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

ID:8086278

大小:440.08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3-05

上传者:U-5649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_第1页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_第2页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_第3页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_第4页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_第5页
资源描述:

《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第一节概述一、强夯法施工技术发展历程强夯是法国!"#$%&技术公司于’()(年首创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它通过一般*+,-.的重锤(最重可达/--.)和*+/-0的落距(最高可达1-0),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一般能量为2--+*---34·0。在地基土中所出现的冲击波和动应力,可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同时,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强夯法在开始创世时,仅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地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它已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的处理。对饱和度较高的粘性土,如用一般方法强夯处理效果不太显著,其中尤其是用以加固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效果更差,使用时应慎重对待。但近年来,对高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地基也有强夯成功的工程实例,此外,有人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它粗颗粒材料,强行夯入并排开软土,最终形成砂石桩与软土的复合地基,并称之为强夯置换(或动力置换、强夯挤淤)。国外关于强夯法的适用范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5067.89:3在第*届欧洲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上的深层加固总报告中指出,强夯法只适用于塑性指数!;!’-的土。我国于’(<*年’’月至’(<(年初首次由交通部一航局科研所及其协作单位在天—21’—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津新港三号公路进行了强夯法试验研究。在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于!"#"年$月至"月又在河北秦皇岛码头堆煤场细砂地基进行了试验,其效果显著。因此,该码头堆煤场的地基就正式采用了强夯法加固,共节省了!%&余万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其协作单位于!"#"年’月在河北廊坊该院机械化研究所宿舍工程中进行强夯法处理可液化砂土和粉质粘土地基的野外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于同年(月正式用于工程施工。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及实际工程的应用,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强夯工艺,在我国地基加固领域里填补了一项空白。继后,在全国各地对各类土强夯处理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二、强夯法施工范围及特点(一)强夯法施工范围当前,应用强夯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极为广泛,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油罐、储仓、公路和铁路路基、飞机场跑道及码头等。总之,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机械的、化学的和其它力学的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二)强夯法施工特点工程实践表明,强夯法具有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使用经济等优点,因而被世界各国工程界所重视。对各类土强夯处理都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但对饱和软土的加固效果,必须给予排水的出路。为此,强夯法加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是一个在软粘土地基上进行综合处理的加固途径。第二节强夯法加固机理强夯法虽然在实践中已被证实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成熟和完善的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在第十届国际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会议上,美国教授)*+,-.//在“地基处理”的科技发展水平报告中提到:“强夯法目前已发展到地基土的大面积加固,深度可达0&1。当应用于非饱和土时,压密过程基本上同实验室中的击实实验相同。在饱和无粘性土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液化,其压密过程同爆破和振动密实的过程相同。这种加固方法对饱和细颗粒土的效果,成功和失败的工程实例均有报道。对于这类土需要破坏土的结构,产生超孔隙水压力,以及通过裂—%’2—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隙形成排水通道进行加固。而强夯法对加固杂填土特别有效”。强夯法是利用强大的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土进行动力挤压。图!"#"#为某工程测得的单点夯夯坑夯沉量及周围地表隆起情况。图!"