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

ID:9415811

大小:109.82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30

上传者:U-99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_第1页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_第2页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_第3页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_第4页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_第5页
资源描述: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张磊刘长庚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宄中摘要: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发展服务业新业态对于促消费、惠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不是由供给或需求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促进服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匹配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供给创新,服务业新业态呈现出“互联网+”可加性、一二产业服务化、服务生产化(制造化)、服务业内部融合、专业化内生成长和空间形态集聚化等趋势特征。服务业新业态推动消费热点和亮点涌现,助推消费结构优化转型,促进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改善,这些升级表现可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溯源和机制解释。以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要重点从匹配服务供给和需求结构、完善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市场监管和治理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平衡发展等方面着手。关键词:服务业新业态;消费升级;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收稿日期:2017-08-06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人项0“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动态跟踪和效果评估研究”(12&ZD049):国家社会科学棊金一般项目“以收入分配改革重构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联动与匹配的动力机制研宄”(17BJL012) NewFormatsofServiceIndustryandConsumptionUpgradeundertheSupply-sideReformBackgroundZhangLeiLiuChang-gengSchoolofBusiness,XiangtanUniversity;CenterforTheoreticalResearchonSocialistEconomicTheory,XiangtanUniversity;Abstract:Currently,thedevelopmentofserviceconsumptionfacesgreatopportunities,thedevelopmentofnewformsofser~viceindustry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consumptionandbenefitthepeople.Developingthenewformatofserviceindustryisnotdecidedbyeithersideofsupplyordemand,itistheinternalrequirementtopromotethematchbetweenservicesupplystructureanddemandstructure.Asakindofsupplyinnovation,thenewformofserviceindustryshowsthe"Internet+"additive,servitizationofthcfirstandsecondindustry,productionofservice(manufacturing),internalintegrationofserviceindustry,specializedendogenousgrowthandspatialagglomerationtrendcharacteristics.Newformatsofserviceindustrypromotethehot-spotsandhighlightsofcon-sumption,boostthetransformationofconsumptionstructureandpromotetheimprovementofconsumptionpatternsandconsumptionexperiences.Theseupgradescanexplainthetheoryandmechanismfromtheaspectsofplatformeconomy,economysharingandeco-nomicexperience.Topromotetheconsumptionupgradeledbynewformatsofserviceindustry,weshouldfocusonmatchingservicesupplyanddemandstructure,improvingtheconstructionoftransactionservicesplatform,improvingmarketsupervisionandmanage-mentsystemandpromotingthebalanced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residents’consumption,etc.Keyword:NewFormatsofServiceIndustry;ConsumptionUpgrade;PlatformEconomy;SharingEconomy;ExperienceEconomy; Received:2017-08-06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消费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保障高质量民生的内在要求。当前,人们对供给质量、供给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消费发展面临重人战略机遇。李克强总理晋指出,要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是促进服务消费、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耍途径。在此情势下,分析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动态趋向,阐明其推动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并厘清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对于加快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改善居民消费和生活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服务消费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国民经济服务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4.6%增加到2000年的39.8%,2015年首次擎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6年为51.6%,2017年上半年达到54.1%。从国际上来看,服务业发展更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日本、美国、德W、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接近70%甚至80%,俄罗斯、南非、巴丙等金砖国家达到60%或70%以上。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其他金砖国家仍冇较人差距。