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

ID:1592593

大小:266.0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7-11-12

上传者:U-3183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_第1页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_第2页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_第3页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_第4页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时间篇学习时间的管理方法———通过对时间的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不管是学什么,不论是谁学习都必然要花一定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时间是涉及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值得指出的是,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之间,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效率越高,学习时间却不一定越长;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时间却不一定越短。但是,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的管理之间,却肯定是非功过成正比的关系;学习效率越高,对学习时间的管理也一定越好;学习效率越差,对学习时间的管理也一定越差。由此,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一定要学会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下面,就介绍几种通过对时间的管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方法一:杜绝浪费法方法二:最大效益法方法三:战略布局法方法四:计划安排法方法一:杜绝浪费法时间是一种有限的、无法再生的资源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对学习好的同学而言,一天不会变成25小时;对学习差的同学而言,一天也不会变成23小时。时间是一种有限的珍贵资源:金钱再多,也买不回来时间;时间流逝,即无法再生。对这种有限的、无法再生的资源,从管理学的角度讲,首先就要杜绝浪费。然而,事实上,浪费时间的现象十分普遍。诚如专门研究学习法的日本学者田崎仁先生所指出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上的浪费是十分严重的。其中一边学习一边做别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浪费。”田畸仁德行在美国某大学图书馆,记录下学生们浪费学习时间的训种表现:表一:在校学习时浪费学习时间现象一览表现象男生%女生%平均%聊闲天322629无目的的东张西望151515无目的的瞎看书141012被路过的同学分散了精力12710梳妆打扮0168为崇拜的某人分了心957白日做梦(耽于空想之中)756写或看不必要的东西475整理头发或服装274其他52462 田畸仁先生指出,此表:清楚地告诉我们,尽管图书馆是条件相当好的学习环境,但学习时间却仍然被大量地浪费了,显然表中所列的种种现象,不仅在大学有,在中学也同样有;不仅在美国有,在中国也同样有。那在家里是不是就能够不受限制地进行学习呢?事实上在家里要想集中精力学习也是很困难的,往往也要做一些和学习不沾边的事,把时间浪费掉了,不少同学会发现,虽然想在家学习三个小时,实际真正的学习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小时左右。下面,我们把在家里的浪费时间的现象写下来看一看。表二:在家学习时浪费时间的现象一览表现象比例学习的时候脑子里想别的事,“做白日梦”23%坐一会儿,站一会儿,心神不宁32%找东西46%不时喝茶和上厕所33%写日记、写信、看信10%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12%被电视、收音机的节目分了心26%被别人的活动或欢声笑语分了心15%看报刊、小说20%打打盹,睡一小觉21%发短信息,上网34%其他6%请看,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完全浪费掉了。橡皮丢了,园规丢了,想用的参考书也不见了,等找到它们以后,时间也就白白过去了。看着看着书,发一会楞;做着做着题,发一会呆……这些浪费时间的现象,恐怕是极其普遍的(至少是比上表所显示的数据要普遍)。而且时间的浪费往往是不显眼的,这儿浪费2分钟,那儿浪费3分钟,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强烈呼吁同学们试填一下下面的这张表格,看看自己能“抢救”出多少时间:填好此表后,将各项C相加,然后再除以7,即为每天可“抢救”出的时间。一位家长的做法要杜绝浪费现象,首先就要找出浪费时间的根源,并逐一加以消灭。四川成都的一位家长就是这样去帮助自己女儿的。62 这位家长是做企业管理的,他的女儿面临高考,学习很努力,但效果一般,为此这位家长很着急,也想了不少方法,但不见效,后来他忽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女儿呢?那么,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如何对女儿的时间进行管理呢?家长先将女儿在家里的活动都仔细记录下来,如起床多少分钟,吃饭多少分钟,上学多少分钟等等,结果发现大有潜力可挖。比如说他发现女儿每天花在等公交车上的时间约为一刻钟(早、晚各七、八分钟),于是便给有关的车队打电话询问情况,对方接电话的师傅问明缘由,非常理解、非常热情,详细告知了发车时间和发车规律,结果一下了就挤出了10分钟,这样一项一项地进行管理,一天居然能挤出45分钟。这差不多是一节课的时间,这是多么难得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向这位家长学习,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严格的管理呢?看一看自己一天之中有哪些时间是有潜力可挖的,有多少时间是在做无用功、这样一项一项地量化、细化,我们了一定能每天挤出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而这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原来都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几位状元的做法从山东省诸城市一中考入同济大学的徐洪明同学说:“别小看了零碎时间,坚持利用下来,你就会发现受益菲浅。记得高三时,我就是利用早上早操之前的10分钟背诵英语单词。结果一本100多页的高考词汇用书硬是让我背了下来,从而高考时没有在词汇上出过问题。”从湖北省枝江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的金伟同学说,他每天抽时间做一点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题,仅坚持了两个月,就见了效果,他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化整为零地学习外语,最后在高考中取得了136分,而平时只不过110-120分左右。还有一位高考状元说,她当年历史较差,于是就买了一本历史习题集,每天课间时挤出时间做几道,结果几个月下来,厚厚的一本书居然做完了,历史成绩也大有提高。天津市高考状元,北京大学赵文艳同学说,她非常注重零散的时间,在等车、坐车、吃饭、行路时都带着上卡片,时不时拿出来瞟两眼,日积月累效果还蛮不错。方法二:最大效益法如果说,上面所讲的只是被动地杜绝浪费,那么,下面所说的,就是主动地发挥效益。只有每个时间段都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我们才谈得上是利用好了时间这一珍稀资源。寻找最佳时间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最佳时间段。所谓“最佳时间段”是指学习效率最高,做事效果最好的时间段。寻找这一时间段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明确最佳时间段是整块时间,而非零散的时间。至少是超出一节课的时间,才称得上是一个整块的时间段,才值得我们去寻找。10分钟8分钟的时间段,只能称作零散的时间。其次,整块的时间段一般或在晚上,或在早上。同学们是在校学习,可以自己支配的整块时间,或在晚上,或在早上。因此,寻找最佳时间段的问题就转化为弄清自己是“猫头鹰”型还是“百灵鸟”型的问题。所谓“猫头鹰”,是指在晚上学习效率奇高的人;所谓“百灵鸟”型,是指在早上学习效率奇好的人。具体地说,一天当中可以在家里学习的时间,它的顺序一般是:(a)早上起床到吃早饭这一段时间。(b)吃完早饭到进入学校门的时间。62 (c)下课后到放学的一段时间。(d)放学回到家里到吃晚饭的一段时间。(e)吃过晚饭以后到睡觉的这一段时间。大部分同学恐怕以(a)这段时间为“最佳学习段”,其实,一来要搞清楚自己是否刊登晚上学习、其次,其他的时间也千万不能忽视。(a)和(b)的时间,对于预习一下当天所要学的科目是最好的时机。(c)和(d)则是用来复习的最好时机。这里的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要学会利用它。把看电视、上网、发短信、听收音机,和同学或家人欢聚以及游戏和看小说等等的时间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其三,在确定了自己是“猫头鹰”型还是“百灵鸟”型之后,又应再进一步研究,这一最佳时间段具体应如何运用,方能取得最大效益,比如说,要探寻自己是在一定时间段就学一门功课效益好,还是交替学两至三门功课效益好,等等。其四,在寻找到最佳时间段的最佳利用法之后,就应固定下来,这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循环。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科目,每当打开课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的兴奋起来,就好比每到吃饭时,人就会感到饿一样。所以,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根据情况的变化可以进行微调。但非有重大改变,不要轻易变来变去。总之,找到你的最佳时间段,用好你的最佳时间段,是迅速提高你的学习成绩的一条铁的原则。几位状元的体会体会一:最佳时间段先学哪一门?第一种答案是,从你认为最难的那门功课开始。北京市五中毕业生,清华大学史晓同学说:“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把你认为最难的一门功课放在最先来学。比如今天老师留了好几门课的复习作业,其中数学是你的弱项,那么当你开始这一天的学习时,就把数学放在最前面。”另一种答案则相反,从最拿手的学科做起,逐步进入状态。以优异成绩考入竟争极其激烈的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灯光专业的沈倩同学说:“晚上复习时,从最拿手的学科做起,逐步进入状态,到了困倦的时候,就轻轻地来点音乐或起来运动一下,哪怕看一小会电视也无大碍。体会二,尽量延长最佳时间段好吗?一定不要有“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好”的观念。张东升同学说,凭他的经历,在高中阶段,每天学习时间的投入(包括上课时间、课外学习时间)如下;高一、高二10小时,高三≥12小时。他认为高中生应当树立时间至上的观念,学会挤时间,抢时间。从辽宁省考入北京大学的张晓瑜同学说,她高二时常常熬夜,结果体质下降得很厉害。于是高三时她不管多忙,每天11点半左右一定睡觉,6点半起床,这样大致可以保证7小时的睡眠时间。她说如此一来,学习成绩反比熬夜时好些。看来,任意延长最佳时间段,那就称不上“最佳”了。体会三,最佳时间段定时定科好吗?由辽宁省实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李劲颖同学说:“真正令人心惊的高三生活是从那些铺天盖地的卷子开始的。如何安排时间完成这些白白花的卷子成了首要问题,原有的时间安排受到冲击……62 所以我下定决心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把每一科的学习都安排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到什么时间做题,什么时候看什么书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管发下来多少试卷,我只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来做,绝不会为了完成某一科的卷子而耽误了另一科的学习。”据我们理解,李劲颖同学的做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固定”,就是每天的固定时间做固定的科目。到了时间,哪怕上一科的题还没做完,也先放下,这一复习方法效果如何呢?李劲颖同学说:“久而久之,学习成了一件极其规律的事情,而且这是自己安排的,任何人也无权影响它,想像一下吧:学习不再是一种繁忙劳累、杂乱无章的事情,而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你不再被压力压着你学习,而是靠着惯性在保持一种学习状态……拿起笔坐在书桌前早已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自然,再也不用担心会不知道干什么,一切都已安排妥当,一切都已成为习惯深入了你的血液中……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今我仍常常怀念那种充满希望和感的学习生活。”山东省文科状元,现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慈颜谊同学也有同感。她写道:“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制定一份具体的复习时间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列出一天从早到晚的休息和学习计划。如果仅仅跟着老师和其他同学跑,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内容,虽然每天很忙碌,但头脑里的知识条理不清楚,复习过的东西还是会模糊。我开始的时候就是为种感觉,复习过的知识很杂乱,而且一到复习时,就将一堆书摆在面前,翻翻这本,忽然又想起另一科的某个环节有漏洞,于是又拿起另一本,翻来覆去,时间就这样溜走了。”慈颜谊同学接下来发现,真的现再不能无计划地学习,就给自己定下规矩,给每科安排好固定的时间,例如每科早上15分钟读英语,课外活动时间做一道政治辨析题,晚上用一段时间钻研数学。睡眠、休息也有详细安排,学习和生活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不至于一味跟着老师跑,而使学习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在每天晚上睡前,都闭着眼睛回忆今天所复习的内容,每个周末再把一周的知识在脑海中串一遍这么做看似是总在重复,其实若不这样做,前面复习后面就会忘,尤其是文科记忆量大,更需下大功夫,第一轮复习费点力气,在二、三轮提高能力时,就可以匀出大部分精力来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四:每天的最佳时间段就学一科行吗?有的同学,将每周5天分配给5门功课,如周一课余时间复习语文,周二课余时间复习英语……以611分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的张正伟同学反对这样做。他说:“一般而言,一天学2科或3科为宜。一天只学一科易疲劳和枯燥。每天学5科则会使每科的学习过于零散,不利于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从云南考入北京大学的张东升同学则进一步说:“高三我采取集中复习法,每天两门,每周完成两轮大循环,自我感觉不错。其要点还在这两门的安排上,我是学文科的,历史和政治不能安排在一起,这4科都有相互干扰性。我当时是这样安排的;历史和数学,语文和政治,英语每天安排固定时间段看。”不过,也有主张一天复习一门功课的。以北京市高考文科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傅思齐同学写道:“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每天可供我们自己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其中最长的一段大约就是每天晚饭后至睡觉前的3个多小时的时间。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是高三一年的复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每一天的复习时间。在这一方面,我的体会是不要在一个晚上把5科全复习到,这样做只会不分主次、自己麻烦。试想,仅仅是不足4小时的短短的一段宝贵时间,怎么能经得起5科的轮番轰炸呢?因此,我建议大家在一个晚上专攻一门到两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以争取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我在高三每天晚上复习时,周一定为数学日,周二定为英语日,周三定为历史日,周四定为语文日,周五定为政治日,每晚集中精力复习一门功课,长期坚持,效果不错。”方法三:战略布局法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都是偏于局部的、短期的时间管理方法,也即所谓“战术”方面的方法,那么,实际上,在时间管理方面,也有全局,长期的方法,也即所谓“战略”62 方面的方法。高中三年应如何安排以高分从浙江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的郑宏同学认为,高中三年,不论怎么安排,也必然会形成“前松后紧”。她写道“具体来讲,如果你是高一高二,不用太着急,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我有权力去玩。但并不是说你可以不顾学习了,这两年是积累阶段,除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多涉猎课外知识,近几年高考题明显越来越活了。至于考试,单元测验复习加上期末总复习就够了,只要你有中等以上水平就完全有能力冲刺名牌大学。下面最关键的是高三,这一年是最难熬的。但还是要给自己留出娱乐的时间,我一直相信只学不玩的人是考不出好成绩的,因为他们的压力太大。”2001年高考福建省状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微微同学则认为,高中三年,高一打基础,高二设法使强项更强,弱项跟上,高三则是冲刺了。从云南考入北京大学的张东升同学则说:“如果说高中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高一便是兴奋的起点,高二算是难熬的中从而,高三则是最后的冲刺。”他又具体叙述道:“高一、高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基础越厚,才能冲得越高。因此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应当时刻记住‘广博’二字。具体说来就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对待。自己喜欢的课要努力学好,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优势,不喜欢的课亦应耐心听讲。其二,广泛涉猎各国文化经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点相当重要,很多平时堪称优秀但并非尖子的人到了高三一跃而上,凭的就是较浓厚的文化素养。至于具体读哪些书,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这人喜欢总体浏览,把4、5本厚厚的文学史仔细读了一遍,记了四本笔记,收获不小。之后也就知道名著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该读什么。其三:常去阅览室,多读各种期刊杂志,坚持看报纸,关注国家大事。记得我上高中时,每天必去阅览室,有时星期六星期天也会鬼使神差般地转到那几(周六周日不开门)。《中国青年报》我每天都看,期刊杂志则凭兴趣,随手翻阅,碰到兴趣的就抄下来,不知不觉中也有几大本摘抄。于是,与人谈天头头是道了,写起作文来一挥而就了,归根到底是知识面广了,知识增加了。”从辽宁省考入北京大学的王东同学,则告诉师弟、师妹,高中三年应统筹安排,不要前紧后松。他说:“许多高中生往往把高中习惯性的分成三个阶段:高一-适应期,玩着学;高二――积累期,在学的同时玩;高三――复习冲刺期,多学少玩(相对的)或只学不玩(极少数人)。这种方法是其有道理的一面,但它的消极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只不过是考前突击、平时松懈的一个变种罢了,以这种方法做为指导的话会使高中生把升学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高三,甚至高三下学期,而高一、高二的宝贵时间则只满足于通过考试而补更多地浪费掉了。”王冬同学说;“62 其实,整个高中阶段应被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周密准确的规划时间。各个阶段的努力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准确地说,针对高考的应考期不仅仅是高三,而是整个高中三年,需要你全力以赴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学年,而是三个学年。这一工程之所以被分成不同的阶段,也只是因为学习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而并非由于用功程度不同。具体地说来,每一个人考入高中后都应该为自己的高中三年做一个规划,每一年每一学期应该做什么,着重抓什么,什么时候掌握全部要求知识进入复习阶段,等等。尤其当你决定了选择文、理科之后,更要抓紧一切时间,统筹规划,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我来说,完整的规划是从高三开学选择文科开始的,具体说是高二侧重抓历史、政治、并学完全部高中课程;高三着重抓数学、英语,全年反复复习课业并进行大量练习,另外从高三寒假开始查漏补缺及重点着重背记。由于有了这一规划,我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学习,而且有了目标的监督也给了自己压力和动力,促使自己全力以赴,完成规划的指标。别人冲刺一年,我冲刺两年,谁胜谁负是业而易见的。”从海南考入清华大学的文万强同学,则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得出结论:那些高中三年学习一贯好的同学,往往考上北大、清华;那些靠高三突击的同学,当然也有好的,但总体看,要稍稍有逊一筹。他写道:“在当时同学们中有一种诙谐的廉洁:成绩一向突出的同学称为‘元老’派,成绩突飞猛进的同学称为‘少壮’派。从高考成绩来看,元老派大占优势,这些同学多数考取小百货、北大等名校,颇有‘姜还是老的辣’的气势。‘少壮派’在高考中纷纷显出‘底气不足’的症状,这类同学大多考取北邮、中国科大、复旦等名校。我举这些事例,是为了说明学生的底子和素质很重要。”高三这一年应如何安排以山西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阎肃同学告诫师弟师妹,高三说是一年,实际不能当一年使。高三上学期,也即寒假前,还可以抓抓基础,过了寒假,三、四两个月是最宝贵的复习时间。到了五月,就开始报名、填志愿、模拟考、保送等等,已不能算是可以认真坐下来读书的时间了……从北京考入北京大学的傅思齐同学,则具体谈了他在高三这一年的安排:在我的计划中,高三这一年的复习划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学习方法。第一阶段,是整个高三第一学期时间。这个阶段时间大约5个月,约占整个高三复习的一半时间左右。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基础复习阶段。学校里每一个科目都在逐册逐章逐节地进行复习,我们自己也应该和学校的老师步伐一致,进行各科的细致复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5个月,把每一科在高考范围内的每个知识点都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到,应做毫无遗漏。这个阶段,复习中切忌急燥、浮燥,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这时候循序渐进、查漏补缺、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有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次考试十分重要,它可以检验自己一学期来的复习效果,又可以查找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漏洞,还可以向你提 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把它戏称为一次‘小高考’。这次考试还有一层特殊的涵义;它高校招生中保送、推荐、评选市级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我这里,特别提醒学习较好的高三同学,要格外重视这次考试。第二阶段,从寒假至第一次模拟考试前,时间大约4个月。这个阶段是复习工作中的宝贵时期,堪称复习的‘黄金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期复习任务最重,也最应该达到高效率的复习,也可以将这个阶段称为全面复习阶段。我们的任务是把前一个阶段中较为零乱、繁杂的知识系统化、条理 化,找到每科中的一条宏观的线索,提纲挈领,全面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直接目的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是高考前最重要的一次学习检验的阅兵,是你选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一模成功,可以使自己信心倍增,但不要沾沾自喜;一模受挫,也不要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应该为一模恰当定位,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第三阶段,从一模结束至高考前,时间大约两个月。这是高考前最后一段复习时间,也可以称为综合复习阶段。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有些同学查能心理压力会越来越重。因此这个时期应当以卸包袱为一个重要任务。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62 ,在此时,每天不必复习得太晚,要赶快调整调研 一年紧张复习中形成的生物钟,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另外这个时期不必再做过多的练习,更不应死抠难题和偏题,应该做少而精的练习。比如,花些功夫研究历年高考的题目,因为这些题目既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又是高考命题人意志的直接体现,可谓字字珠玑。在复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及时总结考试经验和考试做题策略。比如,考试中做题应先易后难,选择题拿不准也不要放弃,选 一个最可能的填上去等等。从北京市重点中学第四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的孙立元同学,则特别强调高三这一年的寒假。他甚至说:“高三的寒假,是直接关系高考成败的一个重要时段。”以他本人为例,放假前他的英语成绩总是在100分左右的水平,而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假期后一下子稳定在120-130分左右,的确提高不少,故而孙立元同学说:“给你一个独立支配的整段时间,对于单科突进是很有好处的。”当然,现在不少学校高三不放假一直补课到大年夜,那就无能为力了。以安徽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张文静同学的说法,与孙立元同学略有不同,她强调地高三一年中,有3个便于提高成绩的“黄金时段”第一个“黄金时段”:高三上学期的9月 至11月。这时期因有高中毕业会考,老师一般不会给太多太难的练习。抓住这一时段的时间,便于提高成绩。第二个“黄金时段”:寒假期间,这一点张文静同学的意见与孙立元同学一致。第三个“黄金时段”:4月至5月中旬。这时已邻近考试,记忆力也当相应增强。在5月20日至6月7日考前两、三周的时间内,则应逐渐放松,调节情绪,恢复体力。高三下学期应如何安排到了高三下学期,复习实际已进入查漏补缺阶段。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吴巍同学的做法,尤其值得已进入这一复习阶段的同学效法。他写道:“(高三下学期)需要审视的是:所有的考点你都复习过了吗?在高考冲刺阶段,整个知识体系就像一部在高速运转的机器,而每一个知识是这部机器中的零件,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缺漏或薄弱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那么,如何进行检漏补缺呢?吴巍同学的做法是用一本考试说明、一本复习参考书及课本来帮助自己。先翻开考试说明,按照书上罗列出的考点,把相关的知识在脑子里过上一遍,思路很清晰的就跳过去,思路模糊的则翻开参考书看看复习的要点,做上一些习题,直到把不懂的弄懂为上。从甘肃省考入北京大学的脱脱同学也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说:“即使在最后复习调整阶段,也是需要踏实的态度的。