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心性论解读.pdf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

ID:57303275

大小:679.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11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_第1页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_第2页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_第3页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_第4页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载心性论解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哲学张载心性论解读袁茂雄(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张载的心性论以太虚与气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将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将心分为性心和知觉心。太虚、天地之性和性心是其心性论本体超越一维的,气、气质之性和知觉心是其心性论现实关怀一维的。张载该双维向度的心性论对传统儒家心性论是一个“极有功”的发展。关键词:张载;心性论;本体超越;现实关怀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45(2010)02-0086-050引言张

2、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关学的开创者。他“志道精思”、“勇于造道”,面对佛老昌兴而儒学“学绝道丧”的局面,他承孔孟、续道统“,接着讲”孟子的心性论。秦汉以降,儒学本体超越向度稀微,而这正是佛学的“空”和道学的“无”诘难儒学的地方,张载既看到儒学自身的内困,也看到了佛老外诘儒学的病根所在———本体超越问题。张载“自立说以明性”,提出了他自己的心性论,其太虚、天地之性、性心就是解决本体超越问题的,同时其气、气质之性、知觉心也给诸如人性有善有恶这样的问题以现实思量。张载的这个心性论既有功于儒学,又下

3、启后学“,如皎日丽天”,以致南宋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将他于孔孟并称。1太虚即气张载哲学的四句纲是“: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张载集·正蒙·太和篇》,以下凡引《张载集》,只注论著名和篇名)。其虚、气、性、心是张载心性论的核心概念。太虚与气在张载心性论的体系中处在一个基础性的地位。正是借助于这一对概念,张载才使其心性论有了安顿处,也就是说虚与气在其心性论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也正是在辨析虚与气的过程中,张载开出了他的本体超

4、越之维。他说“:由太虚,有天之名”“,太虚者天之实也”《(张子语录·语录中》)“,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张子语录·语录中》)“,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语录·语录中》)“,天也,形而上也”《(正蒙·至当篇》)“,形而上者是无形体者,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者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横渠易说·系辞上》)。在此,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太虚是从形而上的角度说的,气是从形而下角度说的,对于运于无形的形而上者,他认为“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横渠易说·系辞上》)。对于

5、形上太虚和形下之气的区分,张载还从经王弼改造过的佛学体用论角度进一步加以论述,他收稿日期:2009-09-19作者简介:袁茂雄(1983-),男,陕西洋县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86—袁茂雄:张载心性论解读哲学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太虚者,气之体”《(正蒙·乾称篇》)“,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正蒙·太和篇》

6、)。可以看出,如果从体用论的角度言说的话,作为形而上的太虚就是体,作为形而下的气就是太虚的用,即虚为气之体,气为虚之用。“在‘太虚无形,气之本[2](P83)体’这句话的语境中,主要是在体用的意义上讲本体的。”作为体的太虚是无感无形的,作为用的气是客感客形的,只有尽性的人才能把无感无形和客感客形“混一”起来。上述太虚和气的这种形上形下关系、体用关系与母子关系、源流关系是不同的,它不是生和被生的关系,而是一种本末关系。对此,张载从宇宙生成论(借用林乐昌先生的说法)角度进行了界说,他说:“太虚不能无

7、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篇》)。显而易见,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气并非生自太虚,太虚是太虚,气是气,它们是两种相异但共时的先天存在者,只是太虚和气不能离开对方存在而已,气是太虚存在的寓所,而太虚则是这个寓所的守护神。对太虚和气的这种分别以及相即不二的关系,林乐昌先生说道“:太虚与气是宇宙中两种最基本的要素或力量:太虚本体是宇宙的最高实在、终极根源和主导力量,而气则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基质、材料和活力。宇宙万物也是由太虚和气构成的。‘太虚不能

8、无气’《(正蒙太和篇》),太虚与气相感相合,[2](P83-84)‘通一无二’。”对于太虚与气上述的这种紧密联系而又非母子的关系张载有明确表述,他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显隐、深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