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

ID:9800644

大小:197.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8-05-10

上传者:U-3183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_第1页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_第2页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_第3页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_第4页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财税与金融基础》学习资料——函授07电子商务(本科)第一章财政导论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的不足,以国家为主体对部分社会总产品所进行的分配和资源配置。理解要点: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C+V+M)。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二.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和实现国家职能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内在功能。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机制和手段2.收入分配职能——含义、目标、机制和主要内容3.稳定和发展职能——含义、机制和主要内容三.财政的特征1.以国家为主体2.无偿性3.强制性四.财政的原则1.公平原则2.效益原则3.稳定原则五.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1.公共物品(1)定义:指具有联合的、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53 (2)特征:①消费时的非排他性。②消费时的非对抗性。1.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形式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相对应的,指市场价格机制失效,主要表现形式有:(1)公共产品的存在(2)外溢性(3)自然垄断(4)社会分配不公平(5)客观经济运行不稳定2.借鉴意义(1)财政的性质问题——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或公共经济。它不仅是一个分配问题,而且涉及公共产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各个环节。(2)财政的职能范围问题——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财政只应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补充和配角的作用。财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3)财政支出效益的问题——公共财政理论提出关于计量和评价公共服务效益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我国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有益的。(4)财政(预算)理论体制的改革问题——以公共产品受益区域作为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和收支范围的依据,正确处理上下级和同级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关系。思考题: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2.简述财政的职能。3.简述财政的原则。4.为什么只有政府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53 第二章财政支出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财政支出的分类1.按支出用途分类2.按国家职能分类3.按经济性质分类4.国际分类方法二.财政支出根据经济性质分类以及意义1.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①购买性支出:政府根据等价交换原则,用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直接购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包括政府部门事业费和投资拨款等。②转移性支出;政府根据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通过特定方式对企业或个人、地区的单方面资金转移,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无偿支付。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2.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三.购买性支出1.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政府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利用财政支出对一些特定的社会经济部门和需要进行的投资活动。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预算资金或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资,主要投资集中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内,具有注重社会效益的特点。(1)基础产业的概念与作用①53 基础产业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建筑材料、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为概括起见,我们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统称为基础产业。广义的基础产业,除了上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之外,还应包括农林部门,还有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通常也归于广义基础设施之列。①作用: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一国的基础产业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就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就越高。(2)农业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即衣食之源、生存之本。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所谓工业化,就其一般的意义来说,指的是工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主要比重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昭示我们,为了顺利实现工业化,在大规模进行工业革命之前,必须有一个大规模的农业革命过程。③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粮不稳”,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3)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特点、范围与措施①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显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三是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②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范围:原则上讲,凡是具有“外部效应”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承担。②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措施:一是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有关规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二是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实行重点突出的使用政策。1.社会消费性支出(1)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本质53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其使用不形成任何资产。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它所提供的服务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突出的外部效应,因为有这一特点,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提供以及为此而支出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有所不同的原则。(2)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内容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①行政管理费支出的概念和内容②国防费支出的概念和内容③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概念和管理方法四.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从数额上看,补助支出占此类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上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它全面影响着收入分配,并间接影响着资源的配置。1.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支出是指那些与相对价格结构基本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密切,其变动也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的补助支出;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一项职责。政府介入,一方面是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2)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3)社会保险的定义、内容、管理(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①存在问题: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非社会化;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②改革思路:使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出来;社会保障资金的资金来源应以收税的形式固定下来;社会保障支出应当有统一标准并且程序化;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支出,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53 (1)性质——通过政府进行的一种社会产品再分配过程。(2)特征——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3)现状及改革方向五.财政支出效益1.财政支出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统一性(2)矛盾性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法”当某类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时,可以用“成本——效益法”进行分析。(2)“最低费用选择法”当某类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是易于计算的,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分析此类财政支出的效益,一般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3)“公共劳务收费法”当某类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易于衡量,效益难以计算,但通过这些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可以部分或全部地进入市场交易。对于此类项目,可以通过“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或提高效益。思考题:1.财政支出有哪些分类?2.简述划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依据及其经济意义。3.简述我国财政补贴膨胀的原因及对策。4.简述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53 第三章财政收入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财政收入的概念财政收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定量的资金。