#"#单点夯夯坑夯沉量及周围地表隆起情况目前,强夯法加固地基有三种不同的加固机理: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和动力置换,它取决于地基土的类别和强夯施工工艺。一、动力密实采用强夯加固多孔隙、粗颗粒、非饱和土是基于动力密实的机理,即用冲击型动力荷载,使土体中的孔隙减小,土体变得密实,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非饱和土的夯实过程,就是土中的气相(空气)被挤出的过程,其夯实变形主要是由于土颗粒的相对位移引起。实际工程表明,在冲击动能作用下,地面会立即产生沉降,一般夯击一遍后,其夯坑深度可达$%!&#%$’,夯坑底部形成一层超压密硬壳层,承载力可比夯前提高(&)倍。非饱和土在中等夯击能量#$$$&($$$*+·’的作用下,主要是产生冲切变形,在加固深度范围内气相体积大大减少,最大可减少!$,。二、动力固结用强夯法处理细颗粒饱和土时,则是借助于动力固结的理论,即巨大的冲击能量在土中产生很大的应力波,破坏了土体原有的结构,使土体局部发生液化并产生许多裂隙,增加了排水通道,使孔隙水顺利逸出,待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土体固结。由于软土的触变性,强度得到提高。-./012根据强夯法的实践,首次对传统的固结理论提—43)—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饱和土是可压缩的新机理。归纳成以下四点:(一)饱和土的压缩性!"#$%&教授认为,由于土中有机物的分解,第四纪土中大多数都含有以微气泡形式出现的气体,其含气量大约在’()*(范围内,进行强夯时,气体体积压缩,孔隙水压力增大,随后气体有所膨胀,孔隙水排出的同时,孔隙水压力就减少。这样每夯击一遍,液相气体和气相气体都有所减少。根据实验,每夯击一遍,气体体积可减少*+(。(二)产生液化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施加在土体的夯击能量,使气体逐渐受到压缩。因此,土体的沉降量与夯击能成正比。当气体按体积百分比接近零时,土体便变成不可压缩的。相应于孔隙水压力上升到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土体即产生液化。图,-’-.所示的液化度为孔隙水压力与液化压力之比,而液化压力即为覆盖压力。当液化度为’++(时,亦即为土体产生液化的临界状态,而该能量级称为“饱和能”。此时,吸附水变成自由水,土的强度下降到最小值。一旦达到“饱和能”而继续施加能量时,除了使土起重塑的破坏作用外,能量纯属是浪费。图,-’-.夯击一遍的情况(三)渗透性变化在很大夯击能作用下,地基土体中出现冲击波和动应力。当所出现的超孔隙水压力大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致使土颗粒间出现裂隙,形成排水通道。此时,土的渗透系数骤增,孔隙水得以顺利排出。在有规则网格布置夯点的现场,通过积聚的夯击能量,在夯坑四周会形成有规则的垂直裂缝,夯坑附近出现涌水现象。—/**—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颗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重新又恢复常态。国外资料报道,夯击时出现的冲击波,将土颗粒间吸附水转化成为自由水,因而促进了毛细管通道横断面的增大。(四)触变恢复在重复夯击作用下,土体的强度逐渐减低,当土体出现液化或接近液化时,使土的强度达到最低值。此时土体产生裂隙,而土中吸附水部分变成自由水,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时自由水重新被土颗粒所吸附而变成了吸附水,这也是具有触变性土的特性。图!"#"$为夯击三遍的情况。从图中可见,每夯击一遍时,体积变化有所减少,而地基承载力有所增长,但体积的变化和承载力的提高,并不是遵照夯击能的算术级数规律增加的。图!"#"$夯击三遍的情况鉴于以上强夯法加固的机理,%&’()*对强夯中出现的现象,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弹簧活塞模型,对动力固结的机理作了解释。图!"#"+静力固结理论与动力固结理论的模型比较(()静力固结理论模型(,)动力固结理论模型—-+-—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图!"#"$表示静力固结理论与动力固结理论的模型间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性,见表!"#"#。表!"#"#静力固结和动力固结理论对比静力固结理论(图!"#"$%)动力固结理论(图!"#"$&)#’不可压缩的液体#’含有少量气泡的可压缩液体(’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不变的(’固结时液体排出所通过的小孔,其孔径是变化的)’弹簧刚度是常数)’弹簧刚度为变数$’活塞无摩阻力$’活塞有摩阻力三、动力置换动力置换可分为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如图!"#"*。整式置换是采用强夯将碎石整体挤入淤泥中,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换土垫层。桩式置换是通过强夯将碎石填筑土体中,部分碎石桩(或墩)间隔地夯入软土中,形成桩式(或墩式)的碎石墩(或桩)。其作用机理类似于振冲法等形成的碎石桩,它主要是靠碎石内摩擦角和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桩体的平衡,并与墩间土起复合地基的作用。图!"#"*动力置换类型(%)整式置换(&)桩式置换第三节强夯法处理地基设计一、有效加固深度有效加固深度既是选择地基处理方法的重要依据,又是反映处理效果的重要参—*$!—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数。一般可按下列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式中!———有效加固深度($);"———夯锤重(%);#———落距($);!———系数,须根据所处理地基土的性质而定,对软土可取&’(,对黄土可取&’)*+&’(。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切定义,但一般可理解为:经强夯加固后,该土层强度和变形等指标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土层范围。实际上影响有效加固深度的因素很多,除了锤重和落距外,还有地基土的性质、不同土层的厚度和埋藏顺序、地下水位以及其他强夯的设计参数等都与有效加固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经验或试验资料时,可按表!"#",预估。