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引用”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

ID:21072974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_第1页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_第2页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_第3页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_第4页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中的“引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论语》中的“引用”摘要:先秦时代的各派思想家往往各尽所能,在其经典著作中把学术造诣与文化水平展现给世人。各思想家的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引用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辞格,被大多人所用,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关键词:论语,引用,特点  简介:  张金伟,男,1985年出生,渤海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应用研究。  刘洁,女,1984年出生,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学。    一、引言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当时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诸子

2、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不同的见解。儒家学派作为春秋时期学士阶层中的重要一派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关于起源,《汉书•艺文志》有记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①这段文字基本上概括了儒家学派的产生过程与核心思想。  孔子重视传统儒家经典,除自身认真领悟之外还号召全体弟子学习这些经典。诸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等,这些都是孔子及弟子必修的门类。  

3、二、《论语》中的引用情况  (一)引用辞格略考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经典的句子或是用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文章在这些句子和用例的修饰下显得异常耐人寻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现象就是引用。引用,一般来说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中,适应题旨情境,巧妙地夹插确凿的史实先例,古圣先贤名人巨匠的言论以及家喻户晓的典故、成语、格言、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效地证明观点抒发感情。  (二)《论语》引用《诗经》、《周易》、《尚书》、《诔》、《礼记》  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表达一些文字之外的东

4、西,比如深化文章的内容,使之更具活力与深度;能增强表达效果,体察原意;还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体现文化内涵。引诗能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层观念较好地展现在众人面前。下面来看《论语》中的引用情况。  1.引用《诗经》  《论语》中出现诗经诗句10次,另外也多次间接提到《诗经》。《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句子如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思无邪”、“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

5、思?室是远而。”、“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深则厉,浅则揭。”  2.引用《周易》  《论语》中出现《周易》的情况较少,只有两次,但并不说明儒家学派对《周易》不重视。相反,孔子及其弟子对《周易》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了,孔子本人甚至曾经极其刻苦地钻研过《周易》。  3.引用《尚书》  《尚书》记载了虞夏商周时代王室的诰语(古代一种告诫性的文章)、誓词、谈话记录等史料,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4.引用《诔》  《诔》指古代祈祷的文章。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

6、。《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论语•述而》三十五)  5.引用《礼记》  《论语》中没有对《礼记》的具体引用,但也间接提到了《礼》。《礼》同样是孔子教育中的必读文献,他常常督促弟子学习这些文献。《论语•季氏》十三章提到了《礼》。  三、《论语》引用的特点分析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材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的引用同样体现出孔子的典型思想。综合来看,《论语》中的引用体现出如下

7、特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与处世方法  先秦时期的学士阶层非常注重个人修养与处世方法。孔子常常给弟子们讲这方面的道理,在言行上做出引导。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的自我修养要像加工这些象牙玉石一样,需要不断的精益求精;引用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等句子也包含了道德修养与处世问题,体现了孔子向上的人生观。  (二)以“仁”、“礼”为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经典著作随处可见“仁”之迹。《论语》也不例外,其中的引用更是如此。做人要重视所谓的“仁德”,在孔子看来,“

8、仁德”是根本,在其他一切之前。“礼”是与“仁”相辅相成的一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一切行为符合礼,自然就实现了仁。③孔子在解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时提出了仁先礼后的道理。其实孔子思想中的“仁”、“礼”是贯穿在整个语录体中的,这就说明了孔子对“仁德”的追求之甚。  (三)“孝道”至上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