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04058

大小:1.08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3-12-19

上传者:老李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3~2024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检测生物试题本试卷共8页,24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1.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以成倍地增加或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一定是单倍体生物B.体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一定是单倍体生物C.基因型为AaaBbb的个体一定为三倍体D.二倍体生物体内的所有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答案】B【解析】【分析】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详解】A、两异源二倍体植物体杂交,获得的二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体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B正确;C、单倍体、二倍体以及多倍体的判断要看发育起点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还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无论由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故基因型为AaaBbb的个体不一定是三倍体,C错误;D、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B。2.某二倍体生物(基因型Aa),其精原细胞在有丝分裂中发生A基因所在染色体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异常横裂而形成“等臂染色体”(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四分体时期等臂染色体不能与正常染色体联会B.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未发生改变C.等臂染色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其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为AAa和a【答案】A【解析】【分析】有丝分裂后期特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详解】A、等臂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可通过同源区段与正常染色体联会,A错误;B、染色体发生异常横裂后,染色体结构异常,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正确;C、常见的染色体结构畸变有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环状染色体和等臂染色体等,等臂染色体的形成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D、据题意可知,“等臂染色体”是由于A、a所在的染色体中有一条形成的,假定是A所在的染色体形成,则子细胞基因型为AAa或a,D正确。故选A。3.现代香蕉的栽培种由粉蕉(AA)和长梗蕉(BB)两个原始种通过杂交而来,其中A、B分别代表一个染色体组,各包含11条染色体。二倍体香蕉产量较低,三倍体香蕉中AAA和部分ABB的风味较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粉蕉和长梗蕉的配子结合产生AB的过程不发生基因重组B.ABB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可能产生可育配子C.长梗蕉减数分裂I前期的细胞中含有11个四分体D.AAA植株可由AAAA与AA植株杂交后产生种子发育而来【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的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详解】A、粉蕉的配子(含一个A)与长梗蕉的配子(含一个B)结合产生AB的过程是受精过程,该过程不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B、三倍体AAB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紊乱,因此一般无法产生可育配子,但也可能产生只含A或B或AB或AA的可育配子,B错误;C、长梗蕉BB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11条染色体,故减数分裂I前期的细胞中含有11个四分体,C正确; D、AAAA产生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含两个A),AA产生的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含一个A),二者产生的配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3个染色体组(含三个A),杂交后产生的种子发育成的后代即为AAA植株,D正确。故选B。4.一个含有三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他的父母都正常,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患病男孩的病因,其中错误的是()A.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甲有关,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B.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则患病原因最可能与图乙有关C.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丙有关,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患病原因最可能与图丙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已知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H/h表示。该男孩是血友病患者,且含有三条性染色体,则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hXhY或XhYY,其父母正常,基因型分别为XHY、XHXh。【详解】A、图甲为初级精母细胞,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甲有关,则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应为XHY,故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了XhY的异常精子,A正确;B、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则可能是形成精子时Y染色体分裂异常,患病原因最可能与图乙有关,B正确;C、图丙为初级卵母细胞,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丙有关,形成了基因型为XhXh的卵细胞,则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形成了XhXh的异常卵细胞,C正确;D、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患病原因是形成了XhXh的异常卵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二后期异常,即最可能与图丁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有关,D错误。故选D 5.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翅(A)和褐翅(a),决定翅色的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绿翅个体占64%,则()A.A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a基因的基因频率B.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是48%C.该种群的基因库由全部个体的A和a基因组成D.