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品的烧成.ppt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

ID:58418583

大小:1.03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9-07

上传者:U-25918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_第1页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_第2页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_第3页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_第4页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陶艺制品的烧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七章陶艺制品的烧成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陶艺作品制作完成后,必须使坯体干燥,使泥料颗粒之间的水分从缝隙中排出,以防止烧制时坯体中的水分过多,产生水蒸气,使坯体开裂或炸裂,造成作品不完整或效果不理想。一.坯体的干燥工艺坯体干燥的过程,要经过湿坯至干坯的阶段,此阶段称为皮革硬度阶段。皮革硬度的泥土仍是潮湿的.但已没有可塑性,此时如再做挤捏,便会破裂,如果继续干燥,则所有可塑水分会全部脱除,使坯体达到完全干燥程度。当坯体干燥和收缩时,如果干燥不均匀,某些部分干燥较快,某些部分干燥较慢,则作品容易变形。若由于作品厚薄不均,薄的部分已干,而其他部分还处于潮湿阶段,也会使作品破裂。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须使作品慢慢干燥,且尽可能均匀。为使作品在皮革硬度阶段较慢、较均匀地干燥,通常采用自然干燥和烘烤干燥的方法。 1.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是利用室内的常温和大自然中的弱风,使作品中的水分从泥料间隙中逐渐排出。将做完的陶艺作品放置在不太通风的房间里,避免太阳暴晒和强风疾吹,使作品慢慢地均匀地干燥。优点在于自然的温度和风力对坯体的干操作用是缓慢而均匀的,不会因温度过高和风力过强造成排水不顺、坯体开裂,同时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成本投入。缺点在于坯体干燥速度过慢,特别是南方冬天的气候,湿度较大,坯体的干燥需很长时间,使作品不能及时烧制。(图148)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图148将坯体放在置物架上自然干燥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2.烘烤干燥烘烤干燥主要是利用能源和烘烤箱两种方法来完成作品的干燥。(1)利用能源:对能源的利用在人类开始烧制陶器时就有了。在窑炉烧制过程中,往往会有剩余热量从烟道排出,并从窑炉周边散发出来。在建窑时往往在烟道上方建有烘烤间,烘烤间内放置活动坯架,可充分利用烟道热量将作品烘干。也可在窑炉上方建烘烤架,将未干的作品放置在架中,利用烧窑时的余热将作品烘干。条件是烘干温度不得高于60℃。(图l49)图149利用烧窑余热使坯体干燥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图150作品坯体在烘烤箱中的干燥(2)烘烤箱:是专门用来烘烤急需烧制的作品的,主要用天然气、煤气、煤和电作为能源。烘烤箱的修建材料一般用钢材和砖,它的空间大小主要根据坯体大小和日产吞吐量决定,内设活动架,便于作品的取放,从常温到60℃,温度可自由调节,以电子显示器显示、控制温度。(图l50)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二、坯体的体积收缩陶艺坯体经干燥和烧成后,体积会发生收缩变化。这是由于泥料中的水分排除,经一系列物理变化所产生的玻璃态物质填充于颗粒之间,使之相互拉紧靠拢所致。