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

ID:53089020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1

上传者:U-4551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_第1页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_第2页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_第3页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_第4页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因生成而精彩,因尊重而收获    —— 一次课堂意外的真实记录浙江省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鲁玲华一、背景教学是人的教学,教学因生命而精彩,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以造成教学的“一波三折”,引出无限精彩,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收获。这种情形是不能预约,但是可以捕捉、可以放大,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成意识和高超的调控艺术。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课堂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活泼的、开放的、差异的,偶发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生成因素,这些“生成因素”可能会弥补或推进教学。罗杰斯说:“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于是,课堂将在由“生成”而“自由”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热情洋溢、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番“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喜人景象。二、过程带着以往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些经验走进课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桥》这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所借的班级是平行班中最好的一个班级。《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文中的老汉形象涉及人性与党性、党的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课前我的预设是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美妙的境界。新课伊始,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洪水画面,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揣摩“危急时刻”的场面描写,分析人物逃生时慌不择路的心情,成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教学极其顺利地推进,我运用自己速写的基本功,在黑板上唰唰几笔,依次呈现窄木桥和桥上斑驳的印痕,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还原想象和文字的感情朗读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百多号人过桥之难,最后桥身断裂往上延伸绘成一个巨大的 “山”字,老汉“像一座山”的人格之美昭然若揭。这一步被听课的老师认为是“神来之笔”,有没有那么神我不知道,只知道当时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的眼神中都流露出对老汉的由衷敬佩。当预设的精彩一一呈现,我的心中一阵窃喜,急着想在凄美的音乐中如泣如诉地朗诵大段的独白,迎接酣畅淋漓的高潮到来……突然看到前排的一个小男生犹豫了良久举起了手。我柔声请他站起来,他定了定神,小声地说:“老师,这里面的党支部书记是真的吗?我可不希望有他这样一个爸爸!”“为什么?”我心里一阵发毛,眼看就要成功的课,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他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连儿子的生命都不顾,他还是个好党员吗?”一盆冷水把我淋了个透心凉。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怎么会有缺点?我始料未及,小小年纪竟然敢在公开课上摆出有悖于备课资料和教参的观点。如果正面回答他,那么我花费了大半节课塑造起来的英雄形象就毁于一旦,我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怎么办?面对50多位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如何度过余下15分钟的“宝贵时光”?如果避而不谈,按原计划行事,又显得我无法灵活应对学情。我呆呆地站在讲台旁,半晌说不上话来,真想找个地洞钻下去。我的大脑顿时白茫茫一片,一分钟、两分钟……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等待着我扭转乾坤的“壮举”。突然间,我的脑海中跳出了“小小说”这三个字。突然意识到这个意外是多么值得珍惜,或许能成为让学生领悟“小小说”文体特点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决定冒险改变课前的预设,果断地将原先安排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提前上。我激动地握住了这位小男生的手,真诚地表扬了他对人物形象理解的与众不同的看法。紧接着,我问:“还有谁和他想的一样?”陆续有孩子举起了手。那好,接下来就请你们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孩子们立刻找到了两句话。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观察学生的情绪,我知道此时此刻他们一定在猜测我葫芦里买的什么药。 咱们分两组来辩论一下老汉对儿子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情?