作为一个过程,它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作为一定量的资金,它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定量的货币资金。二.财政收入的原则1.受益原则——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应该同人们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消费状况相联系。消费多的多分担(多交纳),消费少的少分担(少交纳)。2.支付能力原则——指人们对财政收入的分担要与人们的支付能力相联系。收入水平高的多分担多交纳,收入水平低的少分担少交纳。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社会产品的价值是由C、V、M三部分组成的,其中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V是财政收入的补充,C中的个别部分构成财政收入。1.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M和增长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降低生产资料耗费,要根据生产资料的性质区别对待。(1)属于原材料、易燃易耗品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力求节约,通过技术或生产工艺流程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纯收入和财政收入。(2)属于固定资产耗费的补偿,应合理确定折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每件产品中转移的折旧价值,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高,就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低,此时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减慢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为代价的,因此财政收入增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2.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M部分则增大。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意义。四.财政收入的形式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1.税收收入2.企业收入53 1.债务收入2.其他收入五.影响和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3.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六.国有资产收入1.国有资产的概念——指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它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及接受馈赠而形成的资产。2.国家资产的分类以是否参与经营活动为标准,国有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大类。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构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有资产产权的基本制度,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组织管理的形式等内容。(2)管理原则——遵循“三分离”原则①政府代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与政府执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分离。②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与经营主体的分离。③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分离。(3)国有资产收益的具体形式①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收入②国有资产租赁收入③股息红利收入④国有资产变卖收入⑤事业收入、公产收入、国有资产占用费收入、国有土地有偿转让收入等七.债务收入1.国债的涵义和特征(1)涵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2)特征: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特定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有一定区别,是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统一。53 1.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做法。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国家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国家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2)筹集建设资金从长远看,国债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通讯等重点建设项目,往往需要政府积极介入。这些项目为整个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建设活动提供原料、燃料、动力等基本服务,构成了国民经济赖以运行的物质基础,它们的任何重大波动都会严重影响经济以及社会的全局稳定,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部分财力用于消费,则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短期国债可以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手段。2.国债制度与管理(1)国债的种类①以举借的形式为标准,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②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③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分为内债和外债④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可转让(出售)国债和不可转让(出售)国债⑤以认购方式为标准,可分为自愿国债和强制国债(2)国债的发行价格①平价发行②折价发行③溢价发行(3)国债的发行方式①公募与私募53 ①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②竞价发行与定价发行③自愿认购与强制摊派(4)国债的结构①应债主体结构②国债持有者结构③国债的期限结构④国债的币种结构(5)国债的还本付息(6)国债市场思考题:1.如何从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角度理解财政收入结构?2.简述财政收入的原则。3.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5.什么是国有资产收益?6.什么是国债?它有何特性?7.简述国债的功能。8.分析影响国债发行利率的因素。53 第四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国家预算1.概念——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国家财政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2.分类(1)从预算内容的分合关系来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单位预算:实行预算管理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2)按照编制的形式,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单式预算:将国家预算年度的全部收支都编在一个预算收支表中反映。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分别编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表格内,分别反映不同的内容。3.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1)我国国家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2)我国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和乡(民族乡、镇)预算四级组成。4.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1)预算的编制——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①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照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算,按照复式预算进行编制。②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2)预算的执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①预算执行是指组织预算收支任务实现的过程,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动用预备费和周转金以及预算调整等内容。②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3)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①53 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具体事项由国务院财政部布置。①各级政府决算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5.国家预算的原则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6.我国的复式预算(1)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2)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编制方法。遵循三原则。(3)《预算法》明确规定,复式制度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二.国家预算管理体制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预算管理一系列制度的总和,是国家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预算分配关系,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明确管理权责的根本制度。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1)国家预算的分级(2)国家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3)国家预算收支的划分三.我国现行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1.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53 2.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3.分税制体制的进一步完善(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以及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合理划分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收入划分应更加科学、合理。(3)实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4)完善地方税收体系。思考题:1.简述我国的复式预算所包含的内容。2.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3.简述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内容。4.简述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53 第五章税收概论学习重点与难点一.税收概念1.税收的定义——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2.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这种无偿性,同国家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是不同的。(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和数额,并只能按规定的标准征税。二.税收的职能和作用1.税收职能是指由税收本质决定的分配社会产品价值的客观能动性。(1)财政职能财政职能也称为筹集资金的职能,是指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手段,所具有的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形成财政收入,以满足国家履行公共事务需要的能力。