在最后的一两个月中,大的知识块和基本概念已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往往在一些小知识点上还有不少漏洞和缺陷等,如果对这些小失误不加以弥补的话,知识的堤防往往就在这些地方被攻破。要发现这些小不足,就要耐心地蹲下身去,一寸一寸地搜索,找到以后再耐心地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我的体会是, 这些小不足往往出现在基本历史事实的记忆、基本政治概念的理解、外语单词和语法等。这些小不足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除非耐心、踏实。”方法四:计划安排法还有必要订计划吗上了高中,还有无必要预设计划,安排时间?有的同学是对些有不同的看法的。他们上了高中后,自觉性加强了,功课也更繁忙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做什么计划,其实,计划还是要做的。但么做,是做严格一些,还是宽松一一些,倒是因人而异,可以讨论。二面。先让我们来看上海市市北中学凌向明同学的学习体会。他的认识,应该很有代表性的。这位同学写道:62 记得在高一下半学期,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学习很吃力,很被动。吃力,表现在花的时间不少,但对于学过的知识似懂非懂;被动,表现在被作业、测验牵着鼻子走。起先,我以为这是时间花得还不够。所以,就更加拼命挤时间。我安排了一张时间表,早晨很早起来跑步,锻炼身体,接下来便是学习项目,一个连一个,排得非常紧凑,而且时间规定很严。从表上看时间利用率似乎很高,一分钟都不浪费。但实行下来效果并不理想,身体反而被拖坏了,特别是视力明显下降了。我开始寻找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发现自己虽然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不少,但真正有效的却不多。譬如,我为了完成作业,常常睡得很晚,第二天上课时就打瞌睡。虽然整个瞌睡过程只有几分钟,但这几分钟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一堂课就因为少听了这么几分钟,有些地方就似懂非懂,做作业时、感到困难。看书的时候,常常看不进,有时看了几遍还未弄懂,学习效率非常低。于是又得花上一倍乃至几倍的时间去搞懂这几分钟漏听的内容。这样又影响了睡眠,形成恶性循环。后来,我终于领悟到,尽管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但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和休息,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于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过分早起),读读英语单词,吃完早饭参加学校组织的早操,然后进行早读、上课。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活动活动。午饭后看看报刊或打打乒乓,安排一个短时间的午睡,以保证下午上课时有充沛的精力,下午课后的自修时间,我就趁热打铁,做完作业(因量而异,多了就留一部分到晚上做),复习一下当天的功课。放学回家到晚饭前,主要就是娱乐了,听听音乐,和知心同学探讨探讨各种问题,有时也 留在学校做些社会工作。晚饭后到睡觉前时间比较集中,可以用来复习或继续完成作业,也可以用来预习或做课外习题,看些课外书籍,等等。同时做到适时睡觉,以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这样的任作息时间表有作息内容的顺序安排,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既保证了学习,也兼顾到休息,比较灵活,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有了充足的睡眠,就减少甚至消灭了上课打瞌睡的现象;适当参加了体育活动,体力有所增强,梨余生活丰富了,精神状态大有改观。渐渐地,我感到学习轻松多了,身体也逐渐好起来了。可见合理安排时间,可以使自己在精神最好、思维最佳的状态中学习。虽然花的时间不多,效果却不错。我想, 这可能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学好文化知识的奥秘所在吧。凌向明同学从制定超出自己负荷的“时间表”,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时间表”的过程,也就是他学会利用时间的过程。高中阶段事情更多、功课更难,学会制定计划也就更重要。时间安排妥当了,不紧不松,那么,高中的学习也就驶上快车道了。标准型、夜莺型和百灵型前面我们讲过,有些同学适应晚上学习,有些同学适应早上学习,也有些同学无所谓,早晚都行。下面,就针对这三类同学,分别绘出一张时间表,以供同学们制定自己的计划时参考:钟点 星期二三62 四五六日 备注  表二表三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其一,以上所绘三个表格只是一个示范性的表格,同学们在实际制定自己的计划时,肯定要比这要细。如应将课表抄上,又如每晚的学习内容甚至学习用书、学习目标都不妨写入。比如周一晚看《高考大课堂数学》,做25道题,周二晚看《专题专练`英语阅读》10页……越具体越好。其二,以上所给的三个表格,均为一周的计划表, 这是因为以学期、以月 为周期有计划表,是属于线条的,比较粗略的计划,一般自己写在日记本中即可,而以日为单位制定计划,又略现琐细。以周为单位制定计划,比较适中。62 其三,时间安排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应随时调节。计划执行不宜过于机械,但也绝不能过于随意。这两种极端都不好。应该是计划一旦制定,就坚决执行,但确有原因,可以调整。其四,在制计划时,应参照前述“杜绝浪费法”和“最大效益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时间,要注意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以求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其五,学习与休息也不必截然分开。一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指出:“对于学习上的疲劳,光靠所谓的休息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大脑和肌肉不一样。肌肉经过休息可以得到恢复,而大脑要单纯地休息,就会背离了更好地复习的目的,而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我认为,应该是一边适当地休息,一边还要继续复习,继续使用脑子。也就是说,要把休息和复习混为一体,要安排适当、平衡。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星期天的时候你光是玩儿,一整天不费一点脑子,这是不对的。最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坐在桌前安下心来复习一阵儿。”“三件表”与AB表说到订计划,有两个很实际的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自己的计划与学校的计划如何配合上;二是计划之间发生了冲突怎么办。一位名叫刘娟的北大同学说,她订的计划是“三件表”。所谓三件表,是指学校课程表、自己的计划表和一个“突发事件计划表”这三件,课程表,是学校的计划;自己的计划表,是自己的安排;而“突发事件计划表”,则记录一些学校和自己的安排 之外的计划 外的事、一些未完成的“欠帐”的事儿,也可记在这个本子上。刘娟同学说,这“三件套”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很好地克服了自己的计划与学校的计划如何配合这个难题。从北京四中考入北京大学的陈光同学,则将计划分为AB两组。首先把最重要的任务罗列出来,这些任务通常是必须完成的,称之为A组。再把次重要的任务列在另一组,称为B组。先把A组计划好。最好不要长时间突击一科。这样也许这科的短期效果不错,但对其他科目极为不利。况且即使短期效果很好而长时间不巩固的话,这种效果会很快消失。为什么要有B组呢?它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可伸缩性。一方面保证了必要的任务,另一方还可以把这些任务放在计划外的时间里,像是一些较短的空闲时间。在完成A组后,就可以放心地继续B组了,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将要做的事分成A、B两组,计划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了。他们是度过一天的下面,就具体看看几位高考状元,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学习生活的。明白他们是度过一天的,推而广之,也就大致了解他们是如何度过一周的了。实例一:从辽宁省考入北京大学的鸟羽同学,他一天的作息时间如下:每日早6点起床,晚11点睡觉。中午睡15至30分钟。每周至少拿出3天中的放学后的一小时锻炼身体。6:00起床。起床后,总是以极快的速度穿衣洗漱,7:30分以前的时间背英语单词,因为早晨的这一段时间大脑清醒,可以以最高的效率背诵新课的单词并且复习4至5课的单词。62 8:00上课。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听讲会为你带来双倍的效果,老师的讲课会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层次化,并且他们的经验和理解会使你在复习和备考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果你认为老师讲的一部分知识是你非常熟悉的,你可以暂时看看与这部分紧密联系的东西,以使你自己的知识面扩大,最终可以织成一张“网”。课间10分钟一定要好好休息,否则所谓的“抓紧”会影响后面的课,这样得不偿失。午休时间通常为一个半小时,除去吃饭,午休,还会为你剩下大约40分钟的时间,这段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查漏补缺,这段时间还可以用来预习下午上的课,为下一节课作一个良好的准备。下午自习。下午的自习可以用来做数学题或是英语习题,作为一名文科学生,数学成绩如果在120分以上,你会在考试中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数学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是一块心病。而数学成绩大部分来自于平时的积累,考试前如果想临时突击数学的话,往往会得不偿失,最后搞得一团糟,甚至影响其他科目。晚自习。晚自习是一天中最紧张也最轻松的时段。说紧张,是因为必须抓紧每一分一秒;说轻松,是因为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学习。晚上6点至8点的这一段时间内,通常复习英语和历史,这个时候看历史可以有效抓住“大方向”,将历史事件、前因后果、人物、意义等要素结合得紧密而又牢固,但是历史的记忆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和持久。在复习完历史后,总是将复习英语作为一种放松的科目,这样既可以复习语法,又可以为8点至10点的政治学习做准备。晚上8点是人脑记忆最佳时段的开始,通常用笔记和书相互参照,同时用一两本线索分明、清晰透彻的书作参考,这样为记忆打好基础。在初见成效之后,开始做习题,但绝不忽视大题,在对大题简答、辨析和论述中,你可以发现有很多对于课本知识的变形、补充。适当的储备一些大题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帮助你的记忆和考试。通常晚上10点钟到家,临睡前总是认真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有时背背单词。有心人可以注意到,学英语的时间总是零碎的,而语文学习则只字未提,事实上在几门功课休息的间隙,语文是放松的方式之一,有的时间的边角料是可以将其打造一座房子的。英语学习也是如此,重在平时积累。这位同学说, 这一年,一直这样做,除非在考试前时间有了极大自由度的情况下,才加以调整。实例二:从天津市考入清华大学的翟伟同学,每天的时间表大致如下;高中三年基本上是每天6点起床,晚上11点睡,中午适当的午休,基本可以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具体到每个阶段学些什么,也是有讲究的。早晨。早晨头脑清醒适于记忆,所以每天早晨我都背一些英语课文或课文中的名家名段,或一些古代文言文;从来不利用早晨时间写理化的作业。午休。中午午休后一般是写作业,由于我是班长,成绩又比较好,所以有不少同学喜欢和我讨论问题。利用中午时间写作业,这样可以做到心 中有数,更好地为别人解答。自习。自习课和晚自习一般是做一些练习题,翟伟同学始终坚信“熟能生巧”,因此做练习是我每天最愿意干的事。回家,晚上回家通常带一些英语语法之类,分专题读一些,如虚拟语气、连词之类。翟伟同学最后说,只是时间安排好了,才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不造成恶性循环。3年每天如此,3年如一日地学。生活越有规律,效率越高,成绩上升得越快。62 这两位同学都是在学校晚自习后回家的。他们的学习安排,比较适合“百灵型”住校生或相似情况的同学效仿。实例三:以广东省汕头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许雪琼同学说,高三时每天的课余时间,她是这样安排的:早晨6点以前起床,首先锻炼半个小时,一般是长跑或跳绳,然后用半个小时读语文或英语。读语文时主要看文言文和现代文,读英语时每天争取看一讲语法。中午。中午不学习,只翻一下报纸、杂志,看一点轻松的文章,然后休息。下午放学后。下午放学2个多小时,是一天中自主学习的黄金时间,或是做几道数学大题,或是复习一两历史某一专题的内容,或是看一两课政治。短短2个小时,解决不少问题。晚上。晚饭后至10点半,主要是重温白天复习内容,着重一两科。每晚11点半准时休息。许雪琼同学说,她在安排时间方面体会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生活要有规律,休息要足够;二是要找出自己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段,下大力气。她说:“现在想起,总觉得自己高考的成绩,很大部分应归功于那些优美宁静的黄昏。”这位同学基本可纳入“夜莺型”,可供同类型的同学学习。实例四:以江西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宋婷同学,曾详述过她高三时的一天:上午。上午上课。课间一般是飞速做作业,以便留出时间预习或复习。有时课间也打几个小盹。回想起来,当时还真能睡着。中午。中午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看《新闻30分》,看《影视同期声》,看到1点然后回屋睡觉。我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吃完饭还要吃点零食,吃到心满意足后休息一会儿就能安稳地午睡。在睡觉前看一会儿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涉世之初》等,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就到2点,收拾一下,上课。因为父母不在粗,自由度比较大,但也会因为睡过头而迟到。没办法,人非圣贤,孰能不晚。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一般在该学习段会看政治,收集时事政治加以分析、思考,写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愿意,还会在教室里多看一会书。接着回家,吃饭,看动画,一个一个频道过去,然后看《娱乐极限》,然后去房间上自习。晚上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就开始平静。从6点50分到7点30分分析语文考卷结构,分析每道题的考点及对策。按我们语文老师的话说:“放下你自命的架子,考试有考试的游戏规则,你要玩好就得安规则办事。虽然你不喜欢这种教育方式,但你要实现你的梦想就得在这种方式下取得成功,你才有条件和基础去飞。”7点30分至9点学习英语,做习题,做考卷,然后练听力再看看英语报刊《21st Century》、《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等。然后就是休息时间。去客厅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如果妈妈同意,还会看30分钟连续剧,到10点才回去看书。这时就是做数学。通常是边听音乐边做习题,只有这样才舒服,才能集中注意力。数学需要做很多习题,在题目中找到感觉,找到思路,找到刊登自己的技巧。同时还要准备错题本,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弱项在哪几个知识点。62 数学学到快11点30分时就结束,然后洗漱,准备睡觉。在床上打开历史书看看,再翻翻笔记,回忆今天老师讲课的思路,温习一遍后安心地睡去。一天就这么过去,这是比较完美的一天。时不时也会在晚自习时睡着,这种记录 有很多次了。一累就到床上躺会儿,谁知一觉到第二天天明。懊恼一会儿,又释然,睡得舒服嘛。错过的无法挽回,只有开心点。有时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再次起来前又对自己说,睡就睡吧,然后让台灯亮到天明。报歉地对自己笑笑,开始早读。一般来说早读时间不长,因为精确的起床时间是6点40分,少一秒都不起!又是新的一天了。对镜子里的自己傻傻地笑,活着真好。这位同学显然地属于“夜猫子”型,且也是走读。可供相似情况的同学参考。必须指出,上面“状元”的时间表,不是让我们照搬。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参看“状元”们具体的时间表,从中受到启发,以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下面,再举例说说几位同学是如何安排自己一个月的时间的:实例一: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以641分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赵志伟同学,则是如下安排自己在“一模”以后的时间的:五月计划实例二: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赴法留学的李金佳同学说:高三时课程紧张、考试频繁,不少同学一天到晚心急如焚,手忙脚乱。时间安排没有计划,首先自己就乱了阵脚。这样绝对不行,功课越忙,越要沉心静气,按部就班,安排好时间。否则几败无疑。那么,怎么安排好高这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年时间呢?李金佳同学说,高三这一年的时间,无非是两大块一块是上课时间,一块是自习时间。上课时间就不说了,学校已有安排。关键就在自习时间。他写道:高三时,除去课堂学习时间,我们每天早晚各有一个半小时可以自由利用。如果以这一个半小时为一个复习单位的话,每月 我就有约60个 这样的时间单位。我在制定每月计划时,通常这样支配它们:语文13个,数学12个,英语12个,历史8个,政治1个,机动6个,基本做到了立足全局,兼顾六科。第一,他的计划,是按月来制定的,高三时临时安排的活动多,负担重,计划要经常调整。比如,突然宣布下周有一次大的考试,那么,肯定要挤占这60个时间单位的时间进行复习。故而高三时最多按月甚至可以以周为单位来制定计划,才不至于脱离现实。第二,主科为主,各科兼顾。李金佳同学参加的,显然是过去的6科考试,而非今天的“3+x”考试。但从他的计划看,数、语、英这三科,占到37个时间单位,几近60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二,而历、地、政这三门副科,则占到17个时间单位,约近60个时间单位的三分之一。这对我们安排时间备考“3+x”式考试,仍有启发意义。第三,制定计划时就留下6个时间单位的机动时间,以保证计划的可塑性和弹性。这6个时间单位,占到了60个时间单位的10%。具体说,一天是两个时间单位,6个时间单位就是三天。62 李金佳同学最后说:一方面计划有时赶不上变化,应经常调整;但另一方面,计划一旦确定,就应坚决执行,不要轻易改动。他说,临考前最后两个月,不少同学都说:“语、数、外是平时功夫,现在应狂背政、史、地。”但他不为所动,照常复习。结果数学得了98分,英语得了95分(百分制)“这实在应归功于我的复习计划的合理性。”最后再举例说一说一位同学是如何安排一周的学习时间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的夏宇同学,主张一周订一个学习时间计划。他总结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点,既然老师已有一套很科学的复习计划,还有无必要订一套学习计划,夏宇同学认为有必要。因为老师的计划向全班甚至全年级同学的,而自己的计划是针对自身情况的。第二点,计划宜以一周为周期。夏宇同学说,计划不宜太长,规定太细。因为执行过程中很可能老师的一个什么安排打乱你的计划。当时他是一周订一个计划,对一周内每一天做什么,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比如,这一周数学方面要做几道二次函数的题;语文方面,要看若干篇现代文;英语方面,几份试题,等等。第三点,第三点,目标不要订得太高,把自己弄得太累。计划订高,时间安排太满,执行起来很累还可能完成留有一点余地,执行起来容易完成。一个个计划都完成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本篇小结学习是一件要花时间的工作,时间,是涉及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必要学会以管理时间的方法,让学习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本篇主要介绍了4种管理时间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杜绝浪费法。时间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一定要杜绝浪费。具体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消除法”――列出浪费 时间的现象,并逐一加以消灭。第二种方法,是最大效益法。要让时间发挥出最大效益,首先就要寻找自己的最佳时间段。最佳时间段,是批可以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段,作为住校生来说,显然只有在早上,中午、晚上等几块时间符合这一条件。因此,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寻找最佳时间段的工作,往往就转化成了寻找自己是“夜莺型”还是“百灵型”学习者的工作。找准了最佳时间段并加以充分的、合理的运用,是保障高中三年学习成绩的一条铁的原则。第三种方法,是战略布局法。作为高中学生,不仅应了解时间安排的一些微观的、细节方面 的方法,也应懂得时间安排的一些宏观的、战略的方法。高中三年大体应如何安排,高三这一年大体应如何安排,高三下学期这一学期大体应如何安排,这些问题,心中都应有数。第四种方法,是计划安排法。不管是“战术”性的时间安排,还是“战略”性的时间安排,都是通过计划来落实的。我们主要向同学们推荐以周为单位的时间安排法。计划的制定,不宜过紧,但也绝不能过宽;的执行,不可过于机械,但也绝不可过于随意。太死板,似乎计划一制定就不可更改;太活泛,似乎计划时时刻刻都可更修正。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应该一方面坚持原则,不要轻易改动计划,一方面要灵活、机动,保证计划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实际的需要。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有计划地去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附上几份时间计划表:62 表1表2表3表4环境篇学习环境的管理方法―――通过对环境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开篇的话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走极端的说法:一种是“人定胜天论”,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战胜一切,环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另一种是“环境决定论”,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有失片面。应该说,一方面,人当然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是主观能动的,不会也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摆布。学校在校学习的优缺点同学们绝大多数是在校生,学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这个学习环境,有什么优缺点呢?请看下表:在校学习的优点在校学习的缺点①学校有教学计划,可以按计划学习;②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③学校有实验、图书等设备条件;④头脑中有“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这样的观念。①必须按学校的计划走,很难由自己安排时间;②与老师和同学打交道,有时会有一些“人事”上的不愉快,影响情绪;③缺少自己的私人空间。学校的缺点,恐怕不管哪所学校,都会有这些缺点。而学校的优点,则会因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说,一所重点校的老师、同学、图书等方面,自然要比非重点校要强许多。有人开玩笑说,在北大宿舍睡4年的深长,都比一般大学的学生强。考大学,要考重点大学;考中学,也同样要考重点中学。这是我们优化学习环境最最重要的一条。62 非重点校更要善于利用环境那么,是不是说,没有考上重点中学,学习环境就恶化了呢?也未必。从北京普通中学166中考入北京大学的葛宁同学说,他的学习诀窍之一就是中午去问老师问题。葛宁同学说,他中考时,第一志愿是北京四中,第二志愿是北师大附中,166中是第三志愿,没想到却真进了166中,自然情绪低落。但他不久就发现,166中也有优势,那就是人好。他写道:我觉得166中真是特别好。同学好……虽然学习比不上四中、师大附中的学生,但待人都特别好;老师好……他们那种敬业精神,我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我们的化学老师,不管你有什么问题,永远是有问必答。有时回答起学生的问题来,连饭都忘了吃,我们的英语老师,高三了每节课都还拖堂,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东西都教给我们。有时候铃响了,语文老师进来了,他还在讲。其实,他也不是为了她自己。准确地说,直到高一第二学期,我才慢慢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开始明白,在五班,我排在最好的学生之列;但在全年级,比我强的还有不少。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就有了目标,也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做。五班的好多同学不是爱玩吗?那好,大家玩的时候,我也尽情地玩。因为即使你不玩,学习效率也不高。实在觉得自己陪不起了,不能再玩了,那我也另有办法:中午别的同学放音乐,我就吃饭;大伙吃完饭都喜欢吵吵闹闹,我就跑到老师那里请教问题。现在想起来,这个习惯真是特别好。以后的两年多里,中午时间我大多是在老师办公室里度过的,这习惯让我受益菲浅。另外,学校里玩得多了,回到家里我就抓紧时间学习,力争把学校里玩的时间补回来。总之,从第二学期起,我开始适应了环境,感觉自己能在夹缝中生存了,精神状态也就好多了。每天中午都待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这简直不亚于天天有老师为他特别辅导。而这要在四中等重点中学,几乎不可能。因为那里的学生中午不会都去玩,而让你“独享”这样的机会。上海市海防中学的陈涵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这位同学写道:我小学毕业时,仅仅差一分未能考入重点中学,被分配到一所条件较差的一般中学。对此,我既惋惜又担忧的是。惋惜的是,就差这一分,我的“理想”化为泡影,担忧的是,进了一般中学,尤其是条件较差的学校,今后是否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我由于在小学里曾多次被评为区、校“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所以未考取重点中学压力很大,思想包袱很重;一是怕邻居和同学嘲笑讽刺,二是担心有损于这些荣誉称号,三是认为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中学班主任老师了解了我的心事,耐心地开导我,要我消除自卑感。又向我推荐古今中外一些文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还向我介绍了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发愤立志,下决心严格训练日本女排,最终使日本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 事迹,帮助我树立信心。我终于下决心:克服困难,发愤学习,不在重点中 学也要争取优秀成绩。我所在的海防中学,当时的学习空气不浓,纪律比较差。不少人不想读书,只等到时候顶替父母的工作;有些人上课吵闹、打架;有的人进了工读学校,有的甚至犯罪被判了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应该好好学习,作为一名班干部,我应该为同学们树立榜样,而决不能受不良倾向的影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除了协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外,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努力完成作业,另外还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62 一般情况下,非重点中学同重点中学相比,各方面的条件是要差一些。