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

ID:53172586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_第1页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_第2页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_第3页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精品]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针刺配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因影响容貌美,患者求治心切.2005年3月〜2006年3月,我们利用针刺配合屮医辨证相结合治疗70例黄褐斑患者,并对血液流变学和性激素水平等客观指标进行测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70例均为门诊明确诊断为黄褐斑的患者,排除病例: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无肝炎、结核、肿瘤等严重并发症:⑧在门诊连续治疗一个月以上者。同时选择我院健康女职工20人做健康对照组。1.2—般资料:本组70例均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为33.43

2、岁,其+30-40岁的患者居多。病程:1个月〜14年,平均为3.34年。发病诱因有妇科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消化系统疾病、外用化妆品、日晒等,夏、春季发病明显。1.3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而部黄褐斑分布广泛,呈紫褐色,或伴有两胁胀满,心烦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或经前腹痛,经行不畅,夹有黑褐色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气血不足型:面部色斑呈浅褐色,皮肤萎黄无华,伴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心慌气短,腹胀纳呆,经行量少,舌质淡,苔薄片或白腻,脉濡。肾虚水泛型:面部色斑呈黑褐色,面色黛黑,畏寒肢冷,而浮肢肿,伴有性冷淡,月经量少或闭经,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滑,脉沉

3、迟。2治疗方法2.1体针疗法:取穴:主穴局部皮损区、子宫穴。气滞血瘀型加合谷、支沟、曲池、血海、蠡沟、三阴交、太冲:气血不足型加膈俞、肝俞、脾俞、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肾虚水泛型加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太溪。操作:用32号0.5、寸毫针围刺皮损区,浅刺皮下即可,体针用28号1.5-3.0寸毫针,合谷、支沟、曲池、太冲用泻法,背俞穴、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子宫穴、血海、蠡沟、太溪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天,2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2.2山药系列处力:气滞血瘀型:柴胡12g、益母草18g、口芍12g>川苇8g、口花蛇舌草:30

4、g、夏枯草10g、女贞子12g、谷精草12g>旱莲草20g、紫草3g,共研为细末备用;气血不足型:丹参30g.生地20g、川茸10g、鸡血藤30g、红花10g、浮萍30g、连翘15g、荆芥穗10g、生甘草10g,共研为细末备用:肾虚水泛型:泽泻12g、茯苓12g、冬瓜仁30g、花生仁30g、红花6g、口附子3g细辛3g、口芷100g、滑石粉100g,共研为细末备用。用时加以蜂蜜适量敷面,1次/天,2h/次,20天为一个疗程。除药物敷面和针刺治疗外,外用祛斑霜(当归30g、口芷30g、丹参30g、紫草30g经醇提浓缩,制成水包油型霜膏),早晚各一次涂于面部皮损处。

5、疗程结束后行FI常皮肤护理,每周一次。2.3实验方法:血液流变学检测、性激素检测结果分别由我院检验科利妇产科研究室提供。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空腹釆血观察(见表l~2)o2・4疗效判定标准: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4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40%。3结果本组70例患者,痊愈25例(占35.71%),显效26例(占37.11%),有效16例(占22,86%),无效4例(占5.61%),总有效率94.39%。血液流变学及性激素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6、国医学对黄褐斑早有记载,明《外科正宗》称“黑斑”,我们认为黄褐斑之所以较难治愈与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密切相关。“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是其发生的基本病理特点,本组70例患者均为女性,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妇女,发病诱因除原因不明外妇科病、妊娠、口服避孕药占总数的39.7%,内分泌紊乱,尤其是性激素水平的异常是导致本病发牛的重要因素,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指标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女性的雌二醇指标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V0.05),睾酮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雌二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

7、究再次证实了黄褐斑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健康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V0.05、P<0.05、P<0.01),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增高可使血流阻力增大,细胞压积又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细胞压积呈指数增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V0.05、P<0.01),提示本方法能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使血液阻力降低,从而起到改善血液粘度及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其治疗结果显示针刺加中药的有机结合有增加红细胞表面所携带的负电荷(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变

8、,P<0.05)以及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