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

ID:8586104

大小:80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2

上传者:U-5734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_第1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_第2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_第3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_第4页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课标实验版选修3《两极格局的结束》word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班级姓名临清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课时学案课题:选修三第4章第4课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朱秀玲使用时间:2013-3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能力目标: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总结历史规律。学习重点和难点冷战的结束;美苏关系的启示。学习过程一课始检测:㈠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1.领导人:苏:美:2.战略态势:3.争霸政策:(1)苏:(2)美:4.美苏政策调整的原因:(1)苏:(2)美:5.争霸特点:。6.紧张的表现:(1)(2)(3)(二)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三)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1.2.3.二自学尝试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 (一).领导人:苏联:;美: 。(二).战略态势:。(三).争霸政策:1.苏联:2.美:里根主义()布什:“渐变”,“合作”()。(四).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1.苏联:(1)原因:①;②。(2)表现:。2.美国:⑴原因:①;②。⑵表现:A、: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①;②。(五)争霸特点: 三点拨•••展示(一)美苏争霸的总结:1.态势:2.争霸重点在。4.认识:(二)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1消极:积极:(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启示:(四)美苏关系由对抗到缓和的认识: 四反馈练习1.“冷战”格局结束的直接原因是A.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B.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C.全球化的不断发展D.苏联解体2.“冷战”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经济封锁②外交对抗③军备竞赛④军事进攻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4.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采用"渗透"策略开始取得成功是在下列哪位美国总统当政时期A、布什B、克林顿C、里根D、尼克松5.美苏战略核武器形成均势是在: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6.“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②越南战争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柏林危机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①欧洲走向联合 ②日本崛起 ③中国力量增强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美苏大规模削减军事力量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8.关于下面三幅漫画的寓意,不正确的说法是A.图1:德国被分区占领 B.图2:柏林墙加大了隔膜,美苏对峙加剧C.图3:民间暗中交往,德国统一,“冷战”结束D.三幅漫画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演变9.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0.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群雄竞起”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权力真空B.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扩张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主导作用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五归纳小结:美苏争霸的结束;美苏争霸的影响、启示六作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他(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在1946年初就写道:“想和俄国人共同统治德国,只能是痴心妄想。同样痴心妄想的,是认为俄国人会和我们一起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礼貌地撤出,然后在这个真空中产生一个健康又和平,稳定又友善的德国出来。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我们的德国部分建立一种独立的形式,让它具备足够的满足,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优势,不受制于来自东方的威胁……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材料二 苏联对美国的评价是,美国企图把德国和欧洲拉进资本主义阵营,成为它的卫星国。在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中形成的“不自然的联盟”业已烟消云散,东西方的冲突从此开始。……作为对立物,斯大林创立了“两大阵营理论”:一方面是自由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朝着一个公平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壮大,旨在制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请回答:(1)阅读上述引自《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的材料,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材料二说明苏联采取与美国对峙政策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一则材料的可信度更高?说明你的理由。(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分别简述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作为历史材料,图一类型的材料与图二材料在历史研究中有哪些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并指出其中最具客观性的三种材料类型。(6分) 《课题:选修三第4章第4课》答案二自学尝试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一).领导人:苏联:戈尔巴乔夫;美: 里根、布什。(二).战略态势:美攻苏守,苏最终解体,优势在美。(三).争霸政策:1.苏联:“新思维”,实行全面收缩;2.美:里根主义(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布什:“渐变”,“合作”(多以“缓和”促苏联演变)。(四).政策调整的原因和表现:1.苏联:(1)原因:①全球争霸消耗国力;②体制僵化导致经济衰退。(2)表现:戈尔巴乔夫执政,提出“新思维”理论。2.美国:⑴原因:①经济复苏并持续发展;②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⑵表现:A、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B、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五)争霸特点: 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收缩,最终“和平演变”。美苏争霸的总结:态势: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原因: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重大事件:争霸重点在欧洲。认识: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三点拨•••展示(一)美苏争霸的总结:1.态势:美苏对峙互有攻守。2.原因: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3.争霸重点在欧洲。4.认识:(1)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国际力量的对比,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2)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二)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启示: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四)美苏关系由对抗到缓和的认识:(1)对抗与缓和是美苏争霸这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缓和是次要方面;缓和是对抗的另一种形式。(2)美苏关系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是美苏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共同需要。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既找到了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妥协之路,又找到了维护两国和垄断地位的共同语言。(3)美苏关系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反映了双方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霸权主义的争夺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实力发生变化,攻守之势也会随之改变。(4)美苏关系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局面的出现,也是第三世界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四反馈练习1D2B3D4A5C6B7A8C9C10D六作业 探究一:解析:本题主要以冷战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第一、二问应注意紧扣材料一、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三问可从是否是第一手材料分析。第(2)题第一问注意图片下面的文字注释,然后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可从图片材料所属类型的特点入手,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注意关键词“国际格局”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关于材料类型,注意关键词“最具客观性”,即应从第一手材料方面分析、判断。答案:(1)影响:推行冷战政策。(2分)原因:制止美国的侵略政策。(2分)可信度:材料一的可信度更高,因为它是第一手材料。(2分)(2)图一:德国统一,两极格局逐渐瓦解。(2分)图二,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际力量。(2分)不同:图一属于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丰富,且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2分)图二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2分)(3)线索:两极格局的建立到解体;(2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到加强。(2分)类型:遗址、原始照片或影视材料、原始材料等。(2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