69%的农民认为自己平时的娱乐活动“单调”,47%的农民表示从目前来看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还“差得远”,92%的农民希望改变这种现状。农民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也缺乏专业辅导和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未能凸显,基层文化有逐渐空心化和边缘化的趋势,县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步伐相当缓慢。2、文化产业发展太慢,文化传播渠道窄文艺精品少文化产业竞争力弱。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的定位规划,没有把文化产业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没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不突出,文化工程抓手少,文化创意产业严重不足。在文化传播渠道方面,现代传播体系尚不健全,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传播手段单一,传播力影响了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对新型媒体的发展和管理还不到位,传播方式有待提升,文化交流和文化物流有待科学引导,导致覆盖面窄、反应迟钝、调控不力;在文艺精品的打造方面,缺乏对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文化资源优势未能通过对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提升其文化软实力,文化经济效益不明显;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看,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民间工艺品开发缓慢近乎空白,文化休闲娱乐业缺乏档次,现代传媒业的运用手段较少影响面窄,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表现为竞争力弱,文化影响力和综合效益有限。3、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有名无实,缺乏改革创新内动力。受惯性思维和陈腐观念影响,大多数人吃惯了“大锅饭”,习惯了“铁饭碗”。虽然文化事业单位目前已全部实行了全员聘用,但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深入推进:一是由于受编制、人事、财政等体制原因,受聘人员的职务、工资难以按所聘用的岗位管理;二是财政核发工资体制导致单位无法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无法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三是文化单位创收能力差,经费筹措形式过于单一,缺少绩效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制度改革尚未展开,文化缺乏原创、缺乏本土的独特性、缺乏科技含量、缺乏走出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动力不足。4、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缺乏文化创意人才。全县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共有从业人员1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21人,专科64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8人。年龄35岁以下的39人,50岁以上的18人。虽然人员学历不低,但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是在职教育,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多专业与工作并不对口。年龄结构老化,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文化站工作人员名为专干,其实大多身兼数职,经常性换人,工作缺乏延续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外行,指导和辅导的作用不大。从薪酬待遇上看,创意型人才留不住。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还不大,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创收渠道很狭窄,具有特技或创意的文化人才留不住,影响到文化队伍的稳定和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三、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对策建议(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是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根本保证加快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潼南的文化发展初见成效。但从实际工作中看,真正从文化也是生产力意义上认识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确实还有一个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坚定信心的问题。要把文化建设摆上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要把文化建设成效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要适应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规律、趋向,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日益凸显。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促进。我们要好好研究这种态势,研究我们的现状,搞清楚我们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薄弱环节在哪里,把周边地区的经验教训吸纳过来,对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借鉴,使我们的优势更优,发展更快。(二)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深层动力1、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宏观调控和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独立运营的、科学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2、实行分类指导,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整合资源,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捐赠、资助或参与举办文化公益事业,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3、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健全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4、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拉开分配差距。五是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革除论资排辈的弊端,实行按能授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5、深化公共文化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制定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使用管理和规范服务制度,组建县文化旅游发展管理企业,负责国有文化资产的服务保障、经营管理和发展壮大。(三)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这是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属创意产业,比其他产业对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要下更大的气力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打造一支既有能出精品、兴事业的“顶天”的领军型文化人才,又有能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立地”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制定完善文化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大力引进一批在文艺创作、文化创意、文化事业管理和产业经营等各个领域起支撑作用的高端人才和骨干,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做强一批项目”。2、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和作品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要强化学习。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更新知识结构,既向书本学习,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学习继承如皋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向实践和群众学习,注重了解和掌握基层群众的鲜活语言和无穷智慧。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组织优秀文艺人才培训进修、挂职锻炼、深入基层采风,认真开展文艺创作竞赛、评选文化名人名作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创作热情和创造活力,着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文艺工作者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3、健全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制订出台相关政策,对优秀文化人才采取必要的倾斜政策,从政治上、生活上多加关心和鼓励。设立市文化人才培养发展基金,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给予奖励;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扶持和奖励制度,对各艺术门类优秀文艺作品进行通报和表彰,对在省内外荣获大奖的杰出作品和人才要大力宣传并重奖;重视长期在基层一线的乡土文化人才和农村文化志愿者,推动民间文化艺术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把全市各方面的文化人才团结和凝聚起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4、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各镇、街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根据基层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事业中心增挂“综合文化站”牌子,明确专职文化站长,各村(社区)明确1名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村文化辅导员;大力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定期对镇级和乡土文化人才开展培训轮训,提高专业素养;发现、培养社会文化人才资源,建立社会文化人才信息库,充分发挥社会文化人才的专业特长。(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是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主要保障对于潼南县来说,要出台推动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1、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文联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相关经费政策,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确保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2、落实好现有文化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市对文化单位实行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产和土地处置等方面优惠政策。3、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大力强化文化企业在投资核准、信用信贷、土地使用、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文化投入的积极性。4、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管理机制,提高文化领域执法水平,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为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最佳法制环境。5、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扶持一批龙头型、效益型、科技型文化企业。加大现有担保基金和投资基金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版权、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机制,探索文化产权交易,逐步解决文化企业融资瓶颈。(五)构筑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这是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重要载体1、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利用潼南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创作生产出符合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剧目。扶持原创性作品,培育高雅文化,计划每年创作10个群众文化原创作品参加全市评比。每年举办1项全市性的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争取申办国家级、市级重大艺术活动。广泛组织实施好公益性文化活动。扶持和促进社会办文化节庆活动。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向县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市场运作发展”的要求,支持农民群众开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等。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支持城市文化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办文化或向下延伸服务。3、全面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办好元旦、五一、七一、国庆、春节、菜花节等重大节庆系列活动,在开展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培训的过程中宣传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以及“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开展大型、中型、小型群众文化活动和赛事,重点精心打造周末大舞台文化品牌活动,组团参加全市小品大赛和乡村文化调演等重大活动,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喜庆和谐的文化氛围。用好农家书屋,免费送书送报,开展好“阅读经典·共同进步”的全民读书活动。贯彻落实《潼南县全民健身刚要》,以广播操、县运会、赛车、赛舟等形式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完成射击、射箭场馆建设,利用县体校平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精心组团参加全市第四届运动会,发展提升竞技水平,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凝聚建设新潼南的智慧、热情和力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