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ID:301746

大小:1.81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7-07-20

上传者:chess95660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 总论…………………………………………………1一、项目提要………………………………………1二、编制依据………………………………………2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3四、存在问题与建议………………………………6第二章 项目背景与必要性……………………………6一、项目建设背景…………………………………6二、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7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目的意义………………8第三章 建设条件………………………………………9一、项目区概况……………………………………9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10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13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3一、建设单位概况…………………………………13二、研发能力………………………………………14-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三、企业财务状况…………………………………14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15一、市场分析………………………………………15二、产品生产及销售方案……………………………17三、销售策略和营销模式……………………………17四、销售队伍与销售网络建设………………………17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18一、建设任务和规模………………………………18二、项目规划和布局………………………………18三、生产技术方案及工艺流程…………………18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21五、项目实施进度安排……………………………22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3一、投资估算依据…………………………………23二、项目建设投资估算……………………………23三、资金来源与筹措…………………………………24四、资金使用与管理………………………………25第八章 财务评价………………………………………25-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财务评价依据……………………………………25二、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26三、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26四、财务效益分析……………………………………27五、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28六、财务现金流量……………………………………28七、按平均年利润计算的主要经济指标…………29八、不确定性分析……………………………………29九、财政有偿资金还本付息表……………………30十、财务分析结论…………………………………30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31一、环境影响…………………………………………31二、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31三、环保部门意见…………………………32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32一、农业产业化经营………………………………32二、农民增收………………………………………33三、其他社会影响 ………………………………33-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34一、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34二、项目经营管理模式……………………………35三、经营管理措施………………………………35四、技术培训……………………………………35五、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36第十二章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36一、可行性研究结论……………………………36二、问题与建议…………………………………36-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河小流域治理工程2、项目建设地点:############################3、项目建设规模新建三面光挡墙1500米,机耕道1600米。4、建设周期:2010年11月开始,2011年5月竣工,建设工期为6个月。5、主要建设内容:小流域综合治理15平方公里。支砌三面光河道1500米,新建机耕道1600米,公路桥3座。6、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总投资174.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及省级资金145.05万元,市级资金29、71万元。7、项目效益经济效益:工程建成后,可改善项目区种植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及农作物产量,预计可增收粮食20万公斤,按市场现行价计算,每年可为项目区增加直接经济收入29.46万元。另外项目区群众还可从工程建设中获得劳务报酬29.71万元。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可有效保护########河沿途人口1275人,灌溉农田1400亩,保护农田400亩,恢复水毁农田40亩。1.2编写依据-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2年)(4)《河道管理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6)《防洪标准》(GB50201-94)(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xx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01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3年)(1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1994年)(1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1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6号令)》(2004年)(15)《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7号令)》(2004年)(16)《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2003年)(17)《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4号令)》(2003年)(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1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2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2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规划通则》(GB/T15774-1995)-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3)《xx县防洪规划》(25)《xx市xx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6)《xx市xx县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2001-2010)(2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8)xx县xx相关资料1.3编制范围(1)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及其技术论证;(3)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投资估算以及工程布置;(4)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以及综合效益分析。1.4指导思想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项目为突破口,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为重点,建设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的指导思想,达到“保护水源、改善环境,发展产业”的目的,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节水保水,发展产业。1.5治理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量减少80%。(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治理措施保存率90%以上,骨干工程标准采用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一般工程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经济目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治理措施完全发挥效益后,流域内人均收入翻一番,人均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20%。(4)治污目标:流域内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处理和清理,达到清洁小流域的目标。(5)小流域总体目标:环境清洁、景观优美、自然和谐、人居舒适、产业发展、农民富裕。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注一、水文水系牛栏江水系控制径流面积km220治理段以上径流面积km215设计洪水标准P(%)10设计洪峰流量m3/s26.09二、河道治理长度m15000断面尺寸2×2m三、工程效益指标保护人口万人0.1275保护农田万亩0.2929-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工程投资万元174.76-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项目背景########河经历了历次洪水的洗礼,大部分河堤出现垮塌,淤积严重,现有河道已逼近大部分民房,雨季来临,全流域内约有400多亩耕地面临威胁,而邻近河道的民房有随时被冲垮的危险。####################位于某某市&&&########&&&县中部,乡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10公里,位于东经103°7′—103°19′、北纬25°31′—25°41′,东与本县仁德镇、河口乡接壤,南与羊街镇相邻,西与先锋、六哨乡毗邻,北与甸沙乡、功山镇相依,全乡国土总面积283.34平方公里。