影响收缩的主要因索有矿物种类、配方组成、泥料粗细,含水量、烧成温度等。可塑泥料所含水分,称为可塑水分,一般占总可塑泥料的10-20%。泥土经过干燥和烧成二次收缩后体积约为原来的5/6。在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及烧成过程中,泥料中的水分会自然排出,水分排出的过程就是泥料收缩的过程。l.坯体的干燥收缩比干燥收缩指作品在制作时和烧制前的干燥收缩,其干燥收缩比是根据不同泥料和颗粒粗细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陶的收缩比比瓷大,其原因是陶泥中水分所占比例和陶泥颗粒间的缝隙比瓷大。大体来讲,粗陶的干燥收缩比在10%左右,普陶的干燥收缩比在9%左右,细陶的干燥收缩比在8%左右;炻瓷的干燥收缩比在8%左右,普瓷的干燥收缩比在7%左右,细瓷的干燥收缩比在6%左右。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2.坯体的烧成收缩比:烧成收缩是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的受热收缩,其烧成收缩比是根据不同泥料和颗粒粗细决定的。一般情况下,陶的收缩比比瓷大,其原因一方面是陶泥中水分所占比例和陶泥颗粒间的缝隙比瓷大,另一方面是陶泥中所台有机物比重较瓷大,在高温情况下,有机物会自然挥发。大体来讲,粗陶的烧成收缩比在10%左右,普陶的烧成收缩比在9%左右,细陶的烧成收缩比在7%左右;炻瓷的烧成收缩比在10%左右,普瓷的烧成收缩比在9%左右,细瓷的烧成收缩比在8%左右。陶与瓷的干燥及烧成收缩比总计约为:粗陶20%左右,普陶l8%左右,细陶15%左右,炻瓷l8%左右.普瓷16%左右,细瓷14%左右。(图151) 第一节坯体的干燥与收缩图151湿坯、干坯及烧成后的收缩比 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陶艺作品经成型、装饰、干燥后,需要装入窑炉内烧制。作品的最后完成需经过精心的设计、精致的制作和每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往往装窑时的大意或不小心会给作品带来致命损伤,导致整个作品的损坏,特别是较重,较大的作品,对装窑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对装窑方法有所了解或亲自装窑是非常重要的。装窑方法很多。不同的窑炉形状、不同的窑炉结构,不同的烧制方法,装窑方法各不相同。在这里列举两种常见的装窑方法。 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一、气窑的装窑气窑的燃料主要是天然气或煤气,非常少的二氧化碳大部分已从烟道排出,作品不易直接被烟到·因此.作品的装窑摆放相对要简单得多。1.装窑的特点托放作品的窑具主要由栅板和硅架两种耐高温材料组成.可以根据作品的高度和体积大小像搭架子一样层层架空。根据需要,可调整棚架高度和宽度,使窑炉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并使热量在窟内均匀分布,达到理想的烧成效果。2.装窑方法在此介绍的装窑方法是针对建有底板车的窑炉而言。将窑门打开,推出窑底板车。在窑底板车上平放棚板,作为底层,放置作品。根据作品宽度和高度摆放适量的硅架。在硅架上平放棚板,作为第二层。依此类推,使窑炉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将窑底板车推入窑内,关闭窑门。(图152A.图152B图152C) 图152A作品装窑图152B作品的装窑过程图152C作品装窑烧制后的出窑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 3.大型作品的装窑方法。大型、异形、较重的陶艺作品装窑就得采取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完成。如一件大型陶艺作品,人力搬不动要将作品放在窑底板车上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方法。首先,作品的塑造须在结实的木板上完成,以便搬动。由于底板车有一定高度,无法直接将作品品搬上去,就在紧靠底板车的边沿层层堆放砖块,筑成台。