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

ID:46647129

大小:8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6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_第1页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_第2页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_第3页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_第4页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级中药士(基础知识)3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药性理论1•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屮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2.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一、四气1.四气的含义%1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哀,寒热变化方而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1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

2、一步区分;%1还有一些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如香附、柿蒂;%1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2.四气的确定%1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來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1务j性的确泄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1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苓,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1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

3、姜对于腹屮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3.四气的作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1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4.四气的意义%1《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匕《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出了寒热与治则的关系;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不得违反;%1如果用寒凉药治寒性病,温

4、热药治热性病,则必然要加重病情。王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便是此意;%1如果应当用热药用了温药,或应当用寒药用了凉药,则病重药轻,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之,应当用温药用了热药,或应当用凉药而用了寒药,则病轻药重,易伤阴或伤阳;%1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1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Z证,则当以寒药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二、五味1.五味的含义%1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

5、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1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2.五味的确定%1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女口:黄连、黄柏Z苦,甘草、枸杞Z甘,桂枝、川莒Z辛,乌梅、木瓜Z酸,芒硝、昆布Z咸;%1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

6、以辛味;%1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3.五味的作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女口: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润——使津液来也!(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

7、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女口: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4)苦:“能泄、能燥、能坚";%1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梔子、黄苓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1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

8、寒燥湿。%1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瘪痂、瘻瘤、痰核、癥瘟痞块等病证,如: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