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

ID:55152112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_第1页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_第2页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_第3页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摘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习惯。本文结合自身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阐述了如何巧用教学“错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教学;意外;思维  所谓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应的是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科学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2、而所有的能力中,思维能力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而社会正是需要思维品质优良的人。本文从巧用教学“错误”的角度论述如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抓住教学,破除思维定式  《大气压》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演示了覆杯实验,那怎样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呢?纸片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学生分析:以纸片为研究对象,纸片受到了向下的水的压力,由于纸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有一个向上的力与之平衡,而施力物体只有外界的空气,所以证明有大气压的存在。当大多数同学都在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时,笔者看到其中一个同学很不以为然,嘴里还在轻声地嘀咕。于是

3、,我便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他说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如果我继续只强调这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就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也不能破除他们的思维定式。于是让他们实验,他们的组长分析到:“这个实验的杯子要装满水,然后倒过来,这样里面就没有空气了,这样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就不会掉下来。而有空气的时候,塑料片和水掉下来了,如果是被粘住的,都是掉不下来的。”他们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笔者乘胜追击:“那如何解决不是其他因素,如刚刚同学所说的磁场,而一定是大气压?”同学们的思维一旦被激发,就一发而不可收。又有同学发言:“让一个纸片在空气中覆盖杯口,一个在真空中覆盖

4、杯口,如果都掉不下来,那就是其他因素。如果真空中的掉了,那说明就是大气压的原因。”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若抓住学生的这个认知上出现的“意外”,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因素,发掘其思维因子加以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突出实验,启迪思维成长  笔者有幸听了浙派名师陈敏老师《科学探究之酸碱盐》这节课,下面是陈敏老师的教学片段:  陈老师演示实�:阅读与问题:  “在……试管中……加入3毫升……氯化铁,然后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FeCl3+Ca2  学生一个个很意外:怎么没有红褐色沉淀呢?  陈老师:怎么会这样呢? 

5、 生1:Ca2变质了?质量分数不够?“OH-”离子浓度太小?  生2:FeCl3变质了?质量分数不够?用量太少?  生3:反应根本就不会进行?  生4:可能我们观察不到?  ……  陈老师:大胆假设:从已知开始,这个反应发生过吗?FeCl3+3NaOH=Fe3↓+3NaCl  为什么Fe3又溶解了?什么物质能溶解Fe3?  生:盐酸Fe3+3HCl=FeCl3+3H2O。  陈老师:NaOH溶液中有酸?FeCl3溶液中有酸?  生:FeCl3溶液中有酸,因为酸和碱不能共存。  陈老师:FeCl3溶液中真呈酸性?你有方法验证吗?  陈老师没有在实验出现“意外

6、”时一笔带过,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使学生思考有理有据,不知不觉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计算,实现思维发散  实验室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计算15.8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  教师让两位学生上来在黑板上演示。  以上解法中,方法一属于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二是根据化学式计算,学生开始对这个“意外现象”质疑了,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会不一样呢?人是在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改善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观察后发现,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并没有完全到氧气中去,所以根据化学式计算时,把氧元素全部算在了氧气里。对于学生

7、出现的这个错误,我们不仅仅只是针对高锰酸钾,只要在根据化学式计算时都应注意到这个问题。  在教师平时教学和批改作业中,如果能多突出一些学生的这种错误,就能对症下药,防止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并且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的教学中经常能遇到各种“错误”,这就需要教师敢于直面“错误”,善于挖掘“错误”,巧妙利用“错误”,优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