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

ID:20097234

大小:4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上传者:jjuclb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09年安庆高三化学研讨会专题发言合理构建化学实验复习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安徽省潜山中学储永红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考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考生正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依据具体的实验情景,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技能,正确安排实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并处理好实验安全问题。(2)重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要求考生能依据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归纳、推理,发现物质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或者印证所学习的原理知识。以此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3)要求能依据问题情景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解决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以此考查考生实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4)把实验方法的考查与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内容的考查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运用化学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时,要周密考虑实际问题的背景,把普遍适用的化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学会从原理与实际问题结合的角度来设计和评价实验方案。从高考改革之下化学试题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从能力方面的要求看,选择题的技巧和计算量下降了,无机综合题和有机综合题的能力要求以及计算的难度也明显地降低,而高考中的化学实验题,非但未见能力要求的下降,我反觉得,实验题的要求更加细致具体,文字表述要求准确到位。多次考试的结果都说明,高考中,唯有实验题答好了,分数就上来。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实验题的把握,始终感觉虚幻,要么想当然地回答问题,离题万里;要么天马行空,所答问题泛而空,切不到实点。要改变这种局面,我觉得高三教师,应从研究问题存在的实际根源上,有针对性地构建化学实验复习,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实验理论依据和推理逻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实验复习,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长期以来,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得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自己从实际中获取知识、取得经验的根本学习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在堂上喋喋不休的填鸭式教学。5 由于从根本上学生就不能感知相关实验,诸如装备特征、方法原理,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形成了想当然的“记实验的笨方法”,面对变化多端的实验试题便傻了眼,主要表现在:看不明实验图的作用和功能,弄不懂实验题考的知识原理。根据这一弊端,我向学生课外开放实验室,并且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将此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各阶段的要求:   第一阶段:开放实验室,陈列中学化学常用仪器,要求识记、理解各种实验仪器的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洗涤方法等。通过这个阶段,学生能较清晰明白各种仪器的选用要求。   第二阶段:基本实验操作训练。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中掌握以下操作的要点,并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①仪器的拆装顺序;②含活塞仪器的检漏方法;③几种典型装置的气密性检验方法和原理;④试纸的使用方法(以pH试纸检测溶液酸碱性和石蕊试纸检验酸碱性气体为特例);⑤分离提纯装置结构特点、适用范围、操作要领;⑥药品的取用、存放等;⑦安全装置。通过这阶段,学生客观地感知了基本操作的实际方法,认清是非标准的原则。   第三阶段:转入实验原理的理解。选一些代表性实验,进行实验思维的培养。这一阶段,意在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观察的方法、顺序;解释现象时如何把握要点、层次和因果关系;掌握连通装置先后顺序的规律;掌握哪些是应测且又可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关系,分析误差。通过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学生在“碰碰磕磕”中获得经验,修正认识,摒弃了主观臆造,从而获得真知。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复习教学的效率由于高中化学总复习具有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化学实验总复习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总复习的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手段和发挥化学实验室的作用以外,还注意挖掘电教媒体的辅助作用和使用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化学实验总复习的教学质量。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复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和快捷。这种做法也是对第一种措施的补充与完善,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影像资料,回忆自己在实验室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如地学习。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输灌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误解及5 时纠正,并产生了负知识,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积累发展。我的实验复习课安排是:除了课外开放实验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留出一段自由发挥,自我完善的时间,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获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我的复习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给出课外思考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完成,然后从学生答案中抽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样本,备好各种错误答案的原因以备上课时运用。   第二阶段:堂上纠错,让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答案。   首先,我亮出几种从学生答案中找出的有代表性的错误答案,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启发,弃伪存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是学生自己真正理解而得到的结论,因而,启迪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正误原因,获得经验,从而发展了思维,举一反三,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这里以一个课例说明我的操作方式:   先给课外习题并征答:在足量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1~2滴浓溴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1)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证明溶液呈黄色的原因是:①Br2溶于水所呈现的颜色;②水合铁离子的颜色。(2)能否进一步下结论,是哪种原因。   结果,由于学生没有理解“足量”这个条件,认为无法确定是哪种原因。后来经过堂上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从而再去得出正确的答案,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得知识。最后,最后将题目改变一下:去掉:“足量”二字。当堂讨论,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时就不能下结论了,学生明显地觉得不自在,由此告诉学生实验探究更要注重过程,不能只要结果。四、观察总结,强化文字题的表述能力对学生来说,实验题的语言表述,是难于上青天,常常不知如何下手,写出的文字空泛不着边际,不能切中要害。我认为学生要是对问题缺少认识,老师强行教是无效的。因此,我找来历年高考中实验文字表述题,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观察研究,要求他们分析答题的层次,着手寻找要点,然后通过语言文字、化学术语的表述,学会各类题目应回答些什么,怎么答,答到什么程度。五、精选训练习题,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5 通过针对性的习题训练,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知识。由于学生的复习任务重而相关的题目多如牛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做好对习题的精选和分类工作,使学生的练习达到适量、适度。在精选习题时,我首先选取历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去分析、去鉴赏,将考查内容与考点对接,并总结试题特点,领悟命题意图。如:下表年份内容考点特点05年测定含NaCl杂质的纯碱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仪器及局部装置的使用、操作的目的、误差分析、质量分数计算式。拓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突出仪器的使用、实验原理、基本操作及实验创新与探究06年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局部装置内的反应方程式、各装置加入的试剂及目的、排水法收集O2突出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创新思维07年设计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中H2,CO共存装置的搭配与连接、局部装置及试剂的用途、证明H2,CO存在的依据突出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中的创新思维---检验次序与装置选择08年木炭粉还原金属氧化物判断物质元素组成、局部装置内的反应式、局部装置的连接原理及作用、有毒尾气的处理突出实验的目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第二步,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选各地的模拟试题(新课标地区为主)。在讲解试题时要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①这道题考什么?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怎么会想(不)到要这样做?④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哪种最好?(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⑤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又该怎么做?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也就能较好掌握解实验题的基本方法了。第三步,选陌生实验题,培养学生陌生实验问题的快速启动能力,做到有备无患。注意不能一味求生、求怪,这只能是调味品,否则会本末倒置。最后,强调一点,好的实验题都源于教材,要认真研究新教材中的实验,从化学教材的实验问题中寻求拓展与变化,进行合理发散(“一器多用”、“一题多法”、“多法同用”),适度改编与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着眼点。(以实验方案设计、评价、改进,以实验的拓展、推广为特征的的探究性实验在高考的舞台上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 总之,一个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正比于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清晰度,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最适合学生接受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才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自学态度和方法,使学生成为能终身学习的人。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又不能不得法,在实践中我会不断调整,力争求实效,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以上阐述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2009-4-16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