将作品和木板同时抬上台.使作品底部与底板车上的棚板保持同等高度。用宽布条套在作品底部;布条两端同时用力向棚扳方向推拉,可使作品无任何损伤、平稳地放置在棚板上(图153A,B、C、D)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 图153C双手紧握布条两端,用力拉向棚板位图153D作品装窑完毕图153A将作品抬置砖台上图153B将布条套在作品底部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 二、煤窑的装窑煤窑的燃料主要是煤,煤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煤烟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采用氧化焰烧制,在高温下二氧化碳大多已被烧掉,没上釉的素烧作品无匣钵保护也不会受太大影响。但表面作品上了釉,大量的烟在釉表面形成白色物层,就会使釉的光泽和色彩得不到充分显现。1装窑的特点。素烧作品的装窑可根据形状和大小层层堆放.无过高要求。上釉作品的装窑需将作品放在匣钵内,匣钵层层叠放,完全杜绝煤烟浸入,以达到作品和煤烟相隔离的目的。匣钵的层层叠放充分利用了窑内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烧制成本,便于热量均匀分布.达到理想的烧成效果。2装窑方法。将窑门打开,清理窑内在先前烧造中遗留下来的泥釉杂物。素烧作品在窑内可平放,也可用耐火砖做支架,耐火板做棚板层层摆放,以充分利用空间。上釉作品须根据作品尺寸选择匣钵放置。将放置好的匣钵层层叠放,将窑炉内空间装满为佳,关闭窑门。(图l54)第二节陶艺的装窑技术 3.大型作品的装窑方法。大型、异形、较重的陶艺作品装窑得采取特殊的方法和技巧完成。其力法和技巧与气窑相同,不同的是上釉作品的大小决定匣钵的尺寸,为使上釉作品不受煤烟的熏烤,有时需特制匣钵。个别上釉的巨型作品可在窑中直接制作,减少装窑程序,作品完成后在边缘用泥条层层垒筑,将其围住,解决烟熏的问题。第二节现代陶艺的装窑技术 图154氧化焰烧制,花盆的装窑第二节现代陶艺的装窑技术 第三节陶艺的烧制陶艺是“火”的艺术,火不仅使黏土和釉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种新的物质,而且赋予陶艺作品艺术生命和美感。任何作品的效果都要通过烧制的过程才能得到真正体现.烧制的好坏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此,了解和掌握烧窑技术非常重要。陶艺的烧制效果是由窑炉的结构、烧制气氛、烧制曲线、烧制方法等因素决定的。所谓烧制,就是将已干燥或上了釉的坯体装入窑炉,经过不同气氛的高温烧制,使泥料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的烧制曲线和温度阶段决定了陶艺作品的品质。 一、还原焰烧成还原焰气氛的烧成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来烧制瓷质作品,由于瓷料中二氧化铁较多,通过还原焰气氛的烧造使泥料中的高价铁转换成低价铁,达到一定的白度和白里泛青的效果,使之符台白瓷质材料的技术要求;二是烧制陶质作品.通过还原气氛的烧成,使二氧化碳充分渗入陶质坯体,达到定的深度和浑厚的效果。1.瓷质还原焰烧成曲线。还原焰烧成的升温曲线是由每种瓷质材料的具体配方和耐火度来决定的,配方和耐火度不同.其烧成曲线也不一样。这里按照我国烧制细瓷普遍的还原焰烧成曲线来介绍。(1)升温曲线:常温至300℃,每分钟约2℃,为加热蒸发期,300℃~950℃,每分钟约4℃,为氧化分解及晶体转化期;950℃~l350℃,每分钟约6℃,为玻化成瓷期。(2)还原曲线:1100℃时封闭烟道l/3进行还原.约05小时;1150℃时封闭烟道2/3进行强还原,约O.5小时;1200℃时开启烟道,还原结束。(3)保温时间:根据具体泥料而定,一般细瓷为l~2小时。(4)冷却速度:以关闭火门、自然冷却为佳。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2.陶质还原焰烧成曲线。陶质材料的还原焰烧成曲线与瓷匝材料的烧成曲线相比要简单得多,它是通过还原焰烧制使陶质坯体中渗入二氧化碳,在作品表面形成深沉、厚重和质朴的特殊效果.