基因重组产生的Aa为该种群进化提供原材料【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详解】A、分析题意,决定翅色的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绿翅个体A-占64%,则aa=36%,据此推测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1-60%=40%,A错误;B、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60%,A的基因频率=40%,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2×60%×40%=48%,B正确;C、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全部个体的A和a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D、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该种群中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种性状,Aa的产生不是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6.下图为三种常见的自然选择模式: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和分裂选择。横坐标为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纵坐标为表型频率,虚线代表亲本表型性状的平均值。×标识的部分为选择压力作用的区域,即亲本中适应性较低的表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裂选择可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B.三种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不是种群随机的 C.定向选择的结果使种群表型的均值向左移动D.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变异是不定项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确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变异的类型不同,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但被选择的个体都是适应环境的个体。【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裂选择能够淘汰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使其频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A正确;B、三种类型的选择都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是固定的,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B正确;C、根据图示信息,定向选择是在一个方向上改变了种群某些表现性特征的频率曲线,使个体偏离平均值,均值向右移动,C错误;D、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稳定选择能够淘汰表型频率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的生存,D正确。故选C。7.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800年的炭化稻粒,是长江流域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B.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起主导作用C.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D.现代杂交稻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优良性状,而一些不利性状在选择中被淘汰,A错误;B、自然选择通常选择出的是适应环境条件的类型,而人工选择选择的通常是对人类有利的类型,故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B正确;C、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因此炭化稻粒是研究水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之一,C正确; D、现代杂交稻品种的培育借助于杂交育种,该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A。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遗传物质的流动,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GT)。HGT被认为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耐药基因发生HGT的必要条件,如质粒、整合子等。整合子是一种可移动的DNA片段,主要包括整合酶基因(int)和可变区。可变区可以携带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耐药基因。耐药基因在重组位点(att)之间的可逆性捕获和剪切过程如下图。整合子若定位在细菌拟核DNA,可将携带的耐药基因“纵向”传播给子代;若定位于质粒上,则可实现耐药基因跨物种的“横向”传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小题:8.从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分析,HGT属于()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9.下列关于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相同B.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的捕获和剪切促进HGTC.耐药基因水平转移仅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D.经水平转移获得的耐药基因不能纵向传播10.超级细菌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B.使用抗生素可提高耐药基因的频率C.HGT可将不同耐药基因整合到同一细菌中D.耐药基因的“纵向”传播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答案】8.B9.B10.D 【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非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8题详解】根据题意“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遗传物质的流动,称为水平基因转移(HGT)”,结合图示可知,水平基因转移(HGT)属于基因重组,ACD错误,B正确。故选B。【9题详解】A、整合子主要包括整合酶基因(int)和可变区。由于可变区可以携带一个或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耐药基因,因此不同整合子所携带的耐药基因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B、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的捕获和剪切,可实现基因在不同生物或细胞内不同细胞器、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的水平转移,B正确;C、根据题意,耐药基因若定位于质粒上,则实现耐药基因跨物种的“横向”传播,即水平转移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C错误;D、根据题意,经水平转移获得的耐药基因若定位于细菌拟核DNA上,可以纵向传播,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A、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生存并将耐药基因遗传下来,多次选择以后产生耐药的超级细菌,因此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B、使用抗生素以后,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生存并将耐药基因遗传下来,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可提高耐药基因的频率,B正确;C、HGT指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遗传物质的流动,因此可将不同耐药基因整合到同一细菌中,产生超级细菌,C正确;D、基因突变是产生超级细菌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D。11. 