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

ID:32837004

大小:3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2-16

古代汉语介词_第1页
古代汉语介词_第2页
古代汉语介词_第3页
古代汉语介词_第4页
古代汉语介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介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汉语介词和连词          第一节 介词 古代汉语介词数量不多,但有些介词的功能比较复杂,其基本情况如下表:介词所引介的成分例词时间、处所和范围于、于、乎、以、在、即、及、自、从、由(繇)、当、方、到、迨、逮、至、比、竟、投、向、临、先、工具和凭借以、因、用、于、于原因以、为、于、因、缘行为对象于、于、乎、为、与、及、从行为施事者于、于、乎从上表可以看出,“于”“于”“乎”的功能最为复杂,将“于”“于”“乎”的用法搞清楚了,其它介词的用法差不多也就搞清楚了。“于”作介词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就很常见了,“于”“乎”则是春秋以

2、后出现的。这三个词语音相近,功能基本相同,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词的不同变体也是可以的。它们在句子中差不多可以引介各种成分,所以要分辨它们所引介的是哪一种成分,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以及它们所引介的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来判断。(一)  引介处所或范围成分根据处所、范围成分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又可以分为起点、经由、活动或存在场所、方向目标和终点等。1、引介起点和经由成分,分布在谓语动词之后,可翻译为“从”。例如:(1)穆姜出于房。(《左传·成公九年》)(2)仲尼适楚,出于林中。(《庄子·达生》)(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

3、梁惠王上》)(4)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战国策·燕策二》)以上四个例子中,例(1)“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位移的起点;例(2)“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主体经由的处所;例(3)“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例(4)“乎”引出的处所成分表示行为所支配的事物位移的起点范围。10/10 在上古时期,引介处所起点或经由成分的介词除了“于”“于”“乎”之外,还有“自”“从”“由”等。与“于”“于”“乎”不同的是,“自”和“由”及其所引介的成分既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后头,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

4、,“从”及其所引介的成分祗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头。例如: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出自北门,忧心殷殷。(《诗经·邶风·北门》)(7)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8)君子阳阳,左执簧,右召我由房。(《诗经·王风·君子阳阳》)(9)由司射之南适堂西,释弓。(《仪礼·乡射》)2、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可翻译成“在”。例如: (1)鸡栖于埘,日之夕矣。(《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2)于以采蘩,于沼于沚。(《诗经·召南·采蘩》)   (3)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

5、复许乎?(《孟子·公孙丑上》)   (4)季氏于鲁相二君矣。(《左传·成公二年》)   (5)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例(1)“于”引介的处所成分表示状态存在的场所;例(2)“于”引介的处所成分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例(3)(4)的“于”和例(5)的“乎”引介的处所成分都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场所。 在上古汉语中,“于”“于”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极少位于谓语动词之前,魏晋以后“于”已成为文言词,“于”及宾语位于动词之前的用例却逐渐地多起来。“乎”及其宾语则总是谓语动词之后。此外,“于”还可以引介表示范围

6、的成分,这是“于”“乎”所没有的。例如:   (6)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三年》)   (7)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左传·昭公十三年》)   (8)燕于姬姓独后亡。(《史记·燕世家》)西汉以后,“在”“即”也相继有引介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场所的用法,但“即”有“就在”的意思。“在”及其宾语可以位于动词之前,也可以位于动词之后,“即”及其宾语祗位于动词之前。例如:10/10     (9)丞相李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史记·秦始皇本纪》)    

7、   (10)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史记·孝武本纪》)    (11)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3、引介方向或目标成分可翻译成“向”“往”“对”。例如:   (1)楚人谋徙于阪高。(《左传·文公十六年》)   (2)公奔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这种用法除了“于”“于”之外,还有“向(乡)”“当”。例如:   (3)当壁而拜者,神所立也。(《左传·昭公十三年》)   (4)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向水火而泣,能涌水灭火乎?(《论衡·感虚》)此外,在

8、上古汉语里,当动词本身具有趋向意义时,方向目标成分也常常不用介词“于”“于”引介。例如:   (6)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7)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左传·文公十六年》)例(6)的“共”和例(7)的“其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