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

ID:9503345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  红斑狼疮是一种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累积损害皮肤、肾脏、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其中盘状红斑狼疮是以皮肤持久性盘状红斑,境界清楚,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并有黏着性鳞屑为其特点,好发于面部[1-2],属于中医的温毒发斑。笔者依据吴以岭院士提出的络病辨证为基础[3],结合西医临床常规治疗手段,将络病辨证应用于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治疗中,大大降低了因激素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4]。筛选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共计68例,根据络病辨证进行分组治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2、.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盘状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5]进行诊断,根据络病辨证分型为阳虚寒凝络瘀证组(A组,n=24)和阴虚血热络瘀证组(B组,n=24),对照组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络瘀证和脾肾两虚络瘀证(C组,n=20)。A组,女患者20例,男患者4例,平均年龄(33.42±10.20)岁,平均病程(3.76±1.20)年;B组,女患者19例,男患者5例,平均年龄(32.62±11.24

3、)岁,平均病程(3.11±1.92)年;C组,女患者16例,男患者4例,平均年龄(33.25±11.23)岁,平均病程(3.45±1.68)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激素治疗,根据皮肤黏膜损害程度不同于醋酸泼尼松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675)初始计量为0.5~1.0mg/(kgd),治疗1个月后酌情减量;口服硫酸羟氯喹(上海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295)0.2g/d,服

4、用3个月后酌情减量,同时给予对症治疗,比如降压、补钙、抗感染等[6]。A组患者辨证为阳虚寒凝络瘀证,在基础治疗上给予1号狼疮方[2](组方为:制附子6g,肉桂9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熟地15g,山萸肉15g,紫河车15g,当归15g,赤芍6g,红花6g,泽泻15g,荠菜花20g,黄芩15g,黄连15g);B组患者辨证阴虚血热络瘀证,在基础治疗上给予2号狼疮方[1](组方为:黄芪15g,白术15g,玄参15g,知母15g,生地15g,苦参15g,丹参15g,女贞子15g,羚羊角粉15g,茵陈15g,陈皮15g,赤芍6g,白

5、花蛇舌草30g,白癣皮20g),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疗效评价。  1.3络病辨证及典型表现络脉的结构、循行及功能特点决定了络脉很容易出现瘀滞,病邪难出,病理产物容易瘀滞成形,常常造成络气瘀滞、络脉瘀阻、络脉挛急、热毒瘀滞、络虚不荣等病变。临床上阴虚血热络瘀证典型症状:  斑疹鲜红或赤紫,多分布于头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阳面,口腔溃疡或糜烂或鳞屑水泡,日晒后加重等;阳虚寒凝络瘀证典型症状:斑疹淡红或暗紫,多分布于头面,胸腹部以及四肢的阴面,遇冷加重,或有X格状青色斑块,皮肤有结节,四肢厥冷、面

6、色苍白、肢体麻木疼痛等。这些临床表现适合采用络病辨证进行分型治疗。  1.4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收集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进行前后对照分析。  1.5疗效判定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5]作为从参考进行疗效评定。治愈:主症完全消失,主要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显效:主症减轻,主要实验室指标趋向于正常;有效:主症改善,主要实验室指标降低;无效:主症未见明显减轻,主要实验室指标未见降低。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h

7、i;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3.33%,B组总有效率为87.5%,C组总有效率为65%,A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C组,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情况,A、B组患者主要是出现胃部不适2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率为12.5%;C组患者胃部不适4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率为3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8、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B组患者除了HB、PLT以外以外ESR、CRP、IgG治疗后均较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