(2)经济职能经济职能也称为调节经济的职能,是指税收作为一种经济调节的手段,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中,调节经济运行,协调经济比例,刺激经济效率,服务于特定经济目标的能力。(3)社会职能社会职能也称为反映监督职能,是指税收在参与分配过程中,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监督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为政府和其他方面提供经济信息,帮助决策部门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2.税收作用是指税收职能在现实中的具体化或对象化,也可以说是税收职能的外在表现或外化。(1)组织收入的作用53 组织收入的作用是税收的基本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就是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在分配中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成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财力保障。(2)调节经济的作用调节经济,这是税收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面,它是税收经济职能的直接外化和对象化。(3)调整社会分配关系的作用税收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会涉及到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纵向物质利益分配关系,也会涉及到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横向物质利益分配关系。(4)处理对外经济关系的作用税收是国家对外开放和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5)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税收的监督作用存在于整个税收分配过程中。三.税收制度1.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1)税收制度有两层含义:从税收结构分析,税收制度是一国各种税收及其要素的构成体系。税制是由税种组成的,每一种税又是由税制要素构成,这些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从法的角度来看,税收制度是一国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统称,这些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制度体系,也称“税收法律制度”,它是政府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2)构成要素①纳税人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②课税对象,是指课税所指向的客体,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③计税依据,也称为“税基”,为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税金额,另一类是计税数量。④税率,是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⑤税目,指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体现某一税种具体的征税范围和广度。分为列举品目、概括品目。⑥纳税环节,指征税对象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应当征税的环节。⑦53 纳税期限,指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可以分为按期纳税、按次纳税、按年计征、分期预缴。①纳税地点,指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的地点。②减税免税,减税是对应征税额少征收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征税额全部免征1.税收分类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税种归类,以说明各类不同税种之间的差别。(1)按课税对象为标准分类,可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2)以课税权的行使和收入的分配为标准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3)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4)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分类,可以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5)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4.税收原则税收原则就是税收制度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1)财政原则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国家建立税制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行使国家职能所必需的财力。(2)效率原则效率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进行税收分配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国家征税对所有纳税人都应公平。(4)简化税制原则简化税制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税法要力求简单明了,准确便利,既要严密科学,又要简便,以便纳税人方便纳税。四.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承受的经济负担,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税收负担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1.税收负担的衡量税收负担作为一国征税规模总是以一定的量表现出来。一般是通过相对数即税收负担率来衡量的。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有宏观税收负担指标和微观税收负担指标。53 (1)宏观税收负担指标。宏观税收负担是指一个国家中所有纳税人税收负担的总和。它从全社会的角度考核税收负担,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负担的总体状况。反映税收负担总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兑值负担率,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和国民收入负担率。(2)微观税收负担指标。微观税收负担指单个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宏观税收负担的结构分布和各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状况。由于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衡量微观税收负担的指标一般有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和个人所得税负担率。1.决定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率好,纳税人的承受能力才能越强,才可能有较高的税收负担水平。(2)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越广,层次越高,对税收收入的需求量就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就越高。(3)税收在各种财政收入方式中的地位。税收收入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唯一方式,如果纳税人的非税负担过重,必然削弱其税收交纳的能力,并降低其税收负担水平。五.税负转嫁1.税负转嫁的概念及特征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是:(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3)税负转嫁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2.税负转嫁的形式(1)前转。也称顺转,是指纳税义务人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将税负向前转嫁给应税商品的购买者或消费者。(2)后转。也称为逆转,指纳税义务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而将税负转于商品供应者负担。53 (3)混转。也称为散转,是指前转和后转结合在一起的税负转嫁形式。(4)消转。分为积极消转和消极消转两种形式。(5)税收资本化。这是税负转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纳税人在购买资本品时,将资本品可预见的未来所缴纳款从所购资本品的价格中作一次扣除,从而将资本品未来应缴税款的全部或部分转嫁给资本品出售者。3.制约税负转嫁的因素(1)价格的变动典型意义上的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交易之中,通过价格的变动而实现。商品价格的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前提条件。(2)供求弹性商品税负能否转嫁,表面上受价格左右,但实际上主要是取决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弹性。(3)征税对象征税对象不同,其税负转嫁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以商品流转额作为征税对象的流转税,其税负就容易转嫁。而以所得税额作为课税对象的所得税,其税负就不容易转嫁。4.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刻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不易转嫁,(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专家,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5.税负转嫁的意义(1)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税收负担的合理安排。(2)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制定正确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3)研究税负转嫁问题有利于揭示税收分配关系的真相。6.税负转嫁的效应(1)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53 (2)税收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假如原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的,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又符合公平原则,但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分配格局,抵消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或造成税负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破坏税收的严肃性,腐蚀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所以,税务机关在防止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思考题:1.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2.简述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3.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两个概念。4.简述税收原则。5.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有哪些?6.简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53 第六章商品课税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商品课税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商品课税是指以商品和劳务为课税对象,在流转环节课征的税类。2.特点(1)课税范围广(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采取比例税率(4)便于征收管理(5)税负具有转嫁性二.增值税参阅课本P128—139,课堂具体讲解三.消费税参阅课本P139—147,课堂具体讲解四.营业税参阅课本P147—155,课堂具体讲解五.关税参阅课本P155—161,课堂具体讲解思考题:1.简述商品课税的概念和特点。2.某汽车制造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A型小轿车,出厂不含税单价为每辆88889元。2005年3月份购销情况如下:(1)向当地汽车贸易中心销售80辆,汽车贸易中心当月付清货款后,厂家给予了8%的消瘦折扣,开具红字发票入账;(2)向外地特约经销点销售50辆,并支付给运输单位10000元,取得运输单位开具给汽车制造厂的运费发票上注明运费8000元、装卸费2000元;(3)销售本厂自用两年的小轿车一辆,售价100000元,账面原值150000元;(4)逾期仍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60000元,计入销售收入;53 (5)将本厂自产的一辆A型小轿车用于本厂后勤生活服务。