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单击夯击能-./·$碎石土、砂土等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0’&(’&+!’&)&&&0’&+1’&!’&+0’&*&&&1’&+2’&0’&+1’&(&&&2’&+2’(1’&+1’(!&&&2’(+#&’&1’(+2’(注: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二、夯锤和落距单击夯击能为夯锤重"与落距#的乘积。一般说夯击时最好锤重和落距大,则单击能量大,夯击击数少,夯击遍数也相应减少,加固效果和技术经济较好。整个加固场地的总夯击能量(即锤重3落距3总夯击数)除以加固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强夯的单位夯击能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可通过试验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粗颗粒土可取#&&&+)&&&./·$-$,,对细颗粒土可取#(&&+*&&&./·$4$,。但对饱和粘性土所需的能量不能一次施加,否则土体会产生侧向挤出,强度反而—(*0—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有所降低,且难于恢复。根据需要可分几遍施加,两遍间可间歇一段时间,这样可逐步增加土的强度,改善土的压缩性。在设计中,根据需要加固的深度初步确定采用的单击夯击能,然后再根据机具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锤重和落距。一般夯锤可取!"#$%&。夯锤材质最好用铸钢,也可用钢板为外壳内灌混凝土的锤。夯锤的平面一般为圆形,夯锤中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孔径可取$%"#’""((,它可减小起吊夯锤时的吸力(在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厂的试验工程中测出,夯锤的吸力达三倍锤重);又可减少夯锤着地前的瞬时气垫的上托力。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对砂性土和碎石填土,一般锤底面积为$$;对一般第四纪粘性土建议用’#)($;对于淤泥质土建议采用)#-($;对于黄#)(土建议采用).%#%.%($。同时应控制夯锤的高宽比,以防止产生偏锤现象,如黄土,高宽比可采用!/$.%#!/$.0。夯锤确定后,根据要求的单点夯击能量,就能确定夯锤的落距。国内通常采用的落距是0#$%(。对相同的夯击能量,常选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这是因为增大落距可获得较大的接地速度,能将大部分能量有效地传到地下深处,增加深层夯实效果,减少消耗在地表土层塑性变形的能量。三、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夯击点布置。夯击点布置一般为三角形或正方形。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具体的放大范围,可根据建筑物类型和重要性等因素考虑决定。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1’,并不宜小于’(。$.夯击点间距。夯击点间距(夯距)的确定,一般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要求处理的深度而定。第一遍夯击点间距通常为%#!%(,以保证使夯击能量传递到深处和保护夯坑周围所产生的辐射向裂隙为基本原则。四、夯击击数与遍数!.夯击击数。每遍每夯点的夯击击数可通过试验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总之,各夯击点的夯击数,应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一般—%)0—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为!"#$击。%&夯击遍数。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遍,对于粗颗粒土夯击遍数可少些,而对于细颗粒土则夯击遍数要求多些。最后一遍是以低能量“搭夯”即锤印彼此搭接。五、垫层铺设强夯前要求拟加固的场地必需具有一层稍硬的表层,使其能支承起重设备;并便于对所施工的“夯击能”得到扩散;同时也可加大地下水位与地表面的距离,因此有时必需铺设垫层。对场地地下水位在(%)深度以下的砂砾石土层,可直接施行强夯,无需铺设垫层;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粘性土与易液化流动的饱和砂土,都需要铺设砂、砂砾或碎石垫层才能进行强夯,否则土体会发生流动。垫层厚度随场地的土质条件、夯锤重量及其形状等条件而定。当场地土质条件好,夯锤小或形状构造合理,起吊时吸力小者,也可减少垫层厚度。垫层厚度一般为$&*"%&$)。铺设的垫层不能含有粘土。六、间歇时间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对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只有%"!)+,,故对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两遍夯间的间歇时间很短,亦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地叠加,其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一般为%"!周。目前国内有的工程对粘性土地基的现场埋设了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带),以便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间歇时间。有时根据施工流水顺序先后,两遍间也能达到连续夯击的目的。七、现场测试设计现场的测试工作是强夯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大面积施工之前应选择面积不小于!$$)%的场地进行现场试验,以便取得设计数据。测试工作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地面及深层变形地面变形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地表隆起的影响范围及垫层的密实度变化;—*!-—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研究夯击能与夯沉量的关系,用以确定单点最佳夯击能量;(")确定场地平均沉降和搭夯的沉降量,用以研究强夯的加固效果。变形研究的手段是:地面沉降观测、深层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地面变形的测试是对夯击后土体变形的研究。