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

ID:14765903

大小:75.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30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_第1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_第2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_第3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_第4页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寻找最初的“律”——对古“律”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对典型古汉字的研究别具一番意义。这是因为,中国的汉文字是象形(或曰表意)文字。“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自然要比表音文字更能显示优越性”。[1]它们象一尊尊活着的化石,凝结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蕴含着一帧帧古代社会生活(包括法律实践活动)的真实画卷。我们不应忘记,在文字诞生之前,口耳相传的历史对后人的影响也许异乎寻常地强烈。况且,对部落长老来说,“记住过去的事情是他们的份内工作。”[2]当文明的旭日升起之际,当某一特定的文字诞生的那一刻,它已

2、经远不是造字者个人主观创造的艺术品了。因为它已具备了非如此刻划、如此构造、如此表现的内在必然性。换言之,某一文字所期标识的某一社会现象、事物或行为,已经历过多少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形成共识和具象,姑称之为约定俗成的“群体印象”,一旦有机会将它付诸刀尖笔端,便非如此表示不可了。符合这一共同规律的文字便长久地活了下来。反之,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样,深究某些典型汉字的字形定义,前可探其源头,后可迹其流轨。况且,其字义之中正沉淀了先民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这些内容无不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层价值观紧密相联、水乳交融。正是出于这一见解,笔者曾经试着写出诸如《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

3、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等文。[3]今仍不揣冒昧,连缀此文,以乞教大方。一、关于古“律”字字义的通说“来自考释‘法’字者多,而探究‘律’字者少。”[4]在与古代法律实践活动有关的古文字中,“律”字的历史可能比“刑”字、“法”字更久远,其产生和沿革的途径也更丰富而复杂。因此,探索“律”字的原始本义及其衍生轨迹,不仅对于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而且对于诠释战国时代秦国“改法为律”的真义,都显得十分必要。当我们读到“律”字时,不应忘记,古代的文字学家们已经为它作出许多注释。这些看似纷杂的注解,为当今学人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方便。东

4、汉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说文解字》:“律,均布也,从彳聿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和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均以为“均布也”三字当为“均也”、“布也”详见下文)刊行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的官修《康熙字典》这样注释:“律,《玉篇》:六律也。《广韻》:律吕也。《说文》:均布也。十二律均布节气,故有六律六均。《尔雅·释器》:律谓之分。注:律管所以分气。《前汉·律历志》: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即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

5、律本。《后汉·律历志》: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史记·律书》注: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书·舜典》:同律度量衡。《礼·王制》:考时月定日同律。又《尔雅·释沽》:法也。又常也。注:谓常法。《正韻》:律吕万法所出。故法令谓之律。《管子·19七臣七主篇》: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释名》: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传·桓公二年》:百官于是乎畏惧而不敢犯纪律。又军法曰律。《易·师卦》:师出以律。又刑书曰律。《前汉·刑法志》:萧何攟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晋书·刑法志》:秦汉旧律,起自李悝,悝者著网捕二篇,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

6、,是故所著六篇而已。又爵命之等曰律。《礼·王制》:有公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疏:律即上宫九命缫籍九寸冕服九章建常九游之等是也。又《尔雅·释言》:述也。《礼·中庸》:上律天时。又《尔雅·释言》:铨也,所以铨量轻重……。又《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筆。注:蜀人呼筆为不律也。”[5]清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说文解字注》:“律,均布也,从彳,聿声。均律双声,均古音同匀也。《易》曰:师出以律。《尚书》:正日同律度量衡。《尔雅》:律,铨也。律者所以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6]清桂馥(公元1736—1805年)《说文解字义证》:“《春秋元命苞》:律之为言率也,所以率气令达也。

7、注云:率犹导也。《周礼》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太族、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大戴礼·曾子天圆篇》:圣人慎守日月之数。……十二管以察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均布也者,案义,当是均也,布也。《乐记》:乐所以立均。《尹文字·大道篇》:以律均清浊。《褐冠子》:五声不同均。《周语》: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纪之以三,平之以六,成于十二。天之道也。《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先郑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后汉·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