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ID:594681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9

上传者:U-3335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_第1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_第2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_第3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_第4页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摘要:从长春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出发,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从制订体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胜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关键词: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作者简介:张允(197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丽华(196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教务处,教授。(吉林长春130021)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会教学研究课题、长春工程学院重点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4-02自动化专业是跨行业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涉及领域多,覆盖内容广7 ,对本专业人才的工程实际能力要求高。近年来,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力开展,众多学者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大多以从宏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角度研究为主,真正涉及具体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针对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这一层面上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更为鲜见。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应用化的改革研究,对于为在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方法,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际参考价值。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目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创新与突破的问题,以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为前提,以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突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为着力点,制订充分凝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于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服务面向、办学层次、自身优势以及行业企业未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 二、制订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以及行业背景与企业需求,以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为前提,制订充分体现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院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前沿发展趋势,受到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全方位、系统化地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校企合作,共同制订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 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独自制订,缺少与企业密切合作,反映不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色的弊端,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设计。依据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服务面向以及行业企业未来需求共同审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共同讨论构建体现专业特色,反映科技进展、突出工程需要、注重技术应用的教育体系。2.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三层次递进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1)结合行业应用需要,构建由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平台构成的螺旋递进式理论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计算机、外语等公共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接受终身教育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平台由电工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三大系列课程模块构成,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专业课平台由专业主要课程群及专业拓展课程群构成,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7 (2)构建从认识、操作到综合创新逐层深入的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三部分组成。在完成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从认识、操作到综合创新逐层深入的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教师引入科研项目和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鼓励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3.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进一步以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基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重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把教学的重心从怎么教转到怎么学上,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使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推行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和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加强特色教材建设、开发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四、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为了避免教学改革虎头蛇尾,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采取笔试、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考核、现场答辩、读书报告、实践总结以及设计作品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改变过分注重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的习惯,重在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7 五、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胜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的师资队伍为了胜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任,必须建设一支知识渊博、工程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科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知识面仅限于所担任的课程或其他教学任务的狭窄范围内的现象,而将知识面拓展到所有相关课程和学科专业等更大范围。同时教师应熟悉工程现场的运作方式,了解先进工程设备和技术的使用,具备扎实的工程设计开发能力,超凡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工程科学研究能力。六、结论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适合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模式,使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参考文献:[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2]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7 [3]潘艳平,包秋燕,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6).[4]吴才章.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