该厂在办理车辆上牌落籍前,出具该车的发票注明金额为83680元。并按此金额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经审核,国家税务总局对该车同类型车辆核定的最低计税价格为88800元,对此该厂未提出异议;(6)购进小轿车零部件、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5800000元,税款为986000元;(7)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小轿车零件90000元,未取得增值税发票;(8)本厂直接组织收购废旧小轿车,支付收购金额60000元。(已知小轿车的消费税税率为5%,车辆购置税税率为10%)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①该厂当月增值税销项税额为多少?②该厂当月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多少?③该厂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为多少?④上述第5笔业务应纳消费税的计税价格为多少?⑤该厂当月应纳消费税税额为多少?⑥该厂当月应纳车辆购置税税额为多少?53 第七章所得课税学习重点与难点一.所得课税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2.特点①课税公平,没有隐蔽性②所得税收入与国民收入关系密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国民收入的增长变化情况。③稽征手续复杂④税负不具有转嫁性二.所得课税的作用1.所得课税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杠杆2.所得课税是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手段3.所得课税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三.企业所得税参阅课本164—186,课堂具体讲解补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方面有何调整?现行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同时,对一些特殊区域的外资企业实行24%、15%的优惠税率,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18%的二档照顾税率等。税率档次多,使不同类型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也容易带来税收漏洞,增加税收征管上的难度。因此,有必要统一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基本原则,结合我国财政承受能力、企业负担水平,考虑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实际税率水平等因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确定为25%。这一税率在国际上属于适中偏低的水平,从而有利于继续保持我国税制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和吸引外商投资。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税前扣除”方面的规定有何调整?53 目前,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在成本费用等税前扣除方面规定不尽一致,如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计税工资限额扣除制度,而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工资支出实行全额据实扣除等。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将做出统一规范,并将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同步实施的税法实施条例中对具体的扣除办法做出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度,对企业真实合理工资支出实行据实扣除;适当提高内资企业公益捐赠扣除比例;企业研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合理确定内外资企业广告费扣除比例。由于新税法扩大了税前扣除标准,缩小了税基,新税法实施后,企业的实际税负将明显低于名义税率。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方面有何调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要求,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将现行企业所得税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社会进步的新的税收优惠格局。税收优惠主要原则: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支持安全生产,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等,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对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5%低税率优惠扩大到全国范围;将环保、节水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扩大到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新增了对创业投资机构、非营利公益组织等机构的优惠政策,以及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项目所得的优惠政策。二是保留了对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保留了对技术转让所得的税收优惠政策;保留了对农林牧渔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用特定的就业人员工资加计扣除政策替代现行劳服企业直接减免税政策;用残疾职工工资加计扣除政策替代现行福利企业直接减免税政策;用减计综合利用资源经营收入替代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直接减免税政策。四.个人所得税参阅课本P186—196,课堂具体讲解53 思考题:1.简述所得课税的特点。2.即将于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具有划时代的政策意义。它体现了四个统一:即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它标志着内外资企业从此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请阐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方面作了哪些调整?53 第八章资源、财产及行为课税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资源课税参阅课本P201—209,课堂具体讲解1.资源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3.土地增值税二.财产课税参阅课本P209—213,课堂具体讲解1.房产税2.契税三.行为课税参阅课本P213—218,课堂具体讲解1.印花税2.城市维护建设税3.车船税53 第九章国际税收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国际税收1.国际税收的概念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对同一个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分别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利而形成的征税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的权益分配关系。2.国际税收的特点(1)国际税收是一种税收活动,不能脱离国家税收而独立存在。(2)国际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3)国际税收活动赖以产生的纳税义务人必须是跨国纳税人。二.税收管辖权税收管辖权指一国政府有权自行决定对哪些人课税、课征哪些税和课征多少税(1)属地原则与地域税收管辖权一个主权国家政治权利所能达到的范围,是指这个国家所属领土的全部空间,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有权对发生在本国疆界范围内的所得征税。(2)属人原则与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一个主权国家,可以对它的公民或居民充分行使其政治权利。可以对本国公民或居民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收益征税。(3)不同税收管辖权同时并用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两种税收管辖权,个别的国家(如美国)甚至同时行使三种税收管辖权,于是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或冲突就是经常的和大量的。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①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②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③居民税收管辖权与公民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三.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1.国际重复征税概念及特征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同一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对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税源征收同类税收所造成的重复征税。特征有:(1)征税权主体是多元的,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53 (1)纳税人是跨越国界的,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负有纳税义务。(2)征税对象或税源是单一的。1.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1)扣除法居住国政府允许跨国纳税人将其向外国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额,作为扣除项目从应税所得中扣除,就扣除后的余额计征所得税。(2)低税法又称减免法,即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税率征税,对其国内所得则按正常的标准税率征税。(3)免税法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免予征税,而仅对来源于国内的所得征税。(4)抵免法指一国政府在优先承认其他国家的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前提下,在对本国纳税人来源于国外的所得征税时,允许其用国外已纳的税款冲抵其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款。2.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所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思考题:1.简述国际税收的概念和特点。2.简述税收管辖权的概念及类型。3.简述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4.什么是税收饶让?53 第十章金融导论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货币与货币流通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货币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职能——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货币内在的固有的功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本质最基本的体现;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在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的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大小的尺度,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必是具体的货币。②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充当了交易媒介,此即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③贮藏手段货币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换取等值的商品和劳务贮藏货币就意味着贮藏财富。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具体的货币。④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即延期支付的手段,它产生于商品的赊销,逐步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⑤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2.