强还原烧制产生过浓的二氧化碳有时还会使作品表面出现铁质般的金属感。由于陶泥的产地不同,烧制还原焰的曲线控制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按照普通烧制细陶的方法作介绍。(1)升温曲线:常温至300℃;每分钟约2℃,为加热蒸发期;3013℃~950℃,每分钟约4℃,为氧化分解及晶体转化期;950℃~1150℃,每分钟约6℃,为玻化成陶期。(2)还原曲线:950℃时封闭烟道1/3进行还原,约0.5小时;1050℃对封闭烟道2/3进行强还原,约0.5小时;1150℃时开肩烟道,还原结束。(3)保温时间:根据具体泥料而定,一般细陶为l~2小时。(4)冷却速度:以关闭火门、自然冷却为佳。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二、氧化焰烧成氧化焰烧成主要用于普通瓷和陶器,瓷泥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二氧化铁,在氧化焰烧制下泥料中的高价铁没有彻底排出,所以普通瓷看上去白度欠佳.显得白中透黄。陶泥巾含铁量火,用氧化焰烧制出来的陶器颜色般都比较深。因此.现代陶艺对氧化焰烧制的效果,主要以陶艺作品的视觉效果来衡量。l.瓷质氧化焰烧成曲线。氧化焰烧成的升温曲线是由每种瓷质材料的具体配方决定的,配方不同其烧成曲线也不一样。这里我们按照细瓷的氧化焰烧成曲线作介绍。(1)升温曲线:常温至300℃,每分钟约2℃,为加热蒸发期,300℃~950℃,每分钟约4℃,为氧化分解及晶体转化期;950℃~1350℃,每分钟约6℃,为玻化成瓷期。(2)保温时间:根据具体泥料而定,一般细瓷为l~2小时。(3)冷却速度:以关闭火门自然冷却为佳。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2.陶质氧化焰烧成曲线。氧化焰烧成的升温曲线是由陶泥的性质和具体配方决定的,产地和配方不同其烧成曲线也不一样。这里我们按照通常烧造细陶的氧化焰烧成曲线作介绍。(1)升温曲线:常温至300℃,每分钟约2℃,为加热蒸发期;300℃~950℃,每分钟约4℃,为氧化分解及晶体转化期;950℃~1200℃,每分钟约6℃,为玻化成陶期。(2)保温时间:根据具体泥料而定,一般细陶为l~2小时。(3)冷却速度:以关闭火门、自然冷却为佳。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三、陶艺的烧成过程陶艺的烧成是一个复杂且技术性较强的过程,原料不同、配方不同、效果不同要求都不一样,如北方与南方的烧成、陶器与瓷器的烧成、陶器与瓷器的还原焰烧成过程等等都不完全一样。这里我们按照通常烧造细瓷的还原焰烧成过程作介绍。l.蒸发期:此阶段为低温阶段,由点火开始至600℃止,主要是排除坯体内的残余水分。这一阶段要看坯体的含水量来决定升温的快慢,若坯体的水分过多又升温过快.会导致坯体开裂。此阶段俗称预烧期。2.氧化期:温度600℃~1000℃。此阶段包括氧化升温期、低火保温期两个阶段。氧化升温期,主要是使硫化物、碳化物变成气体,使有机物的碳氧化成气体,排出坯外。900℃~940℃是低火保温期,这一阶段升温要慢,目的是使残存的结晶水有机物中的碳素和气泡缓慢而安全地排除干净。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3还原期:温度1000℃~1300℃。此阶段包括强化还原期、弱还原期、高火保湿期。这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使釉料完全玻化熔融,坯体结硬,出现玻璃状并生成莫来石结晶。1270℃~l300℃为高火保温期,此阶段窑内上下左右温度均匀一致,坯体完全硬化。4冷却期:即温度从l300℃降至80℃。l300℃~700℃是急冷阶段,由于品还处在熔融状态,所以不易开裂,但要均匀冷却。700℃~400℃是缓冷阶段,冷却均匀,不会出现问题,如冷却太决,作品会出现炸裂等现象。400℃~80℃则可快冷。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四、陶艺烧成方法l素烧法:已干燥的陶艺坏体表面不上釉.直接烧成,称为素烧。它的目的是保留陶艺怍品上的手工痕迹,体现材质的本质和自然美。陶的素烧温度为700℃~900℃。瓷的素烧温度为1100℃~l350C’。2缔烧法:将已干燥的陶艺坯体烧至坚固的程度.称为缔烧。