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吸收组织液的动力源于组织液与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毛细淋巴管细胞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呈叠瓦状排列,构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经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B.组织液一旦进入淋巴管就成为淋巴液,因而其成分与该处的组织液相近C.血浆蛋白渗入组织液后可通过内皮细胞之间的缝隙进入淋巴管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会导致组织液压力减小从而使得淋巴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详解】A、淋巴存在于淋巴管中,并在淋巴管中流动,经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A正确;B、组织液可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基本相近,B正确;C、内皮细胞之间有缝隙,渗入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可以通过该缝隙进入淋巴管,C正确;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入到组织液中,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吸水引起压力增大,组织液与淋巴的压力差增大,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增加,从而使得淋巴增多,D错误。故选D。12.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下图中a、b、c为内环境的相关组成(其中b为血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为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a进入b中的量可能会大于a进入c中的C.静脉点滴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同D.补充人血白蛋白治疗组织水肿时可采用肌肉注射 【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详解】A、由图可知,a是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的环境,则a为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A正确;B、由图可知,a是组织液,b、c表示血浆和淋巴液。人体中毛细血管分布比毛细淋巴分布广泛,正常情况下,组织液大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浆,少量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B正确;C、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注射进入的溶液渗透压必须与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同。否则溶液渗透压太高导致细胞失水,太低导致细胞吸水,甚至细胞因吸水破裂,都影响细胞生命活动,C正确;D、水肿是组织液增加,一般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组织液回流减少造成的,血浆蛋白是大分子,故补充人血浆蛋白来治疗水肿时需要静脉点滴,以增大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液中水渗透进入血浆的增加,D错误。故选D。13.下图①为肠腔中待消化的物质,②表示①经水解酶催化分解后形成的物质。②进入毛细血管甲,再经血液运输至毛细血管乙,然后进入肝脏组织细胞被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物质②是氨基酸,图中Ⅱ和II渗透压来源的差异与①有关B.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在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C.若小肠吸收Ca2+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D.肠腔中的物质②都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 【详解】A、II是血浆,III是组织液,两者渗透压的主要来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A正确;B、若物质①是淀粉,则物质②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被氧化分解,而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去,B错误;C、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D、肠腔中的物质②不一定都是以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如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A。14.某单位职工代表队与专业运动员进行了一次足球友谊赛。下图为比赛过程中及赛后两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比赛开始阶段职工队员骨骼肌相对缺氧,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B.比赛结束血液中乳酸含量恢复到赛前水平与血浆中存在缓冲对有关C.比赛阶段职工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较高,说明维持内环境稳态能力有限D.运动员接球后选择射门或传球取决于大脑皮层发出的信息【答案】C【解析】【分析】1、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3、题图分析:据图可知,职工队在比赛开始阶段,血液中乳酸含量快速上升,一段时间后又下降,比赛结束后乳酸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专业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乳酸升高不明显,比赛结束后较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详解】A、据图可知,比赛开始阶段,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快速上升,是因骨骼肌相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A正确;B、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当比赛过程中产生的一定量的乳酸进入血液后,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比赛结束后血液的pH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B正确;C、比赛阶段职工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较高,但比赛结束后乳酸含量又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乳酸的变化仍在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C错误;D、运动员接球后选择射门或传球要经大脑分析综合,该过程发生的是条件反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运动员接球后选择射门或传球取决于大脑皮层发出的信息,D正确。故选C。15.坐骨神经是位于腿部的混合神经,既有传入功能,又有传出功能。为研究药物X对坐骨神经的麻痹顺序,研究人员用脊蛙(除去脑的蛙)进行如下表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步骤刺激趾尖后肢收缩情况刺激腹部皮肤后肢收缩情况第一步:不做处理收缩收缩第二步:一定浓度药物X处理坐骨神经不收缩收缩第三步:间隔一段时间不收缩不收缩A.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引起后肢收缩均为非条件反射B.第一步中神经冲动在坐骨神经的一根神经纤维上不能双向传导C.第二步中刺激趾尖时反射弧包含的结构均不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实验结果说明药物X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A、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引起后肢收缩的神经中枢均为脊髓,均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B、在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单向传导,B正确;C、药物X只是处理了坐骨神经,刺激趾尖后感受器会有膜电位变化,C错误; D、从第二步看,药物X处理后,刺激趾尖后肢不收缩,刺激腹部皮肤后肢收缩,所以麻痹了传入神经而没有麻痹传出神经;第三步,刺激后两者都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被麻痹了。