####################属低纬高原地带,年平均气温13.4℃,年降雨量1116mm。项目区居住着汉、回2种民族,2008年末全区总户数279户,总人口1275人,全部为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657元,人均有粮463公斤。耕地总面积2929.4亩。项目区位于&&&县城西部10km处,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子之一。2008年末全区总户数279户,总人口1275人,全部为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657元,人均有粮463公斤。耕地总面积2929.4亩,森林覆盖率达29.16%,2008年末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洋芋、蔬菜和豆类等,经济收入主要以烤烟为主,是####################烤烟主要产区之一。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水利设施现状项目区内有的灌溉渠道均为土渠,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2、基本农田现状项目区土地宽广有约2929.4亩,但由于河道都是原有的天然土河道,没有进行过整治,每到洪水季节河水泛滥有近400余亩农田根本无法耕种,农民不得不上山开荒种地,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下游河道於积更为为严重。3、交通现状项目区对外交通极为便利,有国道213公路穿境而过,但田间渠道路极差,无一条机耕道,农业生产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4、项目资金整合情况项目区计划于2009年投资174.76万元对区内治理河道1500米,全部支砌为三面光河堤,新建机耕道一条长1600米。2006年项目区实施了国债人饮工程通过资金整合,项目区内人畜饮水已基本解决,基础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能够通过以工代赈实施该项目,又为实现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奔小康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河小流域工程进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不但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可有效保护本区400多亩的农田和200多间房屋不再受洪水的侵害。是一项深得民心的社会公益性工程,是“三个代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落实和重要体现。2.2项目必要性########河发源于本村委会的小团山,河道从村中间横穿而过,至潘所-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交与潘所海,全长5km,径流面积15km2,项目区只涉及泽铁村民委员会。########河河堤均为土堤,部分河段以高出的农田为河堤,由于河堤低矮单薄,淤积阻塞严重。多年来,受多次洪水袭击,多处河段被冲毁,导致上游40亩农田被冲毁,特别是流经村庄部分,河堤损毁严重,经多次洪水冲刷后,现在河道已逼近大部分民房,严重影响########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综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急需对该段河堤进行治理。近年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入库水量锐减,泥沙严重淤积,作为饮用水已不符合标准。为了尽快恢复xx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和保证水库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对水库本身和整个上游区域实施全面综合治理。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点分散,生活垃圾、污水以及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严重。其中,污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畜禽污水污染,村庄生活污水、各类企事业单位生活生产污水、养殖小区冲刷粪便后的污水,全部直接排放,严重影响xx水库上游的水质。村庄生活生产垃圾就地倾倒,不仅使河沟堵塞,而且成为水源污染的隐患,必须将垃圾分类处理,规范整治,建设垃圾池和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收集处理。xx小流域是xx县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总量偏低,经济来源单调,主要靠养殖业和林果业。因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与此同时还存在农村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农民饮用水水源为自备井,大多数为浅水井,没有给水和排污管道;厕所与家畜窝圈共用,没有清洁设备。村庄院落柴薪到处堆-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章项目地点基本情况3.1地质地形地貌####################位于&&&县城西部10km处,即位于东经103°7′—103°19′、北纬25°31′—25°41′本区地处云贵高原中北部,地貌特征受构造控制,属构造侵蚀高中山,山川南北延伸,东西排列,呈现出逶迤连绵的宏伟地貌景观,群山之间镶嵌的第三系小型山间盆地,其展布方向受径向和新华夏系构造控制,盆地中有第三系、第四系含砾砂质粘土、红色粘土覆盖,厚约2至5m,边缘基岩裸露,古生界二跌系玄武岩P1-2第1-4段控制着新生界及新生界盆地分布,盆地中地势平缓,节理裂隙发育,二跌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g+m在鲁戛均有出露,四山南高北低,形成一个半封闭矩形状小型山间盆地。地质构造区域构造位置处于经向构造体系的小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延南北走向,从四川进入云南,经巧家在东川以南分东西两支进入&&&-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西支为主干断裂,经小江—清水海—嵩明以西往南延伸,交于弥勒—师宗大断裂上。西支断裂性质以压性为主,并且左旋扭动。由于断裂时代老,多期活动延伸长度大,断层面产状及表现形式各段不尽相同,清水海以北断面倾角向东,倾角42°~80°。清水海以南,断面倾向西,倾角30°~70°,局部地段达80°以上。沿断裂线普通存在破碎带、角砾岩、糜棱岩,一般宽数百米,局部达l~2公里。区内断裂带多被功山坝子内的松散层覆盖,可见之处破碎带宽达300—500米。在西支断裂以西,还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形迹,与主干断裂呈锐角斜交,并受主干断裂限制,一般不切割主干断裂。东支断裂性质为压扭性,断面产状北部倾向西倾角较陡,大于60,南部倾向东有65°左右,在&&&坝子内多被松散层覆盖。在断裂两侧发育有北东、北北东向的构造形迹,与主干断裂呈锐角斜交,并受主干断裂的控制。工程地质(一)地质概况渠道沿线出露地层有P2β灰、灰黑色块状、杏仁状、斑状玄武岩,Pll—Plm泥晶灰岩夹白云岩。地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以红色粘土为主,其次为碎石粘土,砂质粘土。区内无断裂构造,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倾向南东,倾角30°~35°地形坡度缓,一般10°左右,坡面多为松散层覆盖,厚1—2米,局部覆盖层厚达3—5米(探坑揭视)。(二)工程地质条件评述渠道经过地段基岩全为P2β斑状、杏仁状玄武岩,地表普遍为松散层覆盖,厚l—2米,岩层走向与渠线斜交,倾向山内,倾角不明。其强度和稳定性都较差,但由于工程规模较小,其基础形式均为条形基础,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对地基的要求不高,设计中不需进行专门的处理,建议开挖边坡1:0.5—1:1。3.2水文气候特征########河缺乏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其水文成果主要根据牛栏江流域七星桥水文站及其邻近各站水文资料分析。(见表3-1、2、3和图3-1、2)表3-1七星桥站不同时期年雨量均值对照表-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系  列年平均值(mm)与长系列均值偏离情况(%)1951~2006958.01951~1979991.53.51980~2006922.0-3.8表3-2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表站点高程(m)多年平均降雨量(mm)站点高程(m)多年平均降雨量(mm)上 游19201065.3塘 子18601006.2大冲河21001161.8易 隆20401058.3四 营1900918.5七星桥1870958.0嵩 明1860997.5寻 甸18691026.2八家村1980934.9马过河1900998.1大石头19741074.8凤龙湾1880983.9青 年1930842.0三月三1902936.0表3-3 各站年径流量统计参数成果表名称径流面积(km2)均值(万m3)CvCs产水模数(万m3/km2)年降雨量(mm)年径流深(mm)径流系数四营10243220031.4七星桥25498170032.0四营~七星桥站区间1525495000.442Cv32.5985.9319.40.324凤龙湾水库957305580.442Cv31.9983.9319.30.325三月三水库16375320.342Cv46.2936.0462.10.494上游水库21477700.462Cv36.31065.3363.10.341清水海34.524600.382Cv71.31030.8715.90.695-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图3-1七星桥站年降雨量系列代表性分析图图3-2七星桥、四营站年降雨径流过程对照图-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牛栏江流域径流量(地表、地下)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径流量的年际、年内变化与降雨量具有较好对应性。从四营、七星桥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5~10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4%左右,其中主要集中于7~8月,水量约占全年水量的34%,11~4月因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量也相应减少,水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6%左右,年最小流量一般出现在4~5月间,其中尤以4月份最枯,其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2.7%左右;受局部地形影响,径流量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其规律与雨量空间分布基本一致。3.3.2气象基本资料根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4.4℃,最高气温达35℃(1960年),最低为-13.9℃(1977年),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在6.8℃左右。每年5~8月是全年气温最高时期,平均气温为19.2℃,10月至次年5月晴天多,日照长。