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

ID:33806672

大小:2.83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3-01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_第1页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_第2页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_第3页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_第4页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_第5页
资源描述:

《流散的人生 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摘要D.H.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但由于母亲的中产阶级出身使得劳伦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才华很快显露出来,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但其个性孤傲且内向,使得他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忧郁情绪。事实上,劳伦斯是一位忧国忧民,憎恨社会黑暗的文学勇士,他的内向,孤傲与忧郁是由于社会现实使然。劳伦斯于1915年出版长篇小说《虹》,该小说代表了劳伦斯第二次创作高潮的到来,但是由于小说中尖锐的批判性为统治阶级所不容,所以很快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然而《虹》中所折射出的思想精华很快受到评论家及读者的好评,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品评这位旷世奇才的巨著。文学关注现实。一个世纪以来,由于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现实,并通过文学摇旗呐喊,呼吁人类要,t3存忧患意识,同时运用触目惊心的数据警示狂妄自大的人类。学界也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兴起,开始有了新的视角去诠释经典作品。生态批评兴起于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人们对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多数人都认同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批评理论。由于众所周知的生态危机,使得该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探讨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及其思想文化根源。鲁枢元教授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提法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今社会文明及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即是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角度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劳伦斯在面对人类自然、社会、精神所出现的种种困境时,其心路历程的演变,以及作者本人何以产生此种生态哲思,从而追溯作品《虹》的创作之源。同时观照当今社会所面临种种危机的社会文化根源。《虹》中的厄秀拉是劳伦斯思想的凝聚者,她是作者在文章中的形象代言。劳伦斯的愤世嫉俗、与世不容、无不淋漓尽致地在厄秀拉身上展现出来。作品是作家思想的呈现,而作家的思想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劳伦斯坎坷一生,颠沛流离,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成为其创作的源泉。由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文学使人的精神得以提升,面对惨淡的社会现实,不管是厄秀拉,还是劳 伦斯本人都无法扭转乾坤,但这并不能阻止人类对自然栖居的向往。然而劳伦斯独特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他大半生的流散生涯更加使其人生绚烂多彩,并成就他在文学史上的显赫地位。劳伦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是其实现诗意人生的精神力量,所有这些都成为读者品评作品、研究作者、关照现实的依据。因此本文将结合上述因素对劳伦斯及其作品分析解读的同时,旨在挖掘文学对现实社会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空间中,这种含有丰富生态意识的文学作品所带给人们的远非是对文学本身的品评,更多的则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度洗礼,从而最终引发世界范围的生态思考。关键词:D.H.劳伦斯虹生态批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AbstractD.H.Lawrencewasbornfromanordinaryminer’Sfamily.Becausehismotherwasfromthemiddleclass,D.H.LawrencehadreceivedgoodeducationsinceheWasveryyoung.HebeganwritingwhenheWastwentyyearsold,whichquicklyrevealedhistalent.D.H.LawrenceWasaloof,proudandintroversivewhichmadehiswritingpossessedamoodofgloomy.Infact,D.H.LawrenceWasaliterarywarriorswhoWasconcemedabouthiscountryandhispeople,andwhohatedthesocialdarkness.Hispersonalityofbeingintroversive,proud,andaloofWascausedbysocialreality.In1915,Mr.LawrencepublishedhisnovelTheRainbowwhichmadehimcomeintohissecondclimaxofliterarycreation.Howeverthisnovelwhichwassharplycriticalenragedtherulingclass,SOitWasbannedbytheBritishauthorities.ButthethoughtessencereflectedfromTheRainbow,washighlypraisedbythecriticsandthereaders,andagreatnumberofscholarsbegantocommentonthisgreatwork.Literatureconcemsforthereality.Foracenturythehumanbeingshavefacedthesurvivalofanunprecedentedcrisisbecauseoftheenvironmentalproblems.Manypeopleofinsightstartedtothinkofthereality,andcalledonpeopletopossessasenseofurgencythroughwriting,andwarnedthehumanbeingswhoarearrogantandconceitedtotakecareoftheiractionsbypresentingshockingdata.Withtheriseoftheecocriticismwhicharoseinthenintiesoftwentiethcentury,theacademiccommunitybegantointerprettheclassicworksfromanewperspective.Althoughpeoplehaddifferentunderstandingsonthistheory,mostagreedwiththeideathatecocriticismwasa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iteratureandnature.Becauseofthewell-knownecologicalcrisis,thecentraltaskofthistheoryistoexploreaseriesofthesocialproblemsandtheorigionofideologicalculture.ProfessorLuShuyuanhasputforwardthatthetheoryofecocriticismshouldcontainnaturalecology,socialecologyandspiritualecology,andthis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reevaluatingthesocialcivilizationandvalueorientation.Therefore,inthedirectionofecocriticism,thispapertriestointerpretTheRainbowfromthethree angles,andthepurposeofthisinterpretationistoexploretheauthor’Spsychologicalcourseofevolution,andwhyhisecologicalthinkingcomesintobeingwhenpeopleoreintroubleinthecaseofconfrontingnature,societyandspirit.Moreoverthispapertriestotracebacktheauthor’SsourceofcreationofTheRainbow,andduringthesametimedrawpeople’SattentiontothesocialculturalrootsofallkindsofCnSeS.InthenovelofTheRainbow,UrsulaistherepresentativeofLawrence.HiscynicismandbeingnotacceptablewasshownthroughUrsulacompletely.Theliteraryworkisthepresentationoftheauthor’Sidea,whiletheauthor’Sthoughtisbasedonhiskeeninsightofsocialreality.Theparticularlifeexperienceofhisbumpylifeanddisplacementbecamethesourceofcreation.Sinceliteratureconcernsfortherealityandimprovespeople’Sspirit,UrsulaorLawrencehimselfcannotmakeanydifferencewhenfacingthemiserablesocialreality,butthiscannotstoppeople’Seffortforlivingpoeticallyinnature.Howeverlawrence’Sparticularlifeexperience,especiallythedispersionofmostofhislifetimemakeshislifecolorful,andhelpshimtowintheprominentpositionintheliteraryhistory.Besides,hispositiveandoptimisticattitudewasthespiritualstrengthwhichrealizeshispoeticlife.Allthesebecomethebasisoftastingthework,studyingtheauthorandcontemplatingtherealityforthereaders.ThereforecombiningabovefactorswithLawrenceandhiswork,thispapertriestoexplorethemeaningfulenlightenmentofliteraturetothesocialrealityduringinterpretation.Particularlyinthismulticulturalsituationoftheworld,theworkwhichcontainsampleecologicalconsciousness,bringsUSnotonlyappreciationofliteratureitself,butalsothedeepbaptismofpeople’Sideologicalconcept,andfinallyleadtotheecologicalthoughtaroundtheworld.Keywords:D.H.LawrenceTheRainbow;ecocriticism;naturalecology;socialecology;spiritualecologyIV 引苦言第一节国内外文献综述(一)作家及作品概述D.H.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诗文俱佳,才华出众,在他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共创作10部长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集,12部诗歌集,近千首诗歌,10部戏剧(其中两部未完成),5部评论集,3部游记,5534封书信,还有几部散文集,甚至还有许多绘画作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生前却未受到公正合理的评判,人们斥责他是淫秽不堪的小说家,甚至连大名鼎鼎的T.S.艾略特也非常厌恶他。劳伦斯曾经悲呛的感慨三百年内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他死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人们对他的认识、评价,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欣赏他的人、研究他的人层出不穷,著名的评论家爱·摩·福斯特就认为劳伦斯是一位唯一具有先知先觉意识的人。从1911年到1929年,劳伦斯共出版的10部长篇小说。其中1911年他的处女作《白孔雀》发表,次年又出版了小说《逾矩者》,1913年,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成为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劳伦斯在诺丁汉期间深深爱上了后来成为其妻子的弗丽达,并与其私奔至德国。之后他们一直在颠沛流离中生活,甚至常常经济拮据,要靠朋友接济方能度日,当然这种不同寻常的生活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人生及其作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是任何一位小说家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1915年,《虹》的问世更是使他麻烦不断,因为书中的不雅言语,以及对性的描写,再加上书中所具有的尖锐的批判性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虽然部分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给予积极评价,但仍然抵挡不了被查禁的厄运。二十世纪上半叶,劳伦斯震动了整个英国文坛,他的诗风、他的文风以及他的美学观点无不使研究他的人趋之若骛。当然劳伦斯也是一位忧郁、孤傲、愤世嫉俗的文学家。他憎恨社会的黑暗,却又因无力反抗而经常陷入忧郁之中。他的作品大抵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分别是自传性、社会性和暴露性。在其作品中,他无情的揭露了世纪交替之时的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罪恶。他认为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达使得自然美和人性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同时他对那种为了满足工业资本的发展而大肆侵略,掠夺世界弱小民族的行径更是深恶痛绝。劳伦斯运用心理探索和社会批判相结合的方式抒写出了一曲英国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破坏自然、摧残人性的悲歌。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读出他是一位向往自然的单纯与美好,渴望生活的活力与诗意的文学学者;是一位斥责人性沦丧、道德败坏、拜金主义猖狂、及自然与生态资源受到破坏的文学勇士;是一位有良知,有思想,桀骜不驯的青年作家。劳伦斯在作品《虹》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布朗文家族三代人的感情经历。第一代人汤姆·布朗文淳朴善良,扎根在农村,并与一位波兰寡妇莉迪亚结为连理。婚后二人经过磨合,跨越了双方感情的鸿沟,最终生有两子,长子取名汤姆,次子取名弗莱德,加上莉迪亚与前夫保尔·兰斯基所生之女安娜,家中共有三个孩子,一家五口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第二代威尔·布朗文——汤姆·布朗文的侄子,与安娜结合,由于沉迷于肉欲的狂乱之中,致使二人在蜜月之后,出现了心灵的陌生,虽生养众多,但却无法实现情感的融合。第三代人厄秀拉——威尔与安娜之长女,与一位军人安东·斯克里本斯基相恋,由于二人所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高速发展及殖民战争对外扩张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的动荡以及理想的破灭,二人最终分崩离析,并为了各自的追求踏上了人生的征途。(--)国内外对劳伦斯及作品的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状况劳伦斯生前虽然不为多数批评家和作家所接受,但他的才华在其起初的作品《白孔雀》及《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却为他迎来了较高褒奖,著名的批评家及小说家福特(FordMadoxFord)就认为《白孔雀》是一部天才的创作,《儿子与情人》出自一位二十六岁作家之手实属难得。然而从1915年《虹》的出版,越来越多的评论家,称他是毫无头脑,不值一提,误入歧途的“才子"。罗·林德在1915年10月5同的《每日新闻》中称《虹》的出版必然会使劳伦斯名誉扫地,《虹》中人物寡廉鲜耻,如野兽一般。约翰·高尔斯华绥在致平克的信中就认为在审美情趣上《虹》令人感到可憎,认为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脆如 引言玻璃”。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劳伦斯的评论进入了一崭新阶段,文学评论界重新认识,再度关注劳伦斯及其作品。这期间有两位著名的评论家为人们重新认识劳伦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他们是哈里·T·穆尔和弗·雷·利维斯。哈里·T·穆尔于一九五一年出版有关劳伦斯的评传即《劳伦斯的生平与作品》,这是一部详尽全面的述评,书中在赞许他的优点、魅力及成就的同时,也并不漠视他的偏颇、缺点与荒唐之处。之后,穆尔与霍夫曼一九五三年合作编写《劳伦斯的成就》。