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

ID:22600311

大小:113.5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30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_第1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_第2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_第3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_第4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对典型古汉字的研究别具一番意义。这是因为,中国的汉文字是象形(或曰表意)文字。“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自然要比表音文字更能显示优越性”。[1]它们象一尊尊活着的化石,凝结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一帧帧古代社会生活(包括法律实践活动)的真实画卷。我们不应忘记,在文字诞生之前,口耳相传的历史对后人的影响也许异乎寻常地强烈。况且,对部落长老来说,“记住过去的事情是他们的份内工作。”[2]当文明

2、的旭日升起之际,当某一特定的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它已经远不是造字者个人主观创造的艺术品了。因为它已具备了非如此刻划、如此构造、如此表现的内在必然性。换言之,某一文字所期标识的某一社会现象、事物或行为,已经历过多少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形成共识和具象,姑称之为约定俗成的“群体印象”,一旦有机会将它付诸刀尖笔端,便非如此表示不可了。符合这一共同规律的文字便长久地活了下来。反之,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样,深究某些典型汉字的字形定义,前可探其源头,后可迹其流轨。况且,其字义之中正沉淀了先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这些内容无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

3、层价值观紧密相联、水乳交融。正是出于这一见解,笔者曾经试着写出诸如《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等文。[3]今仍不揣冒昧,连缀此文,以乞教大方。一、关于古“律”字字义的通说“来自考释‘法’字者多,而探究‘律’字者少。”[4]在与古代法律实践活动有关的古文字中,“律”字的历史可能比“刑”字、“法”字更久远,其产生和沿革的途径也更丰富而复杂。因此,探索“律”字的原始本义及其衍生轨迹,不仅对于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而且对于诠释战国时代秦国“

4、改法为律”的真义,都显得十分必要。当我们读到“律”字时,不应忘记,古代的文字学家们已经为它作出许多同义,可互代也。率的本意是捕鸟的大网。《尔雅·释器》:“律谓之分。”王引之述闻:“律读为率。《说文》曰:率,捕鸟毕也,毕,田网也。毕或作罼,《广雅》曰:罼,率也。是率亦罗网之属,作律者,借字耳。”清朱骏声(公元1788—1858年)《说文通训定声》:“率,假借为律。”《正字通》:“率,法也。”《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骰率。”孙奭音义引陆善经注:“率,法也”。焦循正义:“《淮南子·览冥训》云:以治日月之行律。高诱注云:律,度也

5、。率与律同。”《汉书·李广传》:“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而广军无功。”颜师古注:“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者也。”与此义相联系的还有遵循。《尔雅·释沽》:“率,循也。”郭璞注:“循行”。《诗·大雅·緜》:“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毛传:“率,循也。”《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郑玄笺:“率,循也。……循用旧典之文章,谓周公之礼法。”正因为“律”与“率”通用,所以,“率”字是观察“律”字沿革轨迹的一个标尺。众多文字学家为“律”字含义作出如此丰富的注解,为今天的学人免去太多的辛劳,不禁使人心生感激之情。这些成果,正是今

6、人继续从事研究的起点。数十年来,甲骨文字资料的发掘和研究,正为这种继续研究提供新的营养。我们同样应该对甲骨学者们怀有深深的敬意。今人关于“律”字的研究仍取得一些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吾师祝总斌先生的成果。如《律字新释》(《北京大学学报(哲)》1990年第二期)《关于我国古代的改法为律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1992年第二期)。是关于“律”字之研究的姐妹篇。先生就“律”字的本义及战国秦代“改法为律”等重大课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其次是吴建璠老师的《唐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外法律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和《商鞅改

7、法为律考》(载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三是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四是同仁李力,他写了《“律”字的演变及其含义》(载张晋藩总主编、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发掘本土的法律观:古文字资料中“礼”及“刑”“法”“律”字的法文化考察》(载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和《甲骨文金文所反映的法律思想》(载张国华总主编《中国法律思想通史》(第一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此外,梁启超先生1904年所撰《中国法理

8、学发达史论》(《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十五)》中华书局1989年)、陈顾远先生《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64年)、蔡枢衡先生《中国刑法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同窗何勤华先生《中国法学史》一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以及挚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