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

ID:2211742

大小:10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5

上传者:U-1863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_第1页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_第2页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_第3页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_第4页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语言逐渐产生了方言。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如果说文化是令人神往的夜空,那么这北斗七星将让我们感受到那异乎寻常的美。如果说文化是一幅锦绣、那么方言就是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它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言与自然文化方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方言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带来的错有致的感受。方言既受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是自然文化的反映。1、方言与地貌在社会生活中,方言与地貌名词有着深刻的联系。用来形容地势形状的,如:滩、岗子、坳、坎、嘴等。同一地貌的不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的祖籍。2、方言与生物方言与生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动植物的关系上。对于植物而言,例如:桂花村、竹子林、马桑湾等,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域研究方向。对于动物而言,例如在四川某地方的:黄鳝坳、豹子沟、麻雀坪、豪猪湾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许多猛兽绝迹。以方言形式保留下来的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研究飞禽走兽的资料,对了解自然环境的变故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方言与人文景观尤其是乡土地名有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重彩描画,有时人文生存环境的淡笔描写,还有对生存环境做出的当地人的心理意愿的深层反映,从而形成了形态极为丰富的地名描述色彩。6 例如:形容生产设施的用,渡、桥等;形容人居环境的用,寨、铺等;形容文物遗迹的用坟、寺等。二、方言与社会文化1、方言与人类活动①方言与农事民生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表现一定的经济生态面貌,有表现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的方言地名,如:棉花山、冬瓜湾、茶叶山等。体现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②方言表现人类活动的特色例如:在四川有打麻湾,主要是因为该村种麻打草鞋的人特别多,所以因此得名。再如千布山,主要是因为该地开染坊,所以染布之后满山晒布。这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从事的行业,更体现了农民在生活生产上与这行业的依存关系。③方言与某一地域的人物我们听过某地有被称为“叫化岩”的,是因为在此地的岩洞中住过一个叫花子。在四川的乐山,有一地被称为婆婆溪,这是因为在解放前有一老婆婆在溪上撑渡。④方言与一定地域的奇闻异事在江西,有一个村子有“火烧桥”,是因为火烧荒林时发现此桥。这种现象在我们北方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一些旅游景点,历史古迹的得名。比如:辽宁省锦州市的北镇的青岩寺就有“歪脖老母”。传说是这样的,南海落潮,水面上出现一尊青石佛像.众人准备其搬到千年的云中古洞中.但歪脖老母石像却高于洞口,众人笑言老佛脖一歪就可进洞,话音刚落佛像的脖子就歪了.众人大惊,将其搬入洞中后,就纷纷逃走了,因此而得名。同时,反映重大历史变迁和当地较大事件在解放后,为了庆新生,所以很多地方有“新生街”。三、方言与文化心理素质6 方言中,经常有表现心里意向和心理感受的词,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域、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面貌。①方言与祈愿例如,我们在一些地区常常听说有“万福桥”,“洪福门”②方言与审美感应这是由于方言直接参与人的审美活动而形成的。例如:天生桥,是指一村在溪上天然成桥。在辽宁省的千山,就有一线天,是在山顶欣赏壮美景色,有天地一线的审美感受。③方言与心理联想如:在四川有“美女山”,在辽宁省的北镇有“盼儿归”石。诸多的心理联想通过方言表现出来,对千姿万态的地形物貌进行概括。④方言与人们的精神风貌在方言词汇上,如:锵锵齐,它是模拟秧歌锣鼓打击乐声,而获得的意义。后来发展演变到指代敲击锣鼓的人。“打锵锵齐的来做宣传了。”该词在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一直活跃在四川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带有喜庆色彩。在方言语音上,在四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耳边徘徊着,带有浓厚四川方言的口音:“四川雄起!”这一点说明了方言可以是我们人群气质的体现。这与方言的语音有关。四川的方言,浑厚凝重,粗犷有力,这与四川人自信争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是紧密相连的。史有为在《汉语文化语学虚实谈》中谈到:“不同的语音对不同的社区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它反映了人、民族间交往,反映了创造和发展语言对人的潜意识选择。这种被人们称为“语言提示”的东西,无论从说话人表达上的潜在感受方面看,还是从听话人接受上的听感直觉方面看,这对于精神是起作用的。四、方言与文化的表现形式6 方言与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方言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有重大的作用。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由北京方言构成了一幅幅京都风俗的社会记录。再如:《红楼梦》中,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的官话。曹先生用方言来塑造人物,才使得其活灵活现,有真实感。汉语中,方言与地方文学艺术的多样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突出的当数地方戏了,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方言的各具特色,是中国戏曲种类繁多、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方言与社会矛盾关系在研究方言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记忆,旧社会的丑态,方言可以成为历史时期中矛盾关系的缩影。比如:“私公塘”的来源是由于一公塘被恶霸私占。“胡儿沟”,是因曾有胡姓草寇在此。“半塘红”,据传,从前打仗,战死的人的血染红半塘。六、方言与民俗文化方言之所以能和民俗相联系,主要是因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民俗和方言都具有地方性,所以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方言和民俗的关系上看,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有个民俗在某个地区特别流行,在这个地区就伴随产生许多独特的方言词。比如“火烧虹”是据说一恶龙下山吃水,导致天旱,人们用火驱龙在此。“打锣井”是指认为井不顺,请巫师驱邪。“龙船湾”这个地名,是因为在端午节,人们在此划龙舟。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了一些方言词语,也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在社会制度变革时期尤为明显。旧时有些地区男女订婚前要请阴阳先生,把男女的出生日期情况写到麻纸上卜算,叫“取四柱”,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有了新的风尚,旧风俗被摒弃,随之其方言词语也消失。七、方言与移民6 不同的地貌名有区别,大致南方和北方的地貌名区别较明显。北方人用:山、河、洞、湾,这些都常用于我们普通话的书面语,反映了北方地区的共性,而南方则用:坳、坑、坎、坪等。所以在移民迁徙之后,他们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叫法就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融合。在这种移民文化中有的方言词语可以反映移民的祖籍,比如,辽宁省锦州市的“三家子”。八、方言与民族文化内涵不同语种的方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底层。在汉语里,我们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有“咕哝”“哇哇”用来模拟人发出的声音。那么在英语里也是这样,在英国,一些地区有grunt、hum等,数量上远在汉语方言之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中,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的整体。在英国的一些地区也有许多表示动物鸣叫的方言词,是基本拟声的。比如:Thepiggrunted.Thedogbarked.汉语中有模仿动物的“蛐蛐”等,英语主要是体现在家禽牲畜上,一方面与英国的开朗对外,另一方面更体现其注重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所以主要体现在家禽牲畜上,这与我们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这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民族文化内涵,西方当时的生产关系主要在畜牧业,而我们则处于农业文化社会。综上所述,语言的地方性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言的差异性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地方色彩,而且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以上论证可以看出,方言和文化相互渗透,,互相制约,互相推动,即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方言与文化,对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进全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提升的,正是一种我称之为“语言文化”的东西。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6 的,个人如此,民族亦然。参考文献:[1]《语言研究论稿》,赖先刚,学林出版社,(2004.05)[2]《语言社会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出版社,(1991.01)[3]《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01)[4]《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96.01)[5]《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李如龙,暨南大学学报,(1994.10)[6]《语言与文化》,顾嘉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08)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