即药物X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D正确。故选C。16.如图为心肌细胞膜上Na+-K+泵和Na+-Ca2+交换体的结构示意图,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转运Na+、K+过程中Na+-K+泵发生磷酸化,构象改变B.药物阻断Na+-K+泵可导致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C.Ca2+排出心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消耗ATPD.动物CO中毒会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详解】A、据图可知,Na+-K+泵通过消耗ATP运输Na+、K+,该过程为主动运输,ATP水解产生的磷酸基团与Na+-K+泵结合使其发生磷酸化,进而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完成Na+、K+的转运过程,A正确;BC、Na+-Ca2+交换体借助Na+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产生的化学势能驱动Ca2+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因此Ca2+排出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需要消耗ATP。若用某种药物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导致K+内流量和Na+外流量减少,从而使膜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差减小,使Na+-Ca2+交换体对Na+-Ca2+的转运速率降低,BC错误;D、动物CO中毒会导致细胞产生ATP减少,从而使Na+-K+泵运输Na+、K+速率减慢,进而使Na+-Ca2+交换体运出Ca2+ 减慢,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因此动物CO中毒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升高,D错误。故选A。17.华中师大一附中2022届校友熊诗麒获得第19届杭州亚运会女子跳远金牌。下列关于运动员在跳远过程中的神经调节,分析错误的是()A.跳远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支气管扩张B.跳远过程中完成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参与C.运动员的躯体运动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D.运动员的呼吸节奏和心跳速度可受高级中枢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详解】A、跳远过程中,运动员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使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A正确;B、跳远过程中完成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参与,大脑做出判断发出指令,小脑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B正确;C、运动员的躯体运动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一类传出神经,C错误;D、调控运动员的呼吸节奏和心跳速度的中枢位于脑干,但脑干等低级中枢可受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调节,D正确。故选C。18.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可使狗建立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参与该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B.单纯喂食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时唾液分泌较多C.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分别属于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使机体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同时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B、单纯喂食时,唾液腺分泌唾液增多是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B正确;C、味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C错误;D、条件反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的,使生物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适应性,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D正确。故选C。19.某一离体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电位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c段Na+大量内流,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不耗能B.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增加神经细胞膜内Na+浓度会使动作电位峰值增大D.增加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会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1、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运输,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运输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正确;B、cd段恢复静息电位,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C、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原因是Na+内流,Na+主要在细胞外,增大细胞膜内Na+的浓度,使细胞内外Na+ 浓度差减小,会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减小,C错误;D、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增大细胞膜内的K+浓度,使细胞内外K+浓度差增大,会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正确。故选C。20.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a、b前膜释放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峰值上移、PSP2峰值下移B.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使突触a、b后膜通透性改变C.PSP1可能由Na+内流形成,PSP2可能由Cl-内流形成D.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PSP1、PSP2幅值不变,A错误;B、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使突触a后膜和突触b后膜通透性增大,从而引发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B正确;CD、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等阳离子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D正确。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21.小麦作为雌雄同花、自花传粉的作物,培育出雄性不育株,是实现杂交育种的关键。目前已探索获得不同的杂交小麦生产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XYZ杂交小麦生产体系中,雄性不育突变基因(m)位于小麦5号染色体上,雄性育性基因(M)和标记基因(H)位于黑麦5R号染色体上。