年日照时数在1800~2300小时之间,年平均积温5274℃,年内月积温变差不大,最热月与最冷月仅差12.4℃,但日变差较大,如1974年2月24日14﹕00为22.8℃,25日14﹕00仅1.6℃,其差值高达21.2℃。由于境内均属低纬度高原地带,太阳辐射强。冬季虽冷空气由北侵入,但因移动路径长,进入低纬的县境内,冷气流强度大为减弱并改变了特性,再加上冬季晴天多,接受太阳幅射量多。全年日照时间较长。由于受天气、地形的影响,各地分布不均。&&&坝子年日照时间2082h,日照百分率为48%,干季多于雨季。春季是年内最多日照为季节,其时达644.4h,占全年的31%;夏季为553.3h;秋季为407.2h;冬季为477.5h。日照多出现在4月,其日照时达241.6h,最少出现在6月,仅116.8h。年平均积温5274.4℃,最高年为5546.2℃,最低年4998.5℃,多平年均温度14.4℃。太阳幅射量为123270千卡/cm2。-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风:全年多为西南风为主。西北风次之。1~4月风速最大为32m/s,一般风速3~4m/s。大风季节,地面蒸发强烈,空气极度干燥。霜:境内大多数地区3月,11月多受寒流侵袭,凝霜期长。平均初凝霜期在11月15日,终霜期4月2日,霜期长期139天,凝霜期多出现在12月~次年1、2月,年平均霜日53天,全年无霜期226天。最早凝霜10月4日,最迟终霜4月24日。通过以上分析,项目区水文气象条件均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不会对工程建设产生负面影响。3.3.3.1暴雨成因及洪水特性牛栏江流域暴雨主要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环流控制,有时也受到亚热带低纬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多集中于6~8月,具有明显季节性,其暴雨洪水主要由高空低涡或切变与地面锋系相伴出现形成。每年5、6月高空西风槽、低涡特别活跃,地面低压锋系出现频繁,此时正值西南气流加强,本流域进入强盛雨季,构成全年主要汛期,一般在10月前后汛期结束,其间降雨量变化虽有起伏,但总趋势是递增的,尤以7~8月间降雨量最大。########河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中心位置、降雨强度、时间变化和地区分布对洪水形成影响较大,洪水发生时间及频次与暴雨相近。暴雨与山洪灾害发生的关系:根据历史资料调查与统计,山洪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强降水期间,其发生的主要激发因素是区域内的短历时暴雨和大暴雨。灾害特点是:①降雨范围广,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预防难度大;②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对农业生产、交通、居民地危害很大;③季节性强,频率高;④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⑤成灾范围较大,灾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受灾对象以农民为主。-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河流域为山区河流,流程短且河道比降大,河槽调蓄作用小,洪水波荡变形小,一次洪水过程一般是急涨急落,历时在24h左右,洪水过程以单峰尖瘦型为主。3.3.3.2设计洪水标准设计洪水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GB50201-94、中华人民共和国《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河堤防工程等级为Ⅳ级,设计洪水标准为P=10%(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3.33%(30年一遇)。3.3.4洪水分析计算########河治理工程控制地表经流面积15km2,经设计暴雨、产流、汇流计算,P=5%设计洪峰流量为20m3/S。流域特征表河道名称控制径流面积F(km2)主河道长L(km)河道平均比降i(%)########河1530.0163.3.4.1参数查图法推求设计洪水:参数查图法中所涉及的短历史暴雨统计参数、暴雨分区综合雨型及产、汇流参数均根据设计流域所在分区直接查《云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中相应的图表确定,有关参数查算结果见下表。########河暴雨统计参数及产、汇流参数分区表统计参数-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暴雨分区产流分区汇流分区==3.51280.381.3311246470.441.5424680.431.51########河位于暴雨分区地11区,产流分区参数CQ=2,即:土壤最大缺水量,设计暴雨洪水的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的后期平均入渗率c=2.5mm/d,雨期日蒸发量,降径关系不平衡缺水量。汇流分区参数FQ=4,即:Cm=0.60,Cn=0.81。按分区中的产流参数进行产流计算(初损后损法),推求设计净雨过程及地下径流量和时段稳渗量;根据主净雨强度-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流域特征值按分区综合设计流域单位线汇流参数经验公式计算水库汇流参数n、k值;按纳希瞬时单位线数学表达式计算无因次瞬时单位线u(t);根据流域面积及计算时段将瞬时单位线转换为时段单位线q(t);根据设计净雨过程及时段单位线计算地表设计径流过程;按概化三角形且峰值假定为地表径流终止点的处理方法计算地下设计径流过程;基流根据流域面积折算为一常数。地表、地下和基流三部分线性叠加即为流域出口断面设计洪水过程,将洪水过程作滑动统计后得设计洪水特征值。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000及《防洪标准》(GB50201-94)规定,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p=5%),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见下表,设计洪水过程线见下图。图表法推求########河设计洪水成果表项目设计洪水计算值10%5%3.33%洪峰流量(m3/s)162026.0924h洪量(万m3)138.24172.8225.423.3.4.2防洪控制断面天然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根据########河防洪现状及治理段的具体情况,选村尾大桥断面(即1+460)作为防洪控制断面,因该断面无实测水位和流量资料,仅有实测的河段地形资料和测时水面成果。根据资料条件,采用比降法直接计算各级水位对应的流量,由此得到该断面天然情况下的水位流量关系线。由于河段较为陡峭,河道断面较大,故在用曼宁公式计算流量时,采用稳定均匀流的计算公式。根据河道及河床质地组成情况,参考有关书籍主槽糙率取0.013。河道比降根据测时水面线及河底坡度综合确定为11‰,根据以上水文、地质、降水及洪水分析项目建设是可行的。-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章工程总体布局和工程规模4.1工程综合规划治理方案根据堤防工程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通过对########河的水文分析计算,提出更好的治理思路。根据目前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村镇建设需要,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以河道防洪设计标准为准则,对上、中、下游进行全面规划,采取措施予以治理。既要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要考虑与城市景观结合,综合利用。根据测量资料整理和现有工程的实际情况,此次规划治理的########河流域采用筑堤为主、清淤为辅、适当拓宽、修整断面等方法措施进行处理。治理的主要思路是:河段过水断面底脚采用浆砌石挡墙支护,中间进行土方回填碾压;淤积严重的地方进行清淤处理;倒塌严重的地方进行浆砌石支护和加高堤顶,河道局部弯曲的进行裁弯改直。考虑项目区以及施工中材料运输无道路通行的实际情况,规划新建机耕道一条以解决工程实施中和以后生产生活的道路问题。4.2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河小流域治理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流域综合治理15平方公里,支砌河堤1500米,新建机耕道1600米、公路桥3座、路涵洞3座。4.3工程治理的依据(1)DL5021-93《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2)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3)SL51-93《堤防工程技术规范》(4)GB50201-94《防洪标准》-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5)SL44-93《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洪水计算规范》(6)SL171-96《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7)其它有关的规范和地区性规定4.5河道断面设计根据洪水计算,设计洪水标准为P=10%(1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6m3/s,校核洪水标准为3.33%(3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26.09m3/s,以大桥断面为控制断面,河道设计为梯形,由于该河流属于天然冲刷形成又没有水文资料,只能依据河道现状及多年洪水冲刷痕迹进行河道水力计算,所需底宽为2m,水深1.8m,采用矩形断面,支砌2m高浆砌石挡土墙(下底宽0.7m,上口宽0.4m,基础深视地基情况而定,清至硬基为准,具体尺寸祥见########河横断面设计),经水力计算复核,满足校核洪水要求。故本次规划以此断面为设计。明渠水力计算表(明渠均匀流Q=AC(Ri)^0.5)糙率n比降i渠宽B(m)渠内水深H(m)边坡系数m湿周X水力半径R=A/X谢才系数C=1/n(R)^1/7A####CR####i设计Q(m3/s)Qmax(m3/s)流速(v)    矩形矩形矩形矩形矩形矩形矩形矩形矩形0.0130.01321.83.65.60.64371.462257.260.010326.0928.707.248分别在0+500m和0+880m及1+500m处布置取水坝及消力池以解决农田灌溉及河道冲刷问题。4.6机耕道设计本次规划治理的########-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河流域,结合村庄规划、交通、防洪要求,修筑泥结石路面,考虑项目区农田较少,应尽量避免占用农田在部分地段设置错车道,设计路面宽3m,应向两面倾斜,坡度以2%~3%为宜,以排除路面积水,由于道路建设地点全部为农田,路基偏软不能通行考虑路基部分作换土处理,路面一侧利用支砌的河堤作为路沿,而另一侧需新建浆砌石路沿。4.7淤泥清除########河经过多年运行,泥沙淤积严重,并有部分河道顺低凹处改道行流。此次规划设计段,把泥沙治理和裁弯改直作为重点规划之一,首先考虑灌溉要求,防止泥沙淤积涵洞,对淤积堵塞的涵洞,予以清除干净;其次,按设计底坡进行清淤。4.8、施工组织设计4.8.1施工条件4.8.1.1工程条件########河治理工程范围为中游1500m范围的河道,该河道从村旁穿过,河道治理段内均无道路相连,所以规划新建的机耕道可以作为施工道路,满足施工要求,另外治理段离材料的购买地也不太远,交通便利,料场的选择难度也不大。4.8.1.2自然条件########河所在流域属北亚热带气候区,雨季主要受季风环流控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东南海南暖湿气流,冬季受西北利亚寒冷气流控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主要受西南及东南暖湿气流影响,每年5月下旬至10月期间湿热多雨,年降雨量集中程度高;枯季干燥少雨,光照少而寒冷,水面蒸发量大。