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

ID:12544959

大小:4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17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_第1页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_第2页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_第3页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_第4页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文章编号:0257—5876(2005)06—0007—08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吴俊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寻根文学"发生的宏观历史条件,特定的文化观念,创作与理论的悖论现象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对其理论和价值立场的暧昧性进行探讨,立论大多循着"寻根文学"(理论)相反的方向展开.因此,本文的旨趣既体现为个人的思考倾向,也体现为批评和质疑的倾向.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现代主义l———对于"寻根文学"现象的历史考察,研究者一般以1985年为时间点,由此往前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往后则基本上不会逾越80年代末.这意味着"寻根文学"是在"新时期"文学范畴或时间段中发

2、生和流变的."新时期"构成了"寻根文学"的基本时空环境."新时期"上承"文革"结束而来,它的命名首先且主要是缘于中国当代政治的转折及其需要.新时期伊始,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几乎都围绕着政治的轴心发生和展开.在文学领域,其时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莫不如此.但是,进入80年代未久,社会思潮的发展开始渐渐出现了类似"拐点"的迹象,政治轴心的时代尚未结束,一种以文化为主要视点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却已悄然呈现.到了80年代中期,以文化为思想旨归的"文化轴心"时代俨然形成."文化热"成为当时的思想时尚."寻根文学"也随之达到高潮.为什么"文化热","寻根文学"会在80年代中前期

3、取代政治的激情而成为思想和文学的兴奋点?究竟如何理解"寻根文学"的发生和兴起?对此,当然可就"文化热"和"寻根文学"的整个流变过程寻绎出某些基本的认识.但我觉得,仅以文化和文学的自身逻辑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恐怕很难圆满回答这种明显具有社会思潮性质的问题.或许应该将其置于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进程及其结构关系中去才能获得比较妥帖的答案."寻根文学"(乃至"文化热")的理论和思考方式无疑主要是在"历史一文化"的层面上展开的,这与"五四"新文化的思想特点极其相似.换种说法也就是,这两者都未刻意寻求其政治作为.那么,这是一种理论的自觉还是策略?或者,这主要是一种社会历史逻辑的必然(演绎)结果?我

4、想不妨简单地说,不管是"五四"新文化还是"寻根文学","文化热",都是在既定的且被社会所充分认可的政治框架中展开的,即其从一开始(天生)就没有预设明确或强烈的政治诉求,而只是希望在政治的范畴以外(超越政治)一7一关于"寻根文学"的再思考去寻求社会和文学,文化发展(即现代化)的思想与历史资源(价值依据).就"五四"新文化而言,它接受的是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共和政体与民主政治,是"五四"新文化的社会政治条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基本满足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从而消解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为新文化运动在历史中的凸现安排好了逻辑的连贯性和必然性.当然

5、不能由此导致对新文化的思想自觉或运动策略的否认,但新文化运动显然是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的气候"默认"(甚至不乏鼓励)之下才演为大潮并奠定胜局的.新文化运动的这种历史合理性(命运)同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密不可分.政治的问题解决了,文学,文化的问题才有可能(或接着)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所以,"五四"新文化主要会在"历史一文化"而非政治的范畴内展开就有了现实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寻根文学"(包括"文化热")的兴起与此极为相似."文革"结束和新时期政治的确立及其被广泛地认同,使得上层建筑的革命宣告了一个段落的完成.在80年代中前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革命"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需要而成为政治目

6、标以外的思想诉求.特别是在此之前,文学和意识形态中的政治激情已经找到了宣泄的途径,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等,它们对政治革命的胜利和完成,都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80年代的中国政治条件催生了超越政治的"文化热"乃至"寻根文学"."文化热"和"寻根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文化,文学的命运,其实是由当代政治的变局所赋予的.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的走向或结构改变,而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走向或结构变化,能够产生决定性,支配性影响的还是中国核心政治的格局.对于一8一"寻根文学"的思想自觉或策略的判断,必须充分考虑政治与文学的现实关系,后者是一种前提性的存

7、在,它决定了文学的可行性.前文所谓新时期(文学)构成了"寻根文学"的基本时空环境,大旨在此.那么,这也就比较扼要地说明了为什么不可能单纯从文化,文学的自身逻辑来获得诸如"寻根文学"兴起的宏观历史原因.我的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批评的意义上看,正因为"寻根文学"(包括"文化热")是在既定的政治框架中(或至少没有突破既定的政治框架的自觉)进行的,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革命性价值和深刻性意义都只能是非常有限的.大而言之,这个判断也适用于我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