此后穆尔分别于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九年及一九七四年出版《聪颖的心灵》、《劳伦斯集锦》、《爱的传教士》,可以说这些对我们研究劳伦斯提供了丰富的传记性材料。其中弗·雷·利维斯于一九五六年出版的《小说家D.H.劳伦斯》更是一部具有极大影响的著作。评论家基斯·萨加采用对劳伦斯每一文本都进行细读的方法,对其作品作了系列评述,以著作《劳伦斯的艺术》形式于一九六六年出版。进入八十年代后,西方对劳伦斯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萨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大量书信、照片等第一手资料编写了劳伦斯的传记即《D.H.劳伦斯的生平》,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后来萨加于一九八五年出版《D.H.劳伦斯:变生活为艺术》认为劳伦斯想象力丰富,其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的全部艺术精英。当然还有许多评论家从历史唯物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等角度分析、评价劳伦斯。那么对于作品《虹》的研究也随着西方学界对劳伦斯不断关注而倍受青睐。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评论家对《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价,例如从男女关系的角度,LeoJ.Dorbad在其作品SexuallyBalancedRelationshipsintheNovelsofD.H.Lawrence中关于夫妻之间的哲学时谈到夫妻之间要保持开放的欲望。还有许多评论家追溯《虹》作品中的圣经因素,JamesB.Sipple在其作品PassionateForm:LifeProcessasArt&ticParadigmintheWritingsofD.H.Lawrence中坚持认为在《虹》中,可以看出劳伦斯男女关系的哲学就是尝试神学的重建,即神圣世界的重建,他认为厄秀拉就是精神世界的化身。同时LionelKelly在英文版小说111eRainbow的序言中谈到《虹》中的语言既新颖又熟悉,新颖是因为劳伦斯在描述人物内心意识时具有代表性,熟悉是因为小说的韵律和辞藻与《圣经》息息相关。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由于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学的兴起,也有个别学者开始从生念文学的角度阐释劳伦斯的作品《虹》。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其中ScottSanders在其作品D.H.Lawrence:TheManWhoLived中评论道,无论你什么时候打开劳伦斯的作品,你都能看到灵、肉以及自然的相互融合。2.国内研究状况劳伦斯被介绍到中国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郁达夫、林语堂都对其给予极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由于响应“文学为革命服务”的口号,国内译者主要译介苏联及欧美文学作品中能够激发抗战热情的作品,如高尔基,雪莱等人的作品,从而鼓舞士气,为战争服务。而对于像劳伦斯这样的作家,其作品中由于缺乏战斗激情,自然不会受到关注。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使得劳伦斯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文革期间,人们的思想偏左,劳伦斯作品中含有不雅言语,自然难登大雅之堂,也就不可能译介,自然就不可能对其作品进行研究。进入八十年代后,研究劳伦斯成了学界的热点,有关他的文章及论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由蒋炳贤编选的《劳伦斯评论集》,该书收集了由各国评论家在外国研究期刊及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史料价值高,对于劳伦斯的研究帮助极大。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由刘宪之等主编的《劳伦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视域来研究劳伦斯。蒋家国的专著《重建人类的伊甸园——劳伦斯长篇小说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劳伦斯的十部长篇小说进行分析阐释,见解独到,但主题思路似乎缺乏连贯性。罗婷所著《劳伦斯研究——劳伦斯的生平、著作和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劳伦斯很有启发,但略显庞杂。此外毛信德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视角对郁达夫和劳伦斯进行比较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也步入了世界文坛,当然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文章更是与F:1俱增。同时,又由于劳伦斯本身就是学界的热点话题,因此对劳伦斯作品的阐释以及对劳伦斯本人的关注自然也就多了起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N-十一世纪初的大约十年『刚,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多达六十篇,其中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学术论文就有十六篇之多,《外国文学评论》上的文章有七篇,《国外文学》上的文章有十篇,其它大多都是在各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有关对劳伦斯及其作品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对劳伦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当推南昌大学的徐崇亮老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灵剑老师。徐崇亮老师先后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上发表四篇学 引苦术论文,其中两篇是对劳伦斯诗的研究,两篇是对劳伦斯小说的研究,且是从叙事风格及艺术魅力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劳伦斯的小说摆脱被当作金科玉律的固定模式写法,一反过去的传统。而灵剑老师则是从诗学、主题、及象征意义方面着手去分析劳伦斯的作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许多学者丌始从各个视角研读劳伦斯。如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的熊沐清老师于2001年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的文章就是从叙事学角度对劳伦斯的两部小说《儿子与情人》及《虹》进行阐述;还有从存在论角度,如陈志萍老师发表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的《劳伦斯(虹)的存在论解读》;也有从自然观视角,如《论劳伦斯反进化论的自然观》由程心老师发表于《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的文章;亦有从语义学视角,如《外国文学》2007年第6期冯季庆老师的《移动的欲望与毁灭⋯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的语义学研究》。总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对劳伦斯的分析研究角度异常广泛,有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视角,有从宗教观视角,也有从婚恋观视角等等不一而论。那么到目前为止,对劳伦斯作品的研究主要是从如婚恋观,自然观,宗教观,伦理学,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当然更多的还是从劳伦斯一以贯之的一个主题——性的角度分析研究其作品。从2007年以来,虽有个别学者从生态文学的角度试图阐释劳伦斯的诗歌及小说,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方面去表现劳伦斯作品中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当然,对劳伦斯作品的研究离不开对其作品译作的关注,因为国内大多数人的研究是基于劳伦斯译作的基础之上的。对劳伦斯的最初了解,我们可追溯到”五四”时期,但当时也仅限于对他的介绍。对劳伦斯作品的翻译过程可以说是曲折的,这其中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对劳伦斯作品的初步译介是在20世纪30年代;其次,第二阶段是其所遭受的冷遇和否定,从上世纪30年代后到80年代前;第三阶段是对其的全面译介,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劳伦斯小说较早翻译的是《新月》月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罗隆基先生主编。饶述一先生1934年所译《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中国最早出版劳氏的长篇小说之一,他为中国早期传播劳伦斯的作品起到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文学》杂志首先尝试翻译劳伦斯小说。刊登在1981年第2期的短篇小说《请买票》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和中篇小说《狐》“重新引发了中国出版界、评论界及读者对于劳伦斯作品的极大兴趣,标志着劳伦斯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重新承认和接受”⋯。两年以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劳伦斯短篇小说选集》由主万等翻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些知名的出版公司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等二十多家曾组织系统全面的翻译并出版劳伦斯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对劳伦斯及其作品的关注有增无减,中国出版界先后编译出版并重版了劳伦斯的多部作品,如长篇小说《虹》、《儿子与情人》以及一些中短篇小说等。3.关于《虹》作品的翻译与研究现状首先对于《虹》的研究离不开对《虹》作品的翻译。目前《虹》的译本有六种之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早的译本是漆以凯先生翻译的《虹》,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其次是由复旦大学教授葛各等翻译的《虹》,北方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其它的译本分别是马志刚,齐元涛译《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黄雨石译《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杨德译《虹》九州出版社,2001;当然还有本文所使用的黑马先生所翻译的《虹》。三十多年来对《虹》的翻译有增无减,而且一版再版,足以说明《虹》作品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当然也就有许多学者对该文本不断重读、品评与研究。从博士论文的研究中,对于劳伦斯作品《虹》的研究只有一篇,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200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周玉忠同志所写的《文坛凤凰的斑斓色彩》。该论文主要是从文体学角度入手,以劳伦斯四部长篇小说为例,认为劳伦斯小说的文体主要有四种:即表现主义文体、寓言式文体、象征主义文体以及现实主义文体,认为《虹》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语言使用上都采用了明显的表现主义手法,并认为劳伦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运用了不同的文体风格。从硕士论文的研究中,对于劳伦斯作品《虹》研究共有七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9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刘慧的《(虹)——真纯生活的追求不灭的精神向往》,该论文对劳伦斯的创作技巧,《虹》的主题表达进行了探讨,并同时指出劳伦斯创作的不足之处;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王培婷于2010年作的《(虹)的叙事艺术》,该文以叙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虹》的叙事角度,一方面探讨了其中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基于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作品中的6 圆圈型叙述结构,并得出结论劳伦斯的叙事手法多样,深化了其主题,凸显了作家的创作风格;安徽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的汪静2006年所作的《(虹)一一乐观的悲剧史诗》,该文认为劳伦斯受到尼采的影响,其作品《虹》包含着两性间的二元对立关系,由于三代人对于生活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产生,然而作者本人却乐观的对待现实中的悲剧,并指出这种观点在《虹》中得到阐释;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康俊莉2009所作的《(虹)中揭示人物内心的叙事艺术》,该文以小说修辞学及小说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作者怎样交替使用人物视角与作者全知全能视角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并探讨了该作品的叙事艺术;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宁玉洁所作的《(虹)中劳伦斯的男权至上观》,该文借鉴女性主义的一些观点探讨了作品中所体现的作家本人的男权思想;山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李晓东于2005年所作的《劳伦斯的创作与(虹)的神话解读》,该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理论指导,以《虹》为标本,探讨了劳伦斯的创作方法及其思想观念;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张胜兰所作的《论劳伦斯小说(虹)中的伦理关系》,该文探讨了作品的伦理关系,并反映的劳伦斯有关灵与肉完美结合的主要思想。4.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研究劳伦斯及其作品的目前只有苗福光先生的博士论文《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该文主要对劳伦斯的几部作品如《羽蛇》,《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进行了生态视角的梳理与解读,材料详实,论证充分,当然也不乏偏激思想。那么从生态批评视角来研究《虹》的目前只有两篇硕士论文,其中第一篇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宋礼慧所作《(虹)中第三代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该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男权社会下,自然和厄秀拉所受到的压制及其反抗过程。另一篇是重庆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周维贵2008年所作的《自然的复魅: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虹)》该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劳伦斯对小说体裁的推崇以及他关于生命的表述,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解读劳伦斯本人对自然的生态抒写,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作品中所反映的自我意识,第五部分是结语。此外还有一些期刊杂志也多是从叙事学、伦理学、女性主义、原型批评等探讨劳伦斯作品《虹》,其内容不再赘述。7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一直以来,对劳伦斯作品的解读多从婚恋观,精神分析学等角度探讨其作品及其思想。当然更多的人则是从性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甚至把劳伦斯归为性爱小说家。近年来,随着生态批评理论话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过去以及当代的经典作品。虽有个别学者从生态文学的角度试图阐释劳伦斯的诗歌及小说,但主要是从自然生态方面去表现劳伦斯作品中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因为劳伦斯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天才作家,并向往能和自然息,皂.相通,从自然中寻求创作的灵感。在劳伦斯的有生之年,他敏锐地看到人类从自然中掠夺的越来越多,对自然的爱却越来越少,所以他愤怒的揭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罪恶。因而笔者认为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有利于对其作品及作者总体生态思想有一全新的把握。鉴于此,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通过《虹》这部作品,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方面出发,这种对其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目前尚未见研究者涉足,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同时对劳伦斯作品及其本人生态思想的探讨也有利于窥视出作者所具有的前瞻性的生态意识。综上所述,纵观劳伦斯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我们可以说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批评之路。