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ID:10167948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2

上传者:U-3336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_第1页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_第2页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_第3页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_第4页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谈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摘要】产妇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产后血容量不足、产程长、体力消耗过多、产后卧床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程延长及体力消耗过多,及时补充血容量,产后给予正确的饮食、活动及安全指导,是防治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关键。【关键词】产后;体位性低血压;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0-01产后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直立时血压较平卧时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产后产妇下床排便时。产妇分娩后,随着胎儿娩出,腹部压力降低,大量血液回流腹部,分娩时失血,导致外周血容量相对减少,产妇初次下床,由卧位到站立,可发生头部供血不足,导致体位性低血压,临床表现头昏、视物模糊、乏力、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严重时晕厥,造成碰撞伤。有报道研究表明,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3.1%。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孕妇产后2小时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产妇的危险。一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6 产后体位性低血压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发生护理意外,并进而引起医疗纠纷。目前诊断体位性低血压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主要症状为头晕、视线模糊、全身乏力、出冷汗、恶心等。与基础值相比较:收缩压下降20-62mmHg,平均(35.2±12.0)mmHg;心率增快15-40次/min,平均(25.0±6.8)次/min。1、通过士与孕妇、家属的交流,取得孕妇的信任和配合,减轻了孕妇对分娩的恐惧,让孕妇和家属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促进产程进展;通过加强了产程的监护,及时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消除了产后小便困难的潜在因素。产程陪护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增加了人们的健康知识,较好地实现“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突然发生造成的碰撞伤,避免了给家属带来的惊恐。2、在分娩过程中,膀胧受压,使膀胧粘膜水肿充血,肌张力降低,使膀胧肌肉收缩功能发生障碍。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地引起膀胧肌痉挛,引起排尿困难,甚至不能小便,导致产妇长时间站立。产时体力消耗,诸多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孕妇临产时到产后2小时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减少产妇的危险。6 3、助产士要与孕妇多交流,减轻孕妇的恐惧心理,讲解分娩过程,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减轻宫缩疼痛。产妇的精神状态能影响子宫收缩和产程进展。产妇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影响子宫收缩,缓解宫颈口痉挛,加速宫口扩张,促进产程进展,并减少因尖叫、躁动引起体力消耗。产前定时排空小便,避免分娩时充盈的膀胧受压,有利于儿头下降,减轻膀胧粘膜充血水肿,有助于产后膀耽功能恢复。4、鼓励孕妇宫缩间歇期进食进饮,增加体力。对长时间未进饮食的孕妇和出汗较多、呕吐、腹泻的孕妇,遵医嘱补充能量、液体。及时处理难产,防止产妇过度用腹压,避免产道裂伤,预防因会阴伤口疼痛反射性引起膀胧括约肌的痉挛。4、新生儿娩出后,立即应用催产素,预防子宫收缩不良引起的产后出血,认真检查软产道,如有裂伤及时缝合;积极处理第三产程,防止胎盘残留;产后在产房观察的2h每10-15min按摩子宫一次,如子宫收缩差阴道流血较多,可静滴催产素,持续按摩子宫,直到子宫收缩良好,阴道流血少。二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对策1、正确处理产程,防治产程延长及体力消耗过多,产程开始后,应鼓励产妇进清淡、易消化、高热量的饮食,并尽量缩短产程。产妇出汗多,尤其要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必要时酌情输液。6 2、严密观察阴道出血,正确估计出血量。产后24h内,尤其是2h内,严密观察阴道出血,正确估计出血量,正常分娩出血量多不超过300ml。现临床上多使用称重法来计算失血量,具体方法:失血量=[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g)-接血前敷料干重(g)]/1.05(血液比重g/ml)。当发现出血偏多时,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针对各种出血的原因,积极配合医生处理,有效补充血容量,纠正低血压。3、健康教育是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产妇从产房转到母婴同室时,要向其讲解体位性低血压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有效地防范。使之明白产后腹压降低血流回体中心,产时一定量失血,可致外周血流量相对减少,首次下床容易引起头昏、心慌、乏力等症状,产后4h下床解小便,有利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预防泌尿系感染。在起床前先坐起,适应后再在家人扶持下下床,坐起后心慌不适,可进红糖水,无不适后慢慢下床,在行动过程中出现头昏、心慌,应迅速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在产后刚开始起床时,一定要有陪护在身边,并且预备椅、凳及其他扶助的设备,以备急需,防止摔跤。6 4、产后饮食指导。产后1h可让产妇进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以后可进普通饮食。剖宫产术后6h进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进半流质饮食。进餐后由于血液积聚于内脏,使循环血量减少。因此,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且餐后不要立即起床作排尿或哺乳等动作。同时,要多饮水,每天饮水量为2000~3000ml。5、产后运动指导。运动锻炼可改善人体对血压的调节,持之以恒的运动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h内即可起床做轻微活动,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并可适时做产后健身。剖宫产产妇拔除导尿管后若无其他并发症,即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6、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的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沉着应对,立即让产妇平卧,稳定其情绪,指导作深呼吸,全身放松,并告知症状很快就会缓解,平卧后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可口服红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加维生素B6注射液、吸氧等处理,同时密切观察面色、心率及血压等变化。总结:产后体位性低血压多与血容量不足、分娩时消耗过多,引起脱水、产后卧床时间较长等因素有关。护理的关键是要明确发生的原因,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减少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参考文献[1]华凤莲.产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62-63.6 [2]于永芬,邓晓玲.体位性低血压的健康指导.中国社区医师,2006,8(16):87-88.[3]张桂晔,张蕾.体位性低血压及其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2):74.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