每当夯击一次应及时测量夯击坑及其周围的沉降量、隆起量和挤出量。图#$%$#为夯击次数(夯击能)与夯坑体积和隆起体积关系曲线,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有效压实体积。这部分的面积越大则说明夯实效果越好。图#$%$#夯击次数(夯击能)与夯坑体积和隆起体积关系曲线!&孔隙水压力。一般可在试验现场沿夯击点等距离的不同深度以及等深度的不同距离埋设双管封闭式孔隙水压力仪或钢弦式孔隙水压力仪,在夯击作用下,进行对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和水平距离的增长和消散的分布规律研究。从而确定两个夯击点间的夯距、夯击的影响范围、间歇时间以及饱和夯击能等参数。"&侧向挤压力。将带有钢弦式土压力盒的钢板桩埋入土中后,在强夯加固前,各土压力盒沿深度分布的土压力的规律,应与静止土压力相近似。在夯击作用下,可测试每夯击一次的压力增量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振动加速度。通过测试地面振动加速度可以了解强夯振动的影响范围。通常将地表的最大振动加速度为(&)*+,-!处(即认为是相当于七度地震设计烈度)作为设计时振动影响安全距离。但由于强夯振动的周期比地震短得多,强夯产生振动作用的范围也远小于地震的作用范围,所以强夯施工时,对附近已有建筑物和施工的建筑物的影响肯定要比地震的影响为小。为了减少强夯振动的影响,常在夯区周围设置隔振沟。—..(—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第四节强夯法处理地基施工一、施工机械西欧国家所用的起重设备大多为大吨位的履带式起重机,稳定性好,行走方便;最近日本采用轮胎式起重机进行强夯作业,亦取得了满意结果;国外除使用现成的履带吊外,还制造了常用的三足架和轮胎式强夯机,用于起吊!"#夯锤,落距可达!"$,国外所用履带吊都是大吨位的吊机,通常在%""#以上。由于%""#吊机,其卷扬机能力只有&"#左右,如果夯击工艺采用单缆锤击法,则%""#的吊机最大只能起吊&"#的夯锤。我国绝大多数强夯工程只具备小吨位起重机的施工条件,所以只能使用滑轮组起吊夯锤,利用自动脱钩的装置,如图’(%(),使锤形成自由落体。拉动脱钩器的钢丝绳,其一端拴在桩架的盘上,以钢丝绳的长短控制夯锤的落距,夯锤挂在脱钩器的钩上,当吊钩提升到要求的高度时,张紧的钢丝绳将脱钩器的伸臂拉转一个角度,致使夯锤突然下落。有时为防止起重臂在较大的仰角下突然释重而有可能发生后倾,可在履带起重机的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自动脱钩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且施工时要求灵活。图’(%()强夯脱钩装置图%(吊钩&(锁卡焊合件*、’(螺栓!(开口销+(架板)(垫圈,(止动板-(销轴%"(螺母%%(鼓形轮%&(护板—++%—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二、施工步骤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铺设垫层,在地表形成硬层,用以支承起重设备,确保机械通行和施工。同时可加大地下水和表层面的距离,防止夯击的效率降低;$"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测量夯前锤顶标高:’"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重复步骤’),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重复步骤%)*(),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设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夯坑内或场地的积水应及时排除。当强夯施工时所产生的振动,对临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三、工程实例(一)工程概况该厂系新建工程,场区占地约#公顷。其东西两侧为岗丘地形,东侧岗丘主要分布黄褐色硬塑状粉质粘土,一般高程#)*$#-,西侧岗丘主要分布黄褐色硬塑状粉质粘土及志留系砂质、泥质页岩及砂岩,一般高程#(*#)-,中部为一冲沟地形,沟宽’,*),-,冲沟北高南低。高程在纺纱车间段由#’-降至#%"$-,沟中有一小水塘,面积约),,-#,沟谷中原种植水稻。为建厂房而平整场地,建设方用东西二侧岗地上的粘土及志留系页岩、砂岩,填入中部冲沟内。页岩、砂岩大者达!.以上。该厂纺纱车间几乎全部坐落于冲沟填土上。纺纱车间南北长!!#-,东西宽’’-,柱距+-/+"+-,柱荷载!’&,01,主车间为单—&&#—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层,现浇屋面。抗震设防烈度!度。填土中粘土及页岩分布极不均匀,冲沟西半部填土为粉质粘土及砂页岩混合物,冲沟东半部以粉质粘土为主,未经辗压,不经处理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原勘察报告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处理,全部桩端嵌入志留系砂页岩内。施工单位报价钻孔灌注桩约"##万元,且施工难度很大。后考虑场地地质条件,特别是填土的性质,经多种方案对比,最后决定采用强夯法加固填土地基及其下伏部分天然地基。要求强夯后填土地基承载力!"$%##&’(,其下伏土层强度满足下卧层验算。强夯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和动应力,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降低土的压缩性,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二)场地岩土工程特征根据勘察揭露的地层情况由新至老分述如下。")填土。由粉质粘土和砂质、泥质页岩、砂岩堆填而成。结构疏松,块体间架空现象明显,为新近堆填、未经压实的填土。原地形低于%*+高程的均需堆填至%*+,最厚处,)-+。%)耕土。为原始地表土层,大部以种植水稻为主,土质松软,含水量高,厚度#).+左右,填土时未清除。且在地表有一些小水塘分布。,)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浅黄色,呈可塑状,厚度一般%/0+,最厚处达!)*+。0)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粉土。灰黑—青灰色,粉粒为主,沟谷中间各孔均有,沟谷边缘部分孔见,埋深一般,/.+,厚度1/*+,最大厚度"#)%+。.)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粉质粘土。黄褐色,呈硬塑状,厚度,)./"*+不等。1)第四系中更新统残冲积碎石粘土层。