在当前国家人力倡导发展服务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服务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消费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有较大波动,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消费贡献率趋于回升。200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7%,2012年上升到56.7%,2015年和2016年分别达到66.4%、64.6%,2017年上半年为63.4%。随着我国投资和出门对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减弱,消费已成为新的增长动能。然而,我国消费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处于偏低水平。1978—201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2.1%下降到51.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8.8%降至38%。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同为金砖国家的印度、巴西60%以上的水平,居民消费发展仍有较大潜力。(三)居民消费结构向服务型消费转变现阶段,我国物质型消费基本满足,食品、衣着消费占比不断下降,传统家庭耐用品消费逐步淡化。从恩格尔系数来看,1978年我W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67.7%,2013年分别降至35%、37.7%,2016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优化为30.1%,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服务消费加快提升。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三类消费支出占比合计分别由1990年的13.95%、10.06%上升到2015年的31.42%、32.29%。实际上,服务消费还应包括食品加工服务、衣着加工服务、居住服务、家庭服务和其他服务等,据此计算的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占比已达到50%以上,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仍有10—15年的差距£11。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为我国服务消费发展带来了巨人的市场空间。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服务消费创新升级当前全球正爆发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并且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m。在这场革命中,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相当空前。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强调丫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AI)等技术突破和应用对于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革命的重大意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服务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促进个性化、体验式、互动式等服务消费蓬勃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给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二、作为一种供给创新的服务业新业态(一)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必要性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分析中难以拆分的一对矛盾。关于为何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分析,也可以从这里着手。1.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解释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吋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ui。可见,“萨伊定律”着重强调丫供给的重要性,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或者说供给决定需求。按照“凯恩斯定律”的逻辑,则应强调需求的重要性。凯恩斯认为,当总需求不足时,可由政府釆取一定的刺激政策和措施,随着投资的增加,总收入和消费也会增加,从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进而保证生产(供给)的增加。因此在凯恩斯看来,需求可以自动创造供给,或者说需求决定供给。那么,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是由供给或者需求某一方决定的吗?这得从当前我M服务供给和需求领域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方面,我国存在一些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例如,李克强总理曾直言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相对短缺”,“在一些特大城市,要进公立养老院,如果今年50岁开始排队,要排上30年,甚至40年”U1。换个角度看,也即一些领域服务需求过旺,得不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我国存在一些服务领域供给过剩的情况。例如,随着电商经济的迅猛发展,快递业市场挤压现象十分严重,甚至陷入“以价换量”的发展模式,成为快递业发展的“痛点”。这是一种典型的低端服务供给过剩。换言之,市场上没有更多的亟待满足的低端服务需求。实际上,上述情况反映丫我国服务消费领域存在的供给和需求结构扭曲。服务业发展及业态创新并不是由供给或者需求单方而决定的,而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是匹配服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耍求。许小年曾指出,萨伊和凯恩斯的局限性都在于仅关注供给和需求的静态平衡,没有考察经济的动态发展,且都是总量分析而不是结构分析。因此,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都不能阐释清楚发展服务业新业态的必要性。 1.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适应、匹配。前面提及的我国服务消费领域存在的有效和高端服务供给不足、无效和低端服务供给过剩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当前我国资源禀赋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在不考虑临吋性经济波动的情况下,经济基本面的矛盾主导方已不再是一个“需求决定型经济”,而是“供给决定型经济”,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供给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m。服务业新业态正是一种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从这两点来看,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二)服务业新业态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1.服务业新业态的基本内涵一般认为,业态是指产业的存在形式或实现形式,产品或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等都是其具体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新业态发展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或呈现出服务化的特点。