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

ID:9709926

大小:6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5-05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_第1页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_第2页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_第3页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_第4页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述“亲亲相隐”之辨及“隐”包含的三种层次 一、文本解读的争议与辨析  亲亲相隐思想见于《论语》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孔子与叶公的这段对话中有三个关键字攘、直、隐。学者们对亲亲相隐思想的讨论也多是围绕这三个关键字的理解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这三个关键字的含义分别进行讨论:  (一)攘:对行为目的的理解  从攘这一行为的理解中,可以看出行为者的动机。郑玄认为,直躬者之父攘羊之攘是盗窃之义,亦即此举乃有意为之,皇侃亦作此解。另一种解释则减弱了

2、行为目的的恶意性,将攘理解为顺手牵羊、路边拾遗。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用《淮南注》对攘的解释即是如此,朱熹亦持此解。作为当代学者中维护亲亲相隐正当性的代表,郭齐勇也支持顺手牵羊的解释。或许在学者们看来,对于行为目的的恶意与否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对亲亲相隐思想的最终评价。  (二)直:关于行为者依据的三种理解  在《论语》孔子与叶公的对话中,涉及两种直,前一种是为叶公夸赞的,检举父亲的那个直躬者之直。后一种则是孔子心目中与之相异的直者之直。前一种直的理解相对简单,其含义基本上是对行为事实的描述,权且将之当做一个人名代号或称其

3、为直率之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后一种直的理解,即孔子心目中真正的直者的含义。总结古今学者们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解释:  1.情感论。在古代,这种解释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依循其理学思路,他将父子之情与天理相联系,认为只要是出自对于父亲的真实情感,子女的行为就不会不合天理,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现当代学者中,情感论亦不乏支持者,代表人物是冯友兰和李泽厚。冯友兰将直理解为人的真实情感(内)与外在行为(外)的内外统一性、一贯性。在其父攘羊事件中,儿子不愿意父亲因攘羊之事暴露而受辱,这是出自人的真实情感,所谓直者由中之谓,称心之谓。李泽厚则

4、对直义之古今理解作了区分。他强调孔子心目中的直,并非我们今人所理解的社会正义、法律公平,而是指情感上的单纯性、真实性。我们可以承认情感论的合理性,但亦不可否认其缺陷:行为者真实的情感,作为其行为动机,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这一点想必毋庸赘言。要想将其父攘羊这一事件妥善、完满解决,单凭情感的真实性远远不够。  2.理-分论。这种解释最早或可见于东晋学者范宁的言论: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故相隐乃可谓直也。而将之作为一个理论解释提出的则是劳思光,他认为,理-分论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的根据

5、归之于其所处的身份与位置。判断一个人是否直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是在履行分内之事,就作为儿子而言,对待父亲不能像对待路人一样,对于路人而言,举报一个攘羊之人似无可指责,但作为儿子来说,举报自己的父亲则不合其理-分。理-分论亦有其可取之处,但与情感论一样仍然没有给出一个能够实现好结果的具体方法。而且,过于为人的行为划定理-分的界限,理-分论便也会陷入自相矛盾。因为每个人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我们作为子女固然有子女之理-分,但是同时又作为社会公民,也有须履行之理-分。如何处理不同理-分之间的冲突,似又须援引新的根据。  3.情-理融贯论。这种解

6、释以郭齐勇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所主张。这种解释可谓对情感论的完善:一方面,与情感论一样,情-理融贯论的支持者们坚持人们的行为应当依循内心的真实情感;瑏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这里的直,不是单纯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寓情于理之直,是在具体情境之中区分情感和理性,妥善处理公私关系的智慧。这种解释似乎是最为妥帖的一种解释,但仍有可商榷之处。在其父攘羊事件中的情与理的融贯,他们的解释是通过对情境的具体限定实现的,即一方面通过主张攘是顺手牵羊之意来减弱行为的恶意性,一方面又通过主张隐意味着不作为而非隐瞒、包庇,来缓和情与理之间的张力。这样的限定就必然

7、影响到了情-理融贯论的普遍适用性。孔子心目中真正的直,除了情与理的融贯之外,还应该加上事这一层面,亦即情-理-事三者的统一。而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方式。从以上三种解释中我们似乎只能看到子女的消极不作为,关于子女应该从积极的方面采取何种作为的问题,我们只能从隐的理解中去寻找答案。  (三)隐:行为的方式与准则  对隐的理解,结合古今学者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观点:首先是缄口论,郑玄对隐的理解就是不称扬父母的过失,这是缄口论中的消极不作为一面。就其积极作为一面而言,当代有学者主张将几谏纳入缄口论的主张中,作为一种劝谏父母改错的行为方式。

8、同时,几谏还是一种有效的行为预防方式,几谏除了有委婉劝谏的意思之外,王夫之还将之扩展为见微而谏、防微杜渐的含义。从理论上说,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在源头上消弭情与理的紧张关系,避免了真正酿成大错而不得不面临艰难抉择的伦理窘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