这场激烈的辩论持续了10分钟,很快同学们取得了共识:1、小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可能头在山西,身子在山东,脚又在辽宁……2、这一“揪”,一“推”虽然矛盾,但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丽的教学故事还在延续:“你们还能从文章其他的地方看出小小说的创作特点吗?”一个女孩说:“我觉得小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那个小伙子就是老汉的儿子,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告诉我们。”“看来,一个成功的小小说家,最大的功力就是讲故事。”我说。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越说越带劲:“前面写洪水的时候,通过短句突出一种危机紧张的气氛。”又一个孩子说。“结尾的短句呢?”我顺势而导,让一个孩子把结尾的几个短句读一读。读完之后,他若有所悟地说:“结尾的短句,寄托了老汉死后一种缓慢、哀伤的情绪……”“同学们能领会小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小说家同样伟大!”看到自己的发现被实验证实,看到老师将自己与小说家相提并论,全班同学群情激昂!一位听课的老师课后告诉我:“这堂课出奇的成功,尤其是那个未经预约的结尾!”而我似乎还未从惊魂未定的课中走出来。三、反思对课文的预设源于我对课文的崇拜情结,把课文奉若神明,不能以平视的眼光看待教材。如此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只会架空他们的认知水平。课堂上的我为什么被小男孩的问题问得不知所措?原因就是预设太过于完美,一味地把学生当成听众或是为教师当挥洒、抒发的配角,一心只想着引他们上老师“教训”的吊钩。其实儿童是以自己的视角来看教材的,要让孩子们学得更加感性一点,浅近一点,轻松一点,教学应由成人本位转向儿童本位,这里,我想到了“原起点”的教学。反思了上课过程中自己陷入困境以及走出困境的心路历程。前排小男孩的模样我至今历历在目,他 为什么会有此一问?为什么有十几个同学赞同他的观点?原因是只有原问题才能引起真思考。真正的求知欲望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答案就让你寝食难安,就像牛顿关于苹果落地的疑问,就像瓦特关于跳动的茶杯盖的困惑。教师的诗意语言和激情渲染,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矛盾,看上去顺顺当当,“情意浓浓”,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思想、思维向纵深发展。当男孩的问题出现以后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与学才真正融合到了一起,课堂的气氛空前的高涨起来。这里,我想到了“原问题”的教学。我对那一次冒险的辩论做了大胆的假设。假设充满火药味的辩论,直到下课也无法得出标准化的结论,这一场辩论是否将失去意义?孩子们不断从课文中寻找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理,不断的追问、求证、再追问,再求证。在理解、运用、体验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并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了解小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课堂就是我们和学生携手共游的一次旅行,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终其一生,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最后的那个所谓的结果,还是在意沿路看风景的心情?一堂课的深度是孩子攀爬出来的,他们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合适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的人。这样一堂“没有标准”的课是每个孩子真正追求的。这里,我又想到了“原生态”的教学。我把上述思考总结如下:“原起点”是指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要以儿童视角作为出发点,不要刻意以成人的视角引诱他们上“教训”的吊钩。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担当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呵护儿童的使命。它是追求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必要准备。“原问题”是指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以后又确实想不明白的问题。它可以真正激发孩子们求知追索的欲望,在原问题的诱导下,将不会有“不想说”、“说不上来”的尴尬场面。它是它是“原起点”的现实目标。“原生态”的理想状态是:艺术形象鲜活本真,作者身影悄然走来,师生自我思绪万千,文本解读层出不穷。沁出的语文味会以其厚重浓郁的精神气味与芳香引领师生踏上温馨幸福的精神之旅。它是“原问题”指向的教学活动的一种“可以有”的精彩结果。 我们天天说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却早早地定下了我们要去的方向,鲜有人问一问这些“主体”他们要上哪儿?我把具有“原起点”、“原问题”、“原生态”这三个教学特点的课堂统称为“原课堂”。在“原课堂”的指引下我的内心开始感到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教材理解的狭隘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文本思考的浅薄而恐慌,为自己曾经对学生的无视而恐慌。不过,经过冲击和历练,我想,至少我的思考不会被那么多想当然所阻碍。面对教材我开始有了思考、分析、驳斥的底气:原来丑小鸭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即使没有历尽千辛万苦天天睡懒觉一样会成为天鹅;原来爱迪生不是为了救妈妈才发明了聚光镜;原来珍珠鸟得到冯骥才的照顾并不一定会快乐;原来我们赞赏扁鹊的医术,却忘了质疑他的医德……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再纠结成长和分数孰轻孰重。我开始把课堂当成一次原生态的旅行,满屋子的学生就是我的同伴,遇到心驰神往的地方会另辟蹊径,不会跟人脚步,赶人多的地方去。一路上我们只在意沿途的风景,而不在意今晚投宿在哪里,因为孩子梦想的地方就是我的目的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