货币流通(1)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2)货币流通的两种形式(3)货币流通的渠道(4)货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决定市场货币量的规律,或者说,就是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53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2.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流通着的纸币单位总量结论:要维持正常的社会再生产和商品流通,纸币的发行量就应与流通中所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保持一致。当流通中货币过多时,会出现通货膨胀;如果流通领域内纸币数量过少,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二.信用1.信用的本质(1)信用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运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2)信用的本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理解要点:①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②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③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④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联的经济范畴。2.信用的经济功能(1)分配资源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利用这种方式,即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改变对资源的分配布局,满足不同的需要,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运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用分配资源的功能是由银行信用和金融市场完成的。(2)扩大投资规模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完备中,信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资金积累的有力杠杆。(3)提高消费总效用借助于信用关系,可以把现时的消费与未来的消费相交换,满足双方对消费的需求。信用使得消费按时间先后作最适当的安排,从而提高了消费的总效用。(4)调节国民经济53 在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信用既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总量,又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结构,成为调节国民经济的杠杆。3.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定义和特点(2)银行信用①定义:银行信用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②特点:第一,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第二,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③地位:银行信用是主导信用形式。(3)国家信用——定义和作用(4)消费信用——定义和形式三.银行及其职能1.银行的性质——银行实质上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2.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由这一职能派生而来的。(1)充当信用中介(2)把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变为货币资本(3)充当支付中介(4)创造信用工具四.利息和利息率1.利息的定义——利息是借款人(债务人)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超过本金以上的那部分余额。利息的性质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2.利息的作用——银行利息的作用①吸引存款,增加国家建设资金。②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③发挥国民经济宏观调节作用。3.利息率及其种类(1)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利息额利息率==———---—ⅹ100%本金额53 (2)利息率的种类①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②存款利率、贷款利率③单利、复利、累进率④固定利率、浮动利率⑤优惠利率、差别利率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⑦官方利率、市场利率⑧股息、息票⑨罚息、存款准备金罚款(3)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①社会平均利润率——根据平均利润率制定利率。平均利润率越高,利率就越高,但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最高限。②资金供求状况——利率是信贷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水平主要由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③国家经济政策——利率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与其他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制定利率必须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为重要依据。④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制定利率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⑤国际利率水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利率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制定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时,应当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考虑国际借贷及汇率情况。⑥银行成本——保持合理的存贷款利差,银行才有利润可赚。思考题:1.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2.简述货币的职能。3.简述信用的本质和形式。4.简述信用的经济功能。5.简述银行的性质和职能。6.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第十一章金融体系53 学习重点与难点一.现代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1.中央银行2.商业银行3.专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开发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其他专门性银行如进出口银行、外汇银行等4.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消费信用公司二.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三.商业银行1.商业银行的概念——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3.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职能(2)支付中介职能(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自有资本;存款业务;其他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贷款;证券投资(3)中间业务——代收业务;信用证业务;汇兑业务;代客买卖业务;租赁业务(4)表外业务——担保;承诺1.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流动性——指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保持流动性即保持银行一定的清偿力,以应付日常体现需要,特别是突然大量提现需要。(2)盈利性——银行经营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利润。(3)安全性——要使银行资产避免风险损失。四.中央银行1.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53 (1)性质——国家管理机关的性质①不以盈利为目的②不经办普通商业业务③为实现国家政策服务(2)职能①是货币发行银行②是银行的银行③中央银行作为政府银行,代理国家财政收支,执行国家财政金融政策。2.中央银行的业务(1)负债业务——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2)资产业务——贷款业务;再贴现业务素质;有价证券买卖业务;黄金外汇储备业务(3)资金清算业务——集中办理票据交换;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组织异地资金转移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概念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所制定的、关于金融活动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和调控措施的总称。(2)货币政策的构成①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②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③货币政策工具④货币政策调控机制(3)货币政策的特征①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②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③货币政策是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措施。④货币政策是一种较长期的经济政策。(4)货币政策的内容①信贷政策②利率政策53 ①外汇政策②其他金融政策和金融管理法规思考题:1.简述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2.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3.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4.简述货币政策的构成和特征。第十二章银行业务、管理与监管53 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商业银行业务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自有资本(2)存款业务(3)借款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贷款业务(2)投资业务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1)结算业务(2)信托业务(3)代理业务二.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集中化、全能化、电子化、国际化三.商业银行的管理1.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理论。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实现盈利的要求。①商业性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②转移理论③预期收入理论(2)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变传统的资产方管理为负债方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一方面促进经营的增长,一方面推动了信用扩张。(3)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实现经营总目的的要求。2.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53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合理分配各种资产的持有形式的同时,应该注重对资金来源的合理分配,使资产负债比例协调,以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1)资产管理①在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使多余的现金资产降到最低限度。②尽可能购买收益高、风险低的证券。③尽可能选择信誉良好又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借款者。④在不损失专业化优势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资产多样化来降低风险。(2)负债管理当借款需求增加,存款量不仅未增加反而减少时,银行通过积极出售债务的方式调整负债结构。(3)资产负债联合管理①资产负债缺口管理法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四.中央银行1.