服务业新业态的内涵可界定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运用新的技术或经营理念把服务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多元化资源进行集聚整合,而衍生形成的产品或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等的新形态。服务业新业态本质上是一种供给创新。不管是服务供给本身,还是供给方式、经营组织等,都要求实现一种相对较新的形态。并且这种供给创新是适应需求变化而产生的,正是消费者有了新的服务需求,希望有更便捷的服务购买方式,才产生y新的服务、供给方式和经营组织。2.服务业新业态的主要特征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有着明显特征和典型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儿点:一是“互联网+”可加性。“互联网+”是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粘合剂,推动技术、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等各方面创新,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互联网+”既丰富丫服务业态,促进丫价值流的快速流动,又有利于实现海量分散的细分市场需求与丰富多样的服务供给的精准匹配,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二是一二产业服务化。农业发展呈现出服务化的新趋势,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发展。工业(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H益模糊,制造业企业根据产品功能和客户要求延伸附加服务,提供相关配套解决方案,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成功转型(见图1)。“农业+服务业”、“产品+服务”新业态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三是服务生产化(制造化)。服务业企业主动涉猎一二产业,实现反向制造、服务产品化,它与一二产业服务化有着共同的动机一一延伸产业价值链,区别是服务生产化向上游环节延伸。例如,商贸服务企业为维持高效、安全、稳定的货源供给,介入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实施“从农田到市场”战略;旅游服务企业进行蔬果、花卉种植,促进农业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四是服务业内部融合。服务业内部各子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态势円益加强,有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之间融合以及各自内部融合等形式。有的是主观促进跨界融合,实 现两者互补,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有的是客观发展的结果,二者本身密不可分,如医疗与养老服务存在着天然联系,融合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五是专业化内生成长。专业化使得服务业态和市场都更加细分;内生成长主耍是指企业基于优势资源,依靠不断获取、积累和转化特色优势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M。专业化内生成长使企业凭借可复制、可推广的核心能力和经验,实现业务领域或网点的快速扩张,服务业态更细化、服务方式更专业、服务质量更优良,更能适应差异化的服务消费需求。六是空间形态集聚化。众多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或上下游企业在空间范围上聚集,实现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度集中。特色小镇、金融服务圈、电商村(镇)等形式的集聚就是典型例证。对服务企业来说,集聚能产生知识溢出和信息共享效应,冇利于相互学习、加快服务创新,提高供给质量;上下游企业集聚则能完善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成本。对消费者来说,集聚竞争效应有利于改善消费服务,促进消费方式创新和消费体验升级。图1工业(制造业)服务化下载原图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三、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主要表现和理论机制(一〉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主要表现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尤其体现在以下三大方而。1.推动消费热点和亮点涌现首先,网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服务业与各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涌现服务新业态,消费增长点推陈出新。2010—2016年,我国电商交易规模从4.5万亿元猛增到22.97万亿元,平均增速达到29.88%,其中网络零售额由0.51万亿元增至5.3万亿元。淘宝村、淘宝镇数量分别由2009年的3个、0个急剧增加到2016年8月的1311个、135个。网络消费市场渗透力持续增强,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成为促进新业态消费的重要引擎。其次,新兴消费市场异军突起。新业态发展逐步开拓出一批新的消费领域,同时传统服务消费持续变革,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用户资源、营销渠道,创造消费热点。医疗健康、装潢装修等信息不对称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壮大丫OT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消费市场。“互联网+”还使快递消费成为服务消费的新亮点,2014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快递大国。2.助推消费结构优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消费的领域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三个方面。首先,消费领域结构从功能型、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使居民消费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理财服务等新业态消费进入普通家庭生活,服务消费频次不断增加,需求刚性持续提高。这种变化本质上体现的是消费动机和需求层次的深刻变化一一从纯粹满足功能型、生存型需要向实现享受型、发展型需要转变。其次,消费产业结构从服务业消费向“服务经济”消费转变。“服务经济”涵盖范围较广,不但包括服务业,还包括第图22016年我国电商消费集聚度排名前10的省份下载原图注:电商消费集聚程度最高的10个省份由高到低分别是上海(107.56)、浙江(107.11)、北京(90.22)、广东(69.76)、江苏(35.48)、福建(33.30)、天津(26.25)、湖北(13.14)、山东(12.12)、河北(12.10)。集聚度以人均快递业务量(件)近似表示。资料来源:根据W家邮政局及各省统计信息网数据通过数析网(http://www.tjsql.com)地图绘制。一、二产业中的服务环节。现代农业发展的休闲化趋向逐步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交叉融合,促使第一、二产业的服务化消费不断上升,进一步优化了消费的产业结构。最后,消费空间结构从就近的、隔离的消费分散向突破地理限制的消费集聚转变。空间意义上的消费集聚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它打破了商品交易的时空限制,深刻改变着交易范围、商品流向,能够对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进行重新配置。互联网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成为消费集聚热点区域,例如浙江诸暨是我国最大的袜制品生产棊地,利用“互联网+”特性转变为袜制品的消费集聚地。这是单个产品市场消费集聚的例证,整个消费市场类似。借鉴张磊、韩雷(2oi7)m的研宄,以各省寄出的人均快递量衡量消费集聚,可以发现,0前我国电商消费呈现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见图2)。1.促进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改善首先,移动消费促进消费方式便捷化。“80后”、“90后”等年轻一代逐渐成为重耍的新兴消费群体,移动终端产品拥有率和使用率极高,消费意识积极主动;中老年消费者对移动终端产品的学习使用兴趣也不断提高,促进移动消费迅速发展。