劳伦斯在中国的接受背后隐藏着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当代中国批评理论的建构。对劳伦斯及其作品的研究是在中国批评理论不断成熟的基础之上,因此研究的视角也在由单维转向多维,并在逐步深入。第二节本论文研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学术意义:本文拟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D.H.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本文作者希望通过立足于生态批评与劳伦斯作品的契合点去解读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即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深入分析其作品,并从人文生态方面去探讨劳伦斯何以产生这种生态意识,进而更好的理解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文化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人的生存状况、社会状况和精神状况,并希望对类似的其它生态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可参考性与借鉴性。生态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跨学科的文艺理论研 引言究方法,当然生态批评并不是单纯的进行人与环境关系的文学研究,而是从文化研究这个更大范围中所拓展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领域。作为一种崭新的批评流派,生态批评的产生过程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学术背景,一般认为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目前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以及生态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劳伦斯的作品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作家的创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作家的思想及其对社会的责任感无不淋漓尽致地折射到他的作品中,这也就是思维与创作的关系。通过这种解读与分析,一方面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作家劳伦斯人生变化时的心路历程,其创作的灵感之源,以及在面对自然、社会、心灵困境之时所引发的生态哲思等;另一方面则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理论,从而为人们的生态文学作品的赏析和生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对其它以及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的现实,而这一切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类就自诩为这个蓝色星球的统治者,人对自然的控制与征服,对自然的掠夺与摧残使得这个原本自然和谐的世界变得矛盾重重,不堪入目。因此保护自然,恢复并重建生态平衡便显得迫在眉睫。而本论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劳伦斯的作品《虹》,一方面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的良知,净化人们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的心灵;另一方面则是反思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第三节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生态批评与劳伦斯作品的契合点,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本文将遵循这样一个研究思路即从分析文本出发,分别在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作品《虹》进行研究分析。首先,在本文第一章中,通过对作品《虹》自然生态的解读,将今昔自然生态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第二章中,通过对作品理想社会9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的解读,分析了人们对社会生态的向往,本章以理想的破灭与理想的建构为着眼点,以作品人物为重心,论证了作品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及其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平衡。再次,在第三章中,本文从作品中主人公的宗教信仰入手,通过分析人物的宗教思想,进而得出对人生的感悟,从而体现了精神生态方面的追求。最后一章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通过解读作品人物,探讨劳伦斯何以产生这种生态意识,并阐述了作者对人文生态的向往。研究方法: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劳伦斯作品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正文部分采用文本细读与整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独特视角则是从劳伦斯作品与生态批评理论的契合点出发,去系统研究劳伦斯在作品中所体现的伊甸园梦想,理想社会以及宗教思想,通过赏析、分析文本来探讨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而据笔者所作的文献综述了解到,此种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尚未有研究者涉足,而对劳伦斯作品《虹》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方面所进行的探讨,目前也并不多见。10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同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园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人类的精神文明在这个百年精彩纷呈。二十世纪的名人让世人敬仰,二十世纪的理论让学界眼花缭乱。也就是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可是这位才华卓越的才子生前却遭到大多数人唾弃。他的思想,他的才华不能被世人所接纳,他就是D.H.劳伦斯。作为二十世纪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虹》也引来了众多专家以及普通读者的非议。然而经典终归是经典,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起读者的品评。有人评价劳伦斯是一位先知,此话毫不过分,他确实是一位先知式的人物,他对地球上人类命运的思考超过了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即使是现在,我们始终也称他为一代文学大师,尤其是他那前瞻性的环境意识,更让后人钦佩不已。自工业革命起,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百年前,人类还一直做的梦在三百年后逐一实现。凭着自己的智慧,人类可以邀游太空,将其足迹刻在月球,实现了数千年的登月夙愿。从此人们不必再为嫦娥黯然神伤,不必为月神而沾衣湿巾,因为那些都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美丽的传说。人类只要带上设备也可以潜入海底,去欣赏那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不用担心龙王发威,不用害怕海神波塞冬,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在地球上,人类更是称王称霸,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人们做不到的。人类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地球,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自己所谓的宏伟蓝图,全然不顾它者的生存权利与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由于人类的自私,人类成了毁坏自己家园的刽子手,昔日清新的空气如今都属于奢侈品,因为如今有这样甜美空气的地方实在太少,昔日的碧波荡漾的河流湖泊现在却难得一见。所以人们喜欢做梦,因为在梦中,那如诗如画的天堂才能浮现在眼前。因此当劳伦斯将“虹"架在人间,使人们看到一幅憧憬中的伊甸园。如果说劳伦斯是以文字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话,那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理论则是以文字和触目惊心的画面形式为我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们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敲响一次又~次的警钟。第一节马什农庄的自然生态一、昔日的马什农庄——展现自然生态的甜美在人类的早期,一切造化皆为自然,自然与人相濡以沫,血肉相连,因为物我不分,万物有灵。随着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在东西方处于不同的地位。在西方,人类对自然是征服和控制;在东方,人类对自然则是依恋和敬畏。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冷漠,自然之美被人们所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现代科技的顶礼膜拜,对现代都市繁华与奢靡的依恋,那么自然也就失去了神性,成为了没有生命的自然。然而让我们久违的自然生态美景却在《虹》的开篇为我们诗意呈现:“布朗文一家祖祖辈辈都住在马什农庄。这里的草甸子上,埃莉沃斯河在桤木林中蜿蜒舒缓地流淌着⋯⋯两英里外的山上耸立着教堂的塔楼,小镇的房屋依山拾级而上。布朗文家的人在田间劳作时,随时抬头都可看见伊开斯顿的教掌,塔楼直插云天⋯⋯”12】这种宁静,这种幽雅的乡村生活,仿佛伊甸园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布朗文家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他们拥有自己的农场——马什农场。这里风景秀美,山谷草地长满了白桤木;这里的土地肥沃,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土地上耕耘,过着春种秋收的恬静生活。“春天,他们能够感到生命活力的冲动,其浪潮一往直前,年年抛洒出生命的种子,落地生根。留下生命的种子。他们知道天地的交融⋯⋯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与所见所闻所感仅此而己,触摸着大地的脉搏和身躯,会感到它们在向犁铧敞开胸襟”,【3】这是春的旋律;在夏天,你会看到“田野里绿油油的麦浪翻滚,像一匹绸缎在庄户人脚下波光荡漾”,14】这是夏的绚烂;“鹌鹑忽的飞起,鸟群像浪花般的飞掠过休闲的土地”,15】这是秋的交响;冬日罩“男人们坐在屋里的火炉旁,女人们则不慌不忙的张罗着”,16】这是冬的闲逸。一年四季,布朗文家族的人们日子过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儿。春天,天地万物所蕴含着的勃勃生机激励着这个家族里的人们辛勤耕耘,去感受着生命的本真。而到了夏天,面对长势良好的庄稼,他们会由衷的赞叹,并且满怀期待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同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的等待着秋天的收获,进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由此可见,布朗文家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平静的遵守着大自然的信条,安排着自己的一切生活,而没有更多的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天人合一。正是由于这种天人合一,天地万物各就其职,所以马什农庄的一切才会那么的井然有序,才会有那么难得相见的、甜美的自然生态之景。如果说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布朗文家的人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心情平静的生活在马什农场,去品尝春夏秋冬不同的味道,大自然也毫不吝啬的将自己的一切送给布朗文家。那么从细节上,我们更能得出布朗文家族的成员是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接受大自然恩赐的人们。一方面他们将自己的农舍建在蜿蜒的小溪边,叮咚哗啦的水流声仿佛大自然奏响的一首美妙的轻音乐,涤荡着庄稼人的心房,让他们每天都有好心情;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自己的住所装扮的异常美丽,农舍的房前屋后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可以说一年四季,这座乡间别墅都掩映在花木之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去赞叹马什的布朗文家族昔日的美好景象:一派的安乐祥和。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四季的变更,并且和谐的,有规律的安排着自己的一切日常生活。正如许多学者所认可的那样,我们之所以能特别注意到作品中美的东西,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币面临着这方面的缺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为人类服务,并能体现人类行为的话,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劳伦斯用娴熟的绘画写意手法,以及他那平实、质朴、自然的语言为我们传达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一草~木、一山一水都是如此的灵秀,如此的魅力,似乎这幅美景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听到鸟儿的欢唱,闻到花草的芬芳,我们的肌肤仿佛在亲近着,习gJL的土地,我们的心灵与那里朴实的人们也有了感应。那样一幅纯美的生活图景在我们看来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至极和谐的生态图景吗?那里不光光只是自然本身的完美和谐,更是我们所期冀的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是一幅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之景。然而这样的景致离我们似乎既亲近又遥远,清晰却又模糊,仿佛就是曾经我们失去的伊甸园。而伊甸园的缺失正是我们当今生态危机造成的恶果,面对生态灾难,文学批评如何能逃避?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一百年前,劳伦斯在自己的作品中再现昔日甜美的自然生态之景,因为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面临着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危机,所以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作者一反轻松甜美的格调,取而代之是以一种异常沉重的、近乎愤怒的语气在控诉自然生态惨遭破坏的场景。二、今日的马什农庄——品尝自然生态的苦涩然而从1840年之后,平静的马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运河的修筑给农庄带来了外面的气息,让马什农庄的人们原本平静的心情变得躁动不安。况且这条运河是为新开的煤矿而修筑的,运河的大坝横卧在田野之上,布朗文家的农舍就在大坝的边上穿过,这种视觉的压抑感所带来身心的压抑感让这些原本安分守己的人不知所措。然而更糟的是“透过高架在空中的引水渠罩黑魃魃的拱洞,可看到附近那座煤矿。再远些,简陋的红砖房一群群地贴在山谷里。最远处则是城里那吐着黑烟的小山包。”【_7】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来自外面世界的人疯狂的开采煤矿,黑魃魃的水渠,冒着黑烟的山包,当然还有文中提到的黑乎乎的矿工,作者用一个“黑”字将原本甜美的场景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今日的马什农庄展现在布朗文一家的面前,同时也逐渐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一开始,周围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布朗文一家不知所措。运河坝的修筑占用了他家的土地,原本熟悉的方向变得陌生起来,弄得他们自己甚至都不认识自己家了。而且这座生硬的大坝使他们与世隔绝,更让他们常常感到困惑。尤其是大坝上传来的马达轰鸣声,以及火车的鸣笛声更是让他们头皮发麻,令人心惊肉跳。所以一切都不在平静,一切都失去了昔日的祥和之景,人与自然不再和谐,而布朗文家族的人们也就别无选择去品尝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后的苦涩。布朗文家的农舍就在这文明世界的对面,他家的房屋坐落在路边,显得“孤孤零零’’的。作者在这里用这种单调缺乏匀称的描述其实就是凸显马什农庄人与自然已经不和谐了,马什自然生态已经在逐渐恶化了。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来自文明世界的一切给布朗文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由于大坝占了耕地,他家得到数目不小的一笔赔款,这一家人整天忙着生产给养,几乎成了商人,比以前富裕多了。可是他们也身不由己的卷入这文明世界的漩涡中,当然此处并不是在指责文明的进步,也并不是讴歌原始的落后。只是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物质上的富足,是要以双倍甚至是双倍以上的代价来换取。就布朗文一家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园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来看,高耸的运河大坝就在农舍边上,破坏了这里原本和谐的自然美景,同时也人为地改变了水中的生态系统。人类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无视他者生存及存在的权利,必然招致自然的报复。所以作者在小说接下来的叙述中让老汤姆·布朗文最终死于滔滔洪水之中,这也许就是劳伦斯给还在陶醉于自己伟大创造中的人们敲响的警钟吧。