据&&&县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3℃-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多年平均降雨量1116mm,多年平均风速为2.5m/s。夏季的5~10月降雨量较集中,此间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8.4%,其中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1.7%,此间也是暴雨多发季节。冬春受寒冷气流影响,雨量少(仅占全年雨量的11.6%),气温低,最低值-6.9℃,风速大。所以施工期应该避开雨季,选择在枯水期进行,降低施工难度,加快施工进程。4.9施工导流枯水期,虽然河道流量不大,但周围均是农田,没有排入其它河道的可能。施工期间应采用分段围堰法,必要时可增加水泵参与导流。导流材料需选择容易清除的导流体,以免工程结束难以清除,导致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4.10料场的选择及开采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有:砂石料,风化料、水泥等。所需石料、砂到离####################6km的葛根凹石场购买。水泥使用&&&县水泥厂生产的32.5MPa普通硅酸盐水泥。4.11工程施工该段流域治理工程采用上下同时推进的模式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进行机耕道施工,以满足工程材料运输需要,由于施工区域大部分是水田,路基偏软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需求,所以路基部分需进行换土处理,待河堤完工后再进行风化料回填碾压。########河段河床淤积物多为粘性泥土,清淤时必须及时运走。河堤段施工以柴油机为动力进行砂浆拌制、基础排水,故施工用电量不大,不再考虑布置变压器。-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12施工总体布置根据工程情况,该工程位于村庄附近,施工生活区可以选择租用闲置空房,相应设立施工工程管理处;施工用电可以和电力部门的协调,就近架设,不必安装变压器。施工用水可就近取用河道中流水,生活用水可从供水管网中接用,相应布置两台抽水泵作为施工导流用;施工场地内道路,可用新建的机耕道以满足场内施工道路的要求,而场外均有道路同沙石料场和土料场相连接。4.13施工进度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为不影响明年庄稼的栽种和行洪要求,########河治理工程施工时间只能在10底到次年的5月初以前全面完成。4.14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实施条例》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处理好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及防治因项目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项目区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发[1999]51号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工程区&&&县属于某某市,属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根据水利部(2006)2号公告,处于金沙江流域的&&&县,属于重点治理区。水土保持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一级。本工程为########河流域治理工程,通过修复河道,清淤、河道拓宽、修建机耕道等工程,治理流域15平方公里。水保方案在分析新建工程对区域水土保持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的特点和需要,确定水土保持工程应为护堤绿化工程。-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该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力求做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有机协调。对主体工程治理区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有机结合;对弃渣场主要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防治,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绿化植物采用当地常见的灌木)。########河治理本身就是河道治理,属水土保持工程,且没有移民搬迁,不存在因工程施工诱发水土流失。根据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布局,有关水土保持工程费用在工程建设有关费用中统一计列,水保工程中不作单独计列。通过水保方案的实施,可就地拦截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弃土石渣,水土流失面积将得到有效治理,绿化、美化了########河两岸,使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对河道水质的改善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15环境保护4.15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87)国环字第002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4)《云南省环境保护暂行条例》按照(87)国环字第002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要求,本次环境保护设计主要针对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及生态平衡相协调。-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这一思想,设计以整体、优化、综合的观点,以保护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减免和防范工程不利影响为重点,制订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和保护对策措施。4.15.2环境保护设计4.15.2.1施工区生产废水废渣的处理设计(1)生产废水的处理设计砂石料的开采加工将在石料场进行,施工中产生的生产污水通过渗流进入下游周围农田,不影响河水水质,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区位于工程区周围农村,污水处理量小,可以就近排入########河,经河道区间水稀释后外排,本工程不作专门的生活废水的处理设计设施。工程施工中,将会产生少量的生产废水,鉴于本工程施工的特点,其中会有少部分生产污水进入河道,对河道水质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数量小、分散,经河道区间水稀释后外排,本工程亦不作专门的生产废水的处理设计设施。(2)生产废渣的处理在水土保持设计中,预计将产生弃渣可用于机耕道回填。4.15.2.2施工期生活用水规划设计########河治理工程生活用水可就近连接该村的生活给水管网,作为生活饮用水源。4.15.2.3粉尘、噪声防护设计(1)粉尘防护设计:交通道路的防尘设计由于从料场到施工区仅6km,对装车石、土、砂料,洒水淋湿,并覆盖以稻草席或塑料布,保证石、土、砂料在运输路途中不漏不撒,在运输线路上做到清洁生产。-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土方开挖及砂石料生产区除尘设计:土方开挖位于河道两岸,现为农田,工程土方开挖,将占用部分耕地,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石料场距离施工区6km,现已形成开采规模,在石料场人工加工砂料,砂料的加工设备选用除尘好的机械。(2)噪声防护措施:工程施工中搅拌机、夯实机、等工作机械的噪声环境将影响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在施工过程中,可适当降低机械设备的工作强度,适当延长机械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噪音强度。-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六章施工进度安排6.1工期规划依据和原则项目实施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原则:1.按建设期7个月完成。2.项目建设各部分内容同时开工。3.项目审批部门的统筹工作计划。4.注重计划的实用性,设备采购与基建同步进行,提高工作效率。5.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季节性。-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七章组织管理7.1项目招投标管理本项目属于由xx市农委、发改委、林业、水利等部门基建投资中安排;地方配套资金由县镇在地方年度基建投资计划中落实,要做到专款专储、专款专用,保证配套资金定额到位,并严格执行三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制,确保示范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7.2项目招投标制为维护建设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本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的选定和物资采购等均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xx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办法》和《xx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制定招标方式,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时间、地点开标,要做到公平合理。7.3工程监理制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法人应通过招标选定有相关监理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程序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进行。7.4组织管理措施7.4.1资金管理-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审批工程建设内容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和浪费,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管好用好项目资金。7.4.2合同管理对部分有条件的工程推行招标投标制,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由有资质的施工队承包,实行承包合同制,xx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承包合同制,xx水务站与施工队签订单项工程措施施工合同,逐级落实治理任务和责任,明确规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规模、技术标准、完成数量、质量和工期。