中国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行消费的消费者分別占到n%、79%,远超过美国的56%、63%。移动消费发展主要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特别是支付平台、消费金融等新业态发展。一方面,互联网型、金融型支付平台创新发展,业务功能不断完善,满足了移动消费支付的安全性、便利性要求;另一方面,消费金融为互联网金融注入了新的血液,让消费者低费用甚至零费用享受先消费、再分期付款,为消费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其次,体验消费实现个性化满足。随着消费需求层次的提升,人们逐渐认识到“消费是一个过程”,从单纯追求产品或服务消费向寻求过程和体验“享用”转变,对消费对象的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耍求不断提高。相当一批服务业新业态符合体验式消费的亲历体验性、游戏娱乐性、冒险挑战性、参与互动性、个体创造性M,极大地满足了“有闲”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一些企业通过“互联网+”改善消费体验,实行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相结合的0T0消费模式;或者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和分析、邀请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设计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定制性、个性化的消费服务,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满足感。 (二)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理论机制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消费革命,加速了消费升级。其理论溯源或机制是什么?或者说,服务业新业态何以能促进消费升级?笔者认为,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三大理论机制能进行有效解释。1.平台经济在实践屮,有一些平台专门为供求方达成交易而提供虚拟或真实的空间,其本身并不生产产品,而是通过收取费用、赚取差价等方式实现盈利,这种经济就称为平台经济(PlatformEconomy)。服务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平台,例如淘宝网为C2C交易提供平台、支付宝为交易提供便捷支付平台,它们在新增消费热点、改善消费方式、促进消费集聚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平台经济理论可以追溯到双边及多边平台理论。若平台企业可通过提高向一方收费的同时等量降低向另一方的收费而改变交易量,这一市场就称为双边市场M。平台企业是平台经济构成要素的核心。它是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直接交易的组织者,帮助其有效使用之前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促进市场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10],实现了交易信息汇集、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提高。平台企业往往有着强大的技术、产业支撑方做后盾,在平台经济的实际运作屮,通常可能有额外的交易中介“撮合”双方交易,有广告媒体方宣传以吸引眼球,更离不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配合以完成平台交易支付,这些利益相关者加入逐渐形成多边市场平台(见图3)。最终,所有组成要素有效推动平台经济运作,形成较强的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平台企业从“平台效应”中获得越来越大的规模收益。图3平台经济运作模式下载原图资料来源:作者整理。平台经济是“互联网+”在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的结果,实现丫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再整合[11]。其发展带来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平台还是平台背后的资产更值得拥有?社交媒体公司脸谱网(Facebook)不制作任何内容,零售商阿里巴巴无任何存货,出租车公司优步(Uber)无一辆车,住宿提供商Airbnb名下无任何房产一一这无疑彰显了平台本身的魅力和价值。平台经济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网络外部性,市场的每一方都可以受益于其他人的存在,实现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双赢。在平台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多属行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服务提供者相互竞争、买方多属,有利于消费者掌握主动权,提升消费者福利。2.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SharingEconomy,或称共享经济)与平台经济密切相关,它建立在平台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分享经济利用信息通信技术(1CT)整合分散的闲置资 源,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近年来,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迅速扩散。在中国,“滴滴出行”让闲散社会车辆对接用车需求,“小猪短租”让大城市闲置住宅资源与短租需求对接,“冋家吃饭”实现家厨共享,交通出行、房屋租赁、饮食服务等领域一大批分享业态推动消费亮点涌现和消费模式转型。协同消费理论是分享经济的重耍理论根源协同消费最早源于Kelson和Spaeth(1978)的研究,被定义为多人在井同参与中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活动[13]。它是超越所有权获得产品与服务的活动,因而分享经济中所有权也不再是消费者需求的最终表现形式。我们可能进入了“后所有权”时代[14]。分享经济与平台经济有一些共同特征:基于网络技术实现开放互联,促进提供者与消费者点对点的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等。但二者也存在一些区别,尤其是在闲置资源、井享理念、陌生信任、社交互动四个方面:分享经济使个人闲置资产、“死资本”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这种共同享有是注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分享;在陌生人之间高度信任和互动的基础上促进开放、包容和互惠;具有较强的社交功能和互动性。棊于分享经济的新业态与传统服务在价值层而有一些相似性,但也有许多不同点IM。分享经济对传统消费模式产生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影响,给消费者带来了差异化的创新性服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价格、更高的服务质量[16]。1.体验经济体骑经济(ExperienceEconomy)是指企业通过捉供个性化产品或服务,创造或改善消费者的某种感受和体验,以此获取经济收益。近年随着体验经济理念的普及,众多企业更加注重挖掘各环节、各领域的体验价值,利用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等新型体验服务。休闲娱乐、旅游购物、医疗保健、生产制作等领域体验经济加快发展,有效改善了消费者体验。体验经济理论研究起步较早。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UI1。经济价值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商品、货品、服务、体验[18],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和延续XM。在体验经济中,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这是因为当消费过程结束吋,记忆永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XM。与一般消费相比,体验消费具有服务提供的同步性、即逝性、参与性,不仅要“有钱”,更要“有闲”,有闲暇时间才能更好参与、享受消费过程。