但这,这并不是说非重点中学就一无是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和特点,只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所在学校的有利因素,我们同样能搞好学习。我进中学以后深深地感到,老师们为了把我们教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他们还憋着一口气:为了使“三类苗”也能茁壮成长,宁可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热情很高。他每天早上很早到学校组织我们早读,中午休息时间他还在教室里,甚至节假日他也经常和我们 三起,鼓励我们要有信心,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辅导我们学习。有一段时间,我做数、理、化习题只顾套公式求答案,不注意理解定理和公式的意义及其适用范围。结果,概念模糊,错误百出。班主任老师发现后及时帮助我改变了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后来我每次做作业,总要先把书看懂弄通,然后再做习题。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加快了解题速度。象这样的老师我们学校很多。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我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并且一反过去有问题不好意思问的常态,经常虚心向老师请教。而老师每次都能耐心细致地回答我的问题,直到帮助我弄懂为止。有一次,我问语文老师:“为什么先秦时期的文章中比喻特别多?”老师说,当时的作者往往从生活中的普通小事谈起,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比较通俗易懂。这是先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方法在现在的论说文中也常用。我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学到了新的知识。陈涵同学说,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在一所普通学校觉得很好。升高中时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他深深地体会到:能进重点中学学习,当然是好事;不能进重点中学,同样也能搞好学习。关键在于自己主观上是否努力,能不能在较差的环境中扬长避短,创造条件努力学习。家庭在家学习的优缺点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家,出了校门,就进家门。家,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家庭这个学习环境,又有什么优缺点呢?请看下表:在家学习的优点在家学习的缺点①自己做主,便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②能够适合自己的性格、身体条件等;③便于有一个私人的空间。①家是一个休息休闲的地方,干扰多;②一个自习,无人指导,也无人竟争;③没有实验条件。与学校学习环境一样,在家学习的环境,也有待于提高。据某刊的一次调查,北京市居民家里没有专门的房子给孩子学习的占50%,孩子自己有专用书桌的不到25%,家庭藏书超过100本的仅占11.5%。这还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农村及边远地区,条件当然更差一些。没有专门的空间让孩子学习,对孩子来说当然不利。孩子被迫从小在杂乱的环境中学习,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学习。因而可以考虑采取以上措施,加以补救:其一:如果住所离家长单位不远,可以考虑晚上去家长办公室学习。其二:用家具、布帘等隔出一个学习空间。其三: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学习。这段时间其他家庭成员暂时避。62 至于在家学习时的桌椅,这里有一个数字,可供参考:椅子的高度=下腿长-1.5厘米桌子的高度=椅子的高度+坐高/3不要把家庭变成另外一个教室一般来讲,家中学习的地方容易布置得偏严肃,其实,在学校已觉得很累了。家中的环境,还是和学校有点反差才好。北京一位姓曾的家长说,自从女儿上了高三,就如同上了弦的时钟,一圈一圈转个不停,十分紧张。女儿非常希望家里能和学校有点不一样。回家来能缓和一下紧张的神经。于是这位家长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其一,养宠物。女儿从小喜欢养小动物。如今看到女儿学习这么紧张,又打听到给小动物打针后一般不会传染病,便养了一只猫,一 只大兔子,一只小乌龟,还有十几条金鱼和两只小鸟,家里都快变成动物园了,可女儿却十分喜欢,每天放学后,女儿和懒洋洋的小猫说说一会儿话,又和一路奔跑来迎接她的大兔子玩一会,再看看小乌龟,喂喂它,逗逗小鸟,紧张和烦恼一扫而光,然后再抱减小猫,小兔开始学习,“学习效率很高。”女儿这样说。其二,养植物。家里原来有点花草,但不多。此时又补充了吊兰、石竹、芍药、菊花等近10个品种,一进家门,满目花草,十分爽目。其三,设立“轻松角”。有里饭厅与厨房之间,有一个约6平方米的“小条”,原来堆放些杂物,如今也收拾出来,放上一把摇摇椅,一张小桌子,根据女儿的要求,又放上儿套漫画书,如《机器猫》、《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再放上一台盒式收录机和女儿爱听的盒带,还有一些零食,女儿学累了,就到这个“轻松角”来,听着自己爱听的音乐,翻翻漫画书,吃点零食,一会儿就又精神百倍了。其他适合自己的环境最好环境的好坏,当然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可人生的主观条件,也的确对环境是有影响。比如说,外向的学生,可能喜欢热闹的环境,太安静了反倒学不下去。反之,内向的学生,可能喜欢安静的环境,太热闹了会学不进去。可见同样的环境,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在优化学习环境这个问题上,也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和个性。湖南省岳阳市一位名叫姚吉娜家长,女儿考上了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儿子考上 了北京理工大学。她说,她的一双儿女,性格很不一样,复习时的方式也很 不一样。她写阁下道:女儿外向,成天和同学打打闹闹,高考前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合租了学校附近的一套两居室,把大房间放上一张学校图书馆淘汰的大桌子,几把椅子,布置成“学习室”,小房间摆上两张从学校借来的上下床,成了卧室,走廊里摆上一张饭桌,一台20寸电视,一盆鲜花,成了休息室。我们岳阳消费水平低,租这么一套房,也就几百元,再分摊到几个人身上,更是有限。我们几个家长安排好,一家值一天班,过去给孩子们做做饭,打扫一下卫生,女儿在这个“考学公寓”过得十分开心,有什么烦恼,和同学一聊一闹,也就好多了,有什么不会的,互相问问,也就解决了,她自己觉得,这样比家里复习效率高多了。几子内向,每天放学回家就把大门一关,自己复习。只有吃饭或上厕所才出来一下,真跟个“单人囚室”差不多。我们也曾问过他,要不要如姐姐一样,和同学一起复习?话还没说完儿子就直摇头,说那样的话他会学不进去的。要学会利用“地利”62 除了学校、家庭外,学校或家庭周边的环境,也可纳入“学习环境”这个范畴。且看何勇同学是如何充分挖掘“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地利”这一条的。他写道:我叫何勇,是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的学生,家也在处理好三种“人事关系”环境并不只是死的物,而且也包括了活的人。如果和人处不好,那么再好的房子,再好的山水,你可许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说来也怪,或许是因为年龄大了,自尊心强了,想得多了,上高中后遭遇“人事关系”方面的问题的同学,远远多于 初中阶段。高中生的“人事关系”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处理好下面三种“人事关系”,即可处理好环境中的“人”的因素。第一种“人事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上高中后,越来越多的同学会深处老师偏心。其实,小学,初中时,老师或许也会偏向成绩好的同学,只是那时年龄小,浑然不觉罢了。怎样和偏心的老师相处呢?北京大学李向阳同学的建议是;老师把你看低了,你自己不要看低自己。他写道:对于老师,我想每个老师对学习好的同学的偏爱都是有的。我也不用讳言,但我却不敢说老师偏爱这部分人,就会遗弃另一部分人。你认为老师对你怎么看只是你的主观想法,还是应该再试一试。比如你去问一道题(对这道题你应该有独特见解)。如果你仍认为老师的态度不够重视你,你可以把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来,让老师看到你的某处优势在闪光。因为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同样会佩服别人,你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用另一种眼光看你。北京大学的李品同学则 认为,人是通过交流而相互认识、了解的。有时与老师处不好。正是因为交流不够。她提出两条具体建议:首先,上课时注重眼神交流。有的同学上课听得极其认真,笔记记得一字不落,没什么可定了还是两眼直直地盯着书。这样的听课方式得改变。一方面,这样子很容易走神;另一方面,说得功利点,也不利于老师对你有印象。李品同学说,到后来,她发现,老师上课时会对那些和他有互动的同学特别关照。比如解答完一个费解的 问题,他会问:“懂了没?”如果你一直你低头打禅,谁知道你是懂还是不懂呢?其次,下课后多总结,并把结果和老师交流。很多同学总是做很多课外题,然后拿着厚厚一叠追着老师问。其实,老师更喜欢善总结、会思考的学生。大家知道,很多题目的答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题目设置的陷阱是似曾相识的,很多题目考查的考点无非是有限这几个。如果一个学生会自己总结、自己思考,老师怎么会不喜欢呢?北京大学 徐雅菲同学则强调要主动去找老师交流,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来找你交流。她写道;62 在学习上,与老师多做交流是很重要的。因为老师教书这么多年,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也很了解。多于老师交流,一可以获得很多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浓讲透的东西,二可以在与老师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学习不足和缺陷,加以解决,三是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四可以让老师注意到自己,愿意帮助自己,可谓一石四鸟。怎样与老师做交流呢?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自信,要主动而积极。老师非常繁忙,不是特殊情况是不会找你谈话、沟通的。这就需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找老师到,大胆说出你的疑问、你的想法。地这样的学生是很欢迎的,因为他知道他的课你认真听了,也思考了。另外,与老师的交流分为一般的课下交流和专门交流两种。一般的课下交流就是老师上完课之后,你在听课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马上找到老师谈一谈。这种交流要注意不要跑题,应该紧扣你的问题,简单清楚地谈完就算,不要拖住老师,影响其他同学和课程。而专门指导更需要你“磨”老师的耐心。与老师订一个特定的时间,将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想清楚,写下来,然后与老师一起探讨。在探讨中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理深更广地讨论。总之,无论是那种交流,得益的都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畏首畏尾,该出口时就出口,多于老师交流,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当然了,有的同会说,有个别老师,不论怎么交流,怎么主动,还是不行。如果真是这样,那只好劝你多看看老师的优点吧。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兴同学,就是这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他写道:我的语文老师,一个很迂腐的老头(我认为),早该退休了,说话那么慢,一个问题重复那么久。还故做清高样,和我们有代沟了,我可以不喜欢他,但我不可以高考语文把150分变成0,所以我想他说话慢是为了让我们思路能跟上,重复是因为他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多给点时间是为了让我们当场掌握,那不是清高,是现在知识分子少有的气节。政治老师,讲课声音太小,还带好重的家乡口音,可再想我们只要全班都保持安静,老师说的话我们最后一排同学都能听见;带家乡中音正说明他是个热爱自己家乡的人,而且只要跟上他的思路,我们都听习惯了就能听懂。数学老师板书太差,黑板上密密麻麻像一群小蚂蚁,可数学课也不能放弃啊,于是我告诉自己这就锻炼自己的听力吧,我不用眼睛,我细心倾听,记下要点就可以了,如此耳脑并用,减轻眼睛压力的同时记下的都是经过过滤的精华,再复习时在量上就减轻了。刘建兴同学说,老师们的所谓缺点就是这些,换个角度去判别,都成了优点,心里接受这位老师,学习起来更乐意了。第二种“人事关系”,与同学的关系。学习专家发现,凡是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80%以上与同学相处较好。但也确有部分同学,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对此北京大学李向阳同学的经验是:大胆与开放。他说;与同学交往,首先要大胆。在这学习繁忙的阶段,与同学交心的机会会明显减少。当你们想找一个人说说心里话的时候,总会想到别人是否很忙,是否会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其实交流是双方都需要的,而如果都怕影响了对方的学习,那就不太妙了。因此我建议你大胆地说出来!据我的经验,其结果往往是正中对方(一定是好朋友)的心坎!对此我有一个观点:正是因为更忙了,才需要这些朋友间的交流;而不是因为更忙了,减少甚至放弃与人交流的机会。与同学交往,心态要开放。有的同学,特别是学习不太突出、自认为不太受老师重视的同学,往往产生一种对“好同学”的嫉妒心理或者怀疑。向学习好的同学问问题时,如果这位同学刚好也不会而不能回答,那他就会认为这同学太小气,不肯将方法告诉别人。其实不论别人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生一肚子气又有什么用呢?况且我在北大所见的各省市的“精英”62 们往往都有一种开阔的胸怀,不肯告诉别人的极少。拿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我高中时候数学很突出,因此我的周围全部都是班里面数学水是很理想的同学,每天我都要应付他们许多问题,但是我从来不会推辞,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互惠,我在帮助别人解答问题时自己也有许多收获,特别是他们有时候会找出各种各样的题型,甚至还有让我束手无策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但不会觉得没面子,反而感谢他们为我找出了我学习中的漏洞!第三种“人事关系”,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了。上了高中,学习压力大,父母的“唠叨听起来或许更加烦人。容易发生矛盾。从同学们这一边来看,一定要记住:不要把学校中的不顺利发泄到父母身上,那是无能的表现,要坚信父母是爱自己的。北京大学李向阳同学认为,如果与父母产生了矛盾,不要捂着,而应主动去与父母沟通,父母毕竟是长辈。他说:我不赞成同学们强制自己去“克制”心中的不满,最好在你一时冲动顶了你的爸妈之后,找个机会去他们跟前亲近一番,尤其是男孩子,试着像小时候那样往父母身上靠一靠定会有不同的感觉。这时候你的心情也会平静许多,父母也不会急着问你成绩,你可以把心里话好好说一说。我从来没有和爸爸和妈妈吵过嘴,就连我同学的家长和我的关系也特别好,他们和孩子之间有问题甚至经常找我去调解,别人都觉得奇怪,我想也许是我比一般同学更能理解家长的心情,更加体谅他们罢了。在内心体谅父母的不易,在行动上主动积极与父母沟通,一家人自然其乐融融。本篇小结人的确是环境的产物,可另一方面,人又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战胜环境的勇气。学校是在校生学习的最主要的一个环境。因此,优化学习环境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把自己放到重点校、重点班去。当然,没有考上重点校、重点班,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中,也仍可设法挖掘出有利的 因素来。家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环境。家庭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而不是充满了说教和指责。高考状元的家庭或贫或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大多十分祥和、民主、温暖。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杨春宇同学说,他们家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不管谁先到家,都会打开录音机,放上一段欢快的乐曲。这样,其他人一进家门,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欢快的气氛。专门研究高考的专家王极盛先生对这一做法十分欣赏,认为“很值得推广”。除了学校和家庭,图书馆、高校甚至公司,都是我们可资利用的“地利”。这些环境利用好了,也许效果不比在学校和家里差。说到环境,当然不能离开人。我们一定要学会与老师相处、与同学相处,甚至要学会与父母相处,才会觉得环境的可亲可爱。62 过程篇学习过程的管理方法——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开篇的话学习是一个由若干环节,或者说若干程序构成的过程,只有每一环节、每一程序均达到最优化,学习这一过程才有可能达到最优化。因而我们有必要学习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的方法,并由此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有人借用围棋中的段数来描述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小学,基本由“听课――作业”这两段构成;初中,大体由“学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这五段构成;高中,至少由“学习――听课――复习――作业――课外学习――总结”这六段构成;上了大学,还要加上选题、发表成果等,方可最终达到“九段”高手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如同人的一生一样,在童年时埋下的恶习,也许会在青年、中年时爆发;在青年时种下的善果,或者会在中年、老年时收获。这几个环节,这几个程序,是环环紧扣、层层相因的一个整体。削弱甚至舍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程序,都有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依序介绍一下,如何才能至少达到“六段”的水平。过程一:预习62 上了高中,还有必要预习吗?上高中后,不少同学觉得高中生了嘛,没必要再去做“预习”这类初中生、小学生才做的工作,然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久同学们就会发现:最有效、最实用的学习方法,往往就是那些看似“小儿科”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唐庆林同学的体会,就很有代表性。这位同学写道:刚进高中,我觉得预习没意思,是浪费时间,反正老师上课会讲。但实践告诉我,课前不预习,听课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为有许多知识,我们往往不可能一次就能认识清楚,需要多次反复地领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预习往往比复习更为重要。我曾经做过实验:预习后听的课,到晚上躺在床上,还能较完整地回忆起上课的内容。因此复习工作只要躺在床上用脑子进行就行了。如果没有预习就去听课,那么,课后只能记得一些大条条。比如只记得一个公式,至于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如何证明的,还有上课时讲的例题等就印象不深了,这样,复习起来就要花很多功夫。我一般是在星期天下午把下周要上课的内容看一两遍,大体掌握其关键内容,预习就算基本完成了。这位同学所言“因为有许多知识,我们往往不可能 一次就能认识清楚,需要多次反复地领会,才能有深刻的印象”。实际上讲的就是预习的必要性―――功课难了,逼得你去预习!从北京市第四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的毛佳音同学,在回首中学学习时,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高中的功课比初中的功课难得多。这位同学以物理为例,谈了自己的体会。他写道: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虽说都是涉及到物理的几个大方面:力学、热学、电学、声学、光学及原子物理学,但初中物理基本是介绍性、常识性的,揭示性、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多。主要的重点和难点不过是一些能够用初中数学解决的问题。高中物理就不一样了,力学方面引出了力学的核心;牛顿定律;电学方面也从微观的角度引入了一些规律;热学讲过了气体的主要变化规律,最终总结到克拉伯龙方程上……物理是如此,化学也是如此;理科是如此,文科也是如此。高中的功课,确比初中难了许多。以至于有一位高考状元曾颇有触地谈到:如果说,在初中花6至7分力气就可以了,那么到了高中,就非得花上8至10分力气不可。这多花的几分力气,有些正是要花在预习上。或许我们还可以用数据来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学陈雯青等同学,就预习与听课效率的关系,对本校高一100多名同学(50名男生、50名女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预习后听课效率高不预习听课效率高是否听课对听课效率无影响人数72(72%)2(2%)26(26%)上表所反应出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认为课前预习后听课效率较高的有72人,而没有预习过的听课效率较高的仅仅有2人,二者有着很大的差距,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课前预习过了,就会对上课的内容有所了解,上课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好就比较强,知识接受得也快,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反之,听课效率就低。所以,课前预习与否对听课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2 “大预习”、“中预习”与“小预习”从预习的知识范围与预习所花的时间看,预习似乎可以分成大、中、小三类,姑且称之为“大预习”、“中预习”、与“小预习”。“大预习”,就是在新学期开始之前,通读整部教科书,粗略地了解新学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般比较刊登历史、地理等难度相对不大的功课,一般是在寒、暑假内进行。北京市八中的汤顾玲同学,对于历史、地理这种阅读难度不大,前后关联又较深的功课,彩的闵是所谓“大预习”方法。她把这一学习方法称为“教材整体预习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其一,前通读全本历史书或地理书;其二,通读时,先记下这一册教材的客观数据,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三册为例,预习时不妨记下以下数据:出版年:1998年页数:176页字数:1938千字课数:27课+阅读课文5课=32课图片:XX张图表:XX幅(详目列后,此略)习题:XX道其三,写“提要”,介绍该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如仍以上述《中国历史》第三册为例,其提要如下:《中国历史》第三册,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此册上承第二册,分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续)”、“中国近代史部分”和“阅读课文”三大部分。中国古代史部分(续)下列第1至4课共4课内容,主要讲清前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部分下列第5课至第27课共计23课,从鸦片战争一直讲到北伐战争。阅读课文部分选载了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李在钊有关的内容。最后附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1644至1927)”。其四,自编“补充目录”。因教材的“目录”,仅列出每课的名称,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目录,预习时不妨将每课下的小标题抄下(或用电脑打出),编成一“补充目录”。如第21课,“清代的文化(三)――文学与艺术的发展”,补充目录编好后即为:第21课清代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清代的小说①《聊斋志异》蒲松龄《画皮》②《儒林外史》吴敬梓“谴责小说”③《红楼梦》曹雪琴清代的诗歌①龚自珍《已亥杂诗》②黄遵宪京剧的形成四大徽班程长庚清代的绘画“扬州八怪”“八大山人”高其佩62 郑板桥任伯年吴昌硕民间年画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学艺乐歌和近代体育其五,试着做一做课后的习题,并找一本有答案的教参书翻翻,大致打打分。并记录二来。如:第一课87分……第五课91分高住一定将正确的答案记在错题旁,并打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至于没做出来的题,更要打上记号,引起重视。其六,阅读相关文献,并摘记其中于课文有关的部分。汤顾玲同学说,最后两步,是在有时间,学有余力时做,没时间就算了。“中预习”即分章或专题预习,就是粗略读了一章,了解本章的大至内容,找出重点,难点。这一般适用于数理化等学科(因为这些功课难度大,彩“大预习的方法费时多,效果不一定好),一般在周末或其他自由学习时间进行。“中预习”恐怕是同学们利用的最多的一种预习方法了,同学位也创造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以全国高考内蒙古通辽市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的宁天奇同演说,他的具体做法,就是预习两遍。他写道:预习的时间掌握在30至40分钟之间,最好分两步。即预习两遍,看自己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问题是不是有不同的看法。再来听老师的讲解就会认识深化两次。时间间隔以天天不最好,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提前查阅资料,对将要讲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增加学习的信心,如果时间较少,也可以大概的学习,但绝对不能一无所知,冒冒失失地就去听课,那样效果不会好。这位同学的叙述有些地方尚需解释:第一,每天预习的时间掌握在30至40分钟,也即约一节课的时间。这一点,似不必拘泥,完全视预习的对象和自己的时间而定。预习的功课难,自己的时间宽,那么预习的时间也就不妨长一些;预习的功课易,自己的时间紧,那么预习的时间就不妨短一些。比如一位同学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时就说:“20分钟的预习,改变了我的学习被动的局面。”第二,预习两遍,间隔一天。比如,对化学卤素这一单元内容,周三用30分钟预习一遍,周五再用30分钟预习一遍,这样到了下周老师讲到这一单元内容时,就能够更深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更准确地把握难点、重点。第三,如果时间充裕,应多查课外资料,将预习引向深入;如果时间紧,也至少应大致翻翻,不应不经预习一无所知就去听课,那样学习效果不好。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江晓峰同学,则主张预习时就应把相关内容的基本框架(加概念、定义等)记住。他写道: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我也经常预习,为什么效果不大呢?”我想,这大概是方法问题。因为预习仅仅看一遍书是远远不够的,就我个人的体会看,还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62 如果这堂课偏重概念或定理,那么我们把书上的内容通读之后,首先应该回想一下,这一节中有几个概念,几条定理,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如果还 不清楚的话,就应该再仔细阅读,不能怕“浪费时间”。