7.4.3月报制度工期内每月25日将本月的工程进度上报县水保站,水保站统计合算后上报xx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7.4.4监理制度项目严格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进行监督,加强对项目的合同管理,并协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及各方面的关系。监理工程师严格按照监理规则,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严格实行“三控制”制度。7.4.5检查验收xx县水土保持工作站每月对各个工程点进行检查,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随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抽查,对验收不合格的,进行返工,确保工程质量。7.4.6工程管理-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强管护,治管并重,在项目实施和运行期间,要切实加强各项工程的管护力度,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管户制度,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7.4.7监督管理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坚决禁止毁林毁草、陡坡开荒、挖沙采矿等破坏行为,各村要制定有关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巩固治理成果。7.5技术保障措施工程涉及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由xx县水保站负责技术指导,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由专业公司负责安装、调试。工程建设从前期工作开始,做好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监测评价等工作,积累技术资料并建立健全技术档案,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八章防洪环境评价########河防洪规划环境评价,是在对该期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与评价标准,分析预测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及投入运营后对当地环境的改善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免工程负面影响的建议及对策。8.1工程对环境的改善一、减轻地表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以及农田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河道所致。河道疏浚后,在丰水期可提高水流速的自净能力,并增加河道蓄水量,河流环境容量相应增大。河道水体污染还与河道多年淤积底泥中氨氮的释放作用有关。实施河道清淤可以减轻水体污染,改善水环境。二、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盐碱化本流域地势平缓,洼地较多,排水不畅,地下水中含有一定的盐分,潜水蒸发使盐份在土壤表层积累,是盐碱化的基本条件。河道清淤开挖后,地下水出流条件得到改善,提高整个流域抗御盐碱化能力。在汛期,积水可以尽快排入河道,有利于将沿岸地下水位埋深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发生。三、提高河道防洪除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通过工程措施的实施,新河道可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配合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可大大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提高城镇的防洪标准,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河为金所坝子的主要河流,担负着坝子的防洪和灌溉任务。历年来每遇大水,河堤漫溢,低洼地区积水成灾,加上生活污水排泄受阻,严重影响了城镇居民的身心健康,阻碍着经济发展。河道治理项目实施后,防洪标准得到提高,可大大减轻河流行经区域的洪涝灾害,提高村庄的防洪安全,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五、防洪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可提高河系整体防洪能力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实施,使流域内防洪法规体系、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可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整体作用,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六、工程对社会环境及人民群众健康的有利影响防洪工程实施后,流域内防洪体系基本建成,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保护区内遭遇洪水灾害的频率降低,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免受洪灾袭击的安全感,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减少由于水灾诱发的各种疾病的流行,保障防护区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人民群众的增产增收。8.2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防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对局部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防洪灌溉工程建设将占用部分农田,造成有限的耕地面积减少和延误土地使用;同时还将造成一定量树木和青苗被毁,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2)施工中将动用大量人力、机械和材料,施工中的废污水、垃圾、机械声和飘尘等,若处理不当,对周围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造成短时影响。-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综上分析,防洪工程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负面影响是次要的,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随着工程施工的结束而结束,对环境不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8.3建议及对策为改善流域水环境,防止土壤盐碱化,减少工程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一、强化管理,依法保护水资源目前水资源保护法规尚不完善,应进一步健全各项污水管理、河道管理的条例;在管理方面,各有关部门应搞好协调、理顺关系,协同作战,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水资源保护逐步走上以法治理的轨道。二、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利用工程设施进行优化调度,以增加河道枯水期流量,提高河流水域环境容量。三、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工程负面影响河道的清淤弃土将会造成小面积农田占用,这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主要负面影响。为使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在施工的同时,采取补救措施,对已竣工的河段,随即进行绿化,对临时占压的农田尽快复土还耕。对施工中产生的废弃油、废弃物和废污水等进行妥善处理。-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9.1编制说明9.1.1工程概况########河发源于本村委会的小团山,河道从村旁穿过,至潘所后交与潘所海,全长5km,径流面积15km2,项目区只涉及泽铁村民委员会。########河河堤均为土堤,部分河段以高出的农田为河堤,由于河堤低矮单薄,淤积阻塞严重。多年来,受多次洪水袭击,多处河段被冲毁,导致上游40亩农田被冲毁,特别是流经村庄部分,河堤损毁、河道淤积严重,经多次洪水冲刷后,现在河道已逼近大部分民房,部分河堤段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汛期经常发生堤埂塌方等险情,防洪标准目前不足5年一遇的洪水标准,给沿岸村庄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每年汛期都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防护,一直是我乡防洪的重点。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务之急必须对########河进行治理。9.1.2编制原则及依据一、编制依据(1)估算编制价格水平年为2004年9月份。(2)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3)xx财经二【2003】305号文关于印发《xx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计价格【2002】10号文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5)计价格【2002】1980号文国家计委关于印发《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6)国家计委计价格【1999】1283号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7)xx财综【2003】1137号文关于《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8)xx建法【2004】0243号文关于印发《xx市实施建设工程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9)设计工程量。二、基础单价(1)人工费预算单价:按文件的规定,人工费预算单价按20.0元/工日计取。(2)施工机械台班费:根据文件规定:能源水规(1991)1272号文《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3)主要材料预算价格:进入工程单价计费直接费部分的主材基价为:钢筋:4600.00元/t水泥:350.00元/t汽油:6800.00元/t柴油:7000.00元/t板枋材:850.00元/m3炸药:9500.00元/t原木:560.00元/m3块石:55元/m3-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碎石:60.00元/m3砂:70元/m3(4)施工用电、风、水价按有关规定计算为:1)、电价:本工程由地方电网供电,基本电价为0.78元/kw.h。2)、水价:依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利水电工程定额与概预算》,水价=固定费用+可变费用,于是:水价=0.5元/m3;3)、风价:依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水利水电工程定额与概预算》,风价=固定费用+可变费用,于是:风价0.13元/m3。