消费者追求马斯洛需求最高层次“自我实现”,为体验付费,因而其“感受程度”、“体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价格。为了提高客户体验,体验经济伴随着大量的“量身定制”,因此个性化体验是体验经济的灵魂。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S标市场由规模化、类型化进一步变为个人专属化,经营运作由及时生产变为即时服务,竞争焦点由产品或服务竞争变为体验竞争。体验经济的整体运作中,消费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U!、以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问题及路径 在服务经济加速发展、消费动能不断强化、科技引领消费升级的多重背景下,以服务业新业态加速消费升级,是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内在要求。我国服务业新业态消费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只有厘清这些矛盾,才具备消费升级的基础和空间,为我们找准解决路径提供可能。(一)服务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我国服务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尚不完仝匹配,主耍表现为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和低端服务供给过剩问题并存。一方面,一些服务业态供给较为短缺,有需求而缺供给。以前文提及的健康养老服务为例,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十分滞后,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5%,与美国健康服务业占17.6%、其他OECD国家占10%左右的比重相比,差距较大;从老龄用品来看,口本市场的老龄用品超过4万种,而我国只有2000多种,仅为闩本的1/20,且我国尚未对老龄用品制定专门行业标准,只是在和关用品行业标准中提出要考虑老年人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服务业态供给过剩,有供给而缺需求。例如旅游领域,一些地方低端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景点“留不住人”、游客“转身即走”现象较普遍,整体旅游环境冇待进一步优化。归根结底,类似问题都是服务供给创新不足的结果,不利于我国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严重阻碍了消费升级。因此,要着力加大服务供给创新,减少无效和低端服务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服务供给,不断满足H新月异的、持续增长的服务需求。要以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满足感为核心,创新服务提供方式和内容,促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新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扩大服务供给的文化“基因”,不断加大“康乐”服务、享受型服务供给。(二)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居于平台经济核心地位的平台企业的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平台企业注定是全球性平台,信息不对称将导致权力严重不对称,而掌握了知识就相当于拥有Y权力和优势。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要求获得有价值的消费数据和消费者信息,平台企业发展相当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智能软件。现实状况是,受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一些平台企业存在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偏低、网络安全保障程度不高、团队协作和互动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平台经济的发展。因此,平台企业要坚决把“人才主义”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多途径吸引和留住各类高端人才,推动人才和技能与时俱进。注重对网络和数据安全系统进行投资,切实防止数字基础设施遭受攻击干扰和意外失灵。企业结构要逐步由层级制结构向更为网络化、更具协作性的模式转变,围绕分布式团队、远程工作者和具有互动性的集体进行架构,根据实时工作任务持续不断地互相交换数据和观点[2]。二是消费金融、物流体系、第三方支付等配套服务平台的发展。当前,消费金融发展不规范、消费信贷成本较高,以及智慧物流体系建设较滞后、局部地区“最后一公里”仍未打通等问题制约着我W新业态消费发展。要加快和规范消费金融平台、物流场站等配套服务平台发展,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信贷能力,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服务业新业态消费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服务提供 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过渡账户,除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外,要进一步发挥中介保管及监督的职能。(三)市场监管和治理体系构建问题一些依赖于平台经济或分享经济的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给政府规制带来了严重困扰。这些困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边界问题。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使得新业态发展的边界円益模糊,互联互通的平台几乎具备无穷的触达性,对传统产业和企业发展形成一定挑战,且一些重要的、隐私的平台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易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二是法律滞后性。在新一轮消费变革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瞬息变幻,没冇给决策当局足够吋间进行研究和做出必要反应,法律滞后性甚至法律空Q问题较突出。三是平台效应及体验场所安全问题。一些平台运作隐藏较大风险,例如,融资平台发展不规范加大了地方性金融风险。平台效应还使得利益和价值向创新者、投资人、股东等智力和物质资木提供者集中,普通工薪阶层与之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体验场所的设施质量不高,安全事件频发,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四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分享型服务业态发展建立在交易双方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部分消费者信用缺失、违信成本低,企业信用评价和核实成本偏高,不利于服务新业态发展和消费升级。针对上述问题,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治理体系,总的思路应是以积极拥抱变革的态度进行灵活治理。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线性的、机械性的、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治理框架已不再适用。要既不扼杀创新,又保障消费者和公众利益,政府必须灵活治理,持续适应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重槊自我,加深对服务业新业态的了解。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和消费,并不一定要快速制定更多政策,而是要建立一个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监管体系和立法体系,保证所有决策都以人为本。(四)服务消费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高于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如表1所示,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眹疗保健三项消费为口径,2000—2015年,尽管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之比总体呈缩小趋势,但二者仍有2.26倍的差距。