劳伦斯在作品《虹》中叙述了小山包不断地吐着黑烟,矿井的坑道里冒出的难闻的味道,就是硫质燃烧的味道,事实上正是在揭示马什农庄甜美的自然生态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接下来作者又描述了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作品中讲到矿工的生活是相当的糟糕,“矿井很深很热,有的地方还很潮湿,常常使人死于肺结核”。【8J虽然他们工资挣得挺高,但是却是以生命为代价,作者笔墨所到之处,事实上都是在控诉大工业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这些所谓的人类文明究竟是不是人类的福音,还是值得去深思的。戈尔,美国前副总统,也是~位生态主义的支持者曾经说过:“对我们这个地球环境的最大威胁,不是那些威胁本身,而是人们对那些威胁的认识不足,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危机发展下去绝对会把人类引向坟墓。”19】事实上,作者让老汤姆·布朗文淹没于滔滔洪水之中,就是在暗示由于马什自然生态的破坏,最终会将这里的人们引向坟墓。而处于当局者迷的马什农庄的所有成员,由于角色的变化,即农民向商人的转变,更是由于文明世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就更不可能意识到接踵而来的威胁,何谈认识这些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威胁。所以尽管他们喝着不纯净的水,闻着硫质燃烧的味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异常反应,因此今日的马什农庄的自然生态不再甜美,而是苦涩的,然而这罩的人们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则更是可悲的。第二节布朗文家族的土地情结及马什的自然意象一、布朗文家族的土地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地母盖亚以她特有的方式庇佑着自己的儿女,她用自己的身躯滋润并养育着生活在自己怀抱中的一切生灵,所以对大地母亲的感恩戴德化为一首首生命的史诗吟颂在子女们心中。布朗文家族的世世代代与土地依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依相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大地的心跳,他们辛勤耕耘,等待着收获,他们的双脚踏入光滑松软的泥土中,紧紧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这份浓厚的土地情结尤见于汤姆·布朗文——《虹》中布朗文家族的第一代人身上。汤姆·布朗文的母亲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送他去学习知识,希望他能获得智慧,增长见识,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惜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尽管他拼命攻读,全力以赴的努力去啃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却像吃药自杀那样难受,因为离开了土地,让他感到不知所措,因为脚底无根,感情也随之空落落的。于是他对母亲说他不是读书的料儿,他认为草窝里是飞不出金凤凰的。母亲为此着实伤心懊恼,然而却无法阻止他的天性。汤姆兴高采烈的回到农村,从而恢复了自己原有的本色。他觉得自己的那个脑袋瓜仿佛一只大萝卜,唯有扎根在土里,才能使他踏实。虽然他有点自卑,可一旦干起地里的农活儿,他就立刻变得兴致勃勃,因为他“他喜欢干活儿,喜欢闻这泥土的芳香’’,【lo】所以当他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时,他就有了青春,也有了活力。这份难以释怀的土地情怀与生俱来,在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中,他找到了归宿,有了安全感。纵观全书,老汤姆·布朗文之所以拥有这种难以释怀的土地情结,此乃人之本性使然。况且布朗文家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靠着土地过活,与土地那种天然的亲密情怀早已渗透在老汤姆·布朗文的血液之中。虽然远方的文明对他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但他更无法抗拒自己的天性,因为他太依恋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了。生态批评中的自然生态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土地是最最亲密无问的,能否处理好人与土地的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著名生态批评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土地并不仅仅是指土壤,还包括水,以及生长在土地上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复杂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当然也属于这个共同体的一份子,土地给人类不仅提供人们所需的一切营养,而且也为人们提供感知,独处等一切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保护好这块土地,使这个生命共同体能够稳定、和谐和美丽,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作品中的老汤姆·布朗文由于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所以他紧紧的抓住土地,抓住土地上的一切生灵,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踏实,他的心绪才能平静。他才能更好的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纵然他无力扭转文明的进程,他也要守住祖辈们留下来的土地,守住自己有点困顿的心灵。16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闭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在作品《虹》中,马什农庄的土地上修起的运河,还有触目惊心的运河大坝,以及周围山包里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煤矿,仿佛大地母亲的一块块伤口,痛到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心脏之中。正是人们从经济利益出发来肆意的破坏土地,而无视土地共同体所有的整体利益,所以才使得灾难的发生,诸如洪水的肆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并最终死于肺结核的矿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老汤姆·布朗文的难以释怀的土地情结与陶醉于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最终的命运都是葬身于现代社会的滔滔大潮之中。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指出,人和土地是一种平等且双向需求的关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这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批评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乃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平等相处,所以人类没有理由成为自然的征服者,更没有资格成为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要心存谦恭意识去保护人类的这块栖息地。作品《虹》中,汤姆·布朗文家族与土地和谐相处,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土地呼吸着,等待着他们去耕耘,风把灌了浆的谷物吹干,田地里谷穗随风摇曳⋯⋯他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111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土地、与天空、与野兽、与青青的树木之间有着很深的交情。如此天人合一生态之景当令所有人钦羡不已。布朗文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对土地都怀有异常深厚浓烈的情感,因为土地养育了他们,他们与土地之间建立了“血亲”般的感情。他们辛勤耕耘在这块土地上,春耕秋收,繁衍生息,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他们就像亚当、夏娃深深陶醉在自己的“伊甸园”中,并将自己的双脚牢牢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对现有生活心满意足,因为这里处处生机盎然。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煤矿、铁路、运河以及火车将这块宁静而又古老的土地肢解了,土地也就失去了她的凝聚力,布朗文家族的人们东奔西走,不再安心务农,被卷入了工业社会的大潮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不同的命运。土地作为人类生命的家园,人们对之依恋之情绵绵无绝期,它是现在这个时代精神漂泊的灵魂不断寻觅的情感慰藉。当踩在脚下的这块土地上,作品中的人们能清醒的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和母亲般的温暖。千百年来,大地以她的生生不息之力滋润并养育着万千生灵,她的历史亘古绵长,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因此这些漂泊无依的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灵魂开始了这种替代品的找寻,那就是欲望——对金钱的欲望,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通过获得金钱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白,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当土地离人们渐去渐远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尽一切努力去抓住她,从而来重建自己的伊甸园,挽回自己灵魂的栖居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布朗文家族的土地情结是复杂的,唯有老汤姆·布朗文还能守住自己灵魂的栖居地,而其他的人则在工业社会的迷雾之中不断的寻觅。二、自然意象的诗意呈现所谓意象即寓意于象之中,其审美特征是象征性和荒诞性。古今中外的许多诗人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事实上意象并非诗人的专利,很多小说家也是善于运用意象表达言外之意的高手。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位驾驭意象的高手,在他的笔下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树木花草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们被描绘得诗意盎然。与主人公的心境浑然一体,毫无矫饰之感。其作品《虹》曾一度被贬斥为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书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意象所致。笔者将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就对作品中出现的意象进行生态视角的解读。首先,小说以《虹》命名,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鲜明象征意义的自然意象。《圣经》中讲,虹在《圣经》中主要有三次呈现。在《创世纪》第九章中说上帝连降四十九天的大雨,目的就是惩罚人类的罪恶,唯有义人挪亚、及其家人还有他所精心挑选的各类动物,由于上帝的恩惠而幸免于难。上帝说:“我在云中放置一道彩虹,作为我和世人盟约的标志。我会记住你、我及所有生命之间的这一盟约,我再也不用洪水来淹没世界摧毁生命。”[121从此地球上由于挪亚一家的生殖繁衍,生生不息而恢复了生机。接着虹还在《新约》的《启示录》第四章第三节及第十章第一节中也分别出现两次,这时的虹一个是围绕在天庭宝座的祥云,一个是象征圣约翰有幸所见的新世界。也就是说,上帝因为人类的祖先犯了罪,而把人类从伊甸园中逐出,后用洪水将其毁灭,洪水之后,上帝在空中架起一座彩虹,象征着一个全新世界的开始,而旧的世界将一去不复返。作品《虹》开篇就描述了布朗文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沼泽农场,过着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农家小康生活,仿佛居住在伊甸园中,而这样一幅和谐的生态图景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甸园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而淹没在滔滔洪水之中。就作品的主体部分来说,作者是在控诉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罪恶,劳伦斯在最后一章又以《虹》为题,其象征意义十分明显。那么就作品的细节部分说,厄秀拉在大病初愈之后看到远方有一道淡淡的,巨大的彩虹横跨天地之间,象征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这场大洪水之后,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将不期而至。“那道虹拱架在大地之上⋯⋯透过着虹,她看到了大地上的新建筑,那些陈旧的、不堪一击的糟朽房子和工厂被一扫而光,这世界将在生命的真实中拔地而起,直耸苍穹。"【13】此时的这条彩虹的象征意义即在于人们内心和宇宙之间而形成的希望,是通向美好世界的桥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一个见证。纵观全书可以看到,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侵袭,使得自然生态失去其原有的光彩,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死气沉沉之中。没有人看到光明,也没有人看到希望,天地万物失去生机。那么作品中,布朗文家族的人们,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所表现出来的茫然不知所措,则就更为作者凸显虹之亮丽埋下了伏笔。大自然中的虹是色彩斑斓的,光彩照人的,这就与现实社会的萧条晦暗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虹又是希望的象征,看到了虹,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社会最本真的东西。作者以“虹”来为全书命名,并在文章结尾再次以“虹”收尾,其用意十分明显,即是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迎接未来。其次,在全文中使用最多的一个意象就是月亮。古今中外,月亮都是文人墨客异常钟爱的自然意象,况且有关月亮的传说也是那么美丽动人,她常常是至纯至美女性的代名词。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月亮更是不可或缺的自然意象,因为她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纯真,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绝妙载体。作品《虹》中饱含深情的语言将月亮的皎洁无暇与女性的柔情完美结合,表述的如诗如画:“她转过身,看见山上一轮明月在看着她。她向月光敞开胸怀,她像一颗透明的宝石,让月光穿透。她站在77IjJI,,浑身披满月光⋯⋯她要月光注满她全身,她要更多的月光,与月光交流⋯⋯’’【14】“她耐心地坐着,披着外套,她的身体⋯⋯向月光冲去,用她的胸膛和膝盖撞击着月光,同月光相会,同月光交融”。【”l这正应了卢梭的那句话,当观察着处在“一种极乐的自我消解状态里失去自我,沉溺于美的秩序的广阔空间里,并在其中感受到他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时,19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所有个人的目的全都离他而遁去,他看到和感到的不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万物的整体。"【16】厄秀拉是自然的女儿,在月光中,她仿佛失去了自我。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她的心灵得到了升华,达到情绪的调和和灵魂的净化,在人与自然和谐交融中达到最佳状态,与其成为一个整体。那么反思现代社会的人们,由于醉心于物质的追求,整天往返于钢筋混凝土灌注的碉堡中,疲惫不堪的点击着鼠标,无精打采的品味着现代人的奢华,而无暇去与大自然交流,人与自然疏远了,继而也就被自然抛弃了。因此笔者认为,月亮这个意象的成功运用将作品中主人公——厄秀拉的形象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厄秀拉是自然的宠儿,从小就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之中,其天性就表明其是自然的一份子。月亮则是自然界最纯美的东西,她自然洒脱,毫无矫饰之感。所以当厄秀拉与月亮相会时,彼此心照不宣,也就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到最佳状态。最后,在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意象,就是大海这个意象。大海是人类生命之源,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大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作品《虹》中,莉迪亚曾一度沉浸在丧夫失子之痛中。当她被派往约克郡,在海边的一所修道院,为老院长当护士时,生活如万花筒一般,第一次在她面前微妙的转了一下,从而让她见识到了她必然见识的东西。当开阔地农村,以及荒野如磁石般的进入其大脑时,她一次又一次地被刺激了,这也迫使她去感受那些活生生的东西。因此她的章心被唤起了,同时她感到这儿和她连在了一起。她看到周围的天空变幻着银白、绿色、和蓝色,当她看到美丽的天空与潋滟的大海波光交相辉映时,她会忍不住多看上几眼。她经常一整天坐在窗台上,欣赏着大海那波光粼粼,不断发出忽闪、忽闪耀眼光芒的壮观美景,此刻她感到自己似乎被大海载去,因为“大海的波涛声对她是一支催眠曲,她觉得舒坦”。[17】莉迪亚陶醉在这美妙的世界之中,她心灵深处的创伤也在此刻逐渐被抚平,她的灵魂也逐渐得到解脱,为她和老汤姆·布朗文的结合扫除了障碍,那么此时的大海是自由和解放的象征。劳伦斯已经意识到,现代工业社会使人性扭曲异化,因而希望其作品中的人物能从大海给人美的享受中,去感知生命的美好,去迎接崭新的未来。此外,在作品《虹》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大海的描述都分外的引人注目。