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ID:5855186

大小:2.73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2-14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1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2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3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4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1、了解孟子、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主张;2、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意义。概念呈现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杂家(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名家(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纵横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兵家、小说家(记录民间街谈巷语)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政治到经济等各方面作出解释,他们著

2、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材料二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材料三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

3、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根本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奴—封)二、“百家争鸣”的表现(一)儒家:创始人孔子战国时期代表人

4、物:孟子、荀子孟子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亚圣”。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住邹县城北,附近是一片墓地,幼小的孟子便经常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感到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城里。新居与市场为邻,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嚣,还有江湖骗子瞒哄欺人。孟母感到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也不利,为了让儿子学好成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边。后来孟母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孟母三迁

5、”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年代:国籍:地位:著作:生平战国邹国儒家奠基人,“亚圣”《孟子》思想学说政治观:人性观:人格观:“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要内容:以仁对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性善论”---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影响《孟子》为四书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1、孟子学说: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一边看到不称心处就骂:“这老头要如生在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孟

6、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作为钦定的教材。这是为什么?民贵君轻探究:如何评价孟子的思想主张?(1)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的“义利”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意志品质。(2)实质: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维护统治的一种策略。荀子—儒家的现实主义者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并施“性恶论”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材料: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3、影响及其特点: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思考三峡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思想家 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异人性论爱人仁政仁义(礼教为主)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你认为哪个观点是合理的?谈谈你对“人性”

8、的看法:孔、孟、荀、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性相近;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二)墨子和墨家墨子有哪些思想年代:国籍:地位:著作:墨子生平战国鲁国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墨子的思想学说“兼爱”或“仁”尚力反对不义的兼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