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

ID:52813613

大小:172.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0

上传者:qwe189537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1页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2页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3页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12卷第3期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32012年9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Sep.2012文章编号:1673-0453(2012)03-0099-04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刘清生,张强,张宇(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镇江212003)摘要: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爆发节点的突发性、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影响稳定的危害性和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在网络背景下,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网络舆情往往会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直接发生,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延缓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为此,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注重网络舆情反馈,对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校园秩序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机”后,学术界开始反思并重视对突发事件的研发生深刻变革,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利益诉求究,认为“广义的突发事件泛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日趋多元化,社会矛盾凸显,各类突发事件频频爆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2]发。高校同社会一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校园安和影响的事件”。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全和秩序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等教育发事件应对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突发事件进行了以其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地位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界定,“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的焦点。理性分析由各类矛盾引发的高校突发事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件,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规律,加强网络舆情的引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导,对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会安全事件”。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表述积极意义。及其概念的界定基本认同。可以给高校突发事件下这样一个定义:在高校内部,由于自然的、人为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及发展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起而突然发生的,不以高态势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基于对高校突发事件性质的理解,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可以(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被划分为以下几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如传染“突发事件”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病、食物中毒等事件;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如非法不属于外来词。国外通常运用“危机”一词来指称集会、游行、绝食、领导腐败、政治运动等;公共安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事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全突发事件,如火灾、洪灾、地震、校园暴力、师生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理人身意外伤害等事件。当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论”,这种风险是一种完全逃离人类感知的“因素”以划分出不同的内容。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五对人类的影响,“引发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个方面的特征:爆发节点的突发性、形成原因的复[1]害,而且这种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我国对突杂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影响稳定的危害性及参发事件的研究相对滞后。2003年中国“非典危与主体的特殊性。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收稿日期:20120612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SJD86000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1R20294)作者简介:刘清生(1967),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00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征,为进一步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理论依强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3]据。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这个定义明确地对舆论的构成要素、舆论的形成过(二)高校突发事件呈现频发态势程、舆论的基本特征以及舆论的功能进行了阐述。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突发事件发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生的频次逐年增加,有些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不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通常包含断扩大,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突发事件的发生给着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损害不可估量。近年来,高校含着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4]13自然灾害、校园设施伤害、师生车祸、管教冲突、学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生自杀、疾病侵入,以及恐吓勒索、凶杀、校园暴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等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一些突发事件中,如罗彩霞、周久耕等事件,通过趋势。突发事件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的广泛传播,广大网民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与给学校师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伤害甚至恐评判作用。基于对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表现形惧,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譬如,2002年清华式及社会功能的理解,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基本特大学“硫酸泼熊”事件,2003年北大、清华“餐厅爆征,即网络舆情主体的平等性与隐匿性,网络舆情炸案”,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2005年客体的广泛性与多元性,网络舆情产生的突发性浙江工业大学喋血事件,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4与即时性,网络舆情内容的自由性与非理性,网络名学生相继跳楼自杀和北方工业大学四级考试舆情形成的迅捷性与有效性。准确把握其特征,“泄题门”,2007年厦门大学20名研究生集体退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提供了理论借学事件,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评估门”、浙江理鉴。工大学党委书记落马案和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2009年武汉大学“校领导腐败案”、西北政法大学“被就业”和湖北教育学院“文凭门”事件,2010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关注并解决好网年河北大学“李刚门”、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络舆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对规避风案、清华大学汪辉学术剽窃事件,2011年清华大险、保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论监督的作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天津大学“五连跳”自杀用是积极成分大,还是消极成分大,应该说学界的和北师大“四千万身价”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只是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网络舆论监督能够推进社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冰山一角,然而每一次突发事会进步,强化网络舆论监督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件都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及灾难性的损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是巨失。大的,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网络舆论监督也具有局限性。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双刃剑。从积极方面看,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可能会引发高校突发事件更大的危机,但以少数高校暂时的风险与稳定为代价,让网民宣泄情绪,可以(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缓解更大的矛盾,规避更大的风险,为处理更大的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社会矛盾提供参考。