黄色粘土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减少,碎石含量由上而下逐渐增加,其成分多为泥质、砂质页岩。!)志留系上统西坑组泥质砂页岩。浅黄色,自上至下风化程度减弱。勘察报告的土工资料见表12"2,。表12"2,土工资料地层#("/%)*+!标贯动探岩性$%&%’序号(3)(4’(2")(4’()(&’()(5),,1,).,粉质粘土%,),!#)11.#)011"")",#)%"0!)!%0""-)%.*0粉土%0)0#)1*0#)1*0!)"*#)%%.!)0.%-)%",)-"..粉质粘土%,)"0#)11"#)%%"%),0#)"1-"#)%#.")1%%).."*1碎石夹粘土-—..,—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场区中部地质剖面见图!"#"$。图!"#"$%—%地质剖面图(比例尺:水平#&#’’’;垂直#&(’’)(三)有关强夯设计参数及局部软弱区的处理#)锤重#’*,落距#’+,为圆柱形锤,其底直径,+,锤底静压应力为-#)$./0。有效加固深度经计算为()1+(!2!!"#,!2’)(1)。,)要求填土的地基承载力经强夯加固处理后$%2,’’./0。-)强夯的有关参数,锤击数、夯击遍数、相邻二次夯击的间隔时间等要通过现场施工经验确定,根据场地回填土厚度划分三个试夯区:3试夯区回填土厚度不小于,)(+。4试夯区回填土厚度’5,)(+。%试夯区为厂内池塘回填土区,该区可能要采用置换强夯法施工。每个试夯区布置6个夯点,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根据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中心夯点平均夯沉量不大于-’++。(,)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应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夯点间距-+7-+,每夯点夯两遍,最后一遍以低能量搭接满夯一遍,夯点夯击采用间隔跳打进行,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施工单位在场外3试夯区进行了试夯,每一遍夯!击,计两遍。经计算单位面积夯击能&2"’8(2#---.9·+8+,。填土下部耕土为饱和状细颗粒土,规范要求细颗粒土&应取#1’’5(’’’.9·+8+,。可见夯!击达不到规范要求。而且施工后:—11(—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天,用!!"进行了加固土体检测,发现耕土!!"有所降低,后改为每夯点夯两遍,每次每夯点不小于!"击,最后两击平均沉降不大于#$%&’,若!"击不能满足沉降要求,还需增加击数。直至满足上述要求。夯点夯击采用间隔跳打进行。这样,经计算单)位面积夯击能"())))*+·’,’,达到了要求。此外还规定了在河塘区及形成橡皮土区,用强夯置换法回填一定数量的粗颗粒土,以促进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四)地基处理效果分析!-强夯工作量夯点间距#’.#-#’,处理面积!)"’./!’,布置夯点01"点,每点夯击数)"击,分两次进行,每次!"击,间隔跳夯。)-强夯前后静力触探#$、%&变化见表23!31。表23!31强夯前后静力触探结果对比夯前指标夯后指标夯后与夯前对比增加的百分数土层号岩性#$%&%’#$%&%’#$%&(456)(*56)(*56)(456)(*56)(*56)(7)(7)!素填土)-1)%2-1!""1-"2)"!-28)""2/)%/"耕土"-//2!-)!!"!-"29!-0!9"#/##"3!淤质粉质粘土(局部)"-%))!-29""-0"20-#!2"/#))"#粉质粘土!-1101-0!%"!-02!%)-%)""#22"$粉土!-"/#9-1!%"!-!")2-2!2%#-场地土层重型!2#-%动力触探检测资料统计为保证强夯效果,满足设计要求,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2#-%)对全部柱基及边墙进行了加固效果检测。共检测00个点。对场地土层!2#-%动探资料,用一次二阶距概率法及保证界限法进行统计分析。!2#-%夯前、夯后动检成果对比见表23!3%、图23!30。—%%%—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图!"#"$强夯前后!!%&’曲线对比图表!"#"’夯击前后标准贯入击数的变化夯前夯后!"后"!"前土层号岩性!"前——!!%&’!"!!%&’!"(()!素填土%&)**&’#’&#$+&!’,’!"*杂填土#+&,!#%&+!"耕土#&--#&%%&%!%&)!#%’#粉质粘土!&+’&!!-&+,-&),*’($粉土#%&*##&’#+&-#+&)***(—注:!!%&’为重型触探击数平均值;!"为重型触探击数标准值。+&试夯区夯前夯后!#)变化见表!"#"!。表!"#"!夯击前后!#)的变化夯前夯后!"后"!"前土层号岩性!"前——!#)!"!#)!"(()!填土+%%*#)%,!#!,"耕土%%*,*-**"*##粉质粘土!#+,!,!#*-—注:!#)为轻型动探击数平均值;!"为轻型动探击数标准值。—’’!—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试夯日期为!""#年!!月$日,!!%检测日期!""#年!!月"日。经分析,耕土强度减弱的原因,其一是经强夯土体结构强度破坏,由于检测间隔时间仅#天,强度尚未恢复;其二是试夯时单位面积夯击能仅"&!’’’()·*+*,,夯击能偏小。通过试夯区夯前、夯后!!%的变化,得出对饱和耕土要提高强夯后的强度,需要提高单位面积夯击能;延长相邻两次夯击的间隔时间;延长检测的间隔时间,使土的强度得以充分恢复。#-静载荷试验在三个试夯区各布置了一组静荷载试验(荷载板面积,#%%.*,),试验的最大加载分别为$$%(/0、$1%(/0、#%%(/0,试验的#—$曲线及#—%曲线表明,土体均未被破坏,但三个试验点试验深度分别为’%.*、$#.*、2%.*。强夯加固后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分别为,,%(/0、,,#(/0、,$%(/0。满足设计要求。但从上述资料可看出,地表浅部属剪胀区,静载试验曲线大部分沉降均发生在,%%(/0荷载以前,其%—#曲线呈上凹型。试验压板埋深2%.*,&*03&$1%(/0,总沉降量仅’-12"**。剪胀区与剪缩区的交界约地表下%-#*左右。大量文献资料表明承压板的影响深度为(!-#4,)’,按,’计,则三个静载试验—区的!2’-#(%-#4!-#*)的资料列于表25!56。表25!56三个静载试验区的试验结果—变异系数()*+试夯区动探点测点频数!方差压板埋深填土性质2’-#(7)((/0)8,2!!2-,6’-$#$-,#%-’*,,%粘性土9’1!!!!-%"’-’"’%-#6%-2*,$%碎石夹粘土:$"!!,-$#!-%#"$’-,#%-$#*,,#粘性土—对比动探统计值(!2’-#),可得出填土经强夯加固处理后承载力*(!,%%(/0,且碎石夹粘土填土层承载力大于粉质粘土填土层承载力。