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

ID:17087189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7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_第1页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_第2页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_第3页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anada123456.student@sina.com略论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大二(2)班宋娜叶论文指导冯凌关键词:郁达夫小说零余者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郁达夫小说中“零余者”形象的种种内涵和表现,探究其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家个性因素,肯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笔下的主人公,个个害着忧郁病,徘徊于历史岔道口,郁达夫称之为“零余者”。他们在当时经济、政治地位低下,不满现实,叛逆心理由是滋生。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劣根性导致反抗失败,故他们觉得飘零无依。从这些形象,可见郁

2、达夫真诚而痛楚的内心世界;拂去形象外在的忧郁、伤痕、颓废色彩,则可见“时代病”在“弱国子民”身上烙下的深深伤痕;从这些伤痕更可以把握时代、社会脉络,挖掘那业已远去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被扭曲的深层因素。一.“零余者”的表现纵观郁达夫不同作品里出现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迷恋秀丽山水的文弱书生,到日本留过学,回国后靠教书、买文为生,生活窘迫,颇不得志;多愁善感,忧郁软弱,甚至有点神经质,心理变态。在《银灰色的死》、《沉沦》、《人妖》中称“他”;在《南迁》中称“伊人”;在《烟影》、《秋柳》、《离散之前》中称“文朴”;在《茫茫夜》、《茑萝行》、《怀乡病者》

3、、《空虚》中称“于质夫”;在《胃病》、《血泪》、《青烟》中称“我”……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数“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勇毅,哀哀切切”,但细细品味,那些“零余者”的表现远不止这些,其共同特征主要表现为:1. 地位的相似性这些形象有一共同特征:政治、经济上处于低下地位,他们与当时的社会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茑萝行》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好到社会去奋斗。况且又在外国国立大学里卒了业……”但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不能用我去作他们的工”,等待着自己的是失业,失业!找不到工作,就在黄浦江边流浪,或上公

4、园坐冷板凳,甚至几次到江边想自杀。《杨梅烧酒》中写一个曾经留学日本、学得应用化学专业的知识分子,雄心勃勃,可回国后却学无所用、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地在一所补习学校里以教书糊口。他不过是想为国家、为社会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有一些篇章(一般应称为“作品”!),揭露了罪恶的社会对青年政治、精神上的压迫,是怎样虐杀、吞噬了一些年轻有为的生命。如《微雪的早晨》中的男主人公朱雅儒是一个勤奋有为、关心国家命运、痛恨军阀官僚的大学生,由于自己的未婚妻被一个小军阀夺去而精神错乱,并最终悲惨地死去。它控诉了邪恶势力对美好希望的毁

5、灭。《落日》写两个失业青年,无聊枯寂之极,每天只好去瞎逛以消磨时日。他们哀叹“在这茫茫的人海中间,那一个是我的知己?那一个是我的保护者?……我只觉得置身于浩荡的沙漠里。”他们出身卑微、境遇飘零、经济困顿,有才能,但在腐败的社会里找不到实现他们理想的地方。郁达夫通过对“零余者”贫苦生活的描写,曲折反映出当时死气沉沉的社会现状,诅咒了罪恶的社会制度,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和封建道德的不满。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

6、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2.反叛性郁达夫在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压迫的社会地位时,还写出了他们的反抗性格,表现了作为时代的“零余者”叛逆的一面,他们不顾封建儒教“怨而不怒”的准则,不但把社会的罪恶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而且毫不含糊地喊出了自己的诅咒。如《薄奠》中的“我”诅咒那些达官贵人:“猪狗!畜生!你们看什么!我的朋友,这可怜的拉车者,是

7、为你们所逼死的呀。”《微雪的早晨》中的朱雅儒更是“放声痛骂社会制度的不良,骂经济分配的不均,骂军阀,骂官僚”。而《杨梅烧酒》中失业的留学生,在认清了社会的丑恶后,就痛骂世道浇漓。除了直接反抗,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还常用变态的行为来表示抗议。如《还乡记》中的主人公把执笔放在鞋底,以示对金钱万能世界的抗议。《离散之前》的于质夫,要把自己的旧文付之一炬,“免得他年被不学无术的暴君蹂躏”!这种反抗性,贯穿于郁达夫几乎每个时期的多数小说中,他笔下的“零余者”宁愿伪装颓唐,极端地自贱自贬、自虐自渎、放纵酒色,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表现他们与当时社会的

8、势不两立,显示出桀骜不驯的姿态。3.劣根性值得注意的是,“零余者”们虽有反抗性,但这种反抗是脱离了群众的个人主义挣扎,表现出畸形的特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