20 第一章作品《虹》中的伊旬例梦想——呈现自然生态之景当厄秀拉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紧张忙碌的学业常常使她透不过气来,但是一旦站在海边欣赏着这粼粼银光的海面时,她总是被这种美所感动。“她的心里涌起一股热浪⋯⋯从十分遥远的地方,一个热烈的、尚未问世的渴望慢慢向她飘来⋯⋯似乎在大海的那一段,所有尚未到来的黎明都在召唤着她,而她未来的精神又在大声呼唤着尚未到来的黎明⋯⋯她坐下来望着温柔的大海。大海在闪耀着星星点点明媚的光亮,厄秀拉胸中一阵感伤,她猛地一下咬住嘴唇,才把眼泪强咽下去。还在抽噎,她就笑了起来。为什么要哭?她不想哭。景色那么美她就笑了,精神那么美她就哭了’’[18】卢梭曾经谈到:“观察者的心灵越是敏感,在与自然的壮丽伟大和谐交融时,就会有越强烈的狂喜油然而生。"【19】所以在此刻,厄秀拉的感知被一种深深的快乐所笼罩,并在一种极乐的状态中,自我被消解,从而失去自我。因此当沉溺在美的广阔空间中,她与自然浑然一体,这种对美的惊讶的狂喜也就油然而生。面对壮美的大海,厄秀拉情不自禁,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一切繁琐尽抛脑后,对她来说,大海就是希望。在厄秀拉和安东·斯克罩本斯基的恋爱中,也有众多大海意象的叙述。厄秀拉作为自然的女儿,每当站在海边眺望波光粼粼的大海之时,其迷人的景色总会让她心头一热,被感动的热泪盈眶。由于被这美丽的大海所感动,所震撼,于是她常常独自划船出去,并跳到深海里游泳,这让她确实快活,而且兴致极高,从而也就使她忘却了与平庸的恋人之间的那份不快。“天黑下来后,她独自在海滩上走,期待着。期待着什么,仿佛她是来赴约会的”,【20】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厄秀拉与大海的约会不J下是象征着人类皈依自然,与大海交流的约会吗?大海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海洋。曾经人们对大海充满了敬畏之情,之后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的想去征服大海,殊不知大海的威严岂能让夜郎自大的人类所征服。那么作品中的人物则与现代社会的人们恰恰相反,她们懂得去欣赏大海,并能从大海中感受到生命的归依。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怀,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始于一个“根”的缘故。大海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根,因此这种天然的心理感应,将人与大海合二为一。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第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社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如果说自然生态所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社会生态呈现给人们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大工业大机器的蓬勃运行,英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却是人类悲剧的上演。劳伦斯认为整个英格兰的悲剧是丑恶形成的,因为这是人造的英格兰,所以它才丑的出奇。这人造的英格兰说的就是工业社会的英国。在这个工业社会构筑的文明体系中,人与人之间天然的亲密关系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无情。君不见雇佣之间赤裸裸的剥削,夫妻之间缺少温情,长辈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师生之间只有靠体罚方能解决学业问题,学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利益关系,无不在劳伦斯的《虹》中仿佛幻灯片一般清晰可见。第一节理想的破灭——社会生态的惨淡告白一、社会生态下的阶级差别劳伦斯曾经异常愤慨的斥责:“在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有钱的阶级和工业推动者们所犯下的最大罪行就是迫使工人处于丑恶又丑陋的条件之下,这种条件包括丑恶的状态和不定形的丑恶的环境,丑恶的观念,丑恶的宗教⋯⋯还有,就是工人与雇主之间丑恶的关系。”【21】《虹》中的小汤姆·布朗文——一个小矿主靠剥削工人获取利润的寄生虫,顶礼膜拜于现代工业制度和机械文明,赏心乐事于控制一部非人性的生命机器,不断吞噬工人的血肉和生命。而那些矿工们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几十米深的,黑乎乎的矿井里去挖煤。他们看上去如同幽灵一般,而不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之I'BJ的差别异常显著。小汤姆·布朗文作为一个小矿主,其实就是无数剥削阶级的代表。他对其他什么都不关心,只是关心机器是否运转,以及矿井里出来的利润。从住所上看,小汤姆·布朗文住的是宽敞明亮的崭新的大房子,房间的装饰新颖别致,他有自己的大书房,有自己的实验 第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社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室。这样舒服的住处对于工人们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他们住的房子式样单一,且邋邋遢遢,给人一种败落的荒凉之感。矿工们经常三五成群地游荡着,或迈着沉重的脚步去上班,这些芸芸众生对什么都不再抱希望。在街上,他们毫无意义地走着,表情木讷,似乎带着与世隔绝的威严。由于矿工们在艰辛的生活窘况下犹如行尸走肉,生活的意义在他们面前已经变得毫无价值。因此他们终同面无表情,心无情感,唯一的知觉就是希望肚子不是空荡荡的。如此扭曲的社会状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陌生与冷漠并存,无从谈起温馨。矿I,fl'J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们只不过是一台站着的机器,把煤从井下拖出来。他们和小汤姆·布朗文对道德还是不道德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下井的工钱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因此在不讲道德,只将金钱的社会里,社会秩序到头来必然会混乱不堪,人际关系也就会越来越紧张。书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悲凉的人际关系,那么由这样的人际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和谐。嫉恶如仇的劳伦斯恨透了这种社会,他用自己手中的笔,恨国民之所恨,猛烈的抨击社会现实:“在维多利亚时代的鼎盛时期,资产阶级和那些为发展工业起过作用的人恰恰犯了严重的罪行:他们将劳动者投入到卑贱和丑恶的环境,投入到丑恶的爱情、丑恶的服装、丑恶的希望、丑恶的家具、丑恶的房屋、丑恶的劳资关系之中;一切都是丑恶、丑恶、丑恶、丑恶。"【22J生态批评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即要从整体上,并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并处理问题,最终用和谐的观点衡量问题。由于劳伦斯将一切都说成是丑恶的,那么作品《虹》中展现的这种雇佣关系显然也是悲凉的,丑恶的。因为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由于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即金钱至上的生活理念,所以整个社会都是唯利益是从,他们甚至标榜“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那么在这样的价值观念影响下的民众,对任何东西都不会提起兴趣,除了金钱。因此他们也就不会有满腔热血关注他人,不会有道德的去对待他人和自己的人生,更不会有道德的对待社会。所以作品中所展现的阶级关系皆是丑恶的,这也毋庸置疑的道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种丑恶的社会状况也是有原因可追溯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休无止的欲望。卢梭曾经说,欲望是我们为非作恶的原因,并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把我们转化成奴隶,进而腐蚀奴役我们。劳伦斯在作品《虹》中,描述了以汤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以及众多的矿工及其家属正是受到财富的驱使,也正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卢梭认为:“奢侈或则是财富的结果,或则是使财富成为必须;它会同时腐蚀富人和穷人,对于前者是占有欲,对于后者是以贪婪心来腐蚀”。【23】因此无限膨胀的欲望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生态灾难。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达到物欲的占有,必然要倾尽所能,最终也就在无意识中被腐蚀,被控制,被奴役。更何况文中矿工和矿主之间,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生活水平的悬殊,无形中就使得欲望加剧。当然这种不平等的阶级关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讲也是违反生态正义观的。卢梭曾经指出:“压在穷人身上的过于劳累的工作、富人沉溺于其中的更加危险的安乐生活,以及使一些人因缺乏它而死亡,另一些人却因享用过度而死亡的种种东西⋯⋯一小撮人拥有许多剩余的东西,而大多数的饥民则缺乏生活必需品,这显然是违反自然法则的,无论人们给不平等下什么样的定义。”【24】所以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必然使得彼此之间感情冷若冰霜,毫无温情可言。文中小汤姆·布朗文非常世俗的应酬周围的一切,这是当时的整个社会文化状态使然,这也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外甥女厄秀拉那样超凡脱俗,而生活在下层社会的矿工们由于经济地位的迫使也不可能活的那样潇洒。如果说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阶级关系让人一目了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不和谐的话,那么父母与子女,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则潜在的表明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处处隐藏着危机。作品《虹》中的第三代人——厄秀拉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姑娘,做着许多少女都曾做的梦。可是家中似乎被搞得乌烟瘴气,--N家里,她就浑身不自在。尤其是看到母亲心满意足的生儿育女,且是那么洋洋自得,厄秀拉就窝着火。作为年轻人,她向往未知的理想可是却又实现不了,因为父母亲总想把她拴在家里,甚至轻视她的能力,这种痛苦总这样折磨着她。因此厄秀拉“漠然"地对待父母,更无法忍受这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她认为唯有通过不段努力学习知识,才能挣脱家庭的缰绳,并最终自食其力。因此作为小社会的家庭,其关系此时也就失去原有的亲密与和善,取而代之的是叛逆,甚至是仇视。 第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社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同时师生关系,在本文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厄秀拉作为自然之女,其天性决定了自己的处事原则,然而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她却困顿不堪。作为小学老师,她想受到学生的喜爱,并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可爱的孩子们。然而无拘无柬的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小野马让她伤透脑筋,为此她受到校长的严厉指责,甚至有被辞退的危险。可是她得到同事的唯一忠告就是体罚孩子,她不想那么做,可却别无选择。然而当单纯的厄修拉面对一群专横、张狂、冷淡、无礼且愚昧自信的同事时,她美好的愿望最终也化为泡影,她的慷慨和情感用错了地方。她所工作的这所学校如同监狱一般,而她也变得冷漠无情,为的就是守住这份工作,不让父母耻笑。但是这一切让她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因此痛苦而又不甘平凡的厄秀拉,必然对自己的梦想继续苦苦追寻,经过努力她获得去上大学继续读书的机会。当崭新的世界到来之时,她是那样的好奇,那么的欣喜若狂。然而整个社会的氛围使得她再一次认清了现实,学校的魅力也随之消失殆尽。厄秀拉已经清楚地明白,教授们并非像她所想象的那样都是满腹经纶与拥有渊博知识的牧师。在探索深奥知识与生活的秘密上,这些教授不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而是现实社会的经纪人,活跃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学生们在教授眼里什么都不是,学生所学的拉丁语到头来学得到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毫无用处的知识。教授们所上的拉丁课仿佛一个倒卖古董的铺子,帮助学生买到古董,并知道古董的价格。她发现一切都是虚伪的,假冒的:法国式尊严是假的,拉丁文法是假的,哥特式拱顶也是假的。学校只不过是“一个旧货铺子,到这里是为买一件工具,应付考试。这儿是城里许多工厂的一个小小的附属零件”。1251她觉得学校‘‘不是宗教的避难所,不是专心读书的隐居地”,【261而是一个“小训练场,进来是为挣钱作进一步的准备。大学本身就是工厂的一个又小又脏的实验室。"【27】残酷而又可憎的幻灭感再一次的笼罩着她,她认清了学校的真实面目:它是一个为了获得物质利益的虚假的商店,虚假的货栈,虚假的工作间。那么学生们所学的知识也只是为了对付试题,为了自己将来能获得更高,更丰厚的商业价值。最终,厄秀拉对这种商业意识厌恶极了。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自古以来,学校本是个教书育人,为学子指点迷津的圣地。老师也一直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师生之间是和睦相处。虽然也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也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然而作品《虹》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商业价值为尊,师生之间以互相征服为目的悲凉场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人如何能健康成长,根据鲁枢元教授所阐述的生态批评中社会生态的提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整个厄秀拉的成长过程中,她无时无刻不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家里,父母之间的冷漠使她仿佛失去了栖居地,没有了归属感。进入社会,她陷入人际关系的茫然之中,所以她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一切,甚至随波逐流。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看,厄秀拉所面对的一切与她天性极不协调,她的价值观念与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所以她也就无法融入那个社会。尼采曾经激烈的抨击西方文明的罪恶,工业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异化。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仿佛一位先知,他的语言刚劲有力,他的小说犹如一面镜子反照着我们当今的社会,他说我们“已经变得不近人情,变得不能帮助我们自己,我们只不过是伟大的机械化的社会的附属而已,这个社会是我们在走向完美的道路上创造的。而由于这个伟大的机械化的社会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情的,它机械的运转着,毁灭着我们,它是我们的主宰,我们的上帝”,【28】因此在作品《虹》中,由于在整个资本主义的进程中,机械化主宰着一切日常事务,生活变得程序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程式化。曾经温情脉脉的面纱被彻底撕破,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社会关系自然也是一片凄凉。所以在这样冷漠凄凉的社会关系下,社会生态则无从谈起。也证是这种不和谐的社会关系,必然酿就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扭曲。二、社会生态下的男女对峙社会生态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那么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亦是社会生态的目标。人们常说恋人之间乃至夫妻之间本应是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且行动配合默切,精神沟通融洽的。但是在《虹》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对对男女不是缺乏共同语言,就是感情对峙,一个个都是26 第一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礼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以征服对方为目的。威尔与安娜还是在恋人的时候就不断出现对峙。月夜里,他们忙碌着穿梭在麦茬地里,搬运着麦捆。“她总是赶着他来之前离开,他一来她就走,他一走,她就回来⋯⋯他在等她,双手在垛子上胡乱摆弄着,⋯⋯他来了,可她却后退站着⋯⋯他们之间隔着距离”,【29J然而冥冥之中他们走在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的安娜沉醉于生儿育女的欢乐之中,她觉得自己仿佛万物之母的大地那样,不断的孕育着生命。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因为她很明确:孩子就是她的未来。因此婚前的距离感延续到婚后的情感上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所造成的隔阂注定了他们之间无法进行真正的心灵交流。同时无法从妻子那里得到情感慰藉的威尔,只得忙于自己的木雕和教堂的事业。然而威尔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在这个母权制的家罩,他认真的伺候着自己的老婆,并且谨慎地伺候着这个母权制小家庭。于是他也就放弃了精神上优越感的追求与精神上对于安娜的控制,把自己摆在了家中次要的位置上,他学会了必须服从安娜。