2-夯击数(!)与夯沉量(#)关系对近百个夯点的夯击数!与累计夯沉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它们点绘在#—!坐标系中,得出了如图25!5!%所示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见,随着夯击数的增加,夯沉量增加,但增加量愈来愈小,因为土愈来愈击实。!%击以后夯沉量的增加就很小。#—!关系可以近似地以双曲线来表示:!#&,!;’—##6—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式中!———当"趋于无穷大时夯沉量的倒数;#———$—"曲线初始切线斜率的倒数。图!"#"#$夯沉量与夯击数关系曲线从图中还可看出,整个场地夯击的遍数不同,$—"曲线也不同。第一遍夯击时沉降大。随着夯击遍数的增加,土体压实,夯沉量要减小,因而$—"线的位置不同,相应的参数!和#也不同。%&场地平均下沉量由于填土随意倾填,架空现象明显,故本工程强夯主要是消除块体架空现象,减少孔隙度,并将填土夯入耕土内置换部分软土,在施工过程中夯坑边无隆起现象。经计算,整个加固场地所有的夯坑体积之和为’!$()*,将其除以该场地占地面积,则该场地平均下沉量为$&+’’+)。土体的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倍夯锤直径的范围内,本工程则为*&,)。则强夯后单位厚度沉降量为$&#%。若假设强夯前填土处于松散状态,孔隙比为$&-#,则强夯后夯实土的孔隙比为$&+(+,说明夯实后的土可作为建筑物的良好地基。(五)技术经济评价#&加固效果评价强夯后通过静力触探、"!*&+重型动探、静载荷试验、$—"曲线的分析,场地平均沉降量反演夯实土的孔隙比等检验和分析,得出整体场地强夯后地基承载力满足了设计要求,地基强度明显提高,地基变形大大地减少。因耕土层地形、岩性复杂,有个别点耕土夯后"!*&+动探击数仍小于#&*,我们要—++(— 第一章强夯法处理地基求挖除该段土用砂石层,回填,夯实处理。从!!"#$动探及静载荷试验资料中均可看出强夯后素填土及碎石夹粘性土的强度相差较大,为防止因不均匀沉降而使屋面开裂(屋面现浇),我们纵向设置一条后浇带,横向设置两条后浇带,将屋面分成六块,以调整不均匀沉降,防止屋面开裂。该厂房已竣工投产两年,使用正常,沉降量仅%&’()。’#经济效益若用钻孔灌注桩处理,施工单位报价%**万元,且遇大块石施工,难度较大。强夯处理,造价"+万元。工期缩短了一半。通过本工程,-*个夯点的单夯及群夯、整体夯的夯击数与夯沉量的关系的研究分析,得出强夯所产生的地基土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可用双曲线数学模型来拟合。相关系数达,,.。双曲线斜率倒数%/"可作为强夯的最终沉降量指标来指导强夯。第五节施工质量检验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对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周;对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周。一、检验方法质量检验方法可采用:%#室内试验:主要通过夯击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来判断其加固效果。其项目包括:抗剪强度指标(#、值)、压缩模量(或压缩系数)、孔隙比、重度、含水量等。!’#十字板试验;"#动力触探试验(包括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仪试验;!#载荷试验;0#波速试验。二、检测点位置、数量布置检测点位置可分别布置在夯坑内、夯坑外和夯击区边缘。其数量应根据场地复—$$,—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对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验点不应少于!处;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验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此外,质量检验还包括检查强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凡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应补夯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第一节桩式置换法强夯置换法是近年来从强夯加固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方法,它主要适用于软弱粘性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按强夯置换方式的不同,强夯置换法又可分为桩式置换和整式置换两种不同的形式。桩式置换法是利用强夯过程中夯成的夯坑作为桩孔,向坑中不断按需要充填各种散体材料并夯实,使夯填料形成一个直径约!"、深度达#$%"的散体材料桩,与周围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由于散体材料桩的加筋作用,地基中应力向桩体集中,桩体分担了大部分基底传下来的荷载;同时散体材料桩的存在也使得土体中由强夯引起的超静水孔隙水压得以迅速消散,土体迅速得到固结,土体抗剪强度不断得到提高,对桩体的约束不断增强,从而使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不断提高。桩式置换法既具备散体材料桩的加筋、挤密、置换、排水特性,又具有强夯加固动力固结效应,因而可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地基变形,与强夯相比,能更广泛地适用于塑性指数较高的高含水量软粘土。一、桩式置换加固机理强夯桩式置换后,被夯击置换地基自上而下出现三个区域,如图%&!&’所示。第一区域为桩式置换区,这个区域由散体材料桩与土体共同组成复合地基,由于散体材料桩的直径一般比较大,置换率较高,因此,它能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这是桩式置换的主要加固区域。第二区域为强夯压密区,由于强夯作用,上部土体被挤压入该—(%’—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区域,形成一冠形挤压区,如图中虚线范围。该区域内土体孔隙显著压缩,密度大为提高,成为置换体的坚实持力层。这一区域内的土体主要是压密,与普通强夯相似,由于部分散体材料的挤入和散体材料形成的排水通道加速了土体的排水固结,其加固效果比普通强夯效果要好,这一区域的加固深度可用一般强夯加固深度理论来估算。第三区是强夯压密区下的强夯加固影响区,这一区域内的土体受强夯振密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土体强度将不断增长。图!"#"$桩式置换地层示意!