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1)中央银行的性质①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经营目的,以信用管理者的身份调节金融。②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而是以政府和银行为经营对象。③中央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比,其资产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以便充分发挥其调节和稳定货币流通的作用。④中央银行与一般商业银行比,其活动主要在宏观金融领域,通过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2)中央银行的职能①发行银行的职能——是一国货币的唯一发行机构②政府银行的职能——代理国库③银行的银行的职能——全国存款准备金的保管者;全国票据清算中心;全国银行的最后贷款者④政府调节职能——代表国家制订和推行货币政策,影响和干预整个社会经济进程,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2.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53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由国务院领导并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在我国金融体制中,它是全国信用制度的枢纽,是整个信用体系和一切信用活动的中心环节。中国人民银行始建于1948年12月,建行以后,一直发挥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作用。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代表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撤销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设立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和对金融机构监管的独立性,提高中国人民银行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的管理水平。2003年4月,国务院设立直属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银行业监监督管理职责。五.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是随着中央银行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和中央银行制度的日趋完善而不断加强。根据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国务院设立直属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成立)、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2年10月成立)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1998年11月成立),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由这三个委员会分别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中国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思考题:1.如何把握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2.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3.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4.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第十三章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53 学习重点与难点一.货币供给1.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一国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货币供应的变量及其层次,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货币供应与货币收支,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机制等。2.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狭义的货币供应即M1,广义的货币供应即M23.货币供给层次(1)多数国家都以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或货币性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界定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和铸币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其他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指定期存款和政府债券)(3)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较晚,人民银行专门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后,出于调控经济、稳定币值的目的,逐步开始考虑货币层次的划分问题。199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按季公布。其货币层次划分如下: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1被称为狭义货币,M2被称为广义货币。自2001年7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M2)。(4)选择哪一个货币层次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一般有两个标准:一是与经济活动联系的密切程度;二是易于中央银行直接控制。4.影响货币供给额变动的因素根据货币供给模型Ms=B﹡K,货币供应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1)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因素①国际收支53 ①汇率政策②政府财政收支③货币政策(2)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①法定存款准备率②超额存款准备率③通货比率或现金漏损率④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例二.货币需求(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论证的主要观点是①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前提,货币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②商品价格变化取决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而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货币价值比较稳定。③货币必要量集中表现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中,即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如果以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以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以Q代表流通中商品数量,以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流通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为:PQM==--------V该公式既表达了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即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也表达了这三个因素的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①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②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①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年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如果将交易方程式改写成货币需求方程式,②则为:PT53 M==-------V表明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交易媒介,因此人们需要货币的目的是为了便利商品或劳务的交易。由于该方程式强调货币和交易功能,故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现金交易说”。该方程式最大的缺陷再于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对货币需求的影响。②以马歇尔和庇古为首的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提出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Py该方程式表示人们意愿持有的货币存量M(实际上是人们的货币需求量),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固定的或稳定的比例。(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①凯恩斯的持有货币的三种动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投机性需求②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③理论观点:在正常的经济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利率变动的影响,而在特殊时期则发生不规则变动。反过来,货币需求变动也会对利率、收入发生作用,进而影响经济体系,导致利率和收入变动。假定货币供给不变,货币需求减少会使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会使利率上升,利率的波动会通过投资变动引起就业量、国民收入的变动,影响经济运行。(4)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①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成为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主要流派。②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资产的一种形式。运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认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有三类因素:预算约束;货币及其他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财富持有者的偏好,并得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④结论: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货币需求与其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预测的。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三.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1.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对货币需求量基本一致的状态。①均衡条件为:Ms===Md53 ①衡量标志:物价水平;利率水平(2)货币失衡是指货币均衡状态因某种因素变动而被打坡。①失衡的表现②失衡的原因③失衡的调节2.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内在联系(1)社会总供给与货币需求(2)货币供应与社会总需求(3)货币供给扩张与社会总供求失衡思考题:1.简述货币供给的涵义。2.什么是货币供给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3.简述影响货币供给额变动的因素。4.怎样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第十四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3 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通货膨胀1.定义——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1)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即全社会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平均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个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之为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时期,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发生的物价上涨不能视之为通货膨胀。