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

ID:22944200

大小:6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2

上传者:U-991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_第1页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_第2页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_第3页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_第4页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试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采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差一些。  现在很多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从专业看,从中文等相关专业转行的多,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少;从学历看,硕士多,博士少;从经历看,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多,有媒体实践经历的少;从年龄看,27—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多,40—55岁的中年教师少;从职称摘要:目前新媒体对新闻采写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加速和移动互联X的崛起。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写课必须打破过去课程设置过窄、教学策略单一的困境,培养学生跨媒介的思维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报道技能。移动互联X的崛起要求新闻采写课在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宣传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方面的训练,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公信力;此外采写课还应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X上获取信息、创作“微”新闻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新闻报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体采写;新闻教育  16720539(2012)03011206  新闻采写作为新闻专业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不仅影响着数万名在校新闻学子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我国新闻报道未来的走向,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本文在认真梳理国内新闻教育和新闻采写课程发展目前状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媒体崛起带给新闻采写课程的冲击,尝试着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和倡议。  一、国内新闻教育的发展目前状况  分析新媒体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国内新闻教育的目前状况,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新闻采写课程区别对待。  (一)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目前状况  据香港城市大学沈菲博士和复旦大学张志安博士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国内记者中76%左右为本科学历,15%左右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1]。由此可知,本科教育是新闻教育的主体,本科新闻采写课程在新闻采写的教学与研究中影响最为广泛。   目前国内本科阶段的新闻采写课程主要涉及两个专业: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三个层次:重点大学(985或211高校)、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具体的教学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就新闻学教学点数量而言,重点大学约占总数的19.9%,普通大学约占总数的51.7%,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约占总数的28.4%,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2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点数量分布由图1、图2可知,无论新闻学专业还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普通大学教学点所占份额都超过五成(广播电视新学更接近六成);重点大学教学点在两个专业所占的份额基本持平,接近两成;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教学点在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三成,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占份额接近两成,这可能与新闻学专业设置门槛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稍低一些有关。近年来随着高考学生人数逐年递减,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就山西而言,很多院校需要补招3~4次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这些院校在生源、师资、硬件设备等方面与前两类院校有较大的差距。  (二)研究生层次的新闻教育目前状况  近年来,随着传媒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包括少量博士生)走进媒体一线,承担起日常的新闻采写工作。到2011年9月底,国内设有新闻学二级硕士点的高校有67所,设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高校有48个所[2],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重点大学是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从新闻学学术型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64%,普通院校占36%,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分布看重点院校占83.3%,普通院校仅占16.7%。  通过本科与硕士两个层次的分析可知:从人才的培养看,普通院校是新闻教育的重点,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是新闻教育的难点,重点院校是新闻教育的突破口;从就读学生数量看,本科层次的新闻教育是国内新闻教育的主体,其中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新闻教育又是本科新闻教育的主体,因此本文将讨论重点放在本科阶段普通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新闻专业的采写课程上。  二、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目前状况  (一)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传媒实践的需要  据李良荣教授介绍现在全国记者编辑领域有20万从业者,而在校的本科生已经达到16万,也就是说四年时间就可以把现在的编辑记者全部赶走。再加上这两年传统媒体的不断萎缩,走向新闻岗位的本科生逐年下降[3]。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媒体找到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很多时候是工作挑人,而不是人挑工作。由于目前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专业的采写课程都过于强调“专” ,导致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不熟悉广电新闻采写,广电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报纸新闻采写过于生疏。如果两个专业的学生“跨”媒体就业,在与非新闻专业学生的竞争中专业优势并不明显。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这种过细的课程设置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除课程内容设置过细外,课程间的衔接也有待改善。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访前应先学习视听语言,对广电媒体的语言符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学习采访的同时还应学习摄像等课程,因为广电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由.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新闻采访不仅是一项艺术,更是一项技术,缺少了工具的采访是不完整的。就写作而言,有的学校只开设基础新闻写作和深度报道写作方面的课程,没有开设专业新闻写作方面的课程,由于“课程链”不完整,新闻教育无法与传媒实践对接,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地进入角色,进行独立的新闻报道。新闻采写不是孤立的两门课程,而应该和其他课程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  (二)教材建设仍需努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新闻采写教材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数量看,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版的采写教材数量极少:采访教材只有5本,采写合一的教材只有8本,写作教材只有45本。而近十年国内出版或再版的采访教材有29种,采写合一的教材有28种,关于写作的教材更是高达100多种[4]。国内采写教材不仅数量上有了 “量”的飞跃,在内容上也有了“质” 的提高。