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

ID:19723512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05

上传者:U-991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_第1页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_第2页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_第3页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_第4页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质疑能力培养点滴谈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要引导学生抓住质疑时机,培养学生敢问  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质疑,这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质疑时机。  1.预习中质疑。  如教学《跳水》一文时,引导学生围绕“跳水”启发设疑释疑思路。有学生问:“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跳水是解救孩子的唯一办法吗?”有学生说:“船上有结实的鱼X,孩子可以跳到X上,可避免因跳入海中而可能发生的意外。”可有学生反问道:“船上并非表演场地,横木和船帆会阻碍孩子向下跳。”随即有学生补充:“海水比海绵垫更柔软,水又有浮力,孩子可避免更大的伤害。再说船长的儿子一定会游泳,还有那些训练有素的水手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方法好。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一致认为: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境下,跳水虽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最好的办法。在设疑释疑活动中,开启了同学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由于最后一自然段不直接写赛马,而是写的看法,我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学生质疑:(1)为什么调换一下马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2)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在哪里?(3)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通过这样引导质疑,再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力度。  3.鼓励学生课后质疑。  例如:在学完《太阳》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太阳的三大特点,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他们根据查阅到的有关资料,互相做了生动、有趣的介绍。这时有位学生却提出太阳对人类也有害处,如:为防御太阳光暴晒得抹防晒霜,否则会得皮肤癌。对这种独特的见解,我没有给予全盘的否定,而是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二、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好问是思考的表现,但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那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提高学生问问题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提问的:  1.从课文题目入手质疑。  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主讲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因此,对文章的题目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  2.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个感受最深的词语,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关键词语“了不起”,由此词入手,找出关键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再理解词语含义,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呢?以此为线索,带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领悟文章中心打下了基础。最后学生针对问题汇报交流,引出重点词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从难句入手质疑。  教学《白杨》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这一极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实践证明,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要引导学生抓住质疑时机,培养学生敢问  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质疑,这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质疑时机。  1.预习中质疑。  如教学《跳水》一文时,引导学生围绕“跳水”启发设疑释疑思路。有学生问:“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跳水是解救孩子的唯一办法吗?”有学生说:“船上有结实的鱼X,孩子可以跳到X上,可避免因跳入海中而可能发生的意外。”可有学生反问道:“船上并非表演场地,横木和船帆会阻碍孩子向下跳。”随即有学生补充:“海水比海绵垫更柔软,水又有浮力,孩子可避免更大的伤害。再说船长的儿子一定会游泳,还有那些训练有素的水手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我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方法好。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一致认为:在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境下,跳水虽不是唯一的方法,却是最好的办法。在设疑释疑活动中,开启了同学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由于最后一自然段不直接写赛马,而是写的看法,我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学生质疑:(1)为什么调换一下马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2)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在哪里?(3)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通过这样引导质疑,再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力度。   3.鼓励学生课后质疑。  例如:在学完《太阳》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太阳的三大特点,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举出太阳对人类有益的例子,他们根据查阅到的有关资料,互相做了生动、有趣的介绍。这时有位学生却提出太阳对人类也有害处,如:为防御太阳光暴晒得抹防晒霜,否则会得皮肤癌。对这种独特的见解,我没有给予全盘的否定,而是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  二、要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好问是思考的表现,但提倡好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那如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并提高学生问问题的质量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思考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经常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提问的:  1.从课文题目入手质疑。  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主讲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因此,对文章的题目质疑问难,常常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  2.从关键词语入手质疑。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个感受最深的词语,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关键词语“了不起”,由此词入手,找出关键句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再理解词语含义,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呢?以此为线索,带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领悟文章中心打下了基础。最后学生针对问题汇报交流,引出重点词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境,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从难句入手质疑。  教学《白杨》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这一极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法。  4.从揣摩人物内心入手质疑。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当学生读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会打她的”时,教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她不回家的原因以及“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受到了启发,随即发问:“老师,小女孩为什么没有想到妈妈呢?”这一问挑起了新的争论点,许多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终于出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所以不想妈妈,是因为她妈妈嫌她家穷跟别人跑了”的课堂生成性推断。教学中由情感所推动的“参与”导致了奇迹般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矛盾处入手质疑、从相似处入手质疑、从虚写处入手质疑、从空白处入手质疑、从略写处入手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蹴,需要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