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ID:22216952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上传者:U-991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1页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2页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3页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4页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吴文英《点绛唇|越山见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点绛唇|越山见梅吴文英①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②空山暮。【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8.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5分)9.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出吴词“清疏空灵”的特色,请联系结尾“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所表现的意境来谈一谈。(6分)8.这首词通过描写在凄寒的暮色中的一株瘦削的素梅,(2分),表达了仕途坎坷,无人赏识,内心愁苦、凄凉、孤寂的情感。(3分)[解析]注意答题形式为写了什么样的梅,借梅花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9.末尾三句写行人离去,梅花凋落,悠扬的笛声在山中回荡。(3分)营造了凄清、悠远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表现出“清疏空灵”的特点。(3分)[解析]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吴文英词“清疏空灵”的本色。[诗词赏析](一)此词不专意咏梅,而是写孤独的盘桓中无意与梅相逢。逢梅之后也未着力写梅,略加点染之后,还是写诗人自身的心情和周遭的环境,梅在词中并未作为一个主体的描写对象,而是诗人情绪的一种触媒和表征。上阕一开始,先叙述“越山见梅”的过程:春天来到,时值深冬。诗人携酒外出徜徉,因天寒路远,未能赴千岩山中,只在近处的越山见到一株寒梅,它长势不旺,花也开得不繁,在天色将晚的暮色中,迎寒伫立着瘦削的身影。“瘦还如许”是一个拟人化的联想,诗人把这株梅花看成一个在逆境中依然展现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格的象征,虽然清瘦,虽然寒冷,虽然近晚,却依然绽放着她的明艳和清芬,睥睨于这寒冬的荒索。下阕一开始又把描写角度转向词人自身:“晚色天寒处”的、瘦得如此可怜的梅花,引起词人的“无限新愁” ,那该是因为这梅花太像词人自己了吧,他不是也如此清瘦地独立于人世的寒风冷雪中吗?他不是也坚强地挣扎于这时代的苍茫暮色中吗?梅花勾起了词人的“无限新愁”,他想对着在风中摇曳的梅花倾诉自己的襟怀,但又明知花不解语,难以对话。“行人去”即#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gkstk.end#是指词人怅然远去,只留下梅花在冬天的寒风中暗暗消尽那春天般的莹洁──雪白的花瓣。这,也不正是诗人才华在这冷漠的社会中日益消尽的象征吗?诗人远去了,梅花在诗人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了。暮色苍茫的空山中只有一丝笛音在震颤、缭绕。“横笛空山暮”,多么悠远、多么凄恻的意境呵,这该是诗人的心声在震颤。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心中缭绕,缭绕……(二)吴梦窗的这首《点绛唇》着力之处既不在句法章法的光彩夺目,亦不在刻意追险求奇,一字一句皆出自天然。只是由于其立意之高、取径之远,使得这首词读来颇具灵性,处处流露出真实性情。体现了梦窗词清疏空灵的本色。“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起二语,从侧面着笔,所感甚大。春天还未到来时,人们自然不会携酒探春,更不会到这万壑千岩深处来。“千岩” ,点题越山。时梦窗寓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常游稽山,赏梅对雪,颇多词作。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瘦”咏梅常语。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这片二句,更推深一步。“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这新愁,到底是词人见到梅花后产生的愁绪呢?还是说梅花在寂寞无主的环境中如有幽愁?在寒风吹拂下,相对更无一语。那里因为怕它化作千万片缤纷的落英,当然,更怕的还是才得相逢,离别之情尚未诉完又要别去。纵有无限的新愁旧绪,彼此也无法互倾心愫。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末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可说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是呼之欲出。“春素”,指洁白的梅花,这里借喻女子素洁的形体。“暗消春素” ,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此词末三句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