比如采访教材,既有蓝鸿文的《新闻采访学(第3版)》(201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2版)》(2006)等老一辈学者精益求精的再版之作,也有张征的《新闻采访教程》(2008)、何志武的《新闻采访(第二版)》(2006)、赵淑萍的《当代电视新闻采访教程》(2010)、朱羽君,雷蔚真的《电视采访学(第2版)》(2010)、曾祥敏《电视采访(第2版)》(2010)等中青学人的求新求变之作。再如写作教材,既有刘明华,徐泓,张征的《新闻写作教程》(2002)、周胜林,尹德刚,梅懿的《当代新闻写作(第2版)》(2004)、薛国林的《当代新闻写作》(2006)、胡欣的《新闻写作学(第3版)》(2006)等深受学子欢迎的传统教材,也有高钢的《新闻报道教程》(2010)、石坚的《新闻写作学》(2008)、李希光,孙静惟,王晶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程》(2011)等让人耳目一新的新版教材。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我国采写课程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国内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教材,但诚如刘海贵教授所说,我国的应用新闻传播学教材数量虽然不少,但受到年轻人认可的不多,大多数教材的理论框架已明显弊端,缺乏科学的研究起点,偏重各种枯燥的说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5]。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出版社近年来组织翻译了施瓦茨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2003)、梅勒茨的《创造性的采访》(2004)、瓦霍沃的《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2004)、门彻的《新闻报道与写作》(2004)、布隆代尔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2006)、布鲁克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第7版)》(2007)、伊图尔的《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第6版)》(2009)等国外的优秀教材,并推出这些教材的影印版、改编版。国外优秀教材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西方新闻采写经验的机会。  现有的采写教材就内容而言,或着眼于报刊记者的培养,或着眼于广电记者的培养,很少有教材能打破这种界限,培养跨媒介的新闻采写人才,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现有的教材在内容方面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三)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采写课程的质量,不同层次院校的师资队伍差距非常大。总体而言,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大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后者由于体制、待遇等一系列理由,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更差一些。  现在很多普通大学、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可以用“五多五少” 来概括:从专业看,从中文等相关专业转行的多,新闻专业科班出身的少;从学历看,硕士多,博士少;从经历看,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多,有媒体实践经历的少;从年龄看,27—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多,40—55岁的中年教师少;从职称看,初级、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6]。  教师队伍的这种特殊情况和近十余年来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新闻采写本来是两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但由于很多授课教师缺乏新闻方面的系统学术训练,也没有丰富的新闻采写经验,所以很多高校的新闻采写课仍旧沿袭了上课时老师讲PPT,学生记笔记,偶尔做一些案例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把两门实践性很强的业务课变成了“准理论课”,这样的教学教师、学生双方都感到有遗憾,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三、新媒介给新闻采写课程带来的  冲击新媒介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媒介融合的加速和移动互联X的崛起。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冲击  媒介融合包含了多个层次与方面,有学者将媒介融合描述为“五化”,即传播工具的泛媒介化、传播形态的全媒体化、传播业态的多媒体化、融合取向的新媒体化、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7];有学者将媒介融合归纳为“ 四个融合”,即技术融合、X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8]。国内外不同专家和学者对媒介融合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就新闻采写课程而言,媒介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播技能和思维方式两个层面: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采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往往只能做到“一专”而无法做到“多能”,在媒介融合与就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现在的采写课程教学显然已经落后于传媒实践,必须大胆改革,让学生熟悉多种传播工具,掌握跨媒体的新闻采写(编)技能。  2.媒介融合要求采写课程必须更新课程的培养理念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紧迫性,相关研究论文大量涌现1.媒介融合要求采写课程必须转变单一的技能培训模式  随着媒介融合逐渐普及一专多能的“背包记者” 越来越受欢迎。所谓背包记者(backpack)是指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介提供新闻作品[9]。国外新闻机构的部分记者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传播技能,比如BBC要求驻华记者发稿时一条稿子常常要做成四种形式:报纸稿、广播稿、电视稿、X络稿[10],国内《解放日报》等媒体也培养出了少量掌握多种传播技能的背包记者。  我国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在技能培训方面强调“专”,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采写课程会涉及摄像、非编等技能的训练,而新闻学专业的采写课只教授文字采写的技巧,基本不会涉及到摄像、非编等广电新闻采编的相关技能。这样的内容安排导致学生往往只能做到“一专”而无法做到“多能”,在媒介融合与就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现在的采写课程教学显然已经落后于传媒实践,必须大胆改革,让学生熟悉多种传播工具,掌握跨媒体的新闻采写(编)技能。  2.媒介融合要求采写课程必须更新课程的培养理念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紧迫性,相关研究论文大量涌现,基于跨媒介传播的采写教材如张从明《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2010)、(美)威尔克森等的《融合新闻学原理》(2011)也陆续出版。笔者近几年教学中也一直在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写课程应该如何改革。最初笔者将侧重点放在技能方面,将采写课程中将原来报纸新闻采写和广电视新闻采编的相关内容加以整合,逐块讲解。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技能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培养真正作用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由zsml/zyfx_search.jsp2011916   [3]李良荣.长期影响新闻教育课程建设的四方面力量[G].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4]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EB/OL]http:///2009.9.18.  [5]威尔克森,等,著,郭媛媛,等,译.融合新闻学原理[M].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  [6]郑亚楠.关于省属大学新闻传播师资队伍亟待建设理由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8,(12):7-9.  [7]陆小华.媒介融合与电视直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G].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  [8]董年初.媒介融合与政府监督[G].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采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闻教育之差距.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4.  张征.新闻采访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雷蔚真.电视采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23  [9]蔡雯.从“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西方媒体”融合新闻"的实践与理论[J].中国记者,2007,(1):80-82.   [10]董关鹏.中国和欧美新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由优秀站.zg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12]雷蔚真.电视采访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