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

ID:8635294

大小:1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03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1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2页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word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一、 导入 这一天,小张来了好久不见的同学,高兴之余,小张就到饭店摆了一桌请客。在等待饭菜上桌的时候,小张突然想起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地沟油事件,所以就有了上厨房亲自查看的念头。刚到厨房门口,小张就被人拦下不让进。小张问为什么?那人不爱搭理,只是指着个“厨房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让他自己看。回到家,小张查了字典,得到了4种关于“闲人”的解释。1、指潜入敌方,侦察情况,刺探情报,进行颠覆活动的人。2、清闲无事的人。3、不相干的人。4、古代给有钱人帮闲的食客或伺候皇上的文人。请问:“闲人免进”中的“闲人” 是什么意思?1000年前的一个月光

2、如水的夜晚,苏轼和他的一个朋友也发出了“我俩是闲人”的感慨,请问这个“闲人”是什么意思?二、 目标激趣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三、学案导学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时间,与什么人,苏轼游玩了什么地方?游玩的起因是什么?2、苏轼和他的朋友观赏到了什么美景?3、观赏了美景后,苏轼和他的朋友有了什么感慨?四、合作探究五、展示提升六、评点释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张怀民和苏轼一样

3、,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团练副史:大致相当于一个地方的警备司令兼人武部长。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2、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3、译文:哪个夜

4、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苏轼说的“闲人”是什么意思?七、当场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5、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