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

ID:62739416

大小:1.00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2-28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_第1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_第2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_第3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_第4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选择题解析以2016年高考全国I卷第24题为例(2016年高考全国I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前言(

2、人教版)西汉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春秋大一统”北宋时期“盛世隐忧”吸收佛道思想天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拓展训练)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在儒学发展史上,《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应是A.程朱理学日渐兴起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科举考试渐趋完善D.儒、佛、道“三教合一”小结1.总体性2.时代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

3、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彰)六经。”(卷六,《武帝纪》)“六经”“诗”:即《诗经》,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书”:即《尚书》,“上古的书”、“人们所尊崇的书”、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礼”:即周礼。“易”:即《易经》,阐述关于变化之书。“乐”:(失传)“春秋”:即《春秋》,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

4、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孔子在“述而不作”的诠释学立场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信仰逻辑给予支撑,即“信而好古”。“古”指的是周公及其礼乐制度。……“信而好古”强调了孔子在信仰上表达了自己对周公及其礼乐制度的尊崇,以构成了自己的崇圣性思维。——《中国经学诠释学及其释经的自解原则》杨乃乔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2015年高考全国II卷)24.古代儒

5、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015年高考全国II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