当然安娜也不能理解他,不能理解他的愤怒,他的忧郁,他对教堂事业的专心致志,她觉得那些都是莫名其妙的。夫妻之间虽各执其职,但却相互不能理解对方,因为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交流,何谈精神上的共融!文中的安娜和威尔夫妇,由于性格的迥异,常常陷入夫妻矛盾的僵局之中,夫妻不和,威尔的事业平平。同时由于安娜和威尔这种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子女对家庭观念的理解,换句话说,也就必然影响到子女将来组建家庭,以及维护家庭的思想行为原则。所以从生态整体主义上来说,家庭观念的淡薄势必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西方社会所出现的高龄人群的孤独与寂寥,以及许多人所患有的心理障碍等等,可以说与资本主义的家庭观念脱不了干系。处于热恋中的厄秀拉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找到上帝之子,并嫁给他。起初她觉得安东·斯克里本斯基就是上帝之子,然而随着相处的加深,他们却并不能相互融合,当然他们也就不会屈从于彼此。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敌对世界的人,仿佛两股竞争的力量。最终厄秀拉意识到斯克里本斯基就是个累赘,盲目、呆滞甚至固执不堪,而斯克罩本斯基总是想尽全力的去制服她。可是“厄秀拉冷漠、不为所动,把他拒之于外,如同月光离他很远,永远也抓不住,摸不透。要是能定个契约把她管住,把她制服,该多好!"【30】在斯克里本斯基的内心深27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处总是存在着征服他人的意识,不光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征服,更是有对恋人的征服,此种征服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职业习性使然。因为他是英国对外殖民战争的一名军人,那么用战争的方式来谈这场恋爱,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这样的一对恋人,骨子眼里都是要战胜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和睦相处。况且由于性格的迥然相异,他们的关系也不会长久,最终必然会导致彼此分道扬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两人仿佛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当然即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结了婚,将来酿就的也是家庭悲剧,最终带来的则是更大的社会悲剧。作品《虹》是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为背景的,所以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影响着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准则。因此作品中的人物,除了厄秀拉之外,无不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在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发表的一项宣言即《环境伦理汉城宣言》中这样谈到:“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不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i3lJ由此可见,此处撇开环境不谈,仅就价值观念,即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而言,就足以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四伏,社会生态的灭顶之灾将不期而至。须知人类的思想文化观念一旦发生偏离,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作品中所展现的雇佣关系,夫妻恋人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均由于价值观相悖致使社会矛盾重重,酿成一幕幕悲凉的场景,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联系观出发,其中所有原因都是环环相扣,彼此相连的。’综上所述,社会生态要实现全社会的健康与和谐,首先需要每一个人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及伦理价值观念。文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悲凉场景,无不在警醒作品之外的人,当社会关系出现危机之时,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唯利是图,道德模糊。第二节理想的建构——社会生态下理想与现实的抗争人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集合体。所以人从生到死都与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作为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个人,也不可避免的会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的两难选择,常常也会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抗争之中。但是社会生态的 第-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社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健康发展需要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理想,既不能活在飘渺不定的理想之中,虽然理想是美好的。也不能沉醉于现实的世俗之中,因为现实社会的灯红酒绿,纸醉会迷往往让人痴迷。所以人类只有在理想与现实中去寻求平衡,在自然中净化灵魂,在现实中找到落脚点,社会生态的和谐与健康才会不期而至。下面就从生态批评的这个视角去解读作品《虹》中人物的理想与现实。一、自然之女——厄秀拉厄秀拉作为作品《虹》中布朗文家的第三代人,也是劳伦斯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因为她是作者整个精神的化身。厄秀拉是一位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女神,她为追求理想而不断努力。在她模糊地意识中,她认为人不仅要追求个人生活的完美,而且有责任去了解社会,并为改造社会而进行奋斗。童年时期的厄秀拉“几乎总是独来独往,对一切运动着的东西都怀有一股激情。她喜欢涓涓的小溪,一发现一股小小的水流她就非常高兴,她真想同小溪一起奔跑,同声歌唱。有时她会在小溪边的桤木树根上,或落下的树枝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着溪水在石头上疾舞而过。有时,小鱼像幻影一样未等她看清就消失了,有时黄鹊鸽到水边来,别的各式各样的小鸟也来水边饮水。一看到蓝色的翠鸟儿疾飞而过,她就高兴得不得了⋯⋯"。t32J沐浴在自然之中的厄秀拉对一切都是欣喜的。在她眼罩,溪水、小鱼、小鸟和人一样都有意识,都能跟她进行交流,厄秀拉的天性表明其就是自然的一份子。她无拘无束的性格,往往使她的思想也变幻莫测。小时候她爱幻想,幻想自己是老国王的独生女,梦想着自己是波兰公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姑娘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无法体验到的事情,那就是不真实的。她对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错位往往会在她的心中卷起波澜。但是●她直觉的意识到人必须回到现实中,现实中的自然一样的美好,在现实中做独立自主的“我”。在厄秀拉看来,全世界都盛开着最纯洁最柔和的花朵,花儿为她开放,现实世界的美更让她陶醉。所以这样一位在自然的呵护下长大的姑娘也就没有被工业文明污染,必然对泯灭人性的教育恨之入骨,必然为追寻理想中的自然之子重新擦亮自己的眼睛。因为厄秀拉是自然的一部分,她无法容忍违反自然的一切事物,这正应了赫克尔,一位首倡生态学的学者的一句话: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他们“不是29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宇宙的局外人,也不是超自然的漂泊者,而是自然整体的一部分”。【33】随着与斯克里本斯基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向往自然的厄秀拉无法容忍被现代文明异化的男友。在她的眼里,斯克旱本斯基仿佛一架机器,呆板而没有生气。厄秀拉明确的意识到她和斯克罩本斯基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人生观。所以她宁愿像贫穷的船工夫妇那样自然快乐的生活,哺育自己的婴孩,也不愿意去做男爵夫人,皇家陆军中尉的妻子,因为率真自然、生气勃勃的船工与冰冷漠然,且死气沉沉的斯克里本斯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厄秀拉也曾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和肉体去感化斯克里本斯基,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他离自己的自然理想相差的太远了,那么对自然生活向往的厄秀拉也就不可能与斯克里本斯基结婚,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所以在作品《虹》中,厄秀拉没有找到自己的同类,也就没有找到自己所期望的幸福。小说结尾当大自然的杰作“虹"高架天地之间时,她重新恢复了生机,期待着理想和谐世界的到来。二、现实之子——难以言说的安东·斯克里本斯基安东·斯克里本斯基是一个有着绅士风度,有着贵族气质的花花公子。表面上看起来玩世不恭,然而他却安于命运,虽然表面显得懒洋洋,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的样子,且举手投足间也看不出任何精力充沛的迹象。但是他的动作舒展自如,他很平静的停留在自己认为洁净美好的气氛中,仿佛命运早就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当他初次与厄秀拉相识时,他给厄秀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外面世界的见识,让厄秀拉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深深的吸引了她,犹如花香将远处的蜂蝶吸引过来那样甜蜜,使得青春年少的厄秀拉误认为安东就是自己一Ii,目中的上帝之子。事实上这只是她的幻觉,她潜意识的感觉到,安东似乎要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卖身投靠上校。尤其是他那高高在上,鄙视下层人民的贵族气着实让厄秀拉无法忍受。安东·斯克里本斯基是一位很现实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身为军人,他对国家效忠,对战争持着严肃的态度,他全副身心的投入自己本职工作。在他看来,“他仅仅是整个庞大的社会组织、整个国家、整个现代人类的一块砖⋯⋯绝大多数人的最高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所有人的、整个集体的最大利益就是个人的最大利益。因而,每个人都必须为国家奉献自30 第二章作品《虹》中的理想社会——对社会生态的向往己,为大家的最大利益工作。”【34J这样一种生活理念即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则无足轻重,也就使得斯克里本斯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厄秀拉,而是坚定的去走自己的路。该他服役,他就服役,该他忍受的,他也毫无怨言。虽然他的内心深处也有渴望,也真心希望去实现自我。虽然他也明白社会的最高利益更不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些许勃勃生机。“可是他并不认为个人的心灵有那么重要。他相信这一点:一个人代表了整个人类,他就是重要的”。【35】这种生活态度支配下的个人,其行事方式必然都是从现实出发。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军队的稳定秩序,他没有走向自然,而是走向现实。这样一位现实之子,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稳定,并能顺利实现自己利益,可谓说一栋梁之才‘。作为一名军人,斯克里本斯基所有的生活作风都是符合其身份的。放弃自我,服从大我是军人的天职。他深刻的认识到整个社会体制就应该受到保护,不管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都不能分裂、否定这个社会体制。因为他认为任何个人的理由都不能足以证明这种破裂是有任何道理的,那么个人的情感又算得了什么呢!因此在这样生活作风规范之下的斯克里本斯基,他就不会活在虚幻之中,而是尽一切所能去实现其抱负。但是作为世俗社会的一个成员,人,非圣贤,当一切梦幻结束,斯克罩本斯基与厄秀拉分手之后,他感到平庸的快乐。他惊讶的发现生活原来这般美好,至少比跟厄秀拉在一起时美好,厄秀拉强加给他的都是些虚假的东西。所以他很快跟上校的女儿结婚,他知道这是一时的冲动,当然他自己比任何人都更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现实促使必须做出这样的抉择,他没有理由去回避。那么这样一个人,人们可以说他很俗,很世故,甚至可以去鄙视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很现实,很擅长融入那个社会,他注定也是一个可怜的,值得同情的人,毕竟无法回归自我是件令人遗憾而又痛心的事。三、寻求理想与现实中的平衡——人类和谐的希冀理想每个人都有,但作为现实中的人,有时候的理想实际上是幻想,理想和幻想不同,理想一般都是可以实现的。作为自然的女儿,厄秀拉的理想就是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异化,回归到自然的怀抱,做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她处在二十世纪初期,此时的人们陶醉在工业文明的壮举之中,同时对权力,对金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钱,对机器的项礼膜拜,或整日为生计,或为享受而奔波。况且十八世纪理性主义的余波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厄秀拉,换言之作者本人,他们都势单力薄,如何能扭转乾坤?所以她的理想只能慢慢地实现。相对而言,斯克里本斯基是一个太现实,太世俗的人。作为虚假民主社会的卫道士,作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帮凶,他有时确实很让人憎恶。那么这样两个人的分手实是一大幸事,因为两个截然不同世界观、人生观的人倘若真的结合,只能会酿成又一个悲剧。因此通过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厄秀拉一方面由于其拥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生观念;另一方面其做人处事本身就果断,有主见。因此在经过感情的洗礼之后,重新调整了人生的航向,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所以她才活的潇洒,活的脱俗。然而斯克里本斯基,由于其个人的局限,无法摆脱世俗的观念,只能牢牢抓住现实生活的一切。对于理想,他显得无能为力。当然他也就无法从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到平衡的支点,只能活在虚无缥缈之中,过起随波逐流的日子。如此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其最终的命运也必然不同。人们在赞叹厄秀拉的同时,也会惋惜斯克里本斯基,因为人类的和谐需要人人都能像厄秀拉那样,都能够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合适的支点。 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生态批评认为,人不仅是指自然性的存在,社会性的存在,还是精神性的存在。鲁枢元教授指出:“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外,还应当有精神生态的存在。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36J面对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同时带来的巨大的环境灾难,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高科技成果,同时给人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些都在无形之中进入人们的精神空间。人类的情绪、道德以及精神都在潜移默化的受到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那么就二十世纪初期,劳伦斯所处的时代而言,人类受到机械工业文明的影响,人不断异化,精神世界也随之变形,所以常常在宗教的抚慰下去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作品《虹》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所谓的宗教思想,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所以每个人对人生感悟也就迥然相异,本章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解读,将作品人物的宗教信仰和人生感悟上升到精神生态的高度,从而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态以启示。第一节不同人物的宗教信奉体现出不同的宗教理解一、威尔对宗教的信奉——笃信宗教神圣千百年来,西方社会的每个人从生到死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份挥之不去的《圣经》情结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扎根。他们熟读圣经故事,使用圣经语言,他们将《圣经》在自己的生活中演绎,并将之代代相传。在作品《虹》中,劳伦斯所用的语言,所引的典故无不出自《圣经》,圣经是整个西方人精神的寄托,也是拯救西方人灵魂的典范之作。威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作为上帝的子民,人必须严格履行《圣经》中的教义,因此他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有的思想都与宗教有关。处于新婚阶段之时,威尔曾感到自己所住的房子就是浮在洪水上的方舟,让他体验到生命的延续。他专注于他的木雕和教堂事业,因为在那里他想把亚当和 流敏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夏娃雕刻的逼真传神,并渴望将自己的宗教思想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梦寐以求的自我,摆脱家庭的烦扰。