4)、人工工资按20元/工日计。三、费率标准:根据水利部水建字(1994)243号规定,各费率标准分别为:1、其他直接费:统一按计费直接费的1%计算;2、现场经费:统一按计费直接费的4%计算;3、间接费:统一按计费直接费的3%计算;4、企业利润:统一按计费直接费+间接费的4%计算5、税金:统一按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的3.25%计算9.2设计工程量工程量统计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土方开挖m3346.52挖运土方m373802土方回填m31620.33M7.5浆砌石m35421.94M10砂浆抹面m276085风化料挖运填m328806C20混凝土m333.697C15砼m3411.68钢筋制安T1.4649.3工程投资估算########河治理工程概算总投资174.76万元,建筑工程费159.31万元,其它费用10.36万元,基本预备费5.09万元,投资来源;国家及省资金145.05万元,市级投资29.71万元。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安工程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合计一第一部分建筑工程159.31  159.31 河道治理124.94  124.94 路涵洞1.19  1.19 公路桥5.71  5.71 机耕道27.47  27.47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二第二部分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          三第三部分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           第二、第三部分合计费用    四第四部分临时工程          五第五部分其他费用10.36  10.36 其中:管理费(4%)   6.37 科研勘设费(2.5%)   3.98       一至五部分合计169.67  169.67六预备费   5.09 其中:基本预备费(3%)   5.09             工程总投资:   174.76                  建筑工程概算表序号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单价合价一河道治理m1500 1249384.761挖运土方m3450014.3264423.162回填土方m315004.556832.01-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河道清淤m3300012.5437629.704M7.5浆砌石方m34875189.34923041.815M10抹面砂浆m2750012.5994423.586C15砼m3375328.09123034.48二路涵座33951.0411853.131开挖土方m3328.80281.532回填土方m3164.5572.873C20砼m33.64346.391260.864M7.5浆砌石方m35.5328.091804.515M10抹面砂浆m21612.59201.446C15砼m32.425.3060.737钢筋制安T0.04196428.41269.11三公路桥座319047.5557142.651开挖土方m383.58.80734.622回填土方m324.14.55109.773M7.5浆砌石m348.8189.349239.894M10抹面砂浆m22012.59251.805C15砼m39.8328.093215.306C20砼m37.59346.392629.117钢筋制安T0.4466428.412867.07四机耕道建设m1600 274747.361挖运土方m3288014.3241230.822铺填沙石料m3288035.38101901.583风化料回填碾压m328801.955627.643M7.5浆砌石方m3384328.09125987.31 合计   1593127.90-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他费用概算表编号工程或费用名称计算说明单位数量单价合计(万元)一、科研勘测设计费按建安工程的2.5%计算元1593127.902.5%3.98二、建设管理费按建安工程的4%计算元1593127.904%6.37       建工程单价汇总表             编号工程名称单位单价其中直接工程费其它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税金直接费计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费用1土方开挖m38.807.53  0.050.080.300.240.330.282土方回填m34.553.84  0.080.040.160.120.170.143石方开挖m325.3010.587.463.600.150.220.870.690.940.804M7.5浆砌块石m3189.3443.17119.73 0.151.636.525.147.055.965C20砼m3346.3945.36233.5218.371.032.9811.939.4012.9010.906C15砼浇筑m3328.0945.36217.3518.781.032.8311.308.9012.2210.337M10砂浆抹面m212.594.596.05 0.200.110.430.340.470.408钢筋制安t6428.41350.304749.38423.7812.0055.35221.42174.37239.46202.359河床清淤m312.540.21 10.380.210.110.430.340.470.3910风化料挖运m335.380.56 29.710.210.301.220.961.321.1111m31.950.58 0.950.150.020.070.050.070.06-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风化料碾压14土料挖、运m314.320.20 12.010.120.120.490.390.530.45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2定额编号1128工程名称土方回填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人工平土、刨毛、分层夯实、洒水、修整边坡和清除杂物,干容重1.5~1.6t/m3。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411.812(一)直接费   392.203(1)计费直接费   392.2041人工费   384.205 人工工日19.2120.00384.20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9      104其他费用元8.001.008.0011      12      13      14      15      16(二)其他直接费%392.201.003.9217(三)现场金费%392.204.0015.6918三间接费%411.813.0012.3519四企业利润%424.164.0016.9720五税金%441.133.2514.3421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2 合计元  4.75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4定额编号3040工程名称M7.5浆砌块石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浆砌块石:拌浆、选修石、洗石、砌筑、勾缝、搭拆跳板、场内材料运输等。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17119.312(一)直接费   16304.103(1)计费直接费   16304.1041人工费   4316.605 人工工日215.8320.004316.6062计费材料费   11972.507 块石m3112.0055.006160.008 砌筑砂浆M7.5m334.00164.585595.679 勾缝砂浆M10m31.20180.69216.8310      113计费机械费    12      134其他费用元15.001.0015.0014      15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二)其他直接费%16304.101.00163.0425(三)现场金费%16304.104.00652.1626三间接费%17119.313.00513.5827四企业利润%17632.884.00705.3228五税金%18338.203.25595.9929      30 合计元  189.34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 6定额编号4078工程名称 C15砼 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 0.4m3搅拌机拌制混凝土。胶轮车运混凝土,装、运、卸、返、清洗。运距40~50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29664.362(一)直接费   28251.773(1)计费直接费   28251.7741人工费   4535.825 人工工日226.7920.004535.8262计费材料费   21735.027 板(枋)材m31.10850.00935.00-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8 组合钢模kg26.884.50120.969 型钢kg64.252.80179.9010 卡扣件kg86.314.32372.8611 铁件kg2.004.599.1812 预埋铁件kg100.264.50451.1713 电焊条kg2.135.6211.9714 铁钉kg2.205.7712.6915 铁丝kg0.224.200.9216 预制混凝土柱m30.21200.0042.0017 混凝土m3103.00189.8419553.3718 水m390.000.5045.00193计费机械费   1877.9320 搅拌机0.4m3台班4.52117.02528.9321 振捣器插入式2.2KW台班10.0620.55206.6722 风水枪台班4.20128.73541.1323 离心水泵单级7~17KW台班2.1092.25193.8924 电焊机直流16~30KVA台班0.67137.8291.8825 其他机械费元46.331.0046.3326 混凝土水平和垂直运输m3100.002.69269.09274其他费用元103.001.00103.0028      29      32      34      35(二)其他直接费%28251.771.00282.5236(三)现场金费%28251.774.001130.0737三间接费%29664.363.00889.9338四企业利润%30554.294.001222.1739五税金%31776.463.251032.7340 合计元  328.09-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7定额编号3071工程名称M10砂浆抹面计算单位100m2施工说明砂浆拌浆、搭拆跳板、清洗表面、抹面、抹灰、压光、场内材料运输等。平均厚3c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 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1138.302(一)直接费    1084.103(1)计费直接费    1084.1041人工费    458.785 人工 工日22.9420.00458.7862计费材料费    605.329 砂浆M10 m33.35180.69605.3210       113计费机械费     12       134其他费用 元20.001.0020.0014       1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二)其他直接费%1084.101.0010.8425(三)现场金费%1084.104.0043.3626三间接费%1138.303.0034.1527四企业利润%1172.454.0046.9028五税金%1219.353.2539.63-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9       30 合计 元  13.13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3定额编号2033工程名称石方开挖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沟槽石方开挖:钻眼、爆破、撬移、解小、翻碴、清面、修断面。