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ID:33638230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7

上传者:U-3744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医事法律方向)使用)辽宁医学院·教务处二○○七年六月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医事法律专业方向)总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实践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医学教育15门主干课程之一,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医学知识。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对这些规律和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疾病,而且,由于近年来对疾病发生机制研究的飞速进展,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更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跟上这种进展步伐的重要基础。学好病理生理学将显著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自学和思维能力,也就是猎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后劲。二、相关课程的衔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独立学科。它与研究正常机体功能的生理学、研究正常机体代谢的生物化学及研究患病机体形态学变化的病理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亦与其他前继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联系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了这些课程的基础开设病理生理学。同时病理生理学为学习临床各科知识奠定理论基础,架起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一座桥梁。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在简单复习正常机体功能代谢的基础上,逐步分析病因的作用、发病机制和机体机能代谢异常变化的机理。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病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综合和思维能力。三、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主要讲授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系统病理生理学。让学生通过课程理论学习和实验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深入阐明疾病的机制和规律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教务处要求的格式,大纲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顺序编排。所谓“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务必牢固掌握,融会贯通;所谓“熟悉”,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所谓的“了解”,也要求同学们对有关的内容涉及和理解。要强调的是,“熟悉”和“了解”内容并非不重要,只是受课时的限制,课堂上不可能详细阐述,主要内容由同学们自学;即使属于“掌握”的内容,受课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也可能不作详细阐述,需要同学们自学掌握。要学好病理生理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列入掌握和熟悉的知识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四、学时分配(理论)序号教学内容学时1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疾病概论22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63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44第五章缺氧25第六章发热26第十章应激27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8第十二章休克4合计24五、课程考核(理论)本课程所采用考核方法:闭卷考试。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一)教科书[1]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二)参考书[1]肖献忠病理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七、教学内容(理论)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基本任务,病理过程的概念。熟悉学科性质、地位、作用、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重点与难点】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过程的概念。第二章  疾病概论【教学内容】健康与疾病;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熟悉病因、条件、诱因及其相互关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了解疾病经过及转归,脑死亡意义。 【重点与难点】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断标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教学内容】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间水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概述,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水、钠代谢障碍: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三型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制,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水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水肿的概念、原因、分类、发病机制(血管内外以液体交换平衡失调,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低钾血症的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对心肌的影响、对骨骼肌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镁代谢紊乱(自学)钙磷代谢紊乱(自学)【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三型脱水的概念、发生原因和主要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掌握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掌握水肿的概念、发生机制。熟悉水中毒的概念和对机体的危害,正常水、电解质代谢及其调节。了解钙、磷代谢紊乱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各类水电解质紊乱的防治原则。【重点与难点】三型脱水的原因和主要临床特征及其发生机制,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心脏、骨骼肌和酸碱平衡),水肿的发生机制。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教学内容】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与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pH值,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酸中毒和碱中毒的概念,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代谢性酸中毒分类(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代谢性酸中毒时对机体的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的防治原则。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呼吸性酸中毒的分类,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的防治原则。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代谢性碱中毒的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盐水抵抗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代谢性碱中毒的防治原则。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呼吸性碱中毒的分类,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呼吸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呼吸性碱中毒的防治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类型和原因以及特点。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四型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机体的代偿调节。熟悉酸碱物质的来源和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概念、分类、原因和特点。了解酸碱物质的来源,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重点与难点】四型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重点为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机体的代偿调节。第五章缺氧【教学内容】缺氧的概念;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原因和发病机制;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呼吸、循环、血液系统和组织细胞的代偿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组织细胞的损伤性变化;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缺氧等的概念,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以及皮肤粘膜颜色改变的特点,掌握缺氧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代偿性反应及机制。熟悉缺氧时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变化及机制,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重点与难点】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以及皮肤粘膜颜色改变的特点。第六章发热【教学内容】发热的概述;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类型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和特性,内生致热原产生过程,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物质代谢的变化,生理功能改变,防御功能改变),发热的处理原则。【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类型和性质,掌握内生致热原的种类和特性,中枢性发热介质的产生机制及作用部位,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熟悉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了解正常体温的调节,发热的处理原则。【重点与难点】发热的概念,各种原因引起发热的基本机制。第十章应激【教学内容】应激的概念;应激原的概念和分类;应激时神经内分泌的反应: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应,其他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高代谢率,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变化;应激时细胞体液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构成、来源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和调节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应激时机体的机能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道、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变化;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防治原则。【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应激等概念,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反应及其意义,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和发生机制。熟悉热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构成及功能,全身适应综合征分期及特点,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了解应激时免疫和内分泌功机能变化及其机制,了解应激原的种类、热休克蛋白的组成、应激时的其它激素变化以及应激在其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防治原则。【重点与难点】应激的概念,应激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反应及其意义,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教学内容】DIC的概念;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原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的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DIC的分期及分型;DIC时机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及其机制;DIC的防治原则。【教学基本要求】掌握DIC的概念;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DIC时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熟悉DIC的诱因;DIC的分期及各期特点。了解DIC的分型;DIC时常用化验指标的改变;DIC的防治原则。了解正常凝血及抗凝血过程。【重点与难点】 DIC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DIC时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第十二章休克【教学内容】休克的概念,休克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发展过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Ⅱ(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期,Ⅲ期(微循环衰竭期)和发生机制,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与MODS;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休克等的概念,休克的分期和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休克时肺、肾和心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熟悉微循环的结构和机能特点,休克的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熟悉休克时脑、胃肠、肝功能的变化,休克的病因以及分类。了解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了解SIRS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了解MODS的发病经过及临床类型,了解休克时免疫、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变化和休克的防治原则。【重点与难点】休克的概念,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