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了,再结合书中的例子,对每条定理、每一概念逐一进行剖析,加深理解。例如,初中物理关于力的概念这一节中讲到的起重机吊货物、铁锤打铁、磁铁吸引大头针等许多例子,就能使 你体会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打铁时,铁锤,对铁块有力的作用铁块对铁锤也有力的作用这一事例,可以使你体会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值得注意的是,定义都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写成的,抽去或者忽略其中任何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可能歪曲其本来面目或者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所以,预习时对这些定义应该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例如,“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其中,“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二是物体甲对物体乙有作用力,物体乙对物体甲必定有反作用力。如果抽去这句话,力的定义就会不完整;如果忽略了这句话,就会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力。如果这堂课是做实验,那么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用的器材。其次是要了解实验步骤,一边看书,一边在脑子里进行“实验”,尽力想象每一步骤中会出现什么,这些现象中以用哪些定理、定律来解释。第三,对于书上指出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也要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反之又会如何?这样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也可以加深对实验的印象。例如,在“用阿基米德定律测比重”的实验中,书上要求称金属块在水中的重量时,要把金属块全部浸入水中。而我们在实验时往往忘记这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金属块不全部浸入水中就无法用阿基米德定律来计算其体积,那么就不至于出现这一差错了。中样,在“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如果事先没有想到砝码用手拿后会生锈,就很可能忘记用镊子去取砝码。最后,可以根据书上实验中的原理,广泛地思考一些问题。例如,用阿基米德定律能测出物体的比重,是否还可以测出液体的比重呢?多思考一些问题有助于开阔思路,把知识学活。经过这样的预习,不仅能对实验过程了如指掌,而且,即使实验中出现一些小故障,也是不难解决的。有些同学往往埋怨自己脑子太“笨”。确实,要让脑子在短暑期内由“笨”变为“聪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如果我们真正做到认真预习,并持之以恒,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得聪明起来,听课效率会迅速提高。总之,江小峰同学的意思是说,预习的任务实际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标明不懂的地方,二是记住基本的框架。不少同学只完成了头一项任务而忘记了第二项任务预习的效果当然就不太好了。“小预习”,也叫分节预习,就是略读下一讲要讲的知识,分出已懂、不懂和似懂非懂的地方,这一般适用于政治、音乐、美术等功课,一般在上课前的晚自习或早自习内进行甚至也可以利用上课前10分钟进行快速预习。事实上,除了政治、美术、音乐等副科,或者说知识难度不是太难的功课,可以采用“小预习”的方式,利用零散时间解决外,目前同学们常上的“讲题课”也可利用这种方法比如说下一节课教师讲月工考卷子,对这种课,就大可不必花专门的时间去预习,只要在课前花上3至5分钟,大致浏览一下,在几道出错的题处划上重点符号,上课听一听,即可起到预习的作用。最后应该指出:这三种预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做了“大预习”,“中预习”和“小预习”就可以少用点时间:进行了“中预习”,“小预习”就可以少利用点时间,总之,三种预习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都能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五步预习法不管是“大预习”、“中预习”还是“小预习”,也不管是预习文科,还是预习预习理科,大致都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62 第一步:粗略地过目教科书中即将要讲授的部分对重点问题如中心思想、新概念等用红笔标出,对疑难问题用蓝笔标出,这是准备阶段。第二步:针对自己理解不透彻的或遗忘了的旧知识,查阅有关学习材料,如词典、工具书、参考书等,并用批注的方式写在书眉上,或记在笔记本的副页上,以便以后学习时不用再查找。第三步:排除了学习障碍后,回过头来再看书,如果再有不清楚的问题,可以记下来,或做出重点听课标记,等上课时听老师来讲解。第四步:合上书本,自己独立地把看过并初步理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这节课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还有哪几个问题不清楚等等。这样做可以加强理解与记忆,并起到检查效果的作用。第五步:如果时间允许,把预习引向深入。可以把参考书、习题集和教科书并用,从各种角度进行查阅,并尝试着做预习笔记和课文下面的习题,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操作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第二、第五步,“小预习”时可以略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注明“待查”,预习笔记和习题等,一般也来不及做(或无必要做)。其二,这里第四步很重要。不少同学预习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缺少“回想”。“合书冥想”这个环节。其三,高中功课渐难,即便是预习,甚至是预习两遍,有些难点也仍不好突破。为此,我们需要将预习引向深入多看些书,多查些资料,在相互比较中把原来模糊的认识到一步步明确起来。“货比三家”预习法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一个文科方面的例子。北京市第四中学的丁之同学,从小就喜欢文史,拿定主意报考北大历史系。为此他曾偷偷溜进北大蹭着听过课。听北大的老师讲,文史是讲究“底子”的,底子要好/要厚。于是在高一那年暑假时,丁同学借来一大堆在关《论语》的书,准备以此为“突破口”,先攻下“四书”再说。没想到,初战就不利,看过若干本书,似乎什么也没记住收效甚微。丁同学一时感到一筹莫展,对学文史的信心也有所动摇;自己适合学文史吗?在一天,丁同学在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限于958年出版)时,有一名话不太明白,便顺手翻阅钱穆先生的《论语新欠解》(巴蜀书社1985年出版),两书参看,一下子觉得明白了:《论语译注》页38:子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因为他所喜爱厌恶的标准是正确的)”丁之同学看了以后不太时白:为什么说“仁人”才能喜爱某人,厌恶某人?一般人不同样会喜爱、厌恶某人吗?括号里的话是杨先生加上去的,是否符合《论语》一书的本意?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仁人”?这一连串的问题,看了钱先生的书之后便明白了大半。钱先生说:62 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人心陷此弱点,故使恶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羡,为人奉。善人转受冷落疏远,隐藏埋没-—若人人能安仁利仁,使仁道明行于人群间,则善人尽得人好,而善道光昌,恶人尽得人恶,而恶行匿迹—此章陈义极亲切,又极宏远,又极深邃。丁之同学说,他看了钱穆先生的书,觉得在这一问题上,钱先生讲得比杨先生明白。心中很是佩服。后来,他又读了明代学者李贽的《四书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才知道钱先生的那段话,似乎又是从李贽那儿来的—通过这个事例,丁之同学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书时,要“货比三家”这一购物上的智慧,同样可以用到学习上,用在预习时。“货比三家”,是外行认识事物本质从而变成内行的一个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事实上,比较,是我们从小就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不是吗?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我们看书时,应该把甲书与乙书、与丙书———都有机地联系起来,才会看出问题才会收效更大。可不知为何,在学习的时候,很多同学似乎也忘记了这一点,看书时,甲是甲、乙是乙、丙是丙,联系不起来,收获自然会不大。丁之同学没有谈这一方法是否可以用来预习文科其他各门功课,是否适合用来学习理科?我们认为,“贷比三家”预习法,应该是带有一种普遍意义的预习方法。既可以用来学习文科,也可用来预习理科。不信,可以试试。买东西,贷比三家不吃亏;学东西,“贷比三家”好不会吃亏的。过程二:听课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在高中阶段(大约15到18岁)这一人生的黄金时代,大部分宝贵光阴,其实就是在课堂里渡过的。一年12个月,大约有9个多月是在上课,每个学期至少要上一个600多节课,一年至少要上台阶1000多节课,因此如果不把上课作为学习的中心环节,那可真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听课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据我们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听课,有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与稳定,极易分心走神,有的受自己的兴趣支配,45分钟的课听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有的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是被动地听,激不起思维的浪花;还有的不注重向45分钟要效益,认为只要下课后认真看书和复习,听不听课无所谓,因而出现上语文课看数学书,上数学课做物理作业等怪现象。听课的“四项基本原则”或许的同学会说,听课恐怕没什么办法可想,听就是了。其实不然,听课同样要讲求方法。下面,就介绍一下基层师生总结出的听课“四项基本原则”。原则一:抓住思路。听课究竟听什么,上海交通大学附中的唐庆林同学认为:听课的关键要抓住老师的思路。他写道:认真地进行了预习,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因为老师讲授的优越之点在于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容易混淆,因而提醒学生;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要特别强调,就讲得深透一些。所经我们应当认真听课,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具体地说,应如何去做呢?有一位同学写道:以前,我听课遇到不懂之处,总是急于马上弄懂。但是当我还在继续思索这个没弄懂的问题时,老师按教学进度继续讲往下讲。因此下面的内容我就没有听进去,只得下课后自己去啃,这样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62 后来,我改变做法,听课遇到疑难时,就在书上做个记号,继续听课。有时会在听课中茅塞顿开;如果仍未弄懂,就课后思考;课后钻研仍无法解决,再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直到弄懂为止。总之,上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不能只顾自己思考问题不听课,要避免顾此失彼的被动书局面。听课时,我对自己有两个要求,一是一堂课下来,不要满足于能听懂,要争取当堂巩固;二是上课时大脑,要像参加考试一样高度集中。过去我在文科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上课听听都懂,可课后做思考题又觉得抓不住要点。后来,我找了原因,发现自己上课听得不仔细,没有领会老师有些话的深刻含意。比如,听政治课,我听过就算,不去领会老师为什么要讲这些,要说明什么问题,怎样说明,以及这个问题的要点是什么。这样一堂课下来,当然抓不住要领了,为了使自己上课高度集中注意力,仔细听讲,我还养成了上课记笔记的习惯,我记笔记不抄黑板,而是记书本上没有的内容,记听课时遇到的疑问。我从实践中体会到,上课记笔记,除了可以做到心不外驰,即思想不开小差外,还可加深理解的记忆,还便于经常翻看,复习巩固。这位同学说了以下几个要点:其一,认真听讲,紧随老师的思路(何为重点?何为难点------);其二,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其三,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其四,听课时大脑要象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其五,记好笔记。笔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这位同学说的已是很全面了,据我们在教学中观察,不少同学处理听课与笔记时,往往顾此失彼。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全国高考宁夏回族自治区理工类第二名――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罗萌同学觉得,把听课变成“听记”不太合算,不如记一点简单笔记,专心听讲。她写道: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课。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知识获取总是通过听老师讲课实现的。听课首先要认真但更重要的是学会把握重点、记好笔记、及时领悟、掌握并发展老师的思路。作为数理化这一类的科目,老师讲课的内容无外乎是概念分析和例题这两部分。上课的重点也是这两块。听概念分析,主要是把握每一条概念实质性的东西,这是与文字记忆完全不同的,也是听人口授的优点之――容易获得感性的、实质的东西。概念、定理是应用的基础,所以对它们的掌握不能仅限于字面上的内容,而是要真正吃透,把它们变成自己可以接受并能运用自如的工具。这就要求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听老师讲解分析,并且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路要跟上老师的,边听边思考,才能认识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再有就是例题,这就牵扯到记笔记的问题。有的同学喜欢把教师解题的全过程一字不落地抄下来,这往往造成只顾抄写忽略了分析,只顾接受而忽略了思想方法的问题。老师的例题自然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的习惯是抄完题后,先听老师的思路,听老师是怎样认识题,分析题,又是怎样把题目与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听完这些,把握了总体的脉络,再记下答案,课后复习时,依照所记的分析,自己把题做出,再进行归纳总结,效果是挺好的。久而久之,这样积累下的思路方法就成了自己的,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这绝不是仅仅抄几道例题能所做到的。62 罗萌同学的做法是:听课时尤其听老师讲例题时,不要老师写一步,就忙着记一步,而应设法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道题怎么解?为什么要这样解―――最后的答案一定要记下来。课后复习时,再“反推”回去。这一做法的优缺点,都是很明显的。这一做法的优点是:每道题热气答案“反推”,一步步演算实际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如此做题,这道题应该是完全掌握了。一般说来,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例题,大多是比较典型的、比较优秀的题,把这些题下功夫弄懂了,当然是大有益处的。这一做法的缺点是;课上听一遍,课下做一遍,太费时间。原则二:前松后紧。所谓“前松后紧”,是说听课前几分钟不妨放松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堂纪律评比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说实话也难。为累,全国高考河北省理工类第三名、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峰同学认为,听课时不妨前松后紧。他写道:那些在预习时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老师讲到时不必全神贯注,让脑子放松一下,往后翻翻课本,或许会有新的收获。整整一堂让脑子紧绷着一根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受不了的。高峰同学说。有的同学上课时一开始还能集中精力,可上到半截就开始走神。而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往往比较简单,接下来才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可偏偏此时不少同学已经是心不在焉了。因此不妨反其道而行,刚上课时先放松一点,后半节课再紧张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到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有人对高一100名同学(50名男生,50名女生)就听课时间长短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一节课45分钟太长,45%的同学认为34到40分钟为宜,37%的同学认为20到30分钟最好,甚至有13%的同学主张一节课在20分钟左右。这样,注意力可持续时间与正常教学一节课45分钟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高峰同学是一位有心人,他注意到大部分同学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子后半节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恰恰相反,后半节才是重头戏。所以高峰同学提出了一个解决矛盾的办法,听课不妨前松后紧。原则三:因人而异。同学们听课时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对所有教师采取一样的听课方法。其实,听课方面也应该因人而异。台港有一位名叫林英芸的研究者,将高中教师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听课策略:类型一:教科书派。所谓教科书派,是指教师授课的内容基本以教科书为主讲起来滔滔不绝,但没什么新鲜内容,听课的同学往往批评此类教师“只懂得照本宣科,没什么自己的东西。”听课时很容易打瞌睡,效果不好。对这样的教师,应如何听课呢?北京市翠微中学一位名叫司伟的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这学期的历史老师特没劲,就知道照着课本讲,讲得大伙都快睡着了,听课效果特差,还越是讲究课堂纪律,你稍一走神,她就点你的名。真是要命。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来应对这位老师。首先,头天晚上认真预习,弄清这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基本框架;其次,以“教导主任”听课的心态来听课,一边听老师在照本宣科,一边在心中评判:“这个重点没讲到。”“这几句话,不过是把教科书上的话前后颠倒了一下。”“62 这个观点讲得不错。”这么一来,原来枯燥无味的听课过程变得有趣起来,而且还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唉,只当老师是台录音机,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播给我们听一遍吧。上课时老师看我听得如痴如醉,点头哈腰的,不由精神抖擞,越讲越起劲,岂不知我心中正在评判她呢。哈哈!第三,听这种2种的课,笔记基本不用做,课本上都有嘛。不过,倒可以随老师的“播音”,计划重点什么的。另外,老师再怎么也是老师,尽管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课本上的东西,但时不时也露出点自己的心得,比如这一部分某年高考考过,比如某个人物近年有不同的评价,等等。这些地方当然不妨记下来。我一般就记在书上,不另设笔记本了。类型二:老师用书派。所谓“教师用书派”就是教师基本依据一本或几本教师参考书来备课授课。其实比教科书派高明不了多少。不过,因为此派老师讲课时多有课本上没有的例题、事例,同学们大多埋头记笔记,课堂秩序要好一些,听课效果也要好一些。听这种老师的梨,有一个窍门,就是设法弄清教师秘而不宣的“教师用书”是哪出版的。这可以借借去老师教研室的机会,多多观察;也可由别的科的教师处迂回打探,因为此类教师用书,往往一发就是一套,各科老师都有。如果真的找到了教师所依据的教师用书,你会发现听课变成了一件无比轻松的事情,顺为你基本没有记笔记的负担,教师用书上全有,且往往还更详细。何况,你一边听课,一边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满足类型三:脱轨派。所谓“脱轨派”,实际上又可分两类,一类是追求效果,信口开河,上课时也许会一连说几个笑话,逗得大伙笑声不断,但下课后一看笔记,什么也没有,等于是听了一节课的相声;还有一类,是故作高深,教科书上怎么讲,他就偏不怎么讲,举的例题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地方找来的,反正是不讲课本上的例题。完全与课本脱离开了。听这样的课,往往也不易学到东西。听这样类型老师的,对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倒是一个锻炼机会。北京市阜成路中学金静同学写道:我们学校里的英语老师,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没两年的大学毕业生,他讲课时,总是一上来就说几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后东拉西扯,正经的东西还没说几句呢,下课铃就响了。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女生)挺喜欢上他的课。我却不喜欢,因为我觉得学不到东西。怎么办呢?转学吗?换班吗?这都不现实。后来我想了一个往回“拽”、往回“拉”的听课办法。这个办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时将该课的知识点列成表,听课时从教师的话语中找,找到一个划掉一个,用这种方法往课本回归。为了便于理解,就以《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课为例,说明我是如何列表的:Aprivateconversation词汇部分①enjoy②pay③bear语法部分①简单陈述句②noneofyourbusiness62 ③Igotveryangry——————听课时,我一边听一边看我列的知识点表,讲到了,就划掉一项;没讲到,下课后去问老师,或者自己再认真地看。这么一来,总算是沙里淘金针能学到一点东西了,一节课不至于稀里糊涂地混过去。这位同学的听课方法,是针对“脱轨型”中的第一种,即“信口开河”型而做的,对第二种即“故作深沉”型,也可参考。当然,这种课往往要听上一段,才会发觉学不到东西。比较起来,要更隐秘一些。类型四:念佛型。此类老师不是照着教科书、教师用书讲,也没有“脱轨”的毛病,可就是表达能力差点。听课就跟听老和尚念经一般,能把人听睡着了。北京市月坛中学的樊芒同学,有个针对念佛型老师的好办法:记思路笔记。这位同学这样写道:我们化学老师人挺好,好有学问,可就是表达能力太差。听他讲课笔直就跟听老和尚念经一般。有时候望着他老人家那张胖乎乎的脸,都有一种给他被上木棉袈裟的冲动。后来我想了个法子:记思路笔记,别说,这帖“药”还真对路。所谓记思路笔记,就是努力地去听老师的思路,在记思路的大框架这一前提下,再记知识点。如以化学课中碳、硅这一单元为例,记下老师一节复习课的笔记如下:*碳族元素很重要,老师说高考时约占分值的10%;*主要题型有:选择、真空、推断、实验等;*出题者的出题思路一般有四:其一,考概念。例一:(略)例二:(略)其二,将碳及其化合物作为出题考点。例一:(略)例二:(略)其三,将硅及其化合物作为出题考点。例一:(略)例二:(略)其四,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出题考点,对此要特别注意。例一:(略)例二:(略)——————请看,如此来记老师的思路,会发现这位老师是有些“道道”的,要认真听讲,也是能学到东西的,如果是睡着了,岂不可惜?类型五:射手型。所谓“射手型”老师,就是上课时特别爱提问,跟个身手似的,不知他下一发子弹射向谁。有些性格内向的同学特怕上这种课,对付此类老师,一个要锻炼自己,不要怕当众讲话,讲错了也不要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笔记的方式也要改一改。北京市圆明园中学的李欣同学,就遇到了这么一位“射手型”老师。这位同学写道:62 我们数学老师上课时特爱提问,一节课下来,怎么也得有十几个同学被提问,真不知这节课是他讲还是学生讲了。开始时我上他的课不太适应,觉得又紧张又学不到东西。后来慢慢摸索出一套听课方法他不是爱提问吗?干脆就以“问题--------回答”为线索来记笔记,下面就以我们数学老师讲一节有关集合问题的复习课为例来说说我是怎么记笔记的:问题一:什么是集合?大个答:见课本**页。略。问题二:集合高考考吗?王丽答;每年必考,但分值不多。问题三:都有什么题型?班长答了四种:①基本型,主要考基本概念、基本运算。②综合型,通常将集合与不等式、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相结合。③计数型,指与集合为背景,求子集的个数、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等。④运用型,设题的情景与集合无关,但实际要用集合的知识来解。老师表扬了班长,并补充了一种:⑤开放型,答案是多样的,多层次的。近年高考出此类题多。如200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问题四:解集合题的方法有哪些?站胖答:定义法、列举法、性质法、韦恩呼法、语言转换法等。老师又补充了数学公式法、图表法、组合数公式法等。例题一:(略)例题二:(略)例题三:(略)-—-—-—作业:(略)请看,这么来记笔记,是不是比较适合这种射手型的老师?类型六:幼儿教师型。还有一类教师,给高中生讲课,却如同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课一样,特啰嗦,还老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弄得人特烦。听这种老师的话,要注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烦恼。如果实在听不下去,也可以发问止住老师的啰嗦。比如:“老师,您刚才讲的意思是不是说————”“老师,有一点我没听明白。”其实,此类老师是很希望与学生交流的。学生发问,一般会受到热情的解答。换句话说,听此类老师的课,学生要通过发问,推着老师快点走,别啰嗦了。原则四:以我为主。听课不过是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所以善于听课者一定要以我为主,知道分辨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什么是无用信息。请注意:所谓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固然有一个客观标准,但也有一个个人的主观标准教师讲一些事情,对学习好的同学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有用信息,可对学习差的同学来说,或许就是有用信息,这都没有一定之规。以“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郝睿禧同学就是一位善于把握“以我为主”62 原则听课的同学。她说,当老师在讲课本或资料上的例题时,不妨时听时不听。那么,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不听,这就有讲究了。中学生学理化时,教师肯定要讲课本或相关资料上的例题。她当时的做法是,听课时先老师一步,开始自己做例题(比如说提前一道题)。一边做一边听老师讲课。如果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不同,就停下来听一听,并可以将老师的方法与记要课本或资料的相关处。她说,这样“时听时不听” ,使得上课时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不至于如其他同学一样,听着听着就烦了。由上面这位同学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以我为主是一种高效但实际做起来有些难度的听课方法因为你必须做到:其一,能迅速判断什么是新的、有用的信息,什么是旧的、无用的信息;其二,始终保持紧张、兴奋的状态,因为你一方面在自己做题(且要保持一定速度),一方面要听老师讲课。怎样听讲题课。