X系和Y系分别导入了2条和1条黑麦5R染色体,如下图所示。标记基因H在开花时会表现为穗下节多毛性状,可用以区分X系、Y系和乙系。①在野生小麦的染色体中___(填“有”或“无”)5R的同源染色体,在X系中M与m的遗传遵循___定律。②利用Z系进行水稻育种的优点是___。X系与Z系杂交可获得___系,Y系与Z系杂交可获得___系。(2)通过转基因技术将雄性育性基因M与雄配子致死基因P、蓝色素生成基因R一起导入基因型为mm的Z系个体(雄性不育)中,并使其插入到一条不含m基因的染色体上如下图所示。基因R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R的种子呈现白色。①转基因个体(PRMmm)自交后得F1,F1个体之间随机授粉,得到的种子中雄性不育种子所占比例为___。②将转基因个体(PRMmm)自交并收获水稻种子,请写出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的方法:___。③若某转基因个体(PRMmm)中的基因R由于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又该如何快速挑选出雄性不育种子?请以该突变转基因个体和Z 系个体为材料,设计一个可快速挑选出雄性不育种子的实验方案(写出杂交组合并说明挑选方法):___。【答案】(1)①.无②.自由组合③.无需去雄,操作简便④.Y⑤.Y、Z(2)①.3/4②.(观察种子颜色)蓝色为转基因雄性可育,白色为雄性不育③.杂交组合:突变转基因植株×Z系植株(雄性不育)挑选方法:雄性不育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雄性不育种子【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水稻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基因型为MM和Mm的个体可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而基因型为mm的个体雄性不育,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小问1详解】①由题意可知,雄性育性基因(M)和标记基因(H)位于黑麦5R号染色体上,因此在野生小麦的染色体中   无5R的同源染色体,在X系中M与m位于来自不同品种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Z系不含M基因,为雄性不育系,只能做母本,因此杂交时无需去雄,操作简便。X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因此可形成MmH的配子,Z系形成的配子为m,因此X系与Z系杂交可获得MmmH,即获得Y系。Y系减数分裂产生两种配子,即MmH、m,Z系产生的配子为m,因此Y系与Z系杂交可获得Y系MmmH和Z系mm。【小问2详解】①由图可知,转基因PRMmm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为m、PRMm(含P的雄配子死亡)。雌配子为m、PRMm,二者比例为1∶1,则转基因个体自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PRMmm=1∶1,其中PRMmm为雄性可育,mm为雄性不育;F1中PRMmm和mm个体都能产生雌配子,且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m∶PRMm=(1/2×1/2+1/2)∶(1/2×1/2)=3∶1,F1中只有PRMmm个体能产生雄配子,其配子只有m(含P的雄配子死亡),故F1个体之间随机授粉,得到的种子中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PRMmm=3∶1,其中mm为雄性不育,所占比例为3/4。②转基因个体(PRMmm)可产生两种雌配子,即m∶PRMm=1∶1,由于含有P的雄配子致死,因此该转基因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雄配子m,故自交后代收获的水稻种子基因型为mm∶PRMmm=1∶1,由于基因R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即PRMm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R的种子呈现白色,即mm雄性不育种子呈现白色,所以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的方法是(观察种子颜色),蓝色为转基因雄性可育,白色为雄性不育。 ③某转基因个体(PRMmm)中的基因R由于发生突变而不能表达,则不能通过颜色进行筛选,为了快速挑选出雄性不育种子,需要的杂交组合是:转基因植株(PRMmm)(父本)×雄性不育植株(mm)即Z品系(母本),转基因植株(PRMmm)(父本)产生的雄配子只有m(含P的雄配子死亡),雄性不育植株(mm)(母本)只产生配子m,故种子的基因型为mm,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挑选出雄性不育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即为雄性不育种子。22.在自然界,野生哺乳动物对其他物种的粪便往往表现出回避行为。然而,科学家发现,在冬季气温较低时,野生大熊猫会被新鲜的马粪吸引,表现出嗅闻马粪、在马粪上打滚、用脸颊在马粪上磨蹭、将粪便涂抹在全身等一系列的“滚马粪行为”(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新鲜马粪中β-石竹烯(BCP)和石竹烯氧化物(BCPO)等化学物质能抑制大熊猫的皮肤冷觉感受器受体,通过钝化大熊猫对外界寒冷的感应,起到辅助保暖的作用。(1)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适应性表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_和___。该适应行为体现出物种与___(填“物种”或“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2)BCP和BCPO只是钝化了冷空气刺激将兴奋传导至大熊猫的___产生的刺痛感,请写出一个大熊猫在没有马粪的寒冷环境下冷空气刺激产生的反射过程___。(3)大熊猫的食物竹子热量低,冬季保暖对大熊猫是一大挑战。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其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___。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___。【答案】(1)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②.环境的定向选择③.无机环境(2)①.大脑皮层②.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3)①.物种多样性②.定向改变【解析】【分析】1、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2、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小问1详解】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协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大熊猫的滚马粪行为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体现出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小问2详解】 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刺痛感觉,当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后,会发生以下反射过程: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战栗)。【小问3详解】“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23.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是患者发生HICH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加重病情并诱发死亡的重要原因。请回答相关问题。(1)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渗透压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2)研究人员选取患有高血压的大鼠,通过注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细菌胶原酶溶液获得脑出血模型大鼠,分别在相应时间点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如下。组别对照组HICH组12h组24h组48h组72h组7d组脑组织含水量(%)76.0881.1683.2584.6881.0179.94①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②表中数据显示___。(3)进一步研究发现,模型大鼠脑水肿与水通道蛋白AQP-4、血管活性物质NO有关,如图1、图2。