%"桩式置换的深度;"&"挤密区深度;!&"有效加固的深度;#%"桩式置换的直径;#&"有交徊固的直径强夯桩式置换后地基承载力,目前尚无可靠的计算方法,必须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二、桩式置换施工工艺桩式置换夯孔的施工,宜采用隔孔分序跳打方式,以广东番禺花莲山某工程为例,见图!"#"#,先以圆柱形夯锤按夯点的布置和夯击顺序夯出夯坑,夯坑深度控制在$’()#’*+,第一遍夯至控制深度后,在夯坑内充填石渣,石渣最小粒径小于,*&+;将夯坑填满后再进行第二次夯击,在夯坑深度又出现$’()#’*+时,再充填石渣至地面,进行第三次夯击,将夯坑夯击$+左右深度后,再用石渣充填平地面后用振动辗辗压三遍。夯击时,第一、二遍每夯点夯击!击左右,第三遍夯击,击,并以最后一击夯沉量不超过(&+为控制值。—(!#— 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图!"#"#广东番禺莲花山强夯置换夯点布置及施工顺序三、桩式置换施工参数桩式置换中,置换深度的大小与强夯置换的夯击能量和夯锤的底面积密切相关。单击夯击能量越大,强夯产生的有效影响加固深度也越深,强夯挤密区域也越大,夯坑深度相应也较深。同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单点夯击能,也能大大改善置换加固的效果。模型试验表明,夯击能越大,置换深度越深;在单击夯击能与置换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强夯置换深度与第一次置换夯坑的深度成正比,即要获取较深的置换深度,应加大第一遍夯击的总夯击能,以获得较深的夯坑深度。模型试验还表明,随着置换次数的增加,散体材料桩的桩径和置换深度及强夯挤密区都增大,但置换深度和强夯挤密区的增大较桩径的变化更显著。置换次数的增加,可有效改善地基承载性能,减小沉降变形。工程中一般可采用$%&遍的置换次数,承载力要求高,置换深度要求较深时,应采取较大的置换遍数。在夯击能量和地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夯坑夯击深度同单位底面积的夯击能量与单位面积锤底静压力密切相关,也即与夯锤底面积有关。夯锤底面积越小,对地基的楔入效果和贯入力就越大,夯击后获得的置换深度就越深。因此,强夯置换与普通强夯相比,宜采用锤底面积较小的夯锤,一般夯锤底面直径宜控制在#’以内。桩式置换的夯点可布置成三角形,长方形等,夯点的间距应视被置换土体的性质和上部结构的形式而定,一般取()&%#)*倍的夯锤底面直径,当土质较差、要求置换深度较深及承载力要求较高时,夯点间距宜适当加密。对于办公楼、住宅楼等,可根据承重墙位置布置较密的置换点,一般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点,这样可保证承重墙以及纵、横墙交接处墙基下有夯击点,对于一般堆场,水池、仓库、储罐等地基,夯点间距可适当加大些。为防止夯击时吸锤现象,强夯时击穿事故、防止夯坑内涌进淤泥或水,强夯置换前,宜在软土表面铺设#’以上的碎石垫层,同时也利于强夯机械在软土表面上的行走。—&!$—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四、桩式置换材料要求桩式置换形成的桩体,主要依靠自身骨料的内摩擦角和桩间土的侧限来维持桩身的平衡。桩体材料,必须选择具有较高抗剪性能,级配良好的石渣等粗颗粒骨料。为保证桩体的整体性、密实性和透水性,充填材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的夯锤底面直径,含泥量不得超过!$%。第二节整式置换法整式置换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淤泥、淤泥质土地基的一种整体式强夯置换法,又称为强夯置换挤淤沉堤,它以密集的点置换形成线置换或面置换,通过强夯的冲击能将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具有触变性的淤泥挤开,置换以抗剪强度高、级配良好,透水不透淤泥的块石或石渣,形成密实度高、压缩性低、应力扩散性能良好、承载力较高的垫层。强夯整式置换的作用机理与换土垫层作用机理相类似。一、适用范围强夯整式置换适合于深度在&’!$(之间的淤泥或淤泥质土上条带状路堤、堤坝、防波堤等的地基处理,整式置换一般宜将石料挤压淤泥层底的较硬的土层上,以形成稳定的承重骨架。二、整式置换材料要求整式置换宜选用最大粒径不超过!(,透水不透淤泥,级配良好、结构密实、抗剪强度高的块石或石渣作填筑材料。三、整式置换施工与施工参数(一)单击夯击能挤淤泥置换由于需要将淤泥向四周而将填筑材料至淤泥底层,因而其单击能量—#)&— 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应大于普通的强夯加固能量。单击夯击能可采用!"#$%&公式估算。杨光煦建议,当要求挤淤深度超过’(时,应考虑)*+的深度折减系数,当要求挤淤深度小于,(时,应考虑)*-的深度折减系数。(二)单位面积的单击能强夯时,强夯动应力的扩散随夯锤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夯锤底面积小时,动应力扩散小,应力等值线呈柱状分布,有利于挤淤;夯锤底面积大时,应力等值线呈灯泡状分布,有利于压实而不利于挤淤。杨光煦等通过现场原位对比试验也揭示出,单位面积单击夯击能越大挤淤效果越显著,单位面积单击夯击能或锤底静压力过小,挤淤效果就较差。因此,强夯挤淤应提高夯锤锤底单位面积的静压力和单位面积的单击夯击能。杨光煦认为强夯整式挤淤置换锤底单位面积静压力不得小于.))/01(2,单位面积单击夯击能不宜小于.,))/0·(1(2。(三)夯击次数强夯挤淤与强夯加固的目的不同,因此,夯击时宜利用淤泥的触变性连续夯击挤淤,不宜间歇,一般宜一遍接底。夯击次数宜控制在最后一击下沉量不超过,3(。夯坑深度超过2*,(后,挂钩会发生困难,因此,当夯坑深度超过2*,(时,如仍击接底,可推平后再进行夯击。(四)夯点间距整体置换挤淤的间距可根据强夯抛填体实测应力扩散角,按式(’424.)计算,并参照强夯试验结果,要求夯坑顶部连成一片,且夯坑间夹壁应比周围未强夯部位低)*,(以上。!5"62#7$#!(’424.)式中!———夯点间距;"———夯锤直径;#———抛填体厚度;!———应力扩散角,块石可取89:..9。(五)加固宽度整式挤淤置换除了要满足建筑物基础应力扩散要求和建筑施工期间车辆往来的宽度要求外,还要满足整式挤淤沉堤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整式挤淤沉堤的宽度$应满足式’4242和式’424,的要求。2"#$!7$#-,94(#)62#7$#-,94(#)(’4242)%&22式中$———整式置换的宽度;—,’,—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沉堤填料的重度及内摩擦角;!———施工期间沉堤厚度;"!———淤泥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式中第一项为整体稳定的宽度要求,第二项为局部稳定的安全储备。