现在的老师都爱讲题,有时一讲一节课,如何才能在这种“讲题课”上学得东西呢?福建省龙岩一中化学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王永新老师专门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若老师讲评的习题你都懂,且老师只是讲解过程。这时你可以不听老师讲解,去做自己的事,学习自己想学的内容,只要不影响教师上课,不影响同学上课就行。若你觉得老师上课时自己不听老师讲也学不进去其他的内容,那你还不如听教师讲,从中总能吸收点什么。王老师说,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课堂上教师讲评习题时最好听教师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边听边思考,效果会更好,如果自己做自己的,课堂上的氛围将干扰你的思路,你将无法集中精力看你的内容,你还要排除其他声音对你的影响,提防老师说你,甚至批评你。如此一来,你既没有听到老师所讲的内容,自己学习的效果往往也很差,这样自然是不合算的。在习题讲评主权上,可以在以下方面去学到东西。第一,整理思想。把老师讲的思路或你自己在听老师讲解过程中想到的思路归纳、整理出来,简要地写在笔记本上。第二,回忆知识。老师在讲评时提到的知识内容,看看自己能否及时想出来。若不能,课外就及时复习巩固。听课时,思路要跟着教师走,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才能及时回忆知识。第三,拓展思路。老师讲评时,自己要先想一想该题如何做,然后,看老师的解法的自己的解法是否相同。即想一想自己是否跟老师想到一块了。如果相同,则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解题,或是否还可联想其他的知识;若是不同,想一想自己的想法是否站得住脚。第四,听老师讲分析过程。听一听老师是怎样分析、怎样解的,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有时想不到,想一想老师分析时所依据的知识和原理。第五,看并想老师板书的解题过程。看老师是怎样写解题过程的,想一想自己是否也能这样写,想一想老师写的解题过程是不是有漏洞。第六,分析习题错答的原因。自己做题时答错的题目,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是怎样讲解的,自己的解答错在哪里,并及时加以更正。王老师最后说,在习题讲评课上要防止自以为是的现象,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讲评课没什么好听的,认为自己反正会做了,听不听一个样,这样想就错了。其实,老师在讲评课上一般都不会为了讲评而讲评,而是通过讲评,一方面讲清该题的解法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老师在讲评问题的过程中,还会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联想。只要有心,通过认真听老师解62 评课,从中是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方法。讲题课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老师经过认真准备的,讲的以是比较重要的考卷或比较系统的题;再一类,坦率地讲,老师恐怕没好好准备讲题不过时为了拖时间,拿课时费要想从中学学到东西,就需要同学们有一点鉴别能力了。好的讲题课,一定要如王老师讲的那样,认真动听;一般的讲题课,不听也罢。过程三:  复习也说“学而时习之”《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意思是说,学习然后找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可见时日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古人即已认识到:学与习是两回事。学与习是不同的,学,是指学习新知识:习,是指温习旧知识。为什么学了,还要复习呢?这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知识是会遗忘的。不温习,学到的知识应付忘掉;二是技能是要使用的。不实习,学到的技能也会生疏。只有不断地、时不时地去“习”,才会真正学到手。学与习又有统一的一面。并不是说,学就只涉及新知识,复习就只涉及旧知识。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旧知识,才会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毛泽东在谈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时,用了“由此及彼”四个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由已懂得的这个“此”引出尚未了解的那个“彼”。习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对知识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毛泽东在谈到人们认识事物有规律时,还用了“由表及里”四个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是由对事物的表层认识逐步到深层认识。习的过程,也应是所学的知识步步深化、直至核心的过程。正是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我们在中学时,一方面,要学:另一方面,也要习。有一位高考状元甚至认为成绩一分高下的环节,往往就在复习质量的好坏。他个人是将课余时间的十分之七,都投入了复习。“小复习”、“中复习”和“大复习”复习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课后复习、当日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前两种,不论是从时间还是从内容,都不过是一种“小复习”,单元复习,可称之为一种“中复习”,而期中、期末乃至高考前的总复习,则应属名符其实的“大复习”。先说“小复习”。课后复习,即每上完一节课后立即进行的复习。这种复习,有“趁热打铁”的效果。费时不多,但效果不差。北京市育英中学徐建同学,谈了他是如何进行课后复习的:化学人称“理科中的文科”,要记的知识点又多又散,我原来是每天放学后拿出时间,复习化学,后来我发现这段时间表连作业都做不完,还谈何复习?放在双休日进行单元复习呢?也不行。因与上课时已间隔了好几天,竹篮打水一般脑子里都剩不下什么东西了。我把我的苦恼和父亲说了,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具体伯化学知识我不懂,不过这种记得东西多的学科,一定要多复习。你要是觉得目前的复习方法不可行,不妨换一种。试试“趁热打铁”和“化整为零”的方法。看效果怎么样?听了父亲的话,我决定改变复习方式。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每堂化学课后,立即复习。比如硫和硫酸这一块,老师一般讲两次。那么在第一次课后,我会在课后立即念念有词地背记“硫的性质”、“硫的化合物”等,第二次课后,我会在课后立即背记“硫酸、硫酸盐”、“硫酸工业”、“环境污染与防治”等。别看每次梨后就记那么5分钟,可效果要赶上以前的25分钟。我不由在心里佩服:“姜还是老的辣。”62 当日复习,即每天学习完后,对当日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温习。关于当日复习有两大派,一派在“想”取胜,一派以“写”取胜。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张向向同学,是以“想”取胜。她写道:我是住校生,每天学校到10点准时熄灯。可如今功课这么多,晚自习做作业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复习?后来我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躺在床上想着复习,即一节课一节课地想知识要点。比如,某一天我是这样想的:第一节课,数学,讲了对数函数和分段函数。对数函数是指——————分段函数是————————第二节梨,语文,讲了几种新体裁的作文。第一种是————第二种是————第三种是——————第三节课,体育。第四节课,英语,今天讲的是第二单元第一课,试着背一下课文————下午,第一节课,历史,讲法国大革命。主要讲了背景,过程,意义三大块。有几个年代,几个人物要记————第二节课,自习,今天考了一张化学卷子。100分卷子得了92分。失去的8分,一是化学式写错了几个,二是计算错了一处。第三节课,自己做作业,有两道题不懂,记得去问老师。————————就是这样,我将每天的功课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大约也就花30分钟左右。似乎比在家复习的效率还高。每天想完,我都如释重负,带着满足和微笑进入了睡乡。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刘依贞同学,则是以“写”取胜。她每天都写日记,日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复习当天的功课。下面是她某一天的日记。l月*日,今天周一,上午两节数学,讲的是圆锥。圆锥是旋转体的主要代表之一,概念在课本上*页。高考时分值不算多,但很容易出错。接下来是一节物理课,讲电学。一些很琐细的电流图,弄得我头昏脑胀。学校将数理安排在一起,一讲就是3节,真让人头痛。第四节是体育,因下雨没法上,大伙就在教室做作业,然后没到吃饭时间就三三两两奔饭厅去了。下午语文,讲古文。有几个生字我怎么也记不住。特抄下来:①詈( )骂。②夔(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夔夔,敬畏的样子。又用作地名。③畿( )国都四周地地区。英语课,要求背课文。我先试着默写了一遍;(略)晚上,做作业,预习明天的功课,还看了一会爸爸买回的盘:《迷失东京》。这是部得了奥斯卡编剧奖的片子,女主演也很有名。显然,“想”的复习复习与“写”的复习方法各有利弊。想和方法费时少,且可在熄灯后进行,比较适合住校生。写的方法费时多,但因用笔记,记忆效果要好一些,比较适合走读生。再说“中复习”。62 单元复习,是指在学完某一单元后进行的复习,请注意这里的单元不一定就是课本上的单元。可以比课本上的单元略小,也可以比课本上的单元略大,完全依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来定。如果觉得课本上的单元太大,复习起来负担太重,完全可以将课本上的单元拆成两个。如几何中的“圆”是一个单元,如果党课费劲,不妨将这一单元划分为“圆”(上)与“圆”(下)来进行复习。反之,如果感觉书上的某个单元内容不多,那也不妨与下一个单元合并到一起,进行复习。单元复习在具体操作时,也有两大派做法:一派是紧随老师走,我们称之为“吃大灶”的方法;一派是跟着老师走,同时自己找些资料看。我们称之为“吃大灶+吃小灶”的方法第一派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是老师布置什么作业,认真完成就是了。第二派具体是如何做的呢?我们先看一看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的周亦雄同学是如何做的。他说,谁都知道复习要多做题,做好题,然而到了书店,面对一大片花花绿绿的数学习题集,真是叫人无所适从。犹豫了半天,最后索性一咬牙,买了老师让买的一本习题集后,又将看起来不错的另一本习题集也买了回去。两本习题集买回家,怎么用呢?一般人看来,无非是两种选择:其一,先做习题集A,后做习题集B;其二,先做习题集B,后做习题集A。可周亦雄同学却想到还有第三种选择习题集A,习题集B同时做!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在复习某一单元时,先做习题集A的某一部分,然后再做习题集B的同一部分;第二步,将习题集A没有而习题集B却有的好题记下来,利用抄录、复印等多种手段,将其移至习题集A的相关地方。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以习题集B为主,将习题A上的好题移过来。第三步,依第一步、第二步的方法依次做完两本习题集的各部分。不难看出,周亦雄同学的这一复习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积累资料、建立“题库”的过程。以一本习题集为主,将另一本习题集上的好题、好的说法移过来,这不正是去粗存精,积累资料的做法吗?依此方法再去做习题C、习题D―――不断地将其他习题集上的好题收集起来并移至习题A的相应位置,这不就是自建“题库”的做法吗?这么坚持下去,博览群书,一定会建立起自己的、有很高质量的“数据库”。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库”,对于提高复习质量实在是大有益处。最后说说“大复习”。大复习,批跨越数个单元乃至数本教材的复习。一般指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的高考前的复习。从目前大多数学校实施情况看,都是停课复习。即在考前停课数天、数周、乃至数月,全力以赴复习迎考。从不少一线教师的经验看,复习得法的同学,在原有成绩基础上提高30至50分是普遍的。九位状元谈“三轮复习”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对高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同学们按照学校安排复习便是,不必多话。高考前的大复习,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和考生的命运,倒是有必要多说几句。我们按照考前复习的时间顺序,先说说“三轮复习”。目前全国各地在高三备战高考时,普遍采用所谓“三轮复习”,那第在三轮复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请看几位“状元”的心得。状元心得之一:以山东省理科状元身分考入北京大学的杨鲁闽同学认为,在第一轮复习时,要抓住“拟补弱科”“认真扎实”和“注重错题”这几点做文章。“拟补弱科”62 方面由于第一轮复习老师多是照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因此时间相对比较富裕。这恰是补短的最佳机会。杨鲁闵同学说,他语文、英语一开始较差,所以平时有意识在时间分配上有所侧重。比如早饭前一段时间记忆力强,可以用来多记一些词汇、语言点或背诵一些精美的文章,以增强语感还有其他零星时间我也多用在这方面。另外遇到不解之惑,则及时与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不留下知识上的死角。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随着一轮复习尾声的接近,终于迎头赶上了其他同学,实现了五科全面发展的目标。真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认真扎实”方面由于二轮复习题量多,自己剩余时间很少,因而在一开始学习中一定要认真扎实地牢记每一个知识点,而不是似是而非。近年高考题型已为大家熟知,所以为了增加试卷容量,可能费尽心机从“细”上下功夫,考一些课本上位置不显眼而大纲又有要求或同学们容易搞混的知识。如果做不到稳、准两字要求,很难确保准确率,而高考往往每分必争,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忆深度上下苦功夫,无论哪种方式,只要能达到此目的便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好必备的知识,这便叫有备无患。“注重错题”方面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的题目,有对有错是情理中事,关键在于以后的工作如何,如果做过便扔到脑后,根本不注意做错的题目,寻实际效果与没做一样。平时错了无所谓,关键是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此设立了“错题病倒”,把典型的自己又常犯错误的题目记下来,然后分析出原因,用醒目的颜色记下来。这样常回头看一下,久面久之,以前的毛病会慢慢改掉,以后再遇到同类的题目时,也应付自如了。把功夫下在平时的学习上,这才是应试的上上策,投机取巧是不行的。再说第二轮复习,接下来的二轮复习多以章、节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为主要对象,老师也注重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一阶段杨鲁闵同学主要抓了3件事:一是做到紧跟老师的进度;二是自己亲自归纳整理知识网;三是多看一些种用价值较高的辅导书籍。首先上课时老师讲的可能与一轮有些重复,不要不屑一顾,因为这两次出现的意义不同,第二次是为了把知识点与另外的知识串接起来,所以价值更高,因而上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其次,做好知识网络体系图,边防战士听边想,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后时间,趁知识还较完事地保留在大脑中,自己拿出笔纸,靠记忆和合理的分析画出自己心中的知识体系图,这一为既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又于合情合理之中理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侨完习题之后 还会有空闲的时间,这是你备考很很的一部分,不要奢侈地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掉,而应翻看一下各类有价值的辅导书扩大自己的视   。即便参考书鱼龙混杂,但是其中或许有一点或几点你以前未见过的东西,而这些新东西或许正是高考的热点。即便高考根本用不着,你也可以学习一下别人解题的思路与方式,取长补短。总之,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要会安排自己的计划,这应是一名优秀学生具备的最起码的要求。除了这三点之外所鲁闵同学还想提醒大家一句:不要被题海迷失了方向。题海无边,没必要全部都做。做题并非“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而要有个“度”,要做到恰到好处。因为除了题目之外,你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上面的事情做好之后,高三也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实战模拟训练阶段,也有的学校称之为第三轮复习阶段,这时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优质有价值的题目,如北京市和黄冈地区的模拟题,以便正确把握住信息动向。到了临考前,最好找几张简单的试题做一做,增强一下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自我调节法。千万记住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难题上,因为高考中也多是常见类型的题目。状元心得之二:从江苏省姜堰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刘宇同学,也谈了他对三轮复习的看法。他说:“对一般学生来说,第一阶段是一次绝好的弥补机会,将往日没有学好的知识点重新再学一次,保证全部搞清楚。就数、理、化而言,要复习所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就语文而言,要将所有的课文和语文知识等内容再看一遍,该背的背一遍,英语则把所有的语言点、语法复习一遍。第一阶段复习的时间可持续3到5个月。”62 第二阶段重在提高、掌握、熟悉必要的方法,尤其要将平时做过的单元试卷都重做一遍。对语文而言,仍需要认真地背诵,想不通的问题仔细体会把自己的思路高速到与出题者一致。对数、理、化而言,要注意综合题,特别要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想想是怎么做到的。对英语而言,将平时试卷上的语言语法题重新看一遍将错过的字型填空题和阅读题理解题再体会一遍,但速度要快,别用太多的时间。第三阶段旨在巩固,认真做些较正规的题,寻找正确的思路的规范的思维方法同时把自己觉得不足的地方,再做认真地思考,并且不断地做练习,保持大脑处于一种活跃状态,直至高考。当然,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对于想取得较高成绩的学生,会有更高要求。首先在复习期间不断地练习,多做一些数、理、化方面的难题、新题,每天看一遍语文阅读题,并且花一定时间看大量的英语短文。学习不进则退,只有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才可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其次,自己多思考,注意综合发挥自己思维研究的能力,对于较困难的,比如物理上的一些难题,可在笔记上进行彻底地计算、分析,甚至可以找出一些别人未注意的结论。考试时自然头脑清楚,万无一失。刘宇同学说,他记得他就曾对“串并取电路中的电阻的时间影响”用了长达几页的分析,后来即使是上课,他也能指出老师讲述中的错误,对考试中的这类题目自然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以上几点做到了,恐怕高考也在即了,这时作为一名考生,你的水平、能力等等都已确定,更别指望“超水平发挥”,因此只需按平时考试的方法认真对待即可,切不可得失心太重而影响成绩。状元心得之三: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入清华大学的罗萌同学则认为,这3个阶段可以说是从概念到习题,再从习题回到概念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她说:“第一阶段,从概念知识要点出发,尽力全面、准确地恢复对概念理论的记忆的理解。这个阶段要细而全,平时遗漏的知识点也要顾及,同时适当地把知识条理化。”第二阶段,重点放在习题上,在习题中巩固和加深理解,同时积累一定的方法培养清晰的思路,适当地锻炼解题速度。第三阶段,要静下心来,整理知识体系―――又回到概念层,看看自己的认识加深了多少。此时不要学杂费太多的时间在细节问题上,而应是客观地回顾与归纳。总之,要让自己的头脑条理化,不能是杂乱无章的。每天还要做适量的习题,主要是为了保持一种熟练与敏捷的状态进入高考。状元心得之四:从江西省考入清华大学的李坚同学,也谈了自己在“三轮复习”中的做法。他说:“高三年级的复习可谓十分重要复习得当,可以弥补高一、高二学习的漏洞,巩固自己的知识;复习不当则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他的复习方法从复习阶段看,与大家没什么不同,也分为3段。第一阶段即是第一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往往是依据章节将学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此时要注意3条。第一:上课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以“我都懂了”为借口开小差。因为这期间老师的内、容、方法、技巧都是重点、难点之后经常考察的方面而且这些内容往往都是老师教学经验之精华,如果上课分心,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第二:注意基础上勤翻书、多查资料。接受、巩固了老师的重点之后,把其他方面的知识点、方法、技巧扫一遍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对付覆盖面广的高考试题。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第三:初步在头脑中确立“解题效率”的概念。高考虽说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但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是: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当数量的试题,于是从这时起对自己解题应有新的要求,不像以前那样慢条斯理、一题多解;而要对每62 一题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进去,以最快的速度演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同时要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在阶段性的小测验中更是如此,在保证得分的前提下,注重试卷的完成时间,在余时间里检查结果的正确性、研究一题能否多解。这三条是第一阶段所应做到的。按照这个复习方法,第一轮漫长的复习并不觉得无聊、烦、累,而是觉得每天都做了很多新的工作,很有成就感,这对当时心理调整也颇益处。李坚同学说,他记得当时他的状态特别好,私吞都有渴望成功的精神动力,而每天晚上都能抱着成就感安然入睡。这与班上一些同学早上起床打哈欠,上午昏昏、下午睡睡,晚上又不箴言知该干什么好的送信形成鲜明对比。第一轮的复习貌似将旧知识重学一遍,其实它是第二轮复习,直至高考的根本基础。因而在这个阶段,千万不能以“我都会”离高考还远着呢?等等借口偷懒;相反,还应该常常以“我在什么知识点没有顾及到?”“今天的收获是什么?”等问题来自我督促。第二阶段即是第二轮复习。这时往往是进行综合性训练。在这个阶段要做到以我为主,全面针对高考。在了第一轮复习的基础,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训练“解题效率”,同时将综合试题中出现的、并不十分熟悉的知识重新温习,即“查缺补漏”。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付每一张试卷。关于这一点,李坚同学是深有体会的,高三这期间的试卷特别多,不少同学觉得特别严重烦,做考卷时似乎总是硬着头皮往下做,因此精力常不集中,效果也不好。李坚同学对付如此多的试卷的态度是:把每一张试卷当作“完成高考试卷能力”的检测。试卷一发下来即以最高效率解题,若提前完成10分钟全部完成,他在拥有一种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有一种自责:如果这是高考,十分钟的检查时间是不够多的,何况还要高考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呢。通过这种方法每一套有之;成功的喜悦可增强自信,以“我能行”的心态从容地迎接下一张试卷自我检讨则更激发斗志,渴望用下一张试卷来证明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当然,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有不同层次的自我要求,应该订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实际的目标,比如考试通常得八,九十分(150分满分)便可订一个100分的目标,当这个目标达到并巩固后,就可以逐渐拔高目标。这样就不会觉得试卷讨厌,反而可以通过它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第三阶段就是从第二轮复习结束至高考前,大概有近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主要是做些整理性的工作,让大脑休息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时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水平,避免一些无谓的胡思乱想;不宜做大量的习题,只需温习一下平时易错、易忘的内容,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疲劳。状元心得之五:从新疆考入清华大学的乐祖晖同学,在谈到“三轮复习”时也强调第一轮复习是基础。他说:“和线轮复习是过课本,这时既是对自己知识的查漏补缺,又是对自己基础知识的巩固。如果忽略了这一轮的复习,将会给以后的复习带来很多的麻烦。在课堂上,我认真听讲,老师讲的一点一滴都不错过。同时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当然要赶在老师的前面,这时候一定要抓住主动权,不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时,记忆应摆在第一位,包括公式、原理、方程式、过程、年代、人物、常识、单词、语法、句型等等,的确工作量很大,但一定要坚持下来。”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熟悉各类题型,对于那些熟悉的题型,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对于那些不熟悉甚至是没见过的题型,也不要紧张,记住这些都是由基础题型演变而来的,对于这些可以进行分解、剖析,变为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时记忆不再是第一位的了,培养做题的准确性的正确性成为训练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做题的速度也很重要。有些同学就是因为速度跟不上,眼睁睁地看着会做的题没时间去做而遗恨考场。第三轮复习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应试能力,除了熟悉考场的外,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待62 解决的问题。每年高考结束的时候,都会听到因心理素质不好而造成的悲剧,这的确很可惜,也很值得沉思千万不要因一两次的成绩不理想而背上心理包袱,要理智地对待这一问题,分析考试不理想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这才是明智的选择。状元心得之六:拐杖送清华的魏少岩同学,也十分详尽地全面讨论了“三轮复习”时应注意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数、理、化的复习。他说:“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高三复习都是从书本复习开始的,我们不妨称之为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有些同学认为复习课本没有必要,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本是所有基础知识的发源地,只有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掌握才谈得上拔高复习。