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案

鸡兔同笼教案

ID:76764999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1-19

鸡兔同笼教案_第1页
鸡兔同笼教案_第2页
鸡兔同笼教案_第3页
鸡兔同笼教案_第4页
鸡兔同笼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鸡兔同笼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鸡兔同笼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难点:理解假设法中的算理,会处理“还剩的腿”、“多出的腿”。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教学过程:一、绘画激趣,导入新课1、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书法和绘画特别出色,能说说自己在学校书画赛上取得的成绩吗?其实朱老师也非

2、常喜欢画画,也有好几次作品在学校的展板上展出。今天我还特意带来了20年前当学生时的几张作品,大家想看吗?2、接下来,就让我大笔一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我的绘画技能:猜猜我画的是什么?其实我想画一只鸡:这个圆表示鸡的头,这两条线表示鸡的两条腿。如果我这样画,又是什么?(兔,各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说说老师画的鸡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提示:都是一个头,鸡两条腿,兔四条腿。3、假设:如果把一些鸡和兔放到一个笼子里,会研究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几个学生说相关问题)4、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5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古

3、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就有这样一道把鸡和兔放在一个笼子里研究的题目。他们称之为《鸡兔同笼》板书课题:鸡兔同笼。二、化难为易,解决问题(一)、化难为易,尝试列表法1.看看这道题目,谁来读一读。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子?)2.出示例题:鸡兔同笼,上面看有35个头,下面看有9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请一名同学读题)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

4、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同学们先来尝试猜测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过渡:看来这么大的数据,同学们尝试猜测有一定的难度,那我们把它化难为易,从简单入手找出规律,再来尝试猜测解决这个问题。3、(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5个头,从下面数,有1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指名说猜想)4、为了把所有的可能不重复、不遗漏地写出来,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有序地列出来了。5、你知道了鸡兔各是几只了吗?(只知道几个头无法确定几只鸡几只兔),6、师:仔细观察,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增加一只鸡,就

5、会少一只兔,脚的总只数就会减少2只。   生2:如果脚要减少2只,应该将1只兔换成1只鸡;脚要增加2只,应该将1只鸡换成1只兔。   师:如果脚要减少10只,应该将几只兔换成几只鸡?怎样算的?(10÷2=5)脚要增加10只呢?(二)、沟通方法,凸显假设。师:如果不列表,你能计算出鸡和兔的只数吗?变化条件: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生1:假设笼子里全是鸡,就有8×2=16(只)脚,而实际上却有22只脚,比实际少了6只脚,而每把一只鸡换成兔子就增加2只脚,要补足

6、6只,要换6÷2=3(只),所以兔子一共是3只。   师:如果假设全是兔呢?   生2:假设全是兔,就有4×8=32(只)脚,比实际多了10只。这是因为把一只鸡看成兔,就会多2只脚。10÷2=5(只),说明是把5只鸡看成了兔,所以鸡有5只,兔有3只。   师: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你觉得假设法与前面的列表方法有联系吗?   生:列表方法也是假设,先假设是几只鸡几只兔,再一个一个去试或者跳着试。三、练习,尝试解决例题小结方法:刚才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表法、假设法你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试着解

7、决刚才《孙子算经》里面的鸡兔同笼问题吗?鸡兔同笼,上面看有35个头,下面看有9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分组探讨,老师巡视。学生展示成果并交流解题思路。四、运用模型,巩固新知1、解决“龟鹤问题”:龟鹤同游,共有40个头,112只脚,求龟、鹤各有多少只?2、草地上牧人赶着马群,共有50个头,190只脚,求人、马各有多少?3、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五、回顾反思,提升认识师:同学们,把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但在我国,为什么能作为一个数学名题

8、流传至今呢?   生1:因为这题很有趣,能训练我们的思维。   生2:因为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跟鸡兔同笼问题类似,可以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解决。   ……   师:从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出发,研究解法,并上升到一种解题模式,最后进行广泛的运用,数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同样,如果我们在学习数学问题时也有了“模型意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