在2012年之前,城镇居民三项服务消费占其总消费比重始终高于农村居民;2013年之后农村居民三项服务消费占比超过城镇居民。从细项占比来看,这主要是由于近年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占比不断上升,超过城镇居民医疗支出占比。从另外两个细项来看,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和应占比。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存在典型的“二元”特征。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消费理念更新滞后,导致农村居民服务消费占比偏低。服务业新业态消费同样需“有钱”,更需消费理念跟上时代潮流,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制约服务业新业态消费升级。表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对比下载原表 为此,要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更新消费理念,促进城乡居民新业态消费平衡发展。一方面,收入水平较高是消费者敢花钱的基础。要千方百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别是提高普通劳动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扩大屮等收入阶层主体。要健全就业创业机制,畅通劳动者获取收入的途径;充分发挥再分配制度的调节功能,补齐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民生“短板”,减少消费者扩大消费、改善消费、享受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消费理念更新是实现更好消费的重要指引。消费者“有钱”而没有享受消费的意识、“不知道往哪花钱”,也不利于新业态消费升级。消费者&身要加快提升科学消费意识,形成健康消费观念,实现服务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自主、安全方向转变,促进新业态消费发展。参考文献[1]夏杰长,瞿华,张颖熙.屮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研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克劳斯•施沉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44.[4]凤凰网.李克强总理经济公开课解读[EB/0L].(2013-11-07)[2017-09-30].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07/11023420_0.shtml.[5]龚刚.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04(004).[6]刘长庚,张磊,韩雷,刘振晓.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促进消费升级的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16,(11):29-33.[7]张磊,韩雷.电商经济发展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吗?[J].经济与管理研宄,2017,(5):3-13.[8]张恩碧.体验消费论纲[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9]ROCHETJC,TIROLEJ.Two-sidedMarkets:AProgressReport[J].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2006,37(3):645-667.[10]G0L0VINS.TheEconomicsofUber[EB/OL]•(2014-09-30)[2017-07-20].http://bruegel.org/2014/09/the-economics-of-uber/.[11]李凌.平台经济发展与政府管制模式变革[J].经济学家,2015,(7):27-34.[12]HAMARIJ,SjGKLINT.M,LKKONENA.TheSharingEconomy:WhyPeopleParticipateinCollaborativeConsumption[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6,67⑼:2047-2059. [1]FELS0NM,SPAETHJL.CommunityStructureandCollaborativeConsumption:ARoutineActivityApproach[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78,21(4):614-624.[2]BELKR.YouareWhatYoucanAccess:SharingandCollaborativeConsumptionOnlin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4,67(8):1595-1600.[3]HENTENAH,WINDEKILDEIM.TransactionCostsandtheSharingEconomy[J].Info,2016,18(1)[4]刘奕,夏杰K.共享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6,(4):116-125.[5]T0FFLERA.FutureShock[J].AmereonLtd.,NewYork,1970.[6]PINEBJ,GILMOREJ11.WelcometotheExperienceEconom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76:97-105.[7]汪秀英.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9):73-80.[8]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注释⑴(1)详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4/c1024-27698730.htmlo(2)(2)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后文若无特别说明,数据均来国家统计局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1)(1)2015年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71.97%、77.98%、68.6%、78.9%、79.6%,2016年俄罗斯、南非、巴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62.8%、68.9%、72.1%。数据源自《屮国统计年鉴》国际数据。(2)(2)2013年之后不再分城乡公布恩格尔系数,仅公布整体恩格尔系数。(1)(1)详见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211/141200840.shtmlo(2)(2)这部分参考了刘长庚等(2016)[6]的研究成果。(1)(1)数据源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历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 告》。(1)(2)数据源自阿里研宂院历年《中国淘宝村研宂报告》。(1)(1)数据源自国家广告研宄院《2014年中美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1)(1)详见汤姆•古徳温(TomGoodwin)2015年3月发表在TechCrunch网站上的文章〈〈Intheageofdisintermediationthebattleisallfortheconsumerinterface〉〉o(1)(1)同步性、即逝性、参与性是指:服务提供与消费同步;服务提供周期短,过程结束即逝;消费者参与到服务提供过程成为受用者。⑴(1)数据源自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consume/report/201504/120150404222225.htmo(2)(2)详见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4/15/content_298538.htm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