在以往的高考中,曾经出现过课本上的例题原题,比如,‘对射影定理的逆定理的叙述和证明’、‘证明异面直线上点的距离公式’等,有些题目也是由书本例题改编的。虽然它们的难度不是很大,但许多同学由于对基础知识不熟悉(比如搞不清哪个是射影定理的逆定理)而白白丢了分。”对这一阶段复习的建议是:如果老师对课本复习比较粗略(比如只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串一遍),你自己要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一课补上。首先要重新认识、理解、记忆第一个《考试说明》上所要求的公式和定理,第二要留心每个定理公式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    适用条件是“  ”。第三,认真看书上的例题。要注意,课本复习虽然重要但不宜把时间拉得过长,一般以2到3周为宜。对书上的课后习题,最好不要花时间专门去做。第二阶段。几乎所有的学校复习的第二阶段都是以课上老师讲方法,讲题为线索的。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因为老师所讲的东西包含了各类问题的常规思想、误区,一些重要专题,一些很适用的巧法妙解,所以课上必须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对于课下老师留的练习要认真完成。只有认真做老师留的练习,才能熟悉老师课上所讲的规律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一阶段就注意以下。其一,如果党课老师留的题目不够做,可以自己利用课下时间加做一些题目但千万不能搞题海战,必须明确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自己最好准备一两套复习资料(注意资料不宜过多),且保证资料一定要精,如果自己拿不准买什么样的好,可以征求老师的意见。应用资料时注意应该有选择性,一页接一页地做题一般不太好,最好的方法是:某一章节自己过去学得不好,老师给留的题目不足以达到练习的目的,这时做一做资料上的相关部分,而对其他学得不错的章节,认真做老师留的习题就足够了。其二,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必须注意对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准确完成每一道会做题目的能力。高考试卷分析中经常发现,考生做错的题目中一大部分是由于马虎大意造成的,所以必须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态度素质。不管是审题还是计算,必须认认真真,保证做一道对一道。和第二个能力是以较快速度完成题目的能力。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考试时间不是很充裕,因此在高考中能争取到时间至关重要。做题速度必须通过做题来培养,但同样应避免题海战术,魏少岩同学认为,培养迅速解题能力的关键是你有没有相提高自己解题速度的意识。也就是能否把做练习看成是考试,让自己“紧张”起来(注意这里“紧张”的真正含义),题目给的是什么条件,考得是哪方面知识,有什么常规方法这些思考过程都要在尽量少的时间内完成。开始动笔,要有意识地提高计算速度,但千万注意,提高准确率比提高速度更为重要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62 其三,复习方向要明确。复习中重点要提高的是以常规思想、常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掌握一些巧解、妙解或非常规重要思想(如图象法、代换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等)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刻意追求,近年高考题的选择题中,可以用特殊值法、猜想法、排除法解决的题目越来越少。况且,从历届高考题可以看出,可以用巧妙方法解决的问题用常规方法也并不困难,从命题者的命题角度看,他们考的是常规方法。总之,只有牢固掌握常规思想、常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外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不要刻意追求难题,对于一个学习尖子来说,花很多时间搞难题也不是一个好现象。其四,要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两个智力和勤奋程度差不多的人,方法好的可能会优秀很多。这里魏少岩同学特别提到“错题本”方法自己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平时做题中出现的错误都整理上去,写上千万错误的原因和启示。如果你平时做题出错较多,比如一张练习卷要错5、6处或更多,抄错题恐怕得不偿失,这时你可以在试卷上把错题做上标记,有的题目旁边写上评析,然后把试卷保存好,每过一段时间,就把“错题笔记”或标记错题的试卷翻着看一看,好处会很大。在看参考书时,也应注意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这样你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有所侧重了,不必再整个看一遍。其五,要不耻下问。只有平时对知识透彻理解了才能保证在做题时不在概念上出现偏差,所以有不明白的地方,必须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第三阶段。多数学校把高考前2个月划为复习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每隔一周便有一次模拟考试。考试间隔的几天中,老师在课上分析试卷,对试卷中暴露的问题做出复习指导。也就是通过模拟来练兵(感觉一下高考)和查漏补缺。对于每个同学来说犯的错误是不同的,老师强调的只是同学们犯的错误中较典型的那部分这就要求你自己对老师没分析过的错误加以分析,有必要可以翻开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笔记或习题,重新复习一下。这时应该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许多学校往往在这一阶段中只是做模拟、分析模拟,连平时作业都是各省市的模拟,很少要求学生抽出一些时间去看看基础知识(这是广义的基础知识,是指应该掌握的公式、定理,第二阶段中所复习的常规思想、常规方法),这就要求你自己应该意识到回头看一看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有许多同学由于在第三阶段中只是做题结果连最基本的公式和某些题目的常规解法都忘了。另外,这时候也应把以前做过的错题回头看一看。其二,注意这个培养自己对高考的适应性,即把每一次模拟看作高考,培养自己的答题策略,也就是在高考中怎样答题才能刘到自己的最高分,由于模拟题的信度、难度和高考都不太相似,所以建议翻一下往年的高考题。从高考题可以看出,试卷的难度梯度很明显。一般来说,对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选择题一般只有1至2道会感到稍稍有困难,大题(按6道计算),应该有3至4道是可以得绝大分分数的。因此如果你在高考的考场上,一道一道地往下做题目,不如把感到有些棘手2、3分钟还没有思路的跳过去(这些题目毕竟占少数,如果跳过了好几道,就不正常了),把有把握的大题做好,并且保证前面已经做过的选择填空、大题一定正确,然后来考虑那些原来跳过去的题目。这时即使你做错了或都做不出来也不会后悔,因为毕竟水平有限,会做的全做好了是最大的事情。当然对于这部分较难题目也不能完全放弃(空着不做),会多少做多少,实在不行也可列上几个相关公式,要知道高考中每一分都是宝贵的。状元心得之七:以山东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慈颜谊同学说,回过头来看,当年“三轮复习”也留有不少遗憾。她说:“刚上高三时,很迷茫,希望有个人能指引我,如何组织高三复习。因为初次接触‘三轮复习’我们并不清楚这种方法的明确概念,而且也没有对时间的紧迫形成足够的认识。尤其是第一轮复习,要在短时间内较详细地复习完全部知识点,效率自然是第一位的。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精力总是高度集中,况且即便全神贯注,也总会有记不住的时候,我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常常完不成课堂上的任务,稍有松懈,课后就补不上。结果,不少知识点就这样错过。到期了第二轮,我就立刻感到那些被我遗漏的基础知识,真的给我制造了不少麻烦。地基都必须打不牢靠,如何再去建构上面的房屋?现在看来,那时的症结就在于‘贪多’————62 想把书的每个字都记住,结果又像学新课一样,很精细地去背。其实,高三的复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回味’,把记忆深处的东西再挖掘出来,基础好的同学完全可以先想一遍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挑选记忆最薄弱的环节重点复习,较为熟练的简单的看一下即可,这样就较科学地解决了容量大、时间紧的问题。状元心得之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1级王强同学说:“第一轮复习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应该始终记住:万变不离其宗,教科书是根本。在这轮的复习中,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教科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因为教科书往往在简练的语句中蕴含着很深的意境,须充分发掘才可领会。老师所提到的每个知识点,务必及时搞透彻,不要将它变为‘后遗症’。测验中做错题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又发现了一个尚未掌握好的知识点。第一轮复习耗时很长,进度也较为缓慢,同学们一定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万万不可好高骛远,撇下基础知识不管而去追求一些所谓的技巧。这样做可能一时会取得好成绩,但终究是空中楼阁,迟早会坍塌的。”如果说,第一轮复习就如将水泥、沙石和水混合搅拌形成庞大结实的混凝土,那么第二轮复习便是在其中构筑钢筋铁骨,使之更加坚固、第一轮复习的胜利结束,可给第二轮复习带来更大的信心和力量;反之,则显得底气不足,顾此失彼,造成恶性循环,将很难在高考中取胜。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每科每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做到对所有的知识点的适用范围有个清晰的了解,大致明白哪些知识点常联系在一起。特别要分析考过的试卷,及时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总之,第二轮复习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融会贯通。构筑好钢筋混凝土之后,便开始了塑形装潢为主的第三轮复习。此时复习主要针对高考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例如这几年数学高考中应用题、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都必有一道大题,牢牢抓住这些题目势在必行。高考中的代数推理题无疑是一支影子部队,很少有人能拿下它。若功底不错更要平时多训练,以期攻克之。限时做几套前几年的高考试卷,找找感觉,想想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儿,再制定对策克服之。此时适当了解一些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在考试时节约时间和精力。在这段时间内,可研究(或听老师讲述)一下《考试说明》,熟悉高考试卷题型和结构。省、市或学校举行的诊断性考试一定要像对待高考似的重视,考完试后认真总结有哪些问题存在,同时也知道了自己在全省、市的位置。王强同学最后说,三轮复习环环相扣,时间自是十分紧迫,但劝同学们千万不要夜甚至通宵学习,这样做太伤身体且效果极差。每天要安排一些体育锻炼的时间。他那时每天都坚持下午锻炼,每个星期六还踢踢足球。状元心得之九:由湖南省永兴县一中考入清华大学的李春艳同学,谈到“三轮复习”时说:“高三复习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时期。主要是对各个知识点有个大概的认识,梳清脉络,理好头绪,为下一阶段的提高做准备。它是整个复习的基础,没有它,整个复习只能是海市蜃楼,‘镜中花,水中月’。此阶段大概从高三上期持续到高三下期开学。此阶段宜为‘立足教材,把握基点,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到了高三下学期开学,大概进入了第二阶段,此阶段为提高时期。主要是复习重点、难点,对一些常考点做进一步的复习。此阶段会接触到不少难题,而且也会遇到不少新题型和新的解题思路,宜开去路脑筋,深入钻研,做好笔记,总结心得。此阶段对于提高能力尤为重要。有了前一阶段的知识积累,对付难题已有了一定的对策,在这阶段主要是一个强化过程。这段时间内,你会面临大量的习题轰炸,题多且新且难。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题海战术,但李春艳同学却比较赞成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此阶段大概会持续到5月下旬。62 轮到第三阶段,这是一个巩固时期,将前面复习过的知识再从头至尾有选择地复习一遍全面而又有重点这一阶段须特别注意应试能力的培养,即临场发挥技巧的掌握,以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为重点注意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保证使自己的兴奋点出现在高考时段。此阶段不宜再开夜车,应充分休息,高速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此阶段已基本上不会出现新题型了,以巩固原有成果为主,将复习重点再系统地温习一遍,曾出现的问题再仔细琢磨一番,不清楚的地方再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补一补。总之,这段时间复习强度不宜太高,以调整为主。上面9位状元的经验,各有侧重。但有不少地方是“英雄所见略同”。比如均强调第一轮复习的非常重要甚至认为这是以后复习乃至高考的基础,又比如均认为大复习时要更加强调系统和总结,否则难有提高。这又一次证明了应试教育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认识这些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学习。老师们又有何建议呢?北京市第四中学徐丽老师说,不管是哪个省市,“一模”试卷一般都是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参照往年高考试卷来出题的,基本上能比较客观地考查你三年来的学习成绩。“一模”以后,不论你成绩理想还是不理想,都应该认真总结分析,这一阶段,再不要只顾盲目地做题,而应该认真地听取各科老师的分析讲评,认真学习一下《考试说明》,通读一遍教材。对照《考试说明》,查一查自己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都怎么样?“一模”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一些相关的概念、定义、定律是否准确深入地理解、吃透了?能否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理科学生要注意能否顺利地解答与实验有关的题目?论述表达能力怎么样?能否用科学的语言清楚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还有审题是否仔细、准确,解题是否很规范?文科同学要注意能否顺利地解答热点有关的考题等等。以上方面要是出现问题,都是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不能只是盲目地做题,不能误认为做题就是学习,更要重视读书、听讲和思考研究。做题和读书比较起来,应该更重视读书,把课本钻深吃透,理解、记忆、应用达到融会贯通。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这一阶段要最后训练一下;下一是练习规范的书写,做到能够表达清楚。有的同学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但就是表达不好,这时要认真训练一下了,做到能用笔头准确清楚地表达。有的同学做数学题推理和步骤都正确,就是最后的答案得数不对,这时就要认真克服一下潦草马虎的习惯了。二是理科考生应有意识地思考一下物理、化学生物的联系点,文科考生思考一下历史、地理、政治的联系点。以文科为例,它可以把史、地、政三科的知识反映在一道试题中,我们一定要把各科知识都学活了,通过联想,引申迁移,灵活应用,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不要光顾死背题,应多回忆一下(或者与同学交流)各方面的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整理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起码应理出一个头绪来。如果你能把三科的知识大致理出个头绪,考试时就得心应手了。“二模”试卷一般偏难,因此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模”后以“一模”的成绩为填志愿的参考分。“二模”后老师不主张学生再多做题了,而应做几件事:一是如“过电影”一样反复核查自己对各科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如英语的词汇、短语、语法等。二是关注一下当前我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有什么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与课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同学们应该利用这一阶段短暂的时间关注一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特别要注意我国和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什么都应该有备而来,各方面的知识都应该懂得一点,努力使自己具有跨学科能力。62 三是多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一起反省,一起总结,排除忧虑,解放思想,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轻装上阵,少走很多弯路。由于前一阶段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只顾闷头复习考试可能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会产生焦虑和烦恼,甚至产生痛苦。这时应进入“开放”阶段,多和老师、同学们聊聊,一方面是放松,一方面也是请别人帮助自己看什么地方还比较薄弱。因高考改革已将考试时间提前至6月,不少学校主张取消“三模”。事实上,离高考越近,学生的事情越多、越杂—保送,报志愿,挑学校等,心越不容易静下来。而从往届的学生情况看,高考考得好的,往往是那些在最后冲刺阶段沉得住气,十分踏实的学生。高考前一两月应如何“冲刺”(略)高考前一两天应如何应对(略)过程四:作业这里所说的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必须完成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在学生眼中,所谓作业,通常就意味着做不完的题,故而有些学生把作业称为“作孽”。大好的时光都在做那些似乎永远做不完的破题,真是作孽!既然是作孽,是不是就废除作业,取消作业呢?不行,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缺了这个环节,学习过程就会出现中断。或许有人会说:不见得吧?美国学生,也没做那么多题,不也一样学得很好。的确,美国学生做的题,恐怕连中国学生的一半还不到。可不要忘了,美国也没有中国这么激烈的高考竞争。何况,据报道,美国基础教育界已认识到作业量偏少对掌握知识的不利影响。美国中小学生花在完成作业上的时间,正在逐年增多。“题海战术”作业不但不能取消,而且达不到一定的量都不行,只有做过成百上千道题,才能考出好成绩。这一点,已为广大中国师生所认识。且看几位高考状元的做题量:实例一:从江西考入北京大学的吴菁霞同学说,除了学校教师布置的功课,在高三时她每天还要完成以下一些学习:语文,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进行一篇文言文阅读、一篇现代文阅读,并且在做过之后,要认真思索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数学,每天要求自己做30道题(15道选择,10道填空,5道大题)。每一个星期对自己进行一次小测验,每一个月一次大测验。英语,每天早上都要利用40分钟时间来读英语,每天做单项填空50个,阅读理解3篇,完形填空一篇及短文改错一篇,一个星期完成一篇书面表达。实例二:从北京北师大二附中考入清华大学的李冰同学则说:“英语想提高,必须大量做题,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本人当时每天坚持做2篇完形,20道单选,共用半个小时的时间,但关键在日积月累。”陕西省高考状元、北京大学陈静同学则是“每天坚持做10道语音题、20道单选、一篇完形、两篇阅读、一篇改错,日日不断,第二天把不明白的题拿到学校请教教师或者和同学讲座她说,如此坚持,做题越来越快,并且培养起相当的自信心。62 实例三:从天津市考入清华大学的刘畅同学则说,她高三时,数、理、化、语各一本练习册,其中既有知识归纳,又有重点习题。她对这4册书紧抓不放。各翻了5遍以上,物理那本更是从头到尾做了8遍!英语,更是做了10本约2000道题。刘畅同学说,如此做下来,终于熟了,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实例四:从贵州省六盘水市三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屠元同学则说,他在高中时做多少道题呢?论麻袋地做!他说,当年他和赵亮、郑文两位同学结成学习小组,一起做题。他写道:我做了半麻袋吧,我是最懒的了。赵亮跟我差不多,也是属于比较懒散的人。郑文差不多做了一麻袋,比我多一倍。郑文做了一麻袋题,有用吗?有用。他在高考的时候,每五科都遇到20分到30分的原题,他甚至能告诉我,哪道题是在华东师大哪一套卷子上的第几道题。这种情况我也碰到过,但各科加起来大概只有30来分吧。后来郑文和赵亮考上了清华,而我上了北大。这些状元做题的题量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不满足于学校的那点作业,主动给自己布置作业。或许有同学又会说:学校的作业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自己再去找题做?其实,只要去挤,时间总会有的。要取得超人的成绩,不会出超人的话说至此,不能不涉及所谓:“题海战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题海战术”是不是就过时了呢?从一些高考状元的意见来看,似乎并非如此。从新疆乌鲁木齐市考入清华大学的高亮同学,曾深入探讨过这一问题。他说:“有一位数学家说过:‘学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因为我们高中3年所学的数学是很有限的,只有四本书,如果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的看懂书上的例题,那是很容易的,但是仅凭这绝对无法面对高考的,因为高考中的数学题目是灵活的。我们只有在平常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面对高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做题,做的题越多,见的题型越广,在考场上头脑中的思路也就越广。在考场上做题是需要灵感的,但是灵感的迸发基于平时的积累。因此,平时多做题是很能有用的。做题也要有正确的和科学的做题方法,有些同学喜欢搞题海战术,只知道盲目地机械地做题,这种做题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做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这可能就是某些同学平时虽然学习很努力,但考试却总考不好的原因所在。科学的做题方法应该是能够从每一道题吸取和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这样做题才有意义,否则做题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从陕西考入北京大学的刘波同学则说,他发现自己数学方面有缺陷,“因此我对症下药,以巩固课堂理解为基础,课外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尤其是那些对计算、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我做了好多本习题集,各种各样的解题思路、技巧都进行了熟练的演习,做起题来当然能思路灵活、左右逢源。有好多谈经验的文章都疾呼一定不要搞“题海战术”,我这就可以叫题海战术,事实证明并非一无是处。可见学法上无可无不可,各人特点不同,学法也应有异,切不可拘泥不知变通。““题海战术”的弊端大家一般都看得很清楚了,但似乎也不能走到另一极端,复习数学毕竟还是要求有一定的练习题的。以甘肃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时间大学的脱脱同学说:在练习的时候,题量是很重要的。“少而精”固然好,但我觉得同时也应“多而精”。在很好的练习了基本能力后应尽量多地见识一些题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位高考状元则指出,忽然从一定的练习量减少了许多,也会出现不适应。就好比本来习惯大运动量的人忽然停下来,身体反会出问题一样。状元们的意见或许可用全国奥赛数学三等奖获得者,中山大学2001级邹宙娟同学的话来总结。她说:“62 总体来说,我们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须知量变才能产生岳变,没有量的人累就不会有质的保证,因此,数理化还是应该多做些题目,只有见得多才不会局限于一种思维,才不会见到生僻的题目有盲目感。”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了解今日中国高中数学的人都知道,即便不去自己找题做,仅仅是学校里的作业,已是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了。做的题实在也不算少。可为什么做了这么多题,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会有“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之感呢?这表明做题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说到质量,就要说到方法了。有了方法,做一道题顶得上别人做三道题,无方法,做了三道题才顶得上别人做一道题。效果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不少高考状元,都总结过自己的做题方法,换句话说,要这样做题才有效:方法一:做题6想与难题4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刘瑞雪同学,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方略”,归纳起来大致有6条:想一想,该题考查什么知识第二?回忆一下,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题?此类题通常采用哪种可行方法?基本思路如何?思考如何寻找其突破点。反思推导过程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所考虑的情况是否全面等?检查得到的结论是否合乎逻辑,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大不大?最后总结此题是否有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将对自己日后的有帮助的部分记牢,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反应速度。刘瑞雪同学说,肯定还会有按照上述常规无法解答的难题。这时她的做法是:,这也许就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第二,实在答不出来,就索性放在一边,先做别的事,过一段回过头来,也许思路就打开了。第三,还想不出来,只好看答案或解题过程的最初一两步。一有启发,就不要往下看了,自己想。第四,将此题的特点及解答牢牢记住,以后再碰上此娄题,就不怕了。方法二:做题的方法,就体现在以下四个为什么上。清华大学高亮同学说,他每做完一道题,都要问问下面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只有想清楚它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才能看出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牢固,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二个问题:它是怎样考的?第三个问题:解这道题的关键点是什么?这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解出这道题,而且你可以从对一个题目关键点的分析中得到期一种解题方法,一种解题思路,而这正是我们做题的目的所在,我们做题不是为了在高考中石料到相同的题目,而是为了积累方法,积累思路,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那可贵而难得的灵感。