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

“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

ID:53664919

大小:6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5

“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同文异构”集体备课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徐汇屮学刘侠一、实践缘起“同文异构”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教研活动方式2—,其形式是利用同一篇课文根据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授课。“同文异构”的教研活动可以由一位老师在多个班级进行,例如市二屮学的步根海老师在高屮三个年级分别执教的《胡同文化》);也可以由不同的老师在多个班级进行,例如,南洋中学2008年度教学展示活动屮三位老师在高中三个年级上同一篇课文《生命的五种恩蜴》),一般以后一种形式为主。“同文异构”的实质是深入探索

2、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稈屮注重“量体裁衣”,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屮的主体地位。多位教师参与的“同文异构”活动一-般先“背靠背”地备课,然后同时展示教学过程,最后进行比较反思(有的还进行评比)。这一活动过程固然对研究不同年级(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征很有好处,但对老师白身的备课设计往往缺失了一个再完善的环节。教学过稈不仅是备课成果的体现,而且应该成为再次备课的重要参照;“异构”Z后还可以走得更远。基于这个认识,我们五所学校抽出的5位高三语文老师教

3、研组决定尝试以“同文异构”为前提的集体备课模式,实践的篇目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修订木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白读课文《诗词三首》,实践预期目标为:探索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通过“备课——上课一—再备课”的过程,提升备课、上课能力;实践原则为:深度参与、不较高低、平等互动。二、实践过程(一)共同讨论,集体研读实验组成员首先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参加备课的还包括区教研员和其他语文教师。主要任务是就诗歌理解、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诗词三首》是高三上学期“家园亲情”主题单元的一篇白读课,三首诗词分别是杜甫的《月夜》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苏轼的《水调歌头》。讨论中出现了激烈地争论,如对于《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中的“怜”的理解,年长者偏向于理解为杜甫对孩子不理解母亲的一种嗔怪,而初为人父母的两位年轻老师则认为表现岀杜甫对孩子的怜爱。在教学安排方面,形成了三首诗词整合品读、“以一带二”、“以二带一”的三种构思。在此基础上,讨论达成了一些共识,例如,在文木理解方面这三首诗词都与思念亲人有关,但思念的具体对象和内涵又有差异;从文体的角度,前两首是唐诗,后一首是宋词,表达特征和理解方法上均有差异。在教

5、学安排方面,要寻求一种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有效途径,而非仅仅是流于鉴赏概念的掌握;除了理解诗歌木身,还应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对诗词木身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二)独立备课,分计教案讨论之后,五位老师分别独立备课,设计教案,形成了五套教学方案。这五套教学方案的教学目标分别是:刘老师:沉浸诗词,体悟作品屮的情感;“想象画面、移情共鸣、知人论世”的方法习得。周老师:“遥望幸福——《诗词三首》读写说唱”:沉浸文木,品味亲情;比较鉴赏,领悟哲理。

6、张老师:通过品读词句,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教会学生用知人论世和品味语言的方法鉴赏诗词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家国情操和豁达的胸怀。林老师:在把握诗人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吟诵。彭老师:启发学生明确古诗词的基木策略:读、想、感、悟;引导学生在琅琅出声的有声阅读屮,沉浸于诗词的感情氛围屮。教学安排方面,周振甫老师拟采用三首诗词整合阅读的方式,林风慧老师打算主讲一首《月夜》,其他三位老师计划带领学生品读《月夜》和《夜南寄北》,《水调歌头》作为课后(三)同文异构,因材施教备课Z后,五位教师根据自

7、己的教案,分别试上了一节研究课。学生的差异很大,课堂效果也备有特色。周振甫老师所执教的华理大附屮的高一学生,课堂气氛活跃,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林风慧老师执教位冇屮学国际部的学生,因为他们祁是远离家乡的留学生,教师引导她们对“家园亲情”的主旨有了切身的体会;张双桥老师的课很好地实现了“以二带一”的教学设计;彭世强老师的课充分发挥了他木人朗读、吟诵的特长,体现了诗词教学的有声化、有情化、有效化。)交流反思,二次备课参加实践的老师现场听加他老师的课,并在课示重看

8、'

9、己的上课录像。由于

10、毎位参加实践的老师都同时兼有“上课者”“听课者”“评课者”的三重角色,所以彻底地改变了“诚惶诚恐”的上课心理,和“冷眼旁观”的听课、评课心理。上课成了实实在在的“实验”而非一般公开课的“排练后的演出”,听课成了设身处地的思考与反思而非“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挑毛病。每节课示,上课者与听课者进行交流讨论,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课中找到了自己可以吸取和借鉴的优点,并在参照别人的课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课。在此基础上,再此调整自己的既有上课思路,再次备课,改进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环节的安排。三、实(一)反复研读,对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