#"##$%$&’(#()*%*+)式中#"———接底宽度;#———基础底面宽度;$———强夯置换地基深度。(六)施工工艺强夯挤淤置换前宜先挖除阻碍沉堤的塘堤、路堤及淤泥表面的硬壳,再进行抛石压载挤淤,势力填体厚度以+,)-为宜。为防止抛填时形成抛填体中间厚两边薄的现象,而引起边孔易产生击穿现象,宜沿抛填体边挖去部分淤泥,以减小淤泥的侧压力,增大抛填体底部的宽度。整式挤淤置换宜采用一排施打方式(见图)*%*+),每排夯击顺序必须由抛填体中心向两侧逐点夯击。采用./&夯机时,为避免形成扇形布点,分二序施工;先夯击一侧,再夯击另一侧。采用0//&夯机时,可一序施工。如两边孔夯击一遍有残夯淤泥,须进行第二遍夯填。图)*%*+整式挤淤置的强夯顺序(’)二序施工法;(1)一序施工法四、工程典例(一)工程地质概况山东禹城水泥厂扩建的年产232万&的水泥生产线由水泥筒仓、立窑等.个单项—.))— 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工程组成,位于黄河冲积成因的地层上,地势十分平坦。静止地下水位在地表下!"#$处。地表下%#"#$深度范围内地基可分上下两大层,上层厚&$,为粘土与粉土交替沉积层,呈棕’黄褐色,其干重度!为%)"&*+,$-,孔隙比!为#"../,含水量"(0-#"-1,液性指数"20#".%,压缩模量为%%"!3)456,粘聚力#为%.*56,摩擦角#为%/"78,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56,为软’可塑状的中等压缩性土;下层层厚约/"#$,系粉砂层含水量细砂,偶夹粉土薄层,呈稍密、饱和状,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约%!#*56,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为."&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可知,在.级地震烈度时,粉细砂层为可液化土,因此,必须加固处理。(二)地基加固要求根据水泥生产线的荷载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消除液化的抗震设计要求,加固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得小于!!#*56,并消除基底以下的%#"#$范围内砂性土的液化势。(三)地基处理经多种加固方案论证评估后,决定采用强夯碎石置换桩加固方案处理该场地。根据地质资料和设计要求,在水泥筒仓位置面积为&!"/$9&!"/$的区域进行了强夯置换试验。图/:!:&夯点布置及夯击顺序!:主夯点;!:次夯点;":插夯点%"强夯置换工艺试验采用正方形网格布点,夯点间距为-"&$,分-遍隔点夯击,夯点布置如图/:!:&。第一遍主夯点按/"7$9/"7$夯间距顺序施夯;第二遍对主夯点对角线上的次夯点依次施夯;第三遍夯击布置在主、次夯点间的插夯点;每遍间隔.(。—)/.—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质量要求(#)本工程采用厂方废弃的碎砖头掺入部分碎石作为置换骨料,所用的粗骨料粒径控制在$%&’%((左右,含泥量)!%*,总填料量不小于设计用量。(!)夯击过程中,重复定位允许偏差)!%+(。($)圆柱体密度在保证设计长度及投石量前提下,以贯入度进行控制。(,)每夯完一遍,需实测地面隆起值。(’)夯实过程中,若坑底倾斜过大,应及时用砾料填平,再夯实。(四)强夯置换的施工参数强夯置换的施工参数如表-.!.#所示。表-.!.#强夯施工参数单击能锤重锤径落距击数夯间距预估置换最后三击平均夯点分类(/0·()(/0)(()(()(击)(()深度(()贯入度(+(1击)主夯点$%%%#’%#"’%!%"%!’-"2%’"%3&#!次夯点$%%%#’%#"’%!%"%#’-"2%,"%3&4插夯点!%%%#!%!"!$!%"%#’-"2%!"%$&3拍夯#%%%#!%!"!$#%"%$!"%%(五)加固效果评价#"置换效果碎石(砖)柱体一般分!&,次填料夯成,经开挖检测主夯点,次夯点及插夯点的实际置换深度分别为,"3(、$"3’(、#"33(。由于成柱过程中的侧向挤出作用,开挖证实柱径一般扩大#%&,%+(不一,柱侧呈不规划曲线形。!"质量检验在夯后!25,对试验区进行了取土、标准贯入、现场波速、静载荷和室内土工等试验,试验表明,加固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见表-.!.!。—’-2— 第二章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表!"#"#加固前后物理力学性质对比表干重度!$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凝聚力摩擦角标贯击数桩间土的地基土类")"*#.$"%!*01承载力&%(%&’(#)!(+,-)")(%,-)(%,-)(/)(击)(%,-)加固前)1023044!303)14))#61)4)!05!01))3粘性土加固后)!0)30!5*303)23)*243*)#50)#50)7)63加固前——————402)#3砂性土加固后)!0#30!13303323#63!3)2*42))!#33荷载试验采用直径133((的承压板分别在*组夯点和桩间土行进,其’"(曲线见图!"#"1。根据四组荷载试验的曲线,取沉降比(’)8303)3时的相应应力,计算出置换桩体与桩间土的应力比及各类夯点的面积置换率,运用面积分配法以式(!"#"2)和(!"#"1)估算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图!"#"1静载试验’"(曲线)"桩间土;#"主夯点;*"次夯点;2"插夯点*.98[):(+)")),):(+#")),#:(+*")),*]*.(!"#"2)#.98[):(+)")),):(+#")),#:(+*")),*]#;.(!"#"1)式中*.9、#.9———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变形模量;+)、+#、+*———主夯点、次夯点、插夯点与夯间土的应力比;,)、,#、,*———主夯点、次夯点、插夯点的置换率;*.、#;.———桩间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和变形模量。*.8#32%,-,*.98#1105%,-,#.98#32!*0!%,-。可见,地基经强夯碎石置换后,地—1!6— 第六篇强夯法、强夯置换法处理地基基承载力完全可满足设计的要求。对可液化粉细砂层的标贯试验及波速测试结果(见表!"#"$)表明,%%&’(以上的砂性土的液化可能性已完全消除。表!"#"$波速测试结果深度(()动剪应力比!!临界波速((*+)实测波速((*+)是否液化),&’’&%’#%&%!%#,%-.无!&’’&%’%%&%#%#/%0,无0&’’&%’’%&’/%$#%/$无/&’’&’--%&’,%$.%0!无-&’’&’-/%&’#%$0%,-无%’&’’&’-0’&--%.’%!.无%%&’’&’-!’&-!%.$#’$无—,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