第四个问题: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高亮同学说,在掌握了某一娄题的解题方法后,如果再石料到这种题就完全没有必要一步一步地写清楚算出来了,只需要大概看一下就可以放过去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去做更多的题。高亮同学说,上述他做题的方法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多做多想”。62 方法三:做题的方法就体现在是否善于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上。清华大学的确良一位同学说,回过头来看,高中时做题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课外题的关系。解题材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做大量课外题之前,必须把书本上的理论学好,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搞清楚。如虹对理论知识领会不深,基本要领和原理都没搞活经济清楚,何谈做题呢?没有一定的知识,缺乏基本功,盲目地追求做题数量,结果只能是深的难以做出,浅的也错误百出。其次,要处理好基础题与难题的关系。有的同学总喜欢去钻难题、偏题、怪题,认为把这些题攻下了,其他的就会迎刃而解。我们认为,只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基础题,熟悉了定义、定理、公式,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难题。再次,要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各学科的习题成千上万,都做一遍,是办不到的。所以做题应分清轻重,有详有略。对于基础题,典型题要详做,从格式到步骤严格要求,做到远东化,以达到熟练、准确计算的目的。而且,还要总结做题经验,从中找出规律,训练基本功。对于难题,可以采取略多于做的办法,即重点寻求解法,分析归纳题目类型,演算过程可以略去。最后,要处理好分散学习与此同时归纳总结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要回过头来看看以前做过的各类题目在这一阶段占有大分量。有些题目尽管当时这样做是对的,但现在看起来,觉得还有某些不足这处,或是可以找到更简捷报的解题方法。总结,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分类、归纳。既整理出方法,又记住相应的典型题,经过这样的总结,就会织出一个网,但不是无头绪的“题网”,而是运用自如的“知识网”和“智慧网”。方法四:做题的四项“基本原则”。北京市一位重点中学的一线教师告诉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记住做题的4项“基本原则”:原则一:不要对所有的题“一视同仁”。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的同学之间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善于学习的同学善于抓住最重要的住处他们对某些题,如高考题会做了又做,反复琢磨。对某些题,如参考书上的题,会大略一翻就过去了。而不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眉毛胡子一起抓,一视同仁,高才题做一遍。如此尽管题没少做,但效果却未必好。原则二:会做了就不做,做不会做的。善于学习与不善于学习的同学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就在于善于学习的同学很少搞“重复建设”,的确已掌握了的题,就不要做了,去做不会做的。而不善于学习的同学,老是搞“重复建设”,已做过的题过几天又做一遍,看似用功,其实做的都是无用功。“什么不会就做什么,什么会了就不做。”这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或许有同学说:这算什么以验?先别忙着下结论,事实上,有多少同学就是忘记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什么不会就不做什么,什么会了却还做什么,浪费掉高考前宝贵的时间。原则三:做过的题要整理。有些同学做完了题就一扔,而善于学习的同学,却会很珍惜自己做过的题,他们知道,这也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会分门别类地将自己的作业整理成册。原则四:整理后的作业要不时翻看。作业整理好了,应该如获至宝同课本一样置于案头,不时翻看。否则整理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位教师的学生说,就记住了老师讲过的这么几句话,学习上似乎一下子开窍了,越学效率越高,越学成绩越好。方法五:如果基础题都会做,那就专攻难题、大题。从辽宁省考入北京大学的蔡珍同学说,她在高三模考时,物理成绩始终在120分至130分之间徘徊不前,心中很能是苦恼。她向老师请教,该怎么办?老师沉思了一阵,说,“62 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120分至130分之间,下一步要争取稳定在130分以 上,既然你觉得选择题、填空题已游刃有余,那么不妨专门练习一下大题,提高解题能力。要知道,历年来物理高考的最后一道大题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蔡珍同学听了老师的话,立刻去买了一本包括16套题的物理书,只做大题。她说:“说实话,许多题都让我煞费苦心,伤透脑筋,然而当一一攻克那些坚固的堡垒,一页页翻向最后一道题的时候,我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虽说16套模拟题并不多,但收获却很大。集中精力打攻坚战使我的短时间内熟悉了大量题型,并起到了重复记忆的效果。我在做完16套大题之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别的学科上,很少再大量做物理题了。”如此做题,蔡珍同学的物理成绩一下提高了10分至20分。物理是如此,其他各科也是如此。一些同学成绩不上去,主要原因就是大题不会做、做不好。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种情况似不少见。许多同学学习相当踏实,题做了不少,但成绩就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就是题型见得少,大题钻得少。在这种情况下,是该试一试“专攻大题做题法。”一线师生眼中的8大类题或许有同学会说,对题不要“一视同仁”,这道理谁也懂。可这话说起来容易,在学习时实际如何操作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眼一线师生眼中的8类大题。想信从中会受到启发。第一类大题,课本上的题。清华大学余林同学对数学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有个建议:索性先回过头来,老老实实地、认出认真真地把数学课本上的题全做一遍。这么做有以下几点原因:课本上的习题,是编教材的老师费尽心机、反复考虑才挑选出来的,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是出的最好的题,值得去做。第二,一般来讲,课本上的习题,尤其注意与概念、公式、定律的联系,而数学成绩不太稳定的同学的一大通病,就是基础不牢,概念、公式、定理等掌握不是很好,为此也值得去做课本上的题。课本上的习题,有的老师讲过,有的参考书上比较详细的讲解,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做对,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2001级本硕连读班的洪伟雄同学也持类似看法。他说:“做题材应先做课本上的题,很多同学一到高三便游题海,我对此不甚赞成。固然,应试状态是练出来的,但应试的基础能力却是“看”出来的。首先,我认为应该把课本过一遍,精读分析例题,习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题都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即源于教材,便有迹可寻,其实许多试题都是书内例题、习题的变体。只要好好掌握课本里的所有内容,包括公式、定义、证明、解题方法等,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依此类推,对试题的大体方向便会有所了解。碰到生题,虽然看上去似乎棘手,但也不过是在表面上做文章,只要深入分析,便不难令其“原形毕露”,然后,依葫芦画瓢,套上典型解法,一般便可下笔解题。”具体地说,课本上的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其一,课本上的习题与例题.对例题,一要背,二要做;对习题,也不可轻视.以北京市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段楠同学在北京四中读书时,高三第一学期末只考了班里的第30名,而且数学还没及格!那么,她是怎么把数学成绩提高上来,并夺得了北京市的“状元”呢?她透露了她的“绝招”:“背”例题.她写道:“我学习数学有一个自己的小窍门,不一定对每个人有用,说出来仅供参考:我能学好数学是背例题背出来的。我不喜欢题海战术,喜欢从每一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两道典型题‘背’下来。刚开始的时候例题可能不会,但‘背’过一两次,理解之后,再看到难题就会拿着例题往里套了。”62 就是靠这个小窍门,段楠同学的数学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从及格到优秀,并一举夺得“状元”,考入北大!无独有偶,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李君利同学也说:“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高三阶段,不仅要熟课本知识,而且要记忆一些典型例题、习题。”李群利同学说,记题的目的是掌握方法他说:“记忆这些题目绝不是让你在高考时套题解答,真正的含义在于你记忆这些题目的同时,加深你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这样掌握的典型题越多,你的方法也就越多,在考场上便能发挥自如。”广州市广雅中学庞博同学的方法则是“做例题”。她说,这是中国建设部华南抗震检测中心副主任高向宇博士教她的方法。她说:“我问高叔叔,我自认为自己听课已经是相当认真了,但考试时不少题都是‘好象有一点思路,可就是不会做’。怎么办呢?高叔叔听了,想了想,然后问我:‘你有没有尝试过做例题?’我一愣,什么?做例题?高叔叔说:‘对,做例题。你可以找出书上的例题,先不要看它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自己做一遍,再对照书上的例题解题过程看一看,如果你做对了,就看书中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一致不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话,想想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为好些,如果做错了,就更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自己为什么会错,以及错在哪里。你可以试一下这个办法。’”庞博同学想,做例题,这倒新鲜,以前只知道做习题,谁会做例题?于是,有一天,她便打算做做物理书上的例题。她写道:“想起高叔叔所说的‘课后可以尝试着去做例题’,我翻到前面的例题部分用草稿本遮住它的解题过程部分,尝试着去独自解答例题,我一口气不管结果如何地做了5道例题,这才想起去对一下答案,虽然只对了3道题,我依然很兴奋,因为以前,我是做一道题,便对一道题的答案,常常因为自己做错了而不愿再做下去。因而,往往做上一两道题就没什么兴趣了。现在呢,怀着一颗兴奋的心,我开始追寻自己错误的原因,竟发现3道题都是因为粗心而算错数,不禁略感失落—这个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呢?但略一转念:算错数,说明这不是物理方面的问题面是数学方面的问题,那不是证明了今天听物理课真的有收获了吗?我再研究一下书中的解题思路。先看我做错的那两道题:书中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来解这个题,书吕所用的方法不仅比我所用的方法简单许多,而且使用书中的方法绝不会出现算错数的问题(起码我就不会),更重要的一点是—书中所用的方法充分地利用了今天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令我真正感到,今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原来是这么有用的。再来看一下那些我做对的题,结论只有一个:书中的方法比我的方法简单,因为书中的方法充分地利用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我向椅背上一靠,做例题,这个方法太有用了!”或许有的同学会问:现在教科书中的例题太少了,学了这么多章节里没多少例题,那该怎么办呢?高向宇博士回答说,那就辅以一定量的习题集了,这里的‘量’主要是指质量当然也包括一定的数量,但如果作了许多道简单或者单一的习题,也没什么用。做题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物理学中有大量的公式,你不可能每一个都去死记硬背,但每一个又都要求必须熟记,绝不能有一点差错,那就只有靠做题来巩固了,所以做题过程中要尽量将所有公式记牢,而且不仅要记牢公式,还要注意该公式的使用条件。其实物理学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平衡”:公式两边要平衡,单位也要平衡;受力还是要平衡。对了,说到单位,公式两边的单位一定要保持一致,最好都使用国际单位制。其二,课本上的星号题。实验教材在习题的处理上进行了重大改革,最突出的表现为*号题目的出现,教材说明中指出,“少数标有*号的题在难度上略有提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但是,这些题目中也有难度很小的,比如实验教材数学第二册(上)第44页第12题,同一册第83页第17题都应属于容易题。是不是由此得出结论*号题的选编比较粗糙,不值一做?山东省胜利油田第二高级中学刘吉存老师对实验教材中的所有*号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这些题目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第一,*号题大多包含有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62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形成正确数学观念的基础,是联系各知识点的红线。高中数学新大纲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新教材在选择*号题时显得十分注重这一点。如实验教材数学第二册(上)第72页第十题;求证:不论M取任何实数,方程(3M+4)+(5-2M)Y+7M-6=0所表示的曲线必经过一个定点,并求出这一点的坐标。就是这样一道含有特殊和一般数学思想的题。第二,*号题吸收了不少优秀试题和高考研究成果。只靠教材编写者少数人的力量完成庞大的、有特色的、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的教材是很难办到的。试验教材编写者心胸宽广,博采众长,*号题中有不少源自各地优秀试题或高考考题,使新教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习题风格。如人教社版教材数学第二册(下)第42页第16题就是高考题。这些题经实践证明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模型识别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第三,*号题多具有引申推广的价值。对数学题目的引申推广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这些思维方法也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研究方法能引导师生能注重对典型题目全方位挖掘,剖析题目间的内在联系。如人教社版教材数学第二册(上)第88页第17题:已知直线3x+4y-10+λ(4x-6y+7)=0通过点A(4,-7)求λ的值。若就题论题,该题实属容易题,是否还有其他用途?实际上,细究此题就可发现它有极大的数学价值。该题是已知直线上的一点,求参数。反之,如果取任意实数,则得到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又有什么特征?通过画图、观察、分析、抽象、归纳得出猜测结论:宽们过一定点。如何证明?经过讨论、交流分别用特殊值法和利用恒等式性质证明了该题,在此基础上就可轻松地证明本册教材第72页第10题。能否把该问题一般化?分析上述过程不难得到:若两条曲线的方程是(略)这样通过对习题的深刻分析,不仅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也能激发探索数学的兴趣,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有序的、起作用的、有着生长点和开放性的系统。第四,有的*号题是某些必学内容的适当扩展。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是当今世界对教育对教材提出的要求。试验教材对习题的处理别有风格,除安排了一般习题和A、B习题外,还有*号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学好数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收获。“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优秀生如何扩大知识面?有的*号题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这些题目一般可借助于必学知识解决。如人教社版第一册(上)第89页的第三者题,就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换底公式并会应用,是时也为学生利用该公式解决有关问题打下基础。另外,*号题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价值较高的素材。第五,有的*号题加强了与高等数学的联系。中学数学知识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学好中学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也应该让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以便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如人教社版第一册(上)第79第6题:设f(x)=3x求证:(1)f(x)f(y)=f(x+y);(2):f(x)/f(y)=f(x-y)62 实际上,所有的指数函数都满足上述两式。反之,符合上述性质的是否都是指数函数呢?这就需要联想、猜测,用高等数学知识证明。第六,有星号的题能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就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学生能力上。通过*号题的训练可达到上述目的,它们中的有些题目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但又在优秀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台人教社版第一册(上)第75页第6、7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变形能力。第69页第6题通过举例研究抽象函数。人教社版第一册(下)第103页第7题,第119页第8题,要求学生理解向量运算与实数运算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向量运算及有关概念。人教社版第二册(上)第8页第6题,既可以灵活应用不等式的性质,也可以利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同一册第17页第7、9题,前者需要一定的变形技巧,而后者是不等式与平面几何的小综合题,但难度并不是很大。通过刘老师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号题的编写还是颇费苦心的,质量也是颇高的。当然会上得做。第二类题,章节考题与综合考题。大多数学校在学完某一章节或几个章节后,都会有一次随堂考。为什么要将这两类考题放在一起说呢?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章节考试得高分,综合考试却不行的现象相当普遍。从辽宁省考入清华大学的汤越同学,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说:肯定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这道题放在章节里做练习我是手到擒来,在综合练习里却不知如何下手了呢?有的同学在章节考试里总是得高分,综合训练模拟考试时却不尽人意,这就涉及到综合解题能力的问题,高考题一大部分并不是只考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会把几个知识点串在一起,考查你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你在精通每个知识要点的同时,学会触类旁通,学会灵活思考,学会调兵遣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综合解题能力呢”?汤越同学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对单一知识点要非常熟。就理科言,某一单一知识点,“它的条件,它的适用范围,它会刘出的结论这些结果在什么计算中会用到”,心里都要清楚。汤直贡学说:“做综合题,这此单一知识点就像工具箱里零散的工具,你试解这道题,就是在不断检索哪些工具适用,如果它们分类排放,你可以信手拈来,你的检索速度就会加快;它们每一样都已磨利,综合题就会在组合工具下迎刃而解。相反,如果你调用每一个知识点或公式对人鳞说都像解一道难题,或者有的工具一下子找不到(在考场上紧张和暂时遗忘常会使你忘掉不熟的公式),你就只能忘题兴叹了。”第二,要善于总结做过的综合题,理清它的思路。大致的思路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问什么想什么,缺什么找什么。”顺序分3种,正推、逆推、两头推。也就是从条件入手,从结论入手,或从条件和所求同时入手。从河南省考入北京大学的刘勇同学则认为,专题训练卷比综合训练卷效果好。他说:“高中,尤其是高三,试卷特别多,鱼龙混杂,这就产生了处理试卷的问题。我在学习中,发现有几点特别重要。首先专题训练效果大于综合训练效果。专题训练有利于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综合训练题只不过是用来检测学习效果和适应高考,它对水平的提高是极其有限的,综合训练到高考前做几套就行了,做多了反而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其次,应对试卷分类,好的仔细研究,次的大概做一下就行了,再次的挑选几题有价值的练习一下就扔掉算了。”看来,章节考题与综合考题各有特点,做题时如能抓住这个特点,就容易考高分。第三类题,黄冈等地的题。清华大学化学系张伟同学写道:“我个人的经验是,对于湖北黄冈、华工附中等地的题,最好不要做。这些题一般较难、较偏,经常考得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及格,对于复习高考意义不大!如果你确实已经复习得很好了,基础也很扎实,当然可以利用这类题作为再提高的一种手段。而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北京海淀区模拟试题、北京62 名校联考试题,无论在难度、题量的把握上,还是在重点、范围的划分上,都与高考扣得很紧,质量是值得信赖的。一般来说同学们拿北京的模拟题,基本上是可以检验出自己真实水平的。”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以653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朱志素同学也持类似的观点。她说:“(高三)那时候的考试越来越多,除了比较大的模考之外,还有每月进行的小型模拟考试,用的是全国各地各校的试卷。当时感觉最轻松的试题多是北京城三区的,他们的试题大多平凡朴实,比之高考,稍稍偏易;其他比如湖北黄冈的分项试题则注重难点的训练,和对一些不为人报重视的细节的挖掘。”朱志素同学说,她每次做北京海淀区、西城区、东城区的题,得分都不错,信心倍增;但每次做黄冈的题,得分总是偏低一些,信心大减。老师告诉她不要紧,不必气馁,因为高考总体来说还是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北京的题能做好就应有信心。后来她果然一举考入北京大学。湖北省理科状元刘悦同学则说:“我们刚开始订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中的试卷,就是我中考想考的那个学校。我觉得他们的试卷很好,难易适中,也没什么偏题怪题,和‘3+X’高考的水平更接近一些。但后来他们的卷子不出了,我们就只能做黄冈中学的试卷那是一个竞赛水平很高的学校。相对而言,他们的卷子就比较偏,比较难,和高考的试卷水平相差比较大一些。”上面的观点,当然只代表他们个人的意见。实际上,任何一所学校、一个地区就算再厉害,恐怕也不是高考试卷的对手。虽说“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现在的高考试题,是在面向全国征求试题,集中全国相关专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学校、某个地区,恐怕不是对手。不好说做了什么学校、什么地方的题,就可高枕无忧了。再说,某校某地的题即便可以盛行一时,但也不会永远流行。记得若干年前,在考生中还流行过什么“数学要做工山西的题,语文要做山东的题”一类的“做题秘诀”。现在恐怕早已成为历史,无人提起。现在又有人说什么“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启东。”看来也用不了几年,也会成历史。据报道,北京、上海等地书城进入教辅书销量前20名的,主要还是本地教师、本地出版社出的题,而非黄冈的题。如北京,是北京一些名校编的,北大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的书卖得好。上海也一样,是本市各教研室编的、华东师大、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书卖得好。第四类题,奥赛题。做题要不要做奥赛题?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几位参加过奥赛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从高处往下看,一览众山小,爽!浙江大学徐峰同学说:“如果习惯了竞赛题的思考方式,再将这种思考方式运用到一般题型,解题就比较简单了。有人认为参加竞赛是在浪费时间,但我不这么认为。参加竞赛完全可以说是一种补充教育,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从高处往下看是我成功的一大因素。”这是他的一家之言,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且看下面几位同学的回答。山东省1999年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王明钰同学认为,在学科竞赛方面,那些参加高考的同学不宜把精力全放进去,不要把宝押在竞赛上,因为那会耽误高考的复习。如果确有必要,最好只参加一项,不要占太多精力。王明钰同学说,高三时与其把时间放在学科竞赛上,还不如放在体育方面,因为那对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都很有好处。然而,如果时间允许(比如在高一、高二),参加学科竞赛应该说是一个很好锻炼机会,哪怕没得奖,也会有收获。上海市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的赵竞同学,在高二时曾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参加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共4门竞赛。结果只得了一个江苏省物理三等奖、一个江苏省化学三等奖。用他自己的话说,“也等于没得奖”、“真是把我气炸了”。赵竞同学说:“我的高中竞赛生涯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什么也没捞到,却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我真是很后悔参加了竞赛。”62 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不久,赵竞同学就发现了参加竞赛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写道:“不久我就发现课本知识学起来越来越轻松了。高中化学课上,由于有些内容涉及大学知识,老师只是大略讲讲,许多同学因为没有接触过而头痛不已。此时,我对大学知识已十分了解了,我学得就很轻松。不仅如此,竞赛还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它让我明白,如果学得不好就别抱怨老师教得不好,因为学习的主人是自己。”赵竞同学说,高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这漫长而失败的竞赛生涯。这让他找到了自己的能量,让他从老师的羽翼下走出,让他看到了自学的重要性。竞赛之路是自己走的,尽管失败了,但他仍很高兴。更何况,他的失败仅限于竞赛的成绩,从高考来说,他非但未失败,反而是绝对的胜利。赵竞同学最后说,竞赛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想在竞赛中披金挂银,必须具备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即使失败了,也不要后悔。