教堂对他来说,有着一股无法遏制的吸引力。每当进入教堂,他会产生一种冥冥的情绪,难以名状,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了不起的、充满激情的神话。威尔笃信《圣经》中的故事,坚信水能变成酒。由于他和安娜之间在精神上缺少共同的语言,所以教堂对他来说就变得非常亲切,并且非常宝贵。他珍惜他家隔壁的教掌,并承担了其中全部的修缮工作。他熟悉那个他自己亲手粉刷过的小教堂,在其阴影之中,他感到自己被生命包围着。他特别喜欢教堂的宁静,因为这给他一种庄严,神圣之感。他专心致志在教堂做事,他觉得这样特别快乐,因为他觉得自己接近了某种他摸不透的神秘,而他则存在于他对上帝冥冥的情绪感知之中。威尔盲目地迷信圣经,他将《圣经》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完全照搬过来,并附丽于自己的空虚精神之上,结果却让自己的智慧睡大觉。所以每当他呆坐着的时候,脸上虽然会容光焕发,但却而毫无表情。“他心中有一种黑暗他无法揭示,这黑暗也不会自己变得昭然。”f37】那么此处的“黑暗”正是指威尔无法使自己的智慧发挥作用,而使其埋在“黑暗”之中。生活在安娜阴影中的威尔,精神上显得慵懒无能,所以他没有主见,更没有思想,《圣经》也就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是他全部的思想。由此可见,威尔对宗教没有彻头彻尾的理解,他所从事的宗教事业也许只是转移他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他和安娜无法实现精神的交流,所以他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不现实之中。因为他认为宗教是神圣的,所以他在上帝面前是那样的虔诚,只有这样,他-A’能安顿他漂浮的灵魂。大工业,大机器统治下的英国,到处是一片轰轰隆隆的状态,人在现实的空间中迷失了方向,必然要寻求一种安慰,那么威尔的安慰也就在宗教之中。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宗教能深入人心的原因。有学者曾说宗教麻痹人的意志,迷惑人的灵魂,控制人的精神,所以它成为统治者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利器。因此,威尔在宗教的麻痹与统治下,也就显得异常的安分守己,只是安分到近乎麻木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威尔无法和安娜产生心心相印的亲切感。那么在其精神世界中,除了对宗教的顶礼膜拜,已别无他有。也就是说宗教挽救了威尔的心灵,34 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使得困顿迷惑的他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从精神生态的角度讲,威尔很妥当的处理了其与自身的关系,并心安理得的守候在自己心灵港湾,使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趋于稳定。海德格尔曾经说到,人的精神领域倘若一片空白,后果将不堪设想。威尔的精神领域不是空白的,他笃信宗教,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上帝,因为那种神圣之感深深灌输到其血液之中,他无法抗拒,当然他也更不想成为一个行尸走肉,所以他坦然的面对宗教,欣然的接受宗教占据自己的心灵空间。二、安娜的宗教思想——坚信宗教虚伪安娜也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思想,但不在宗教上面,对于教堂,她不太感兴趣,更不过问所谓的宗教信仰。她做早祷不过是遵循习俗而己,所以对祈祷也就不抱什么希望。有时她对教堂不满,尤其是当教堂唤起了丈夫的热情之后,她更是对教堂敌视起来。她看到的教堂是虚伪的,她讨厌它,因为她恨教堂不能让自己的任何愿望得到满足。丈夫能从教堂中得到满足,而她却没有。但是对安娜来说,对于灵魂的思考和对于自我的思考完全紧密相关的,她的灵魂以及她的自我在自己的躯壳里就是同一个东西。婚后的安娜相信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她沉醉于生儿育女的快乐之中,她觉得自己就是孕育生命的大地,别的她也就不再苛求什么。正如女儿厄秀拉后来给她的评价:“母亲单纯而且完全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就怎么样,没有狂妄地自以为是,没有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来创造生活。”【38】也就是说安娜的一生是真切而实在的,她没有将自己的灵魂寄托在宗教上,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慰藉。她沉湎于自己眼前的生活,生育一堆儿女,并整天忙于家中一切的小事。出于本能,她“反对丈夫对宗教的奴性崇拜,反对她冥冥中对看不见的上帝的崇拜。当一个男人有一个需要他供养的小家庭时,那个看不见的上帝算什么?他还是去做有关切身生活的事,别去崇拜上帝吧!”[39】因此安娜的宗教就是笃信人以及人的知识,她认为人的躯壳总是会死的,然而人能在知识中永生,这即是她的信仰。尽管这样的信仰还不成形,有点模糊,但是她始终相信人的智慧永远是万能的。然而威尔却忽视人的智慧,所以这种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他们精神上无法融合。因此安娜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子女身上,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她认为这比虚伪的宗教强得多。 流敬的人生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说角解读劳沦斯作品《虹》安娜的生活圈子异常狭小,她的全部的R常事务几乎都是围着孩子和灶台转,虽然孩子也很闹腾,但是只要孩子不生病,快快乐乐,一切她都可以容忍。她从哺育孩子的实际生活中,体验到的是真实的快乐,让她摸得到,看得到。也就是说孩子和家务事占据了她的全部生活,她也就无暇去顾及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孩子们已经占据她所有的精神空间。由于安娜对宗教一再否定,当然也就不会去研读其中的教义,更不会让宗教来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鲁枢元教授曾经谈到人的精神生态的健康时指出,若能妥善的处理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使其精神世界趋于稳定,那么精神生态的健康发展即近在眼前。作品《虹》中的安娜对宗教的理解与威尔截然相反,她认为宗教是虚伪的,上帝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可能给她和孩子牛奶和面包。所以她就不能将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宗教来占据,那么现实中的一切就会让她欣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也就成了她精神世界的财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娜也很合理的处理其与自身的关系,让自己心灵的港湾不再寂寞。三、厄秀拉的宗教思想——领会宗教的精髓厄秀拉作为布朗文家的第三代人,是劳伦斯思想的结晶。那么在宗教方面,她也是走过了一个波折的过程,她既没有像她父亲威尔那样不动脑筋的对宗教奴性崇拜,也没有像她母亲安娜那样鄙视宗教,她对宗教有着自己的理解。当厄秀拉初次接触到《圣经》的福音教义时,这让她很反感。因为联系到她自身,她就觉得基督那套救世方法让她不寒而栗。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十三、四岁,她觉得基督是遥远而美丽的,宛若落日时分的一弯白色的月亮,在远方闪耀。又像一弯新月追随着太阳,并向人们召唤,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去认识它。同时厄秀拉做着上帝儿子要娶人的女儿为妻的美梦。。然而当厄秀拉从少女步入成年,她的心中渐渐有T自我责任感,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处在混混沌沌的雾霭之中;意识到她得去个地方,必须得做点事情。而宗教对她来说,仿佛另一个世界,即壮观的游乐世界而已。她觉得耶稣把自己的大麦饼分给五千人吃是不真实的,所以她从幻想转向现实,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世界负责,做一位现实中人。但是由于在她的心灵之中,她把精神世界跟物质世界混淆不清。她一方面听取耶稣给予的精神教诲,另一方面把这些话拿来迎合自己在肉欲上的需要。但是这些 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仍然是肤浅的,后来她遇到了一位师友英格·温妮弗雷德。在和老师相处的几个月里,厄秀拉有很快的长进。英格受过系统教育,希望把厄秀拉的观点、见解提到自己那样的水平。她们一起接受了宗教思想,并摒弃了里面的教条和谬误。厄秀拉逐渐认识到她所知道的宗教不过是一件独特的外衣,罩在人类的理想之上,理想才是实在的。宗教因地而异,但宗教信仰则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现象。再后来,厄秀拉对宗教又有了全新的理解,她认为“宗教有两个重要的主旨:怕与爱。怕的主旨与爱的主旨同等重要。基督教接受了钉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就无所畏惧了⋯⋯但是为人们所惧怕的并不一定就是邪恶的,为人们所爱的也并不就是善的。恐惧将会变为敬畏,而敬畏是对身份的屈服;爱将会变为胜利后的得意,而得意是对鉴明身份的喜悦。"【40】就这样厄秀拉以她现有的知识储备理解宗教,她是个有自信心的人,并且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且毫不相干,因为这个广袤的世界充满着矛盾。面对物欲横流,机器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厄秀拉对宗教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她认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也是基于爱与怕,人们一方面爱宗教,希望得到耶稣的佑护,另一方面也怕宗教,怕自己做了恶后,会受到耶稣的惩罚,因此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厄秀拉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其思想与父母颇有不同。她能够很好的来理解宗教,并辩证的去阐释它,这与其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当然更离不开她本人的知识储备。厄秀拉聪颖好学,秀外慧中,所以她的精神世界也就与众不同。她把爱和恨引入宗教,并对教徒的思想进行剖析,同时得出自己的结论,宗教可以提升人的精神,摆脱现实中的污秽。作品《虹》以二十世纪初蓬勃发展的大工业为背景,人们处在喧嚣的忙乱‘之中,无暇辨析真善美与假恶丑,虚伪的应对眼前的一切。然而厄秀拉却能洞察秋毫,敏感的注意到这一切,并从容的面对、处理这一切,这与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不无关系。从古至今,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引导人迈出正确的人生步伐,同时平息人类烦躁的灵魂。威尔和安娜均受到现代文明的侵扰,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社会,威尔显得拘束不安,畏畏缩缩,灵魂仿佛处于呆滞的状态之下,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别无选择的将宗教作为自己灵魂的避难所。安娜37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自从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必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切,她无暇顾及虚幻的精神世界,但也绝不会让自己的灵魂处于休眠状态,所以母性的本能让她将全部的精神乐趣统统集中到了孩子们的身上。厄秀拉作为自然之女,从小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未受到现代工业社会的侵染,其洒脱的自然天性以及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使其对宗教有着全新的理解,并很好的处理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困顿。“因为我们的困境之根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宗教,所以解救之途本质上也是宗教的”。⋯因此这一家三1:3对宗教的理解与态度恰恰正反应了其精神生态趋于和谐稳定的最重要的原因。第二节在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中来感悟人生一、保尔·兰斯基——感性的化身保尔·兰斯基是莉迪亚的前夫,曾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性情刚烈而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作为一位解放先锋,兰斯基在自己的国民中能够慷慨陈词,并鼓动民众参加起义。他本人也很勇敢,他的言谈很有感染力。虽然工作艰苦,虽然他心力憔悴,但他的双目始终炯炯有神,鼓舞着他始终向着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由于全副身心投入战斗,而对孩子疏忽照顾,致使两个孩子不幸夭折。他痛苦万分,然而战争还在继续,因此很快他就又回到了自己所在的岗位上。兰斯基对自己的信念矢志不渝,他仿佛完全生活在幻觉中,然而在幻想中,他是那样的雄姿英发。兰斯基的全部“宗教”就是自己的理想,所以他活在自己的理想中,活在自己的精神中,并最终也死在自己的理想中。然而这样一位小说中的配角,留给读者的则是无边的思考。应该说保尔·兰斯基在小说中是个悲剧,这样一位痴迷于革命事业的先驱,最后却郁郁而终,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太感性了。他的精神世界被革命所占据,并且他天真的认为,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革命会很快胜利。却没有理性的审时度势,客观的分析革命状况,所以纵然他倾尽生命,也无法扭转时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精神偏执狂,即为了精神上的某个信仰,不顾一切的向前冲。鲁克尔特,第~位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学者强调指出:“生态学的第一原则就是万物相互关联。’’【42l保尔之所以拥有这样的精神偏执,是由于受到现实社会的刺激。历史上,波兰在十八世纪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危机以及无政 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府状态发展到了极点,使得整个国家国力衰弱,并最终沦为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殖民地,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更是被欧洲强国诸如英法等国瓜分殆尽。所以波兰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了二十世纪,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很快传到了东欧各国,爱国的波兰民众纷纷起义,那么保尔,作为一个热血男儿更是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革命事业当中。然而精神上的偏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最终郁郁而终。二、小汤姆·布朗文及其生活圈——理性的合集在劳伦斯的《虹》中,布朗文家族中的第二代人——小汤姆·布朗文长大后离开了马什农场,闯荡于文明世界,这也就斩断了他与马什农场天然的血缘关系。小汤姆·布朗文作为文明社会的精英,是一个绝对理性的集合。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总是能按别人的意愿或多或少的来改造自己。也没有人知道真J下的汤姆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那幅相对没有变化的外表。经过一番打拼,他成了约克郡的一位煤矿主,有了地位有了金钱,但是物质的富有,地位的提高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白,他的内心一片苍白。他对什么事都不抱有希望,因为他想做的,都做过了,都均以心灵受到重创而告终。对任何事情他都不再过问,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上帝还是人类,什么都让他无动于衷。他不在乎肉体或灵魂,只要生命能保持完整性,只剩下生活这个事实,只要他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他还活着,这就够了。因此他把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当然这倒不是因为他向来无所谓,而是其性格使然。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受到干扰,希望自己能够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不用小心谨慎,不用考虑别的。他不相信善与恶,让自己时刻都如同一座孤岛,与时与世隔绝。他觉得婚姻和家庭只是人生的一个过场而已,女人们嫁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矿井里给他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只要拥有了物质财富,他就别无他求。因此对现代文明的顶礼膜拜使小汤姆·布朗文的理性发挥到极致,然而其精神却毫无生机。他漠然地对待周围的一切,机械地毫无目的的生活。他不再是一个正常人,好像是被现代工业的利刃阉割了,似乎成了没有任何思想的废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汤姆·布朗文的情人,未来的妻子,厄秀拉的老师英格·温妮弗雷德,这么一位身材健美、无所畏惧的女子在和汤姆初次相见时,39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内心便有了认同感,彼此都产生自己是同类的心理共鸣。他们一方面讽刺咒骂着机器,另一方面却又对机器异常迷恋。对于汤姆来说,他唯一感到幸福和自由的时刻,就是他在检修机器的时候,所以机器才是他真正的情人,而温妮弗雷德·英格只不过是他想要孩子,给自己繁衍后代的工具而已,对他来说建立婚姻家庭都不算什么。至于温妮弗雷德,机器就是其真正情人,对于这种物质机构,她也崇拜不己。通过使用机器,她才不会受到人类的情感障碍及人类的情感堕落之影响。从机器中她理想中的完美,即高度的和谐和永恒展现在她眼前。和汤姆一起“奋斗”的这些矿工们,他们仿佛幽灵一般每R三五成群地游荡着,或者迈着沉重的脚步去上班,对任何事情都漠然处之。他们的举止透露着那种无精打采的安详,令人害怕。“他们到井下去把留在里边的煤拖出来。他们对道德不道德并不感兴趣——道德不道德都差不多是一回事——只是个下井的工钱问题。’’【43J由此可见,在工业社会机械文明的统治下,人们的精神领域除了金钱,别无他有。金钱就是道德,没钱人为获得金钱而活着,有钱人为获得更多的金钱而活着。