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

ID:14051052

大小:7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5

上传者:U-995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_第1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_第2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_第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_第4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2(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本课教材分三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教材阐释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二目:探索与失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本目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展开。“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总的情况是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损失有5000亿元之巨,但也有好转和回升,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及重大的历史意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新情境与谈话分析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学难点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多媒体课件打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变化图)同学们,大屏幕上打出的是我国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变化图表,图表中波动的曲线凝聚了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揭开其中的秘密。(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推进新课]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合作探究:师:从教材P48“被炸毁的矿井”图片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当时的经济已趋于崩溃。为了增强大家的直观印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提供的一组数据,并思考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生1:从纵向看,反映了国统区经济是一个烂摊子,已走向总崩溃;从横向看,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生2:从教材的分析来看,其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三是战争的破坏。师: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很有说服力。这些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就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怎样才能把经济搞上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并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思考:与1949年相比,195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产量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1.639亿吨49%9.3%棉130.4万吨193%53%钢135万吨754%46.2%煤6649万吨105%7.4%发电72.6亿千瓦时68.1%21.9%原油44万吨272%—生1:从材料可知,主要工农业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生2: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变化,我认为一是人民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巩固了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二是得到苏联的援助。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到1952年,人民政府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53年,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讨论,正式制定了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基本任务,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二:“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师:现在大屏幕上打出了有关“一五”计划的两则材料,请大家根据材料和教材P49的有关知识思考:在“一五”计划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基本任务?为此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生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2:经济方面的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的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器等重工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师: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50图片,分析“一五”计划成就的特点。生:特点有三:一是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二是交通建设成就巨大;三是初步奠定了工业的基础。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成就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生1:我想,这首先应该要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这主要体现在“一五”计划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党还选派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参加工业建设。生2:还有就是广大工人和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及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另外也与科技人员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生3:刚才两位同学只是分析了内部因素,而忽视了一个外部因素,这就是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师:(过渡)大家分析得很好也很全面。“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同时,从1953年开始,国家又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就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三大改造的方式和方法。生1: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参加农业或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是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师:能说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生: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虽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是在定息的形式上被保留着。这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9月,随着定息的停止,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性质就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了。师:经过三年的斗争和努力,党和政府在“一五” 期间完成了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这对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生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用和平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生2: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长远看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师:(过渡)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2.探索与失误想想议议:师:(过渡)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1956年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生: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师:解决当前矛盾的关键是什么?生: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师:这就是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遗憾的是,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却提出了一个与前截然不同的总路线。它是什么呢?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师:我们怎样看待这条总路线?生:首先,从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错误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师:一向英明的毛主席和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的失误呢?学生探究路径参考:生1:从教材P51上的图片和“学思之窗”栏目中的资料可以看出,所谓“大跃进”,就是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修改和提高计划指标。生2: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既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使一些党的领导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党的领导急于求成,“左”的倾向滋长。师:正如刚才两位同学所分析的那样,“大跃进” 并非是一次大发展,而是一次生产力的大倒退。由于它是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那么,与“大跃进”同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又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生1:从教材P52的描述来看,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大,二是公有化的程度高,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生2:我们在初中时,学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是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片面变革,脱离了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所以它必然会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师:(小结)总的来讲,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但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师: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三年经济困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1:根本原因是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全面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2:出现这种情况与当时苏联的背信弃义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有关系。师: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生1:党中央首先从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生2: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生3: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十分明显。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师: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八字方针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目的是搞好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轨道。八字方针的制定,表明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党并未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3.国民经济的劫难合作探究:师: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终于导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多媒体课件播放材料) 材料一:我国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部分)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1966年2534亿元558.7亿元比上年增加17.3%24.4%1967年2104.5亿元419.4亿元比上年下降近10%25%1968年2015.3亿元361.3亿元比上年下降4.2%13.9%材料二: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工农业总值3967亿元比上年增加9.2%国家财政总收入809.7亿元比上年增加5.6%国民收入2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3%材料三: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工农业工业农业总产值或收入4504亿元3219亿元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5.1%4.6%师: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原因。生1:1966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但1967~1968年急剧下降。生2:原因是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此外,1966年“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生3:1967~1968年国民经济急剧下降的原因是“文革”动乱扩展到了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师: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生1:材料二反映了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局面。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着手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生2:材料三反映了1975年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师:上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抵制的结果。师:(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历程。在这20年间,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顶住了国际上反华势力的巨大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战胜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所有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都将成为党继续领导经济建设的宝贵财富。[延伸新课]阅读下列材料: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一平二调”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危害。(1)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答案要点:(1)错误: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主题:查阅我国石油工业的有关资料,评价大庆油田的建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目的1通过请教专家、上网、到图书馆、听新闻等形式查找石油工业的有关资料提供一些有关石油工业资料的书籍或论文1.向学生说明学科间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2整理资料、归纳观点,构思成文在班内举办一次石油与经济发展关系专题研讨会3论文完成,朗读优秀论文进行点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