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感通”论研究.doc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

ID:18946623

大小:66.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9-24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_第1页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_第2页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_第3页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_第4页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载“感通”论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张载“感通”论研究——以张载“天人合一”之学为背景学生:郭胜学号:24015摘要:张载哲学的理论旨趣在于论证阐释“性与天道合一”并“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启教后学,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即达于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作为其最终目标追求。张载在实现其本体与价值的沟通,从而构建其社会伦理和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极具匠心地构架起了一座座天人感通、贯通天人的理论桥梁。这集中体现在张载“天人合一”学说背景之上的“感通”论思想中。主要包括感而遂通、开塞通蔽、变化气质、穷神知化、诚明互补等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诸多方面。关键词:张载天

2、人合一感通性命工夫开塞通蔽诚明对于张载哲学思想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较多地关注宇宙本体论及道德价值论思想的相对独立的专门研究,且在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学界的研究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但略显遗憾的是,张载哲学思想是如何实现其宇宙本体论与道德人性论的成功贯通和对接,以及其所凭借的达至“天人合一”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似乎较少引起专门研究。本文试图以《张载集》作为文献基础,围绕张载贯通天人之际的“感通”思想进行尝试性探究。一、感而遂通251、至静无感、无所不感:张载在《正蒙·太和篇第一》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

3、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以后引该书言论仅注篇名及页码。)作为气的本然状态的“太虚”(天)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被认为是绝对的单一,绝对的虚与静。它不是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体,不包含动的因素。“由太虚,有天之名”(《正蒙·太和篇第一》,第9页)这里“天”即指“太虚”,故可知“天”的本性即寂然不动。“金铁有时而腐,山岳有时而摧。凡有形之物即易坏,惟太虚无动摇。”(《语录中》,第325页)张载哲学中的“太虚”作为最高的形上本体(超越于形气之有的形而

4、下及聚散、有形无形等相对层面),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他还说:“静者虚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同上)所谓“至一”,不是相对的“一”,而是绝对的“唯一”。张载所谓的“太虚”、“至一”是从宇宙本体论意义上讲的,在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向宇宙生成论进一步展开的过程中,“太虚即气”便过渡到“气化之道”。关于气化之道的过程和特点,张载也作过明确的阐释。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第一》,第8页)这种

5、“虚实、动静之机”就是“阴阳、刚柔之始”。张载在《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中说:“25至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张载集》第64页)表明气是最虚空的实有,实有而不凝固;气又是最宁静的运动,运动而永远不停息。运动而永远不停息,就有往有来。有往来就必然涉及其往来的内在根据和状态特点以及具体过程,张载在这里便顺乎逻辑地提出了他的动必有机的根据论、生生曰易的过程论及太和气化的特征论。他认为宇宙万物均体现了阴阳二气变异的法则,气化的过程就是太和之道,而气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机

6、”,是“易”,即一阴一阳的相互对立和推移。“至静无感”,说明气的本然状态即“太虚”是没有聚散、没有相感的绝对的虚和绝对的静,即寂然不动。“感”字在《说文•心部》释为“动人心也。从心,咸声。”王弼在注《易•临》“咸临”时释“感”为“应也”。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注《易•系辞上》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时”释“感”为“动也”。(《故训汇纂》2003年版第806页)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张载自己也对“感”有过明

7、确的界说“无所不感者虚也,感即合也,咸也。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正蒙·乾称篇第十七》第63页。)他还讲道:“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同上)这里“感”是世间万物不曾须臾止息的相互作用。而“至诚之实,实而不固;至静之动,动而不穷。实而不固,则一而散;动而不穷,则往且来。”25则说明太虚本体静极而动、无感而无所不感。这便为其感通论奠定了本体论前提与生成论基础,且自然由此发端而进一步涉及有感必应、感而遂通的问题。“通”字在《易•系辞上》有明确的含义界定,“推而

8、行之谓之通”或讲“通,谓推而行之”。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注《易•渐•彖传》“动不穷也”时说“往来不穷谓之通”,李鼎祚集解引张璠释《易•系辞上》的“以观其会通”时说“通者,乾坤交通。”(《故训汇纂》2003年版第2290页)张载在其天人贯通中十分重视“感”与“通”,他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并论述及二者的关系以突出其在沟通天人中特殊地位与作用。2、感须待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