①由图中数据可知,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现___的关系;而NO的含量越___,脑水肿越严重。②NO对血管舒张有重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能___高血压性脑出血。AQP-4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当脑组织AQP-4水平发生异常,血脑屏障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内外渗透压变化使AQP-4表达水平___,是诱发脑水肿的重要机制。请据此提出一种治疗脑水肿的思路___。【答案】(1)增大(2)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②.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①.正相关②.少③.预防④.升高⑤.用药物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 【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脑外伤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大,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小问2详解】①根据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实验中对假手术组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进行处理,因为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②据表中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小问3详解】①图中据数据分可知,随着脑组织含水量的增加,AQP-4的表达水平也在增加,说明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随着脑组织含水量增加,NO的含量的逐渐减少,说明NO的含量越少,脑水肿越严重。②因为NO对血管舒张有重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能预防(防止/缓解)高血压性脑出血。由因为AQP-4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当脑组织AQP-4水平发生异常,血脑屏障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内外渗透压变化使AQP-4表达水平升高,进而诱发脑水肿。因此可以用药物降低AQP-4的表达水平(降低水通道蛋白的作用/促进NO的合成)进行治疗脑水肿。【点睛】内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渗透关系是本题的考查点,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时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24.小鼠摄入受毒素污染的食物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防御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肠道上皮中的内分泌细胞——肠嗜铬细胞能合成5-羟色胺(5-HT)。如下图所示,在肠细胞周围的迷走神经元末梢上分布着5-HT受体,5-HT诱发迷走神经元产生兴奋,接收迷走神经传入兴奋的是脑干DVC区,DVC区的有关神经元传递信息到邻近的rVRG区和LPB区。研究者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rVRG环路,将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呕吐现象,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LPB环路,则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恶心”样行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毒素引发呕吐属于___反射,含肠毒素的饮料诱发小鼠出现呕吐反应过程中,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___(选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呕吐现象。该呕吐反射弧的效应器由___组成。(2)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调节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___(选填下列事件前的字母并排序)→出现“恶心”样行为。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b.控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神经被激活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d.激活DVC-rVRG环路e.抑制DVC-rVRG环路f.激活DVC-LPB环路g.抑制DVC-LPB环路(3)下列实验结果都发现小鼠对含毒素饮料的恶心、呕吐反应大大下降,其中可为上述神经调节机制提供证据的是___。①敲除肠嗜铬细胞中合成5-HT的关键酶基因②给小鼠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③切断肠嗜铬细胞周围的相关迷走神经④用药物抑制脑干DVC区的神经元活动研究者给小鼠饮用樱桃味糖精溶液,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随即向小鼠肠道内注射某毒素,小鼠出现呕吐现象。多次重复后,小鼠出现味觉回避反应,即饮用樱桃味糖精溶液的次数和用量显著减少,表现出“恶心”样行为(张口),是由于樱桃味糖精溶液___(多选)A.转变为了条件刺激B.使呕吐中枢兴奋C.使厌恶中枢兴奋D.与肠嗜铬细胞毒素受体结合(4) 癌症患者化疗时,药物会使癌症患者产生强烈的恶心、呕吐反应,基于上述调节机制,请写出一种止吐药物的作用机理:___。【答案】(1)①.非条件②.副交感③.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消化道平滑肌(或肌肉)(2)c→a→f(3)①.①③④②.ABC(4)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抑制肠嗜铬细胞合成或释放5-HT、特异性阻断S-HT作用)【解析】【分析】1、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范围更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有的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小问1详解】毒素引发呕吐属于非条件反射。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消化系统活动增强,则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小鼠的呕吐反应。该呕吐反射弧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消化道平滑肌组成。【小问2详解】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反射弧行动的反射活动,其反射过程为:肠毒素进入消化道→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激活DVC-LPB环→“恶心”样行为。【小问3详解】呕吐反应是一个反射活动,则只要阻断了反射弧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就可以防止呕吐,所以①敲除肠嗜铬细胞中合成5-HT的关键酶基因,抑制肠嗜铬细胞合成5-HT,③切断肠嗜铬细胞周围的相关迷走神经,能特异性抑制DVC-rVRG环路;④用药物抑制脑干DVC区的神经元活动等均可止吐,②给小鼠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不影响反射活动,不能止吐,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①③④。小鼠品尝樱桃味糖精溶液,糖精溶液引起小鼠唾液分泌是小鼠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后一个反射活动是经多次摄入有肠毒素的樱桃味糖精溶液后形成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说明此时樱桃味糖精溶液转变为了条件刺激,依据文中信息可知,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肠毒素进入消化道→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干中某结构→激活呕吐与厌恶中枢→“恶心”样行为。故选ABC。【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