岩石级别Ⅴ、Ⅵ级。运输距0.5-1k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2287.702(一)直接费   2178.763(1)计费直接费   2178.7641人工费   1057.685 人工工日52.8820.001057.6862计费材料费   745.697 合金钻头个3.19  8 空心钢kg1.235.506.779 炸药kg62.009.50589.0010 雷管个109.000.3841.4211 导火线m217.000.50108.50123计费机械费   360.4016 风钻手持式台班2.73110.81303.0217 修钎设备台班0.12461.5857.37       18      194其他费用元15.001.0015.0020      21      22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3      24      25      26(二)其他直接费%2178.761.0021.7927(三)现场金费%2178.764.0087.1528三间接费%2287.703.0068.6329四企业利润%2356.334.0094.2530五税金%2450.583.2579.6431       32 合计 元  26.39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1定额编号1032工程名称土方开挖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挖土、抛土于槽边、修边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795.462(一)直接费   757.583(1)计费直接费   757.5841人工费   752.585 人工工日37.6320.00752.58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9      104其他费用元5.001.005.0011      12      13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4      15      16(二)其他直接费%757.581.007.5817(三)现场金费%757.584.0030.3018三间接费%795.463.0023.8619四企业利润%819.324.0032.7720五税金%852.103.2527.6921       22 合计 元  9.18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5定额编号4078工程名称C20砼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0.4m3搅拌机拌制混凝土。胶轮车运混凝土,装、运、卸、返、清洗。运距40~50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31318.852(一)直接费   29827.47-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1)计费直接费   29827.4741人工费   4535.825 人工工日226.7920.004535.8262计费材料费   23352.127 板(枋)材m31.10850.00935.008 组合钢模kg26.884.50120.969 型钢kg64.252.80179.9010 卡扣件kg86.314.32372.8611 铁件kg2.004.599.1812 预埋铁件kg100.264.50451.1713 电焊条kg2.135.6211.9714 铁钉kg2.205.7712.6915 铁丝kg0.224.200.9216 预制混凝土柱m30.21200.0042.0017 混凝土m3103.00205.5421170.4718 水m390.000.5045.00193计费机械费   1836.5320 搅拌机0.4m3台班4.52117.02528.9321 振捣器插入式2.2KW台班10.0620.55206.6722 风水枪台班4.20128.73541.1323 离心水泵单级7~17KW台班1.8692.25171.5924 电焊机直流16~30KVA台班0.67137.8291.8825 其他机械费元46.331.0046.3326 混凝土水平和垂直运输m3100.002.50250.00274其他费用元103.001.00103.0028      29      30      31      32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33      34(二)其他直接费%29827.471.00298.2735(三)现场金费%29827.474.001193.1036三间接费%31318.853.00939.5737四企业利润%32258.414.001290.3438五税金%33548.753.251090.3339       40 合计 元  361.30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8定额编号4148工程名称钢筋制作安装计算单位1t施工说明回直、除锈、切断、焊接、弯制、绑扎及加工厂到施工场地汽车运输,现场塔机转运。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5812.232(一)直接费   5535.463(1)计费直接费   5535.4641人工费   350.305 人工工日17.5220.00350.3062计费材料费   4749.387 钢筋t1.024600.004692.008 铁丝kg4.004.2016.809 电焊条kg7.225.6240.58103计费机械费   423.7811 钢筋调直机14KW台班0.1452.217.0812 钢筋切断机20KW台班0.09110.169.9613 风砂枪台班0.34128.7343.6414 钢筋弯曲机Φ6~40mm台班0.2454.5112.94-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5 电焊机直流16~30KVA台班2.26137.82311.4716 对焊机150电弧形台班0.09378.0534.1817 其他机械费元4.521.004.52184其他费用元12.001.0012.0019      20      21      22      23(二)其他直接费%5535.461.0055.3524(三)现场金费%5535.464.00221.4225三间接费%5812.233.00174.3726四企业利润%5986.604.00239.4627五税金%6226.063.25202.3528       29 合计 元  6705.18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9定额编号1-444工程名称河床清淤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挖装、运输、卸车、空回洗刷等。运距1内k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1134.092(一)直接费   1080.093(1)计费直接费   1080.0941人工费   20.605 人工1.0320.0020.60-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日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1038.279      10 挖掘机1m3台班0.24782.01185.2611 自卸汽车8t台班1.36627.40853.0112      134其他费用元20.601.0021.2214      15      16      17      18      19      20      21(二)其他直接费%1080.091.0010.8022(三)现场金费%1080.094.0043.2023三间接费%1134.093.0034.0224四企业利润%1168.124.0046.7225五税金%1214.843.2539.4826       27 合计 元  13.08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10定额编号2-515-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名称风化料挖运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1m3挖掘机挖装、8t自卸汽车运输,露天作业。挖装、运输、卸车、空回等。运距4k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3199.102(一)直接费   3046.763(1)计费直接费   3046.7641人工费   55.625 人工工日2.7820.0055.62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2970.549 挖掘机油动1m3台班0.77782.01604.1010 推土机59KW台班0.39432.51169.2811 自卸汽车8t台班3.50627.402197.1512      134其他费用元20.601.0020.6014      15      16      17      18      19      20      21(二)其他直接费%3046.761.0030.4722(三)现场金费%3046.764.00121.8723三间接费%3199.103.0095.9724四企业利润%3295.074.00131.8025五税金%3426.883.25111.3726       27 合计 元  36.91-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11定额编号1371工程名称风化料碾压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推平、压实、削坡、洒水、补边夯、辅助工作。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176.672(一)直接费   168.263(1)计费直接费   168.2641人工费   58.005 人工工日2.9020.0058.00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95.269 振动碾13~14t拖拉机59KW组班0.06595.8235.7510 推土机74KW台班0.11432.5147.5811 蛙式打夯机2.8KW台班0.2059.6811.9412      134其他费用元15.001.0015.0014      15      16      -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7      18      19      20      21(二)其他直接费%168.261.001.6822(三)现场金费%168.264.006.7323三间接费%176.673.005.3024四企业利润%181.974.007.2825五税金%189.253.256.1526       27 合计 元  2.04                                           建筑工程单价表单位:元单价编号12定额编号1344工程名称土料挖、装、运计算单位100m3施工说明1m3挖掘机挖装、8t自卸汽车运输,Ⅲ类土,露天作业。挖装、运输、卸车、空回等。运距1.0—1.5km。