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2课时

石钟山记第2课时

ID:78622937

大小:257.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2-04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1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2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3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4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5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6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7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8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9页
石钟山记第2课时_第10页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第2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石钟山记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石钟山(1)通假字至莫夜月明汝识之乎莫=暮莫夜,即晚上。识=志读zhì。识:记得。字词检测(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及重点文言句式)南声函胡,北音清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扣=叩,敲击(2)古今异义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空中而多窍3、自以为得其实古:往,到。今:适合,舒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古:两

2、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3)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微风鼓浪而此独以钟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一词多义自自以为得之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焉硿硿焉微波入焉(自己。代词)(从。介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得得双石于潭上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鼓如钟鼓不绝微风鼓浪(击,打。动词)(抓,扑。动词)(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不。否定性副词)(得到,找到。动词)(

3、能够。助动词)(一种乐器。名词)(拍。名词作动词)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才。副词)(当初。副词)(这。代词)(这样。代词)(遗留。动词)(送给。动词)(5)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定语后置)(宾语前置)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整体把握课文质疑前人夜游察疑结论释疑石钟山记一、(议论)质疑二、(记叙)解疑三、(议论)结论:事必耳闻目见,不可臆断有无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道元李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4、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2.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品味、探

5、讨1.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由课文题注可知,其实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