2.通货膨胀的衡量——三个标准(1)消费物价指数(2)批发物价指数(3)国内生产总值(GDP)冲减指数3.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1)“需求拉起”型通货膨胀,这是西方经济学界较早期的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①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和“流动偏好”原理解释。②根据货币主义“新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来解释。(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这是继“需求拉起”理论后的一种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①“工资推进”型,认为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②“利润推进”型,认为垄断企业组织凭借着垄断势力提高物价,从而提高利润,造成通货膨胀。(3)结构差异型通货膨胀结构性差异是经济结构的部门差异。它既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差异,也表现为供给方的结构差异。在现代工业国家经济中,这种结构性差异的变动也经常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和通货膨胀,我们称之为结构性通货膨胀。①需求转移导致的通货膨胀。②部门差异导致的通货。③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通货膨胀。④由开放部门对非开放部门的影响所导致的通货膨胀。1.菲利浦斯曲线53 菲利浦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浦斯1958年在他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的一种假设观点。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发现失业、工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互换数量关系,这种稳定的数量互换关系在座标图上标示出一条失业、工资、价格三者变量关系的向下倾斜曲线,即所谓的菲利浦斯曲线。从该曲线直观表明,货币工资率(或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互为反方向的此涨彼消的交替关系。当货币工资率或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失业率变低,反之,当货币工资率或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变高。因此每个国家有三种政策目标选择:(1)高失业率和稳定的物价;(2)高通货膨胀率和充分就业;(1)在两极端之间寻求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最佳组合。二.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及治理对策1.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1)促进论(2)促退论(3)中性论2.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1)紧缩性财政政策①增加税收②削减政府预算(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道义劝告,直接提高利率等手段来紧缩信贷规模,抑制投资,压缩市场货币供应量。(3)收入紧缩政策①工资管制②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③物价管制(4)供应政策①减税②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和政府开支增长率③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三.通货紧缩1.定义(1)价格派——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体价格水平的下降53 (2)货币派——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2.原因(1)外国学者的分析①债务通货紧缩理论②资本边际效率理论③货币供应收缩论④心理因素论(2)我国的通货紧缩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轻度的通货紧缩现象。原因有:①国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没有随短缺经济现象消失而及时得到调整。②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政治方面的原因,也妨碍我国经济发展。④企业主要领导人思想观念和素质问题。⑤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的消费意识,中国人传统的消费意识保守,不习惯于提前或超额消费。四.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和治理对策1.通货紧缩的社会经济效应(1)通货紧缩可能会造成经济衰退(2)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3)通货紧缩对消费的影响(4)通货紧缩对银行业的影响2.通货紧缩的治理(1)要高度重视通货紧缩的治理。(2)用好宏观调控的两大杠杆——财政与金融(3)深化改革①国有企业改革②金融体系的改革(4)其他措施①增加对农副产品的价格补贴53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②以结构性减税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思考题:1.简述通货膨胀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2.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3.简述通货紧缩的概念。4.简述通货紧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十五章国际金融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外汇53 1.定义——外汇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成为外汇的两个前提:①自由兑换性②普遍接受性2.根据外汇是否能自由兑换,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两种。自由外汇——无需经过货币发行国批准,就可直接在国际结算中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随时自由地使用、自由地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自由地向第三国支付的外汇。记账外汇——未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不能向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是经两国政府签订双边支付协定,在双方银行各自开立专门账户记载使用的外汇。二.汇率1.定义——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2.标价方法(1)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个、100个、10000个或100000个单位等)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上除英国和美国外,各国都采用直接标价法。(2)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数额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在间接标价法下,以外国货币间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采用间接标价法。(3)美元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美元折成若干数量的各国货币来表示各国货币汇率的办法。西方各国银行在报出各种货币买卖价格时大多采用了美元标价法,目的是为了简化报价并广泛地比较各种货币的汇价。3.种类(1)按汇率制定方法的不同,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基本汇率——指本国货币与国际上某一种关键货币的兑换比率。套算汇率——指根据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以外的其它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2)按银行买卖外汇的价格划分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金汇率。53 买入汇率——银行从顾客和同业手中买入外汇时所支付的汇率。卖出汇率——银行向顾客同业出售外汇时所索取的汇率。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现钞汇率——银行买卖外汇现钞时所使用的汇率。(3)按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来划分,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在即期外汇交易中使用的汇率。即指在买卖达成后,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买卖中所使用的汇率。远期汇率——在远期外汇交易中使用的汇率。即指通过买卖双方事先签订合同、达成协议,在合同规定的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中使用的汇率。(4)按银行外汇汇兑方式的不同,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4.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1)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一个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有升值趋势;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趋于贬值。在国际收支中,又以贸易收支和经常账户对汇率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期的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一般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在国际收支中,近年来投机性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市场汇率的影响成为导致市场汇率急剧变动的因素。(2)通货膨胀率差异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对汇率的影响不是直接明显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间接渠道长期发挥出来的。具体来看,高通货膨胀率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引起出口减少,同时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进口增加。另外,通货膨胀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由此进行货币替代,造成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现实下跌。(3)利率差异作为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供求。如果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提高,资金的收益上升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增加,同时,使用本国资金的成本上升,本国资金流出减少,外汇市场上本币供应相对减少,由此改善资本帐户,提高本国货币的汇价。(4)经济增长率差异53 国内外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它对商品、劳务的进出口而言,一方面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时,意味着收入增加,从而进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会使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强,有利于出口。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时,在国内对资本的需求较大,国外投资者也愿意将资本投入,于是资金流入。总的来说,在长期,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对本国币值起到有利的支持作用,并且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也较长。(5)中央银行干预各国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或为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些行动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走势,但对汇率的短期走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6)预期因素预期因素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庞大,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某种货币的预期心理往往会引起市场投机活动,从而加剧市场汇率波动。