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ID:44509567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_第1页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_第2页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彖,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过人的才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在悲观绝與中,白我放逐,变得颓废消沉。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他们虽冇强烈的砍望,却没冇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而是期待人与人Z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而理想

2、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白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一.外国文学影响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屮文翻版。”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

3、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I•分流行。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零余者川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

4、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③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在这些作品屮,很难说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塑造受到哪一位作家的影响,但他对屠格涅夫作品的偏爱却是十分肯定的。”④早在1912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时,他就阅读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和《春潮》,屠格涅夫的这两本小说不仅是郁达夫最早读到的外国文学作品,而且,正是这两部小说,激发了郁达夫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开启了他通向世界文学的门扉。对“多余人”形彖的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和精神共鸣,促使郁达夫

5、在写作富于自叙传色彩的作品时,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主人公都纳入到“零余者”(即“多余人”)家族中去了。与此同时,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也为郁达夫塑造“零余者”形象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例。”二.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学者说,“在社会、历史、时代的转型期,人的觉醒的新生儿,遇到无可名状的苦恼,产生了忧郁、颓废、感伤、愤激、悲观的情绪,它实际上是对自我、世界和人的根本处境的焦虑和探求。这种情绪普遍产生,必然要通过文学反映出来。这是世纪儿零余者形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⑤其他学者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郁达夫笔

6、下的“零余者”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找不到出路的下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其特征是身受压迫、地位卑微、备受歧视、处境孤独、寂寞,开始觉醉时,怀着个人主义的理想,有所追求,有所探索,但理想破灭,找不到出路,灵魂无以安顿。”⑥这些零余者多半都是现代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的先锋地位,同时乂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身兼社会的推动者和批判者两个角色。先锋地位的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社会,而边缘地位的离弃感又常常使他们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甚而出现很多反常规的举动。他们既无法认同西方殖民者,又无法向黑暗的中国现实低

7、头,空怀一腔报国热忱却不见容于社会,甚至连亲人们都无法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成为社会的零余者。这些零余者凄冷寂寞,苦难重重,心理上的扭曲也更严重。“理想的破灭,事业的受挫,使他的心中积压着沉重的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怨恨。”⑦这些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子民”地位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缩影,是时代的悲哀。一.新旧文化交替的冲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性和性爱的描写在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中占有很大的成分。青春期性的苦闷和爱情的苦闷背后蕴含着纷繁复杂的人性和社会文化,其中主

8、要表现的正是文化裂变期人的意识觉醒后在新旧文化的夹缝中挣扎的一代青年独特的处境和命运。”⑧作者在作品中大胆而率直地剖析“零余者”的变态情爱,以“性的烦闷”表达“生的烦闷”,有力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曲折地反映出“零余者”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要求。在这种变态性心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屮,无论是儒家的礼教纲常为人们构建的心狱,还是道家以清静无为向人们显示的幻境,或者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