同时,网络舆论监督给高校生而产生。在我国古代《左传》等著作中已经出现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了“舆人之诵”、“舆人之谋”等词语,主要指称下层第一,网络舆情往往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直百姓的议论,它代表着被统治者的意见和态度。接发生。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往往起主导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舆论”这一概念,作用,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用以指称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我锐感,普遍关心时政;但他们也存在思想波动大、国学者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全局判断能力较弱、行为缺乏理性等特点,“对网[5]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络舆情的免疫力比较低”。社会或校园内发生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的一些现象,或校园论坛上的一些带有刺激性的 第3期刘清生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101信息,往往会触动他们敏锐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大学生及网民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安排人员实的情绪反应,他们容易被网民的言论感染。由网地调查并尽快处理,适时通过网络进行反馈,保证络舆情直接引发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清信息畅通,及时化解矛盾,避免突发事件的意外发华大学的“真维斯楼”冠名风波,就是由学生和网生,始终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民的争议直接演变成网络事件。第二,网络舆情(二)重视网络舆情研判往往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校方不改变“媒体猛于虎”的媒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必然会引起广大学体认知观,回应不及时,信息不透明,处置不得力,生及网民的高度关注,网民十分关注突发事件发网民最基本的知情权和合理的表达权得不到满生的原因、直接后果以及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些足,就会出现各路“小道”消息,出现各种猜测、议问题,如果看不到学校的正面回应,网民会认为学论,甚至谣言四起,一些感性化、情绪化,甚至片面校在躲避责任,会更加努力炒作,提出更多质疑,的、非理性的言论就会出现,极少数网民则借机发务求得到更多令人信服的答复。重视网络舆情研泄不满情绪,发表极富煽情的言词,网络舆情被不判,要根据掌握的信息,准确判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断放大、失真,导致网络舆情呈现负面效应,从而与程度,明确突发事件责任主体,这是控制和处理加速突发事件恶性发展,出现失控状态,给学校造突发事件的基础与依据;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成极坏的影响和更大的损失。第三,网络舆情往网民的真实诉求,了解网络舆情产生的特点、原往延缓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在突发事件发因、表现形态以及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引导突发事生后,网络舆情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心理十分件网络舆情做好准备。复杂,而一些作为个体的网民往往会因为各种原(三)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因表现得非理性和情绪化,有时甚至缺乏责任感,表现出冲动而具有攻击性的过激行为,甚至借机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成为洞泄愤,捏造事实,肆意散布谣言。这些谣言形成的察社会舆情的重要窗口。由于网民身份的隐蔽网络舆情在网上传播,使本已基本平息的事态可性,过于自由的网络言论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能引发新的关注,令事态死灰复燃,一波三折。这极影响。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谣言或虚假信给有效解决高校突发事件造成了很大障碍。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为此重视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当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让网民在第一时间获知相关信息,在网络舆论的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会变发挥首因效应,避免刻板成见,要在网民心目中树得更为复杂。“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立起愿意承担责任的形象。要及时把握突发事件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发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突发事[6]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换言之,网络舆情具件,切勿重舆情应对而轻事件本身,“某些政府部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高校只有准确把握网络门舆情应对不成熟的关键原因,在于其行政思维舆情的规律,进一步思考如何善待网络舆论,勇于中依然存在问题,更多的精力是应对舆情,而不是[7]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才能正应对突发事件本身”。“在突发事件中,公众最[4]30确引导与应对网络舆情,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信赖的仍然是主流媒体的声音”,要充分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主流媒体的作用。要科学分析网(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络舆情,适时将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通过网络向网络的舆论功能越来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公众通报,这是掌握网络主动权的关键所在。的舆论场所。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四)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工作,绝不能忽略网络所表达的进步意义。要建立校园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落实专人负责网络舆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谣言和恐惧是一种潜在情的收集,坚持全天候网络值班制度,密切关注作的危险,这种危险的不断累积将产生一种不可低为高校网络舆情晴雨表的BBS,及时发现并收集估的破坏力和杀伤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沟 102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通渠道不畅通,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耽误突发事这对高校消除因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和负面影件处置的最佳时机,造成不利影响。高校必须重响、重塑学校形象和声誉具有重要意义。视信息的收集、整合、识别与评估,综合分析信息蕴含的危机潜在性。要构建“情报信息收集体参考文献:系”[8],完善信息报送制度,保持信息畅通,确保上[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18.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能够及时把握准确信息;在[2]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应网民关切,适时通报事态进展情况,保持同媒体[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特别是网络媒体之间的沟通、同学生及家长之间电视出版社,1999:11.的沟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的沟通,争取多方[4]唐喜亮.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D].成理解与支持。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5]张耀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J].北京邮电大(五)注重网络舆情反馈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2.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6]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的全部结束。突发事件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7]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的善后处理在时间上显得不是那么紧迫,往往容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易被忽略。但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是整个突发事11.件控制与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能否尽快[8]冯业栋,傅旭东.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误区与恢复秩序。突发事件过后,高校要认真进行反思,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汲取教训,抓住危机背后蕴藏着的机遇,转变观103106.念,强化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此,可以(责任编辑:刘明泓)适时通过网络告知网民突发事件善后处理情况,OnStrategiesCopingwithInternetPublicOpinionaboutEmergencyinUniversitesLIUQingsheng,ZHANGQiang,ZHANGYu(ThePartyCommitteeOffice,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Jiangsu212003,China)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universitesarefacedwithsharpcontradic-tionsandfrequentemergencyincidents.EmergencyinUniversitesischaracterizedbyunexpectedness,complexityofthecauses,dangerousdevelopment,dangerstoaffectsocialstability,specificityofpar-ticipants.Underthebackground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hasasignificantimpactonemergencyinuniversitesandinternetpublicopinionislikelytoresultinemergencyinuniversites,worsenitanddelayitsresolution.Inordertomakegoodpreparationforinternetpublicopinionaboutemergencyinuniversiteswemustgraspitsbasiccharacteristics,strengthenmonitoringoftheinternetpublicopin-ion,attachimportancetoitsanalysisandrespondpositivelytonetizens.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emergency;internetpublicopinion;campusorde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