编号序号名称及规格单位定额数量单价(元)合价(元)1一直接工程费    1294.402(一)直接费    1232.763(1)计费直接费    1232.7641人工费    20.005 人工 工日1.0020.0020.0062计费材料费     7       83计费机械费    1200.76-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9 挖掘机油动1m3 台班0.23782.01179.8610 推土机59KW 台班0.17432.5173.5311 自卸汽车8t 台班1.51627.40947.3712       134其他费用 元12.001.0012.0014       15       16       17       18       19       20       21(二)其他直接费%1232.761.0012.3322(三)现场金费%1232.764.0049.3123三间接费%1294.403.0038.8324四企业利润%1333.234.0053.3325五税金%1386.563.2545.0626       27 合计 元  14.93-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章效益分析10.1经济效益通过该顶目实施,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具体表现在可以改善500亩水田及2929.4亩旱地的灌溉。按规划设计要求完成该项目后,能使当地农民获得34万元劳务报酬,粮食预计水田亩产由现有320kg增加到400kg,每亩增产80kg,以每kg平均单价1.7元计,亩均增加收入136元,按项目区500亩水田计,水田共计增收6.8万元。旱地预计亩产由现有310kg增加到380kg,每亩增产70kg,以每kg平均单价1.3元计,每亩可增收91元,旱地可增收22.66万元,两项共计年可增收59.03万元。能极大的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脱贫步伐。小流域治理经济效益计算表单位:kg、元、万公斤、万元项目名称治理前治理后增收面积单产总产单价总额面积单产总产单价总额水稻5003202401.74085004003001.75106.8玉米2929310334.81.3435.22490380409.61.3532.522.66劳务29.57合计59.0310.2生态效益分析-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前,区域内冬春干旱和夏秋季节的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土壤为夹砂土,干旱缺水,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差。项目实施后,实行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善了水、肥条件,从而使干旱、洪涝等出现频率大大降低,减少水土流失,加之合理施用化肥,防止了土壤和空气污染,同时也调节区域小气候,从而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向着良性化方面发展。项目实施前由于受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总体居住环境差。项目实施后,通过统一规划,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0.3社会效益通过项目的设施,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片区农业生产力,为项目片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对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田园化建设,对项目区的劳动就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引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提高了当地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覆盖率,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强农业科技意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第二次创业奠定了基础。########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有效的保护########河沿途的泽铁一个村委会1275人的安全及0.29万亩农田灌溉,小流域治理范围达15km2,是当务之急必不可少的工程措施,因此,该工程的修建是必不可少的。工程一旦实施,当地群众将获得29.57万元的劳务报酬。由于该工程为局部治理工程,地表浅层可进行机械施工,施工型式单一,施工技术不复杂,不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技术上是可行的。-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十一章结论xx县xx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项目的建设符合自然规律和国家对xx水源涵养的要求,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标切实,技术可行。基础资料准确可靠项目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资料,采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实地调查勘测及室内量算汇总取得。社会经济资料采用2008年xx县统计年鉴查阅得出,并随即抽样核实取得。水文、气象等资料应用项目区附近地区观测记录并结合xx县多年平均气象值取值。技术设计合理项目区各项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谷坊坝、排洪渠、护地坝、水保林、经济林、封禁治理等,其总体布局和设计均参照我国《水土保持规范》,并充分体现和运用了现有科研成果和典型治理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既满足项目建设宗旨又充分考虑实现项目目标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可行性,完全是应该区自然经济、生态农业特点;项目设计的灌溉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填埋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均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设计,各项工程相辅相成,长短结合,辅助于水土保持工程,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促进发展的目标,其设计合理,实用性强。-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点暴雨成果表时段(h)统计参数设计值均值Cv2%3.33%5%10%114.680.416.7515.3814.2512.33627.560.3831.2828.826.8323.352436.510.3641.1538.0835.631.2河设计面暴雨成果表时段(h)统计参数设计值均值Cv2%3.33%5%10%113.50.415.414.113.111.3625.630.3829.126.824.921.72434.680.3639.136.233.829.6河面设计面暴雨时程分配表单位:mm时段(△h=1h)2%3.33%5%10%13.63.43.22.9243.73.53.134.343.83.4454.74.43.9529.527.926.719.8632.230.528.424.5712.311.310.69.289.99.28.67.598.37.67.16.2107.86.86.75.9-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14.54.243.5124.13.93.73.3133.83.63.53143.53.23.12.7153.12.92.82.5162.42.32.21.9171.71.61.51.3合计140130.8123.8104.6挖深里程设计堤顶线设计水位线校核水位线原堤顶线原河底线设计河底线-0.5402014.392013.892014.192014.392011.852012.390.995002005.132004.632004.932005.032004.122003.130.766602002.502002.002002.302002.52001.262000.500.368802001.182000.682000.982001.181999.541999.180.5811001999.661999.161999.461999.661998.241997.660.1712601998.671998.171998.471998.671996.841996.67-0.3014601997.741997.241997.541998.041995.441995.74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概况-1-1.2编写依据-1-1.3编制范围-3-1.4指导思想-3-1.5治理目标-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6-2.1项目背景-6-2.2项目必要性-7-第三章项目地点基本情况-9-3.1地质-9-3.2水文气候特征-10-第四章工程总体布局和工程规模-18-4.1工程综合规划治理方案-18-4.2工程建设主要内容-18-4.3工程治理的依据-18-4.5河道断面设计-19-4.6机耕道设计-19-4.7淤泥清除-20-4.8、施工组织设计-20-4.8.1施工条件-20-4.8.1.1工程条件-20-4.8.1.2自然条件-20-4.9施工导流-21-4.10料场的选择及开采-21-4.11工程施工-21--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12施工总体布置-21-4.13施工进度-22-4.14水土保持方案设计-22-4.15环境保护-23-4.151设计依据-23-4.15.2环境保护设计-23-4.15.2.1施工区生产废水废渣的处理设计-23-4.15.2.2施工期生活用水规划设计-24-4.15.2.3粉尘、噪声防护设计-24-第六章施工进度安排-26-6.1工期规划依据和原则-26-第七章组织管理-27-7.1项目招投标管理-27-7.2项目招投标制-27-7.3工程监理制-27-7.4组织管理措施-27-7.4.1资金管理-27-7.4.2合同管理-28-7.4.3月报制度-28-7.4.4监理制度-28-7.4.5检查验收-28-7.4.6工程管理-28-7.4.7监督管理-29-7.5技术保障措施-29-第八章防洪环境评价-30-8.1工程对环境的改善-30-一、减轻地表水污染,改善水环境-30-二、降低地下水位,抑制土壤盐碱化-30-三、提高河道防洪除涝能力,减轻洪涝灾害-30-四、提高城镇的防洪标准,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1-五、防洪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可提高河系整体防洪能力-31--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六、工程对社会环境及人民群众健康的有利影响-31-8.2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1-8.3建议及对策-32-一、强化管理,依法保护水资源-32-二、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32-三、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工程负面影响-32-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3-9.1编制说明-33-9.2设计工程量-35-9.3工程投资估算-36-第十章效益分析-56-10.1经济效益-56-10.2生态效益分析-56-10.3社会效益-57-第十一章结论-58--1- ****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