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

ID:26588475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_第1页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_第2页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_第3页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_第4页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神经端侧缝合法的研究和应用ok3ith(1964年)应用神经束膜缝合术,将神经功能优良率由神经外膜缝合时的50%一60%提高到70%一80%。应用神经移植或神经转位术治疗神经缺损,也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神经端端缝合时对感觉束和运动束缺乏准确、实用的定位方法;长段、粗大神经缺损时移植物来源困难;非自体神经移植物缺乏有效的神经再生微环境,尚未完全过渡到临床[1]。有些方法在取得一定疗效的同时,又带来某些问题[2,3]。近年来神经端侧缝合研究的进展,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了新思路[4—14]。一、神经端侧缝台的改革神经端侧缝合术是将损伤后的神经远断端缝到一条正常神经的侧方

2、,供神经干的外膜可开窗或不开窗,并不损伤供神经束。本世纪初,Ballance首先报道了应用面神经与副神经端侧缝合治疗面神经麻痹,术后出现面部与肩同步运动。Viterbo等[5]将大鼠腓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外膜不开窗)端侧缝合,7.7个月后,腓神经远端平均有498条再生纤维,75%的胫前肌有再生神经支配,说明正常的供神经可发出侧枝并传导电刺激,神经外膜对侧枝发芽不构成绝对障碍。洪光祥等[11]使用神经移植段做两处端侧缝合,与直接端侧缝合及端端缝合进行比较,各组结果差异无显着性。然而也有不同结论,Bertelli等[8]用纤维蛋白胶做大鼠尺神经移植段与正中神经端侧吻合,3—

3、6个月后,通过握力测试、辣椒素试验和热板试验,没有发现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认为神经外膜、束膜和基底膜是阻止侧枝发芽的有效屏障。在临床上,Viterbo等[12]对臂丛根性撕脱伤通过多组神经移植与膈神经行端侧缝合,术后1年在电生理上观察到神经再生现象。陈振兵等[13]发现有3例在切取腓肠神经后,将其远断端与腓浅神经行端侧缝合,经过9—10个月随访,足外侧感觉正常,腓浅神经支配区也无异常。罗永湘等[14]对两侧陈旧性尺神经缺损患者分别于肘部及前臂远端将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端侧缝合,经8—14个月随访,感觉恢复满意,手内在肌功能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二、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机制神经端

4、侧缝合后的侧枝发芽再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接触引导作用:动物实验中发现,端侧缝合处神经外膜完整,有连续的血管网跨过缝合口。良好的端侧接触、组织结构上的愈合为神经再生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如果端侧缝合处接触紧密,则再生神经纤维通过多,长入植入段的距离长,表明了接触引导过程中基膜管的基础[15]。2.[1][2][3]下一页ok3等[9]对供神经远端的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等[9]将大鼠胫神经的腓肠内侧头运动支切断,远端与胫神经端侧缝合,12周后腓肠肌内侧头的湿重为正常的73%,肌纤维截面积为72%,肌收缩力为60%。曹学诚等[18]通过测定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比

5、较端侧与端端缝合后远端再神经化能力,发现前者仅为后者的2/3,提示应慎重评价和使用端侧缝合法。目前此项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动纤维萌出数量和来源。除了常用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Chen等[10]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技术,分析大鼠胫腓神经端侧缝合后脊髓中标记的感觉、运动神经元位置和数量,认为侧枝发芽源于正常的胫神经,感觉纤维穿透束膜的发芽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与此相关,即同一运动神经元发出侧枝后如何协调所支配的不同效应器(屈、伸肌)。Tham[9]和Chen等[10]的研究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因其更有临床意义。显然,除了寻找促进侧枝发芽的方法之外,运动神经元与不同效应器的

6、协调性的关系更应得到重视,很难想象同一下一页运动神经元萌出的众多侧枝竟然支配一组拮抗肌,选择恰当的供神经是个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侧枝再生的运动纤维所占比例可能取决于供神经外膜开窗处以哪种纤维为主,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所以在不同的实验中,神经端侧缝合后肌肉收缩力可由无反应到正常的60%[7—9]。因此、短时期内不可能要求端侧缝合达到或超过端端缝合的效果。小结在最为精细的神经束间端端缝合尚不能保证满意的疗效时,虽然许多动物实验及部分临床结果表明神经端侧缝合效果良好,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神经外膜与束膜在侧枝发芽过程中的确切作用;侧枝再生纤维中感觉运动纤维所占的比例

7、;神经远侧断端和靶器官产生的活性物质对不同性质神经束的作用是否一致等。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相信神经端侧缝合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端端缝合相比,避开了感觉束运动束定性的难点,操作简单灵活,与神经小间隙桥接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能有效地将NGF与非神经移植物(小静脉、变性骨骼肌、羊膜管、几丁质管和异体小动脉等)结合,以提高其诱导神经再生能力,端侧缝合法可以在既无需切取自体神经,也不损伤供神经的前提下用于临床。目前认为,在损伤神经有可供缝合的两断端时,端端缝合是最好的方法;只有在神经大段缺损难以直接修复或只有神经远端只供利用,患者不愿意切取自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