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ID:13519750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3

上传者:U-6581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如此,词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呢?我们若能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援引诗词,将诗情、诗景,诗事,诗史一一还原,勾勒出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么,对于学生感悟历史将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课为例,谈谈诗词在“王安石变法”中的运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宋朝是相对较弱的朝代。按说不应该这样。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职业军人出身,靠军功起家。《宋史》上说他武艺高强,骑马射箭均属一流,宋人称其为“艺祖”。做了皇帝以后,赵匡胤也始终将军事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幸造船务、观制造战舰、观水?、阅炮车、视察练习水战、亲授医官黜其艺之不精者,前后不绝”。可纵使这样,北宋在对辽与西夏的战争中,却从未取得过实质性的胜利。数次的军事败绩,让宋朝皇帝日渐倾向于和谈。公元1004年,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在澶州与辽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盟约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谓之“岁币”。兹后,宋辽不加兵者一百二十年。北宋以“岁币”购得了和平,但也因此开了“岁币”之滥觞。公元1044年,宋夏和议,夏国主名义上以臣事宋,宋则每年“赐”夏绢银茶叶共计25.5万两。从此,“岁币”成为加诸在北宋身上一道永不弥合的伤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库日渐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这里必须作说明的是,“岁币”并非是造成北宋“积贫”的唯一因素。从兵制上讲,北宋是一个募兵制国家,且没有退役一说。一个士兵募了来,国家一直要养他到六十岁,其间只有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可用。这样的军队,有名无实,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年复一年,兵愈养愈多。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时期军队数量已达一百二十万。而在宋辽、宋夏和议之后,边境已无仗可打,士兵们无所事事,反而容易滋生事端,故北宋政府又不得不时时加以优抚。由冗兵产生的冗费,相对于“岁币”来讲,更是数目之大宗。北宋负担一年重于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至死也没能拗过这个弯来。  王安石变法便是出现在北宋“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当时他年方十八岁,颇有少年天子革旧布新之志。听闻欧阳修荐举,便将王安石从“判江宁府”任上调为翰林学士。初到御前,君臣之间就有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两人皆以为“当今理财最为急务,备边府库不可不丰”,即以经济力量来充实军备和防务。因为两人都有富国强兵的想法,因之一见如故。公元1069年,宋神宗擢升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相,专务“经画邦计”。而此时距离王安石上调京师任翰林学士,不过只有一年的时间。擢升速度之快,足见宋神宗求治之切,对王安石倚重之深。  王安石亦不负君之所托。在他的主持下,新法陆续推出。概而言之,一曰富国之法,一曰强兵之法,一曰取士之法。我们中学教材在讲到“王安石变法”时,是将变法措施一一罗列,学生读来,未免觉得理论性太强,乏味可陈。这时,我们不妨引用一首王安石的诗歌《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百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是王安石有感于时事而作。诗的开篇,即点明此诗的写作对象是河北民。他们毗邻辽夏而居,饱受边患之苦。接下来,王安石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来说明河北民的“长苦辛”:首先是赋税之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句诗暗含了王安石对北宋王朝苟安政策的不满。其次是饥馑加徭役之苦,“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第三是流亡之苦,“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原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不只是河北民,还有河南民。“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在这里,王安石以夸张的手笔续写百姓之苦,让人印象深刻。诗的最后,王安石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对贞观时代的向往,“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通过这首诗,相信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王安石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关心。这或许得益于他的地方官经历。若不是曾经先后在鄞县(今浙江宁波)、舒州(今安徽潜山)等地为官,王安石不会将民生看得如此真切。王安石既以百姓之苦为苦,故他在制定新法时,在如何理财的问题上,尽可能地做到既减百姓赋税之重,又为国家开财源。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才对学生展开课文。  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措施,王安石希望达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目的。宋神宗也认为此法可行。所以当有反对派站出来反对新法时,宋神宗一律加以贬斥或遣退。   此后,又有强兵之法陆续颁布,如保甲法,将兵法。可是各种批评反对之声依旧甚嚣尘上。变法阻力之大,王安石也为之苦恼不已。为了深化学生对变法艰难的认识,不妨举一首王安石的《明妃曲》兹做例证: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首诗是王安石借咏明妃之事来抒今日之怀。只是,王安石为明妃而叹,又何尝不是为自己而叹。在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间,朝中大概只有韩绛、吕惠卿等人能与他合作,其他官员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文彦博、富弼、吕公著等都反对。想来王安石心中也是痛苦的吧。能怎么办呢?为了增强改革派的力量,王安石着手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力图把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究竟经王安石改革之后的取士之法,是否为他准备了一批“相知之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确实产生出不少的问题。例如青苗法,有些县官直接将贷款整数交给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秋后连本带利归还,这就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另外,放债的资金来自仓储,原为赈灾之用。有的县因缺乏仓储,分文未贷,但在一体贷款追息的要求下,县令不得不在田赋上附加,以抵作向上级缴纳的利息。方田均税法,在操作起来十分麻烦。例如公元1082年,开封府报告每年测量只及于两县,全府19县须十年才能测量完毕,更不要说全国的土地了。市易法,由官员亲自督卖商品,“ 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诸如此类,变法越来越艰难。公元1074年,宋神宗迫于众议,将王安石罢相。之后不满一年,王安石再相一年九个月,终被罢免。  王安石的政治生命就此走到了尽头。晚年的他以一介布衣之身退居金陵,于莫可奈何之中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新法在司马光的手上全部废止。十五年的试验,十五年的奋斗付水东流。  最后,须对学生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所以最后走向失败,一来是它超越了当时所处的时代,二来用人不当也是个问题。  至此,通过将王安石的诗词贯穿与“变法”一节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古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对变法的得失成败,他们会多几分辩证的思考。这既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美育的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