主要是指瓷或陶的直接烧成,达到泥坏结晶的目的。陶的缔烧温度为900℃~1150℃。瓷的缔烧温度为1100℃~1350。3本烧法:陶岂坯体上釉后,用高温一次烧成,使坯体完全烧结.釉料完全熔化,称为本烧。烧成温度1100℃~1350℃.4釉烧法:釉烧法分二次烧成,陶艺坏体经过一次索烧或缔烧后再上釉.用低温二次烧成,使釉完全熔化,称为釉烧。烧成温度900℃~l000℃。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5.氧化焰法:调整烟道阀门,保让窑内空气允足,定时添加燃料,使燃料在空气中彻底烧尽,由于窑炉氧气充足,则形成氧化焰气氛。(1)氧化焰釉烧:在熔融釉液内氧化物都呈最浓的氧化物色,如铁呈琥珀色或铁锈红色,铜呈绿色等。(2)氧化焰素烧:高温素烧,窑温多为1000℃~1120℃。要求使坯体中的氧化余属烧成各种氧化物色彩,如紫砂、红陶、朱泥等。低温素烧多为二次烧成。6.还原焰法:当窑炉经过预热阶段.加速升温至高温阶段,放低烟道阀门,使窑炉供氧不足,炉内碳素增加,形成还原焰气氖。碳从釉液内的金属氧化物中获取了氧气,使高价氧化物逐渐还原为低价的氧化物和金属原态。如铁还原为灰绿色或紫黑色,铜还原为红色等。由于窑炉火焰气氛的变化,导致各种色泽的变化,这就是陶艺所追求的窑变。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1)一般还原焰:多指釉烧,主要目的是将坯体和釉料中的氧化金属烧成还原色泽。(2)强还原焰:主要针对素烧黑陶而言,当窑温升至理想温度时,关闭烟道,添足燃料,堵塞窑膛.关闭火门,迫使窑炉在极端缺氧的情况下燃烧。窑炉内大量的游离碳素渗入陶器坯体.使陶器呈现银灰、黑色。7.升温和冷却法:不同材质的陶艺品,对升温、冷却曲线有不同要求。要准确掌握升温、冷却曲线.必须先熟悉和掌握高温测温计(电热锅)和测温锥的使用。另外,要在实践中学会直观测温。一般的升温、冷却过程是:点火后两小时为预热阶段,坯内还有机械水和化学水,待其逐渐干燥,不宜升温过快。两小时后见坯体呈暗红色,可关闭气孔,加速升温,烧至理想程度。然后开始停火,打开炉门、气孔,提高烟道阀门.逐渐冷却。慢冷却:釉烧比素烧冷却更为严格,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窑温降至600℃~200℃之间时,正是坯釉中矽石的结晶分子重新排列之际,要求保温慢冷却。兔毫,油滴、雨点、钛等各种结晶釉,只有在保温慢冷却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晶。这种慢冷却保温烧法,也可谓烧成饰法。第三节现代陶艺的烧制 8.乐烧法:乐烧采用一次烧成的工艺技术。做坯的泥料要求加人适量的耐火泥粉、熟料、滑石粉等原料,以增强坯体耐热骤变的陛能。乐烧釉属于低温类,采用还原焰烧成。釉的呈色可通过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得到,氧化铜得到红色或绿色,硝酸银得到银色等彩虹色,铋得到金色。9.盐烧法:在高温烧造时,将氧化钠直接撒入燃烧的窑炉中,氯化钠开始挥发,产生钠蒸气,这种钠蒸气同陶瓷坯体表面的铝和硅产生反应,熔融成釉面,形成带有肌理的透明釉。l0.熏烧法:熏烧采用素烧和烟熏二次完成的工艺技术。在素烧完成后用木屑、树枝,报纸等做燃料,材料燃烧产生的浓烟,通过坯体表面的缝隙浸人,碳索附着于作品表面。形成自然的装饰斑迹和纹理。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11.柴烧法:这是一种用木柴直接烧陶的方法。因柴火直接在胚体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质地粗犷有力。木柴燃烧后的灰烬,落在作品上经高温熔融产生自然的“落灰釉”,也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另外,受炎痕与背炎面所产生的变化,是电窑、瓦斯窑所不及的,它散发出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这正是现代陶艺家沉迷于柴烧而追求的原因所在。尽管这种烧成方法甚为古老,但在今日仍未过时。柴烧的温度可以高达l200℃,适合不需上釉的陶器作品。第三节陶艺的烧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