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ID:12800932

大小:13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

2、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

3、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4、。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9、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他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2)认为音乐本质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所谓“审一定和”,“一”即“中声”(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

5、能(3)提出“中和”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和”思想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是错误的。三、道家音乐思想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2)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三国)10、相和歌的形成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

6、人和”的“但歌”,只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11、相和大曲随着相和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和大曲”。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12、百戏:百戏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11、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音乐固然不能

7、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2)若将《乐记》和《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4)如果说《乐记》是中国他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15、西汉京房六十律(1)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