5.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1)对商品进出口的影响。(2)对一国国际储备的影响。(3)对国际旅游的影响。(4)对资本流动的影响。(5)对一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6)对一国国内利率水平的影响。三.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概念①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交往所引起的货币收付的综合情况。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对其它国家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商品、劳务和收入的交易;该国货币用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其他国家债权、债务的变动;无偿转移及其对应记录。2.国际收支的内容①经常项目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政治、文化交往而经常发生的国际收支项目。②资本项目主要是资本的输出和输入,可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两大类。53 ①储备项目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储备的变动情况。3.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原因(1)国际收支失衡的标志只有自主性交易(即综合收支)发生了顺差或逆差才是国际收支失衡的标志。(2)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及性质引起国际收支失衡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周期性失衡是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这种经济周期性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②结构性失衡是指因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③货币性失衡是指由于货币的对内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④所得性失衡也称收入性失衡,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此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心理因素等,也影响国际收支平衡。1.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1)国际收支逆差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国际收支顺差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2.调节国际收支的措施(1)可供选择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①外汇缓冲政策——融资或弥补②需求管理政策——财政货币政策③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2)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选择机理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首先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其次取决于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内社会和宏观经济结构,再次取决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说来,对不同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要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比如,以融资来纠正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纠正货币性的失衡。但是有时侯,情况并不是这样,比如,由预算赤字和货币宽松引起的货币性收支失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调整:①需求管理政策。②需求管理政策与外汇缓冲政策搭配。③需求管理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搭配。53 四.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市场等内容。1.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是指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采用的一系列安排和惯例,以及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一套规则和机构。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确定。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等。(2)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体系以及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①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是:A黄金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世界货币,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部分为黄金。B由于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汇率)很自然地以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通常称之为铸币平价——为基准。C国际收支具有一种自动调节的机制。②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是:A各国依然维持金平价,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因为本币不能直接自由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外汇才能兑换黄金。B汇率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种特定国货币挂钩。C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D国际收支调节具有不对称性特点。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有:A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的国际储备制度。B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来源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D取消外汇管制。E规定“稀缺货币”条款。④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内容有:A取消货币平价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允许成员国自由地选择汇率制度。53 B废除黄金官价,取消各成员国须以黄金缴纳25%的黄金份额的规定,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按市场价格拍卖其六分之一的存金。C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D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E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主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3)欧洲货币体系①1979年3月正式成立A创设“欧洲货币单位”。B建立“欧洲货币基金”。C建立稳定的汇率体系。②1989年4月,欧共体公布了《关于实现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这个报告打开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大门,既勾画了欧洲货币联盟的蓝图,还提出了建设欧洲货币联盟的战略实施步骤。其内容通过多次讨论修改,于1991年12月10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签署的《马约》中得以最终确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欧洲货币联盟内统一的货币——欧元、统一的中央银行及统一的货币政策。③按照欧盟制定时间表:A.1998年5月——决定参加国;B.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C.2000年1月1日——欧元现金投入市场流通;D.2000年7月1日——各参加国货币完全退出流通。1998年11月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并于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2.国际金融机构(1)国际金融机构的概念国际金融机构泛指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协调国际金融关系,维护国际货币,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超国家机构。(2)国际金融机构的类型①全球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成立、宗旨、职能)②半区域性的—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成立、宗旨、职能)③区域性的—53 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伊斯兰发展银行、西非发展银行(成立、宗旨、职能)3.国际金融市场(1)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国际金融市场泛指国际间资金融通的领域及其活动。(2)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型①从资金融通的期限不同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期限在1年以内(包括1年)的金融工具交易和资金融通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期限超过1年的金融工具交易和资金融通市场。②按照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可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和黄金市场。③按照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④按照交易对象所在区域和交易币种分为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离岸市场是目前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3)欧洲货币市场①概念——欧洲货币市场是指非居民相互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的市场。“欧洲”并非指地理意义的欧洲,而是“境外”的意思。欧洲货币市场不仅包括欧洲,而且还包括亚洲、北美、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各个经营境外货币存放款业务的场所。②欧洲货币市场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就其构成而言可分为欧洲信贷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③特点A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化外”国际金融市场,它既不受所在地政府的管制和金融法规的约束,更不受原货币发行国金融当局的管制。B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C欧洲货币市场交易规模巨大,交易品种、币种繁多。D欧洲货币市场有自己独特的利率结构。利率按供求规律决定,而且利率适中,所以保持其极大的吸引力。④作用和影响A重要作用B消极影响53 思考题:1.简述外汇的定义和种类。2.简述汇率的定义和标价方法。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4.简述国际收支的概念和内容。5.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因素是什么?6.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7.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及其特点。8.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宗旨和职能。9.简述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和分类。10.简述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和特点。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