因为这是你自己选的路,没什么好后悔的。同时,你还会从竞赛中得到足够的经验,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方法的运用会使你在高中学习中游刃有余。不过提醒一句,在参加竞赛前,先考虑一下自己的实力,并征求老师、父母的意见。另外竞赛再忙,也别把英语丢下。还有竞赛需要极大的投入,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精力上,因此不排除因搞竞赛而导致高考失败的可能。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取得双赢的效果。当然在参加竞赛前,要有心理准备,即自己是否有这个实力。若是课本知识学起来尚还吃力,那就选择一门加以强攻。若实力很强,则可以来者不拒,全面出击。总之,参加竞赛利大于弊。从海南省海南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的吴子云同学在考上大学,仍念念不忘中学时老师说过的话:“可能会有同学认为竞赛对基础学习没什么帮助,其实不是这样的。打个比方,站在低处看一个事物很难看清全貌,但站高些就容易得多了。”从广西梧州考入清华大学的李匆聪同学也有同感。他说:“参加课外竞赛对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调节心态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首先参加各种竞赛不仅仅是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要看各种参考书,涉及各种知识,还有一个在考前对你所学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复习,而且参加竞赛时跟不同的人接触,人家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优点,你会从别人那里学到新的学习方法,学到别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都会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李匆聪同学说:“竞赛比高考竞争还要激烈,在竞赛时我虽然得过一等奖,但是像物理竞赛我没有进入前三名,不是最拔尖的那同和个,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物理的概念是怎么理解的。他们有他们独到的分析方法,他们如何从老师教的知识当中,创新出自己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自己回去后也学会应用一下。”另外,竞赛和考试的学习是相通的,它只是在考试的要求当中再进一步。竞赛也是以考试要求为基础,你得打好基础,打不好基础学什么都没有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钻研一些东西。啊怕是竞赛你得不了奖也没关系,也可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过,要想学习竞赛两不误,首先一定要参加自己有兴趣的竞赛,不要把它当作像考试一样的负担;第二,就是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应该多看书,多优质一些习题,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讨论,跟同学讨论,跟老师讨论。因为竞赛主要考查的就是一个人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更主要的是你跟同学、老师、你身边可以帮助你的人学习。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讨论非常重要。一位清华大学的同学,则特别强调参加竞赛对自己心理素质的锻炼。他说:“其实参加知识竞赛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将来填报志愿有利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参加竞赛可以锻炼心理素质。平时考试的时候都是和自己天天见面的同学一起考,坐在一个自己熟悉的教室里进行,而竞赛是和素不相识的同学在一起,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在这一点上,竞赛和高考是相似的。如果在竞赛中能在陌生的环境里发挥自己的水平,高考的时候就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而使自己变得紧张。”为了“从高处往下看”62 ,做些竞赛题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些一线教师也告诫:如果基础不是很牢,那还是暂时别把精力放在竞赛题上,一是竞赛题比较难,也比较容易上瘾,会大量侵占你做基础题的时间;二是如今得一等奖(即保送资格)越来越难,通过竞赛杀出一条出路不容易。因此,同学们应全面考虑自身条件,谨慎做出决定。第五类题,模拟题。几乎每位考生在考前都会做几套甚至几十套模拟题,模拟考试的成绩,往往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情绪;考砸了,会造成情绪低落,缺乏信心;考好了,会造成得意忘形,放松复习。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模拟题呢?清华大学电机系魏少岩同学谈了他自己的切身体会。首先,他认为模拟题的难度和高考题不太相似。具体地说,他感觉各地、各校的模拟题往往是选择题、填空题比高考题稍难一点,大题的前3道也往往比高考题难一些,但后3道题,尤其是压轴题则总是比高考题容易。其次,从模拟考试和高考的结果看,他感觉学习尖子的模拟成绩大多比高考成绩略高一些,而学习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同学,模拟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一般相差不大。中下等水平的同学,高考成绩却大多反倒高于模拟成绩。当然,不用说也有例外。魏少岩同学最后说:“正鉴于此,我们不过是要通过模拟考试来达到适应高考和发现复习的漏洞的目的,大可不必将模拟题与高考题划等号。”至于如何挑选模拟题,几位高考状元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王明钰同学建议:地选择模拟题的时候要慎重,一些所谓的“精选”题或个人编的题质量都不高,而且错题较多,而各省模拟题的“荟萃”质量则相当高。因此,如果要买模拟题,最好首选各省模拟题的汇编、选编。从辽宁省实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蔡珍同学则说,最好选择一本比较好的成套模拟题,好的标准是试题难度和数量接近高考,知识点覆盖面广、重复率低。附带谈几个关于模拟题很实际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模拟卷找弱点?北京市特级教师李奕老师对此的建议是:利用“一横两纵”法来分析模拟卷。所谓“一横”,是指综合科考试中的相对薄弱科目,如文综、理综考试中低分科目。因为相对的低分往往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是冲刺阶段复习中提高效率的“增长点”。对于语、数、外三科,“一横”是指在本学科内相对失分最多的板块,如语文中的阅读和作文,外语中的听力、阅读、写作,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函数等。所谓“两纵”,第一是指每科试卷中显示的相对薄弱、失分多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对这一纵向分析的目的是了解自己在不同题型上的得分率,一般讲,选择题的得分率要求是高的,也是整体高分的保障。第二是指各科试卷上你自己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发生共同错误(如审题不清、时间规划不好等),这一纵向分析显示自己复习中对信息提取能力和考试技巧的相对薄弱处,这种薄弱很可能不是知识上的欠缺,必须通过综合的模拟考试练习才能显现出来。李老师建议,考生不妨针对上述分析,设计调整最后几周的复习计划,在最有可能提这几年来科目上、增分幅度最大的题型和知识点上多投入精力,力争“多快好省”地提高成绩。第二个问题“一模”成绩很差,高考还有希望吗?如果平时成绩不错,但“一模”成绩不理想甚至是很不理想,高考也仍是大有希望的。从山西省太原考入北京大学的任志毅同学,就是一个例子。这位同学说:“高考的准备毕竟是漫长而又艰苦的。在大半年甚至一整年的时间中,长久地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之中,尤其在周围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全力营造的氛围之中要相不产生疲劳与厌战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高考总复习中间的时段里,更容易出现。”这位同学说,从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前的相当一段时间,62 他就陷入了这种状态当中,每一个天十几小时的时间,翻来覆去那几门功课,教室里黑压压的低着头看书的同学,一张接一张的考卷,书桌上一摞一摞的参考书,真是头都要炸了。打开课本一看见那些公式,就想闭上眼睛,把那倒霉的书扔出窗外,再狠狠踏上几脚。可闭上眼睛,脑子里又涌出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年代,像分裂的细胞,刹那间炸开来。真想站起来大喊一声,老子不干了!上课了,只看见老师的嘴在动,他在说什么,却怎么也装不进脑子,看看周围的同学,一个个若有所得的样子,心里急呀!回到家,爸妈又是早早做好饭,又是给你加劲打气敲警钟。可人似乎真的已经筋疲力尽了,没有办法集中思想,头脑里总是雾蒙蒙的。结果,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望着那成绩单,简单要哭出来了。看着那考卷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做的,怎么会犯那样低级的错误。于是开始担心了,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把握。最后,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任志毅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冲出了低谷,考出了好成绩。诚如一位清华同学所言:“模拟只是模拟的高考,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提前到来的高考,更不是高考的提前发榜。”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般而言,“一模”往往是比较难的,甚至是比高考题更难,而“二模”往往题出的容易,因为这时已邻近高考,教师往往不愿打击学生的信心------第三个问题:是否只能以“二模”成绩为准填志愿?不是,大家知道,不少省市是在“二模”以后填报志愿的,那么,假如“二模”成绩优于或劣于自己平时的成绩,则应如何填报志愿呢?下面我们不妨以毕业于北京市八中、北京大学高瞻同学的经历,来说明一下这一问题。高瞻同学说:“尽管我考前进行了认真的复习,但一想到就要填报志愿。二模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填报志愿的高低与信心,我就觉得心虚,就想无论如何要考好,把二模当作真正的高考来对待。谁知越想考好就越考不好,二模成绩也就是一个中等,比一模差了很多。这使我本来高涨的情绪一落千丈,我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爸爸问我怎么样报志愿,我说报“人大”100%的把握,报“北大”只有80%的把握。“那就报人大吧,人大也不错,把握大。”可是,我还是想报北大。高考毕竟不是儿戏,和线志愿录取不上以后就很能说了,那就意味着如果志愿报得不适合,本来可以上重点的分数也许最终只能上一个大专。这让我犹豫不决,我需要有人来坚定我的信心。我深深感谢我的老师,他们对我的谈话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我清楚地记得教师对我说的一番话:这次二模你就是历史差一点,往下拉分了。以你平时的成绩,上北大应没问题只要你历史在高考中不一上100分,别的几门持平,就没问题人生能有几回搏,该拼时就拼一下,不要顾忌太多。听了老师的话,我不再犹豫不决,信心十足地填上了“北京大学”4个字。没有老师的鼓励我也许就走不进北大,高三学生填报志愿时,很有必要听听老师的意见。一位北大同学则强调,模拟题的质量也有高下之分。他说:“模拟试卷与高考试卷有很大的差异。高考试卷的题目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才议定出来的,试题难度的确定有相当的讲究,而模拟试卷上的考题则常常没有这样的讲究,有时偏难,有时偏易。由于出一个题目不容易,因而模拟试卷的有些题目是从另外的书本里抄来的。这样,如果某同学看见过这种题型,则尽管试题较难,便于工作也能做出来,因此而得到较好的成绩,尽管事实上他没有相应的水平;而没有见过这种题型的同学,则会考得不理想,尽管事实上他有着以试题难以衡量的更好的水平。有的时候,如果模拟考试质量低劣,在出题思想上与考察重点上和高考要求相距甚远,则模拟考所反映的学生水平与学生实际水平就更加大相径庭了,因此,从模拟考与高考的差异上分析,考生不应为模拟考的成功而骄傲自得,也不应当为模拟考的失利而担惊受怕。”这位北大同学还说, 遥考生在模拟考失利后,就急急忙忙地打乱原来的复习计划,专攻一些怪题难题(因为模拟考中屡次碰到怪题难题),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于不顾。这样不仅复习不对路,而且到高考前夕,其应考水平不是上升了,反倒是下降了。从定点上看,差的模拟考卷不仅无益于学生的复习,反而于学生的复习有很大的害处。62 另一位北大同学告诉我们,高考题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确出得很有水平,明显比模拟题高出一个甚至几个档次。其实这是正常的。高考题,是在面向全国征集试题,面向全国征求专家的基础上命题的。模拟题,至多是某地区、某学校的专家、学者命题的,水平当然不一样。因此,正如魏少岩同学所言,一方面要重视模拟题,通过模拟考试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弱点;另一方面模拟题毕竟不等同高考题,大可不必将二者划等号。第六类题,高考题。有教师经过潜心研究指出,高考题也难免有相似甚至十分相似的情况一般来讲,出题的倾向大概3年轮流一次。这是因为从出题者的心理来说,会排斥去年曾有的考题,但如果是四五年前出过的考题,又显得太陈旧了,同时考虑不能出太冷僻的题目,所以大约每隔3年,出题的倾向就会轮流一次。又有同学指出,高考题再怎么变,不会超出以下6种类型。第一种,容易题。遇到自己感到非常容易的题时,切忌因兴奋而“乐”中出错。要知道,容易题大家都容易,容易题更容易出错这个道理,应不难理解。对这样的考题,比试的将是一个“细心”和“认真”。因此,要更加小心谨慎,“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第二种,困难题。遇到 困难题或步骤多的题时,千万不要紧张。首先要明白,考场上人人平等,难题在绝大多数考生面前都是难的,而升学考试的录取分数线,如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随着考生的普遍成绩而“水落船低”的。因此,试题本身的难度对录取没有多在的影响。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可以先越过去,等其他试题做完后再回过来慢慢“啃”,这样,常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否则,老是钻在这个牛角尖里,会使人感到“山穷水尽”,只能增添急躁情绪,浪费宝贵时间,影响大局,而换一道试题,常常可以使思路重新活跃起来。第三种,“似曾相识”的题。遇到这种题时,需要更加小心审题,不可简单轻率地按照准备好了的或练习过的方法照搬。因为这类试题,往往是表面相似,其实命题人常常改动了个别字词,变换了答题角度,重新规定了范围,只一字之差,解法就可能完全不同。第四种,不曾相见的题。遇到不曾相见或根本没有复习到的题目,首先要坚信,完全超出教材内容之外的试题是不会出现的,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是完全能够做出此题的。要冷静地回忆一下题目的内容属于哪一部分讲的,想想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及有关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常常会理出一个头绪来。第五种,综合性很强的大题。遇到这种子选手题时,常常会觉得“考虑吃天,无法下口”。不过,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把大题一步一步地分解成小题,只要每一步都能做出来,最后综合起来也就是正确答案。其实,有相当多的大题也就是把教材中的若干小题综合在一起而构成的。第六种,特殊题。一类题往往都有一套常规解法。一旦用常规解法解不出来,就说大话明该题有其特殊之处。这时要找出试题的“题眼”(关键词句),这是答好题的首要条件。接着不妨换个角度,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尝试把一道试题分成几个层次去理解,或者用几种方法(几条原理)去解题,或采用逆向思维去解题。以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欧阳觅剑同学,则再三叮嘱学弟学妹们:做题目要先做高考题。他写道:“做题要先做高考题,要对高考题有相当的了解,要仔细分析它的题目形式、答案形式,也要分析它的答案内容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我高三的时候,就有两位老师要我仔细分析高考题的答案。我做了,效果很好。“欧阳觅剑同学说,做高考题做多了,就应从做题阶段进入研究阶段。他说:“我对高考题保持一种研究的态度,努力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高考题不不规则不再是判定我的前途的‘判官’,而是我的研究对象,我用我的思维去解剖它,不是它支配我的行动,而是我要分析它。我每次分析高考题都有一点收获,而每一点收获又又我获得一种快感。这种畅快的心情便化作了必胜的信念。”―――熟悉了高考的答题技巧。欧阳觅剑同学说:“62 高考从题目到答案都有一定规律的,答题也有一个程式。”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学甚至不用对题目仔细分析,就能做出答案来。总结出这些规律便是答题技巧。而这,正是通过大量做高考题、钻研高考题得到的。―――了解了高考的出题“行情”。哪一行都哪一行的行情。高考题也不例外。比如,这几年强调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活题、新题的行情自然看涨。欧阳觅剑同学说,他通过研究高考题,对高考题有了较深的把握。敢于大胆地说:“这题不行,根本不像高考题!这题目出得好,答案也好!”这样,就对高考的出题规律有所了解。而这,与一般的“猜题”、“押题”完全是不一样的。————掌握了鉴别习题书好坏的标准。高考题目做多了,整个人的“题感”也就上了几个层次。再看见那些花花绿绿、形形色色的习题集,也就有了鉴别能力。不管是哪些人编的,不管是哪家出版社出的。只看内容,一眼就能看出真假高下来。故而欧阳觅剑同学说:“只有当你仔细分析了高考题目之后,你才具有选择习题的能力。选择一些与高考题型相似的习题书,才能帮助你提高应试技巧。”清华大学李杰同学也曾谈到做高考题目的好处。他说:“临近高考时,我巳把那些笔记和卷子都看过一遍,这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可复习的了。可一想到高考,却又感觉要复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一时却不知从哪里下手。正当我有些傍徨时,英语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研究几张卷子,之所以称之为‘研究’,是因为你不仅要看,更应该去想,想想这道题目考的是哪个知识点,而它涉及到哪些其他的知识,然后开始翻阅课本或笔记,把它彻底搞懂,这样每道题都可牵扯出一大堆的知识点,因而复习就有了目标。我把这3年来的高考卷和最近的高考模拟试题找出来,仔细地研究了一下,自我感觉好像应考技能又上了一个档次。孙子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透了试卷,也就不怕考试了。”至于做高考题目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第一种,整张做。即将高考题视为模拟试卷,一科一科做,一张一张做。不妨限定时间,并认真核分,通过做高考题目,来考查自己的实际水平究竟有多高。第二种,拆开做。即将高考题拆开,将历年来某一类题,某一部分内容的题集中在一起单独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摸索某一类题的命题特点和出题趋势,也便于考察某一块知识的考点。三种,从后面往前做。这里的“前”、“后”,是指时间顺序。从后往前做,是指从最近一年高考题目做起;从前往后做,是指从某年开始做。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如果时间紧,不妨从后往前做,先熟悉最新的高考题。如果时间从容,当然不妨一年一年的顺着做。第七类题,高考“压轴题”与“拉分题”。以615分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的王经同学,对高考试题中的所谓“压轴题”有着专门的心得。他认为:第一、压轴题并不一定是最后一道。他说:“现在的命题的人也想检验一下应试者的心理素质表好多的压轴题都浊最后一个,最后一道题有时反而比较容易。”为此,五经同学建议:“对于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说,拿到试题,一开始大多能顺利地做下去,到后来才会碰上一两道较难的题。这时应看一遍题目,大致估计出自己留多长时间攻这道题,如果超过这段时间仍未做出来的话,就不要死咬住不放,应跳过去看后面的题。”否则“真会得不偿失了“。第二、压轴题目并不一定只有一道。王圣同学说,差不多从1995年开始,所谓“压轴题”往往就不止一道,而是两三道。这或许是因为命题者考虑到只出一道“压轴题”,太危险了。还是多出几道,“分兵把关”为好。第三、压轴题并不一定是最难的题。王经同学说,他的数学老师讲过一句话:“越是表面复杂的题越有机可乘。”开始不理解,后来题做多了,觉得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高考中的压轴题其实绝大多数学属于这种表面复杂的类型。这种题往往是给出较多的条件,62 弄得人昏头转向,但仔细分析条件的特点,通常都能击破它。王经同学最后说,对“压轴题”也不妨来点“阿Q精神”。因为“高考题有一两道做不出来很正常,不要因为碰上一两个棘手的问题做不出来就灰心丧气。高考得满分的毕竟是是凤毛麟角,只要能将自己会做的拿稳,再向满分靠拢就够了。甘肃省高考文科第二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陆慧同学在谈到高考数学时,也一再强调不要为一道两道题丢了全局,她写道:“数学考试题量较大,若是安排不好时间,很容易就会出现答不完卷子的情况;而且数学考试中,心理也最容易变化,往往一道题能做得出来会较大地影响考生以后的答卷的情绪。答题时要沉稳,一拿到卷子就不要再多想,立刻让自己全心投入。遇到不太顺利的题也不要慌乱,尽量先把会做的都做完、做正确,特别要避免因简单的计算错误而丢分。然后再回味过头看没有做得题,这时情绪已经比较稳定,注意力也已经比较集中,可能会比刚答卷时更容易进行思考;对于实在做不出的题目出不要死守着不放,不妨先放弃,因为在一道题上时过多,必然会影响下面的答题,而且越想越乱,越做越急,反而会打乱整个思路和情绪。一定要力求将会做、应该能做的大题(12分),但却用争取到的时间认真修改了前面做错的选择和填空(共4道约20分),考后想来仍庆幸自己的选择。另外,有的题目是不必长篇繁琐地推算的,特别是解析几何的题能的可以直接将4个选项代入原题,符合题目已知的即为正确答案。当然,这只是在万不得已时为了节约时间而用的方法,平时做题宁可做错也别投机取巧,因为只有平时扎实的基础才会有考场灵活的反应。”大胆预测压轴题。1997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三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品同学认为,考前不防找前两年的高考试题做做,并作细致、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大胆对压轴题做出假设。她认为,上一年考过的压轴题,下一年一般会回避。其实把近10年的高考试题压轴题列一个表,许多信息就很清楚了。压轴题所属知识板块199920002001200220032004消除惧怕心理。就如同一些同学怕语文的作文一样,也很有一些同学怕数学的压轴题。是的,一个字:怕。压轴题做不出来,这里面是有能力问题、技巧问题,但很更要的是还的是心理问题。首先就一个“怕”字摆在这里,怎么做题?请看以山西省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阎肃同学是怎么说的:“以前对付卷子后面那几道大题总有点怵头,时间长了慢慢也就摸索出规律:过来过去不也就那么几个类型吗?自己做不出,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心理,先天性地认为自己就做不出来。对症下药,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向老师问清楚,具体有哪几个大的题型,针对这几个题型大量练习,一边练习一边总结规律。要拿下这几道大题的分数还是不成问题。”的确,一方面,不要怕;另一方面,多努力。说了半天,不就是几道难一点的题吗?诚如日本著名学习心理专家多湖辉先生所分析:“人有一种对陌生事物不敢确定的特性,也就是在初次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物时都会下意识地排斥他们。比如,与陌生人交谈,无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一种警惕的心理反应”。由此,“如果一看到陌生的考题就笔画生畏的话,往往会使断能力丧失。其实,考题的难易也只不过是习惯上的问题。”综上所述,能否上大学,先看基础;能否上好大学,要看压轴题。一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大多是基础题部分有问题;一般上不了好大学的学生,大多是压轴题没拿到分数。62 第八类题,黑板题与金牌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位长年带毕业班的老师说,不少学校,尤其是重点校的老师,还是颇有些“道道”的。他们不愿将这些看家本事外传,故只在考前在黑板上和同学们讲讲,不会印成卷子,更不会印成书。另外,这么多年了,有些题目出得实在好,已如同经典图书一样沉淀下来,成为金牌题。几乎每届学生都要讲。这位老师说,黑板题也好,金牌题也好,主要是出题思路令人拍案叫绝,这些都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过程六:总结必不可少的环节——总结近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总结了。总结已成为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出现这样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近年来的中学教学实践越来越证明了总结的好处和威力。一些重点中学的教师甚至说:“学会了总结,就等于学会了学习。”“学习好的学生都是善于总结归纳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也许预习认真、听课认真、作业认真,可如果不善于总结,成绩仍然拔不了尖。”其二,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如今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接受的有关学习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越来越难。研究高考的专家早就指出,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题的难度提高了一个档次。近几年的高考题,传统的难题少了,可新颖的活题多了。这都迫使学校一再加大训练强度。面对扑面而来的庞杂信息,学生再也无法要求教师为自己进行归纳,而只能自己来做将信息有序化的工作。而信息有序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总结。其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所阐述的人类认识事物的16个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整体,不可舍弃其中任何一个。如果说“由此及彼”主要是由预习这个环节来完成的(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由表及里”主要是由复习这个环节来完成的(随着复习的深入对知识逐步深化);那么,“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则更多地要依赖“总结”这个环节来实现。其四,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所谓总结,在方法上主要是采取的归纳法。而这一方法,是应该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方法。是应该在中学阶段就已熟练掌握的方法。如果说,“课外学习”这个环节是将书读厚;那么“总结”这个环节,则是将书读薄。不管是将书读厚,还是将书读薄,都应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综上所述,总结的过程,就是归纳、记忆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又是提高、分析的过程。因此,总结既能照顾面的学习,又能将学习引向深入。下面,让我们看看高考状元是如何看待总结这个环节的。以沈阳二中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的宫金玉同学说,他的学习方法头一条就是要善于总结。他写道:遇到别人问我学习经验,“总结”总是我要说的62 6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