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

ID:6159692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5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_第1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_第2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_第3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_第4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案2009.9.9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重点难点⒈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⒉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课堂探究情景导入:师:现在我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学校领导建议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叫同学们积极发言,献计献策,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咱班同学们也都很关心此事,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生:……师:归纳一些同学的

2、典型发言指出:咱班同学都积极发言,气氛热烈,颇有百家争鸣的味道。不但气氛如此,而且同学们的观点也能看到诸子的影子。(稍顿)我看到有同学笑、有同学摇头,表示怀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看看是不是这样。探究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材料1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材料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材料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3、《孟子·离娄》材料4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材料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材料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1.孟子其人:孟子,名,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①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②发展:提出“”的主张。③实现

4、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和是国家的三件宝物。(2)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3)义利观(道德思想):倡导“”;他强调先后、舍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3.地位及影响(1)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2)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5、(《》、《》、《》、《》)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荀子材料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材料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材料3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荀子·富国》1.荀子其人:荀况是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代表的利益。5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

6、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2)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3)政治思想——“礼法并施”:①内容: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②来源:继承,吸收3.思想特点及影响(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2)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

7、响。探究二:墨子与墨家材料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2:(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3: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1.墨子及墨家组织: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2.思想主张(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但与儒家的“仁”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儒家的“

8、仁”是以为基础的,是有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的、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2)“非攻”:,就是反对的战争,主张各国。(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特别是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但战国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