齐奥尔格·西美尔曾说过:“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语法形式。"m】此话可以说比较适合小汤姆·布朗文和那群黑不溜秋的幽灵们。诚然富裕的物质生活可能为人们的幸福指数增加砝码,但却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精神世界的富足才是幸福生活的最终砝码。然而人类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工业文明的熏染,其精神世界不断萎缩,甚至崩溃。那么文中的小汤姆·布朗文和他的情人,以及那些可怜的矿工及其家属都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都是苍白的。生态批评吸取了生态学的主要思想,即整体观,联系观以及和谐观。那么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以小汤姆·布朗文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也就能行得通。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当时英国社会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变得很世俗,根本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么其幸福指数也就只能停留在最低的水平上,即只是对物欲的满足。更何况处于底层社会的这些矿工由于朝不保夕,为了生存,也就不可能再有什么精神食粮的渴求,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祈祷上帝能多分给他们一些面包,以免受饥饿之苦,这才是他们最切实的需求。三、聚焦布朗文家族——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厄秀拉作为整部小说的亮点,她是那样一位率真坦诚,活泼自然,为人和 第三章作品《虹》中主人公对宗教的信仰——体现对精神生态的追求善的姑娘。当她用教鞭抽打着学生时,她的内心深处却受着极大的伤害,她痛恨学校僵化的教育模式。她如同一匹自由矫健的骏马被所谓文明的教化缰绳勒住了手脚,她向往过那种像月亮一般纯洁而又自由的生活,所以她最终选择了逃离。她和恋人斯克罩本斯基是两个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人,斯克里本斯基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现代文明社会、整个国家的一小块砖瓦,那么个人的儿女私情则无足轻重。人活着首先要履行人类社会的职责,对于他来说,就是军人的职责。于是他把自己“所爱的女孩抛掷一边,走自己的路,去服务他必须干的事,而毫无怨言⋯⋯他内在的生命已经死去,灵魂身处坟墓之中"【451。所以他在厄秀拉眼里如同行尸走肉一样,他的身体呆板,没有生气,仿佛一架作为人类邪恶的文明顽疾而存在的机器。所以厄秀拉宁愿像贫穷的船工夫妇那样生儿育女,自然快乐的生活,而不愿跟随斯克里本斯基去过贵妇人的生活。对于舅舅汤姆和她的老师温妮弗雷德,厄秀拉是既反感又憎恶。她觉得他们充满着难以形容的腐烂味儿,让她恶心,令她生厌。当她看到那骄傲的煤矿,如恶魔一般逼近在小镇的边上,看到人们将生活中的一切都看成人生的过场戏,而矿井才是正戏,才是这一切的一切存在的理由时,她就恨这煤矿,恨这大机器。如果她办得到,她愿意把所有的煤矿和机器都捣毁,让所有的人都失业,也总比行尸走肉般活着好,因为她认为没有这矿井,人们也能过活。作为自然的女儿,厄秀拉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她是有思想的人,她敢于正视社会,面对人生。她强烈的斥责英国的殖民战争,贬低英国的民主制度,蔑视虚伪的宗教。她厉声责问斯克里本斯基:“你们有什么权利去统治?你们的统治臭名昭著,你们为什么要去统治那儿?因为你们想把NJL的一切都变成和这儿一样死气沉沉,卑鄙拙劣!",146】她愤怒的谴责只有堕落的民族,才会讲所谓的民主。所以在和斯克里本斯基分手之后,她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并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以崭新的精神状态面对生活,那架高挂在天际的彩虹便是她对自己新生命的憧憬。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社会正面临着人类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一为精神沉沦,其二为生态灾难,二者都是伴随着现代性而来。当人类踏出伊甸园之时,其生存状态就在不断异化。人类的意识形态、文化习俗、科学技术在保证人类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桎梏了其精神的发展,使其丧失神性,所以就需要拯救人类的41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精神。黑格尔认为宗教、艺术、哲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灵魂免于沉沦,因为这三种形态是绝对精神的。其中宗教一方面揭示人的生存局限,另一方面也使人类在彼岸的感召下从而获得灵魂的救赎。虽然人类的生存状况,宗教不能改变,但却可以使人的生存境界得以提升,灵魂得以救赎,也就不至于丧失本性。综上所述,曾经人们在理性精神的支撑和宗教救赎观念的感召下,能够历经磨难并挺过难关走向新生,是因为宗教能拯救人的灵魂。众所周知,古罗马曾经几乎毁灭于感性放纵,是基督教挽救了他们。那么作品《虹》虽然是以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为背景,但是十七、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人们的理性也依然发挥作用,甚至发挥到极致。作品《虹》中的人们由于现代性、理性而被异化了,那么现代宗教也就肩负起拯救灵魂与批判现代性的重任,从而对人类精神的困顿起到安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宗教虽然有非理性的倾向,但也保持着对理性的追求,那就是至善至真的理想。人是感性动物,也是精神性的存在,当然也就有自己的追求。然而作品中的人们由于生活所迫,或是价值观念的悬殊,其追求也就变得实实在在。并最终导致宗教信仰同趋淡薄,从而使得拜物主义盛行,进而普遍感到生活无聊,精神虚无。所以人类的精神生态能否健康发展,有赖于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42 第州章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第四章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生活乃文学之源,作家的创作来源于其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劳伦斯的创作也来源于社会现实,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且现实驱使他必须去经历这样的生活。作品《虹》实际上是作者劳伦斯的人生体验与生活态度之使然。因此这也就为读者去解读、理解他的作品和创作思想提供了依据。纵观整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那么劳伦斯何以产生此种生态意识并将其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这便是本章所要探讨的重点。第一节劳伦斯的流散人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始于童年时期,虽然他的家乡伊斯特伍德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变得灰蒙蒙的,但他仍然有幸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劳伦斯少年和成年两个阶段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深情的爱上了大自然,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主义者。首先,小说《虹》中的焦点人物即是厄秀拉,她是劳伦斯思想的凝聚者。根据上文对自然之女厄秀拉的解读已知,厄秀拉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浓的热爱之情。童年时期的厄秀拉几乎总是爱独来独往,并对一切运动着的事物都怀有一股激情。她喜欢那涓涓的小溪,每当发现一股水流时,她就异常的高兴。整个童年时代,厄秀拉都一直沐浴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自然中她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事实上,厄秀拉的童年正是劳伦斯童年的写照。劳伦斯是在甜蜜与苦涩,幸福与忧虑的环境下长大的。因为劳伦斯的父母由于出身的悬殊与爱好的差异,导致家庭矛盾重重。父母这样不幸的婚姻给劳伦斯的蕈年蒙上了阴影,同时他的家乡——伊斯特伍德镇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煤矿的挖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所以这里也就成了作者心灵中的灰色记忆。诚然,在劳伦斯的记忆中,家乡虽被灰色所笼罩,但田野、小溪还是明亮清澈的。尤其是1900年,年少的劳伦斯由于患了肺炎,并于翌年被接到哈格兹农场(Haggs)休养。哈格兹农场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吉西·钱伯斯家的农场,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以及处处所洋溢着的生机勃勃的场景无不给这位天才少年留下深刻的印象,哈格兹也就成了作者43 流敞的人生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的心灵花园。劳伦斯也亲切的称哈格兹为自己“心灵的故乡”,并在自己的许多小说中不断描绘,那么作品《虹》中的马什农场实际上也就是哈格兹农场。由此可见,“心灵的故乡"在后来劳伦斯大半生的流浪生涯中,成为其美好的回忆和创作的源泉,其分量非同一般。其次,作品《虹》中的厄秀拉在长大成人后,对自然的爱更是有增无减,面对自然的美,她会感动的潸然泪下,惊叹大地如此之美、之壮观、之纯洁。在贝尔寇特庄园,厄秀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兴奋的称其为伊甸园。在月光下,她与月光融为一体,在大海边,她深情与大海拥抱,等等这一系列的行为举止都向读者传达着这位自然之女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值得一提的是厄秀拉常常在一种极度忘我的状态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本真的回归,是~种与大自然万物相融合的最佳审美状态。实际上,厄秀拉这一人物的塑造无不体现着作者劳伦斯在创作这一人物时,其自身的感受。因为这些都是基于劳伦斯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描写的,他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世界观全部倾注到厄秀拉的身上,其言行举止无不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意识。因此她是作者的化身,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代言人。1912年是劳伦斯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他找到了自己的另~半,并随之开始了自己的流散生活。诚如上文所提到的,劳伦斯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还受到肺炎病症的折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空气清新的地方疗养,他和爱人浪迹天涯,为寻找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栖居地而到处寻觅。他们的足迹遍及澳大利亚、锡兰、意大利、墨西哥、美国以及瑞士等地,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总能够看到他对大自然美丽JxL景的描绘,事实上,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绪。劳伦斯所处的时代正是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环境污染异常严重,他感慨不已,所以在《虹》中,如上所述,劳伦斯倾其笔墨,字字饱含深情。况且又由于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到处都充斥着丑陋、肮脏,既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他的写作。那么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促使他不断地去寻找环境优美的栖居地,同时激发他的灵感进行创作。陶斯乡村曾是劳伦斯生活过的地方,这里远离铁路,田园风味十足,没有现代文明的烦扰,完全沐浴在 第pq章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大自然的恩惠之中,也就倍受劳伦斯的青睐。劳伦斯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漂流中度过的,而每一次旅行都给他带来新的灵感。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他不断领略大自然的美。在《新墨西哥》一文中,劳伦斯用真挚的笔调写到:“新墨西哥拥有一种我在别处未曾体验过的伟大的美⋯⋯站在雄伟、威严、寂静的落基山下,眺望沙漠彼岸亚利桑那州那如玉髓般碧蓝的山脉。中间那长着一颗颗松树的山丘。多么辉煌!⋯⋯它洋洋大观的壮丽景象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审美领域。那罩的阳光无与伦比的纯净和威严⋯⋯上帝啊,这么美!所有曾在那高傲的沙漠世界的松树间宿营、独自度过一个又一个早晨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样一种几乎令人受不了的美⋯⋯”【471。劳伦斯在他的游记中不断赞叹大自然的壮美,达到了忘我的状态,个人沉浸其中,甚至与瑰奇的自然完全一体化,因此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解,自然与人的融合,就是生态审美所达到的极乐境界,也是生态批评的最高理想。这也正是厄秀拉面对壮美之自然时,所表现出的迷醉,忘我的原因,劳伦斯情不自禁的就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在主人公厄秀拉的潜意识之中。第二节劳伦斯的思想理念——精神生态的体现本文通过作品的解读可知,厄秀拉能够合理的处理其与自身的关系,尤其是和恋人由于理想追求的不一致,分手时所表现出的果断决绝,并能在病愈后,很快看到人生的希望,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劳伦斯本人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本文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逐一阐述。第一,回归真实的自我劳伦斯所生活的时代J下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时期。然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却是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劳伦斯认为是工业文明扭曲了人性,压抑着人的精神,使人同趋萎靡,逐渐失去自我。所以他在自己的小说中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如行尸走肉般活着。劳伦斯曾在自己的作品《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第九章这样评价英国“这就是历史:一个英国消灭了另一个英国,煤矿曾使那些大厦致富,如今又把那些大厦消灭了,正如把那些茅屋消灭了一样。工业的英国吞并了农业的英国,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一种观念消灭了另一种观念,新的英国取代了旧的英国:这种过程的延续不是有机的而是机械的”。【48】所以他痛恨工业文明,并且清醒的意识到这种所谓的物质文明使得人性沦丧,大地污秽。因此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甚至还义愤填膺。他曾经说过“事实上,我是在挣扎着活下去。这个世界太肮脏了,它毒害了我们,我不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假如一种高尚的精神,一种新的精神进入人们的心底,并使人们去创造一个美好的崭新的生活而不是走向死亡,那该多好啊!”【49】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喊事实上正是劳伦斯的精神追求,他反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并希望人类能够通过精神的自我救赎回到本真的状态。因此可以说这是独一无二的劳伦斯,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因社会的变迁而趋炎附势,或是自暴自弃,或是随波逐流,而是尽一切可能回归自我,回归自己的本性,从而形成一种超然的处事态度。第二,保持心灵的宁静‘劳伦斯生活的时代一片嘈杂.各种诱惑纷至沓来。面对种种诱惑,劳伦斯敏锐地觉察到,人们的心灵也是一片混乱不堪的状态。人们不是心平气和的应付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而是通过种种过激的方式处理周围的一切。尤其是战争的爆发,更是使躁动不安人心受到极大的冲击。然而劳伦斯志存高远,为拯救人类的内心世界而努力写作。他说:“当我们内心平静的时候,我们就会或多或少感受到这种‘人类之爱⋯【501。正是基于这种人类之爱,劳伦斯在作品《虹》中借厄秀拉之口斥责英国的殖民战争,并让厄秀拉大病初愈之后,平静的对待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劳伦斯的内心深处是宁静的,他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爱人类。第三,追求生命中的高洁一可以说在劳伦斯的后半生中,常常因财政窘迫而陷入危机。劳伦斯试图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人们。纵然是囊中羞涩,甚至后来流浪他乡数十年,他也绝不为迎合出版商的喜好而删减自己的作品。而这种高沽的品质是劳伦斯生命得以持续保证,也是他不断有新作出炉的原因。劳伦斯曾在自己文学批评中这样谈到:“因为金钱,我们正在失去活力"【5l】。面对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多少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而丧失人格。然而劳伦斯在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是大作频频,正是基于这种唾弃金钱,心存高46 第四章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洁的精神品质。当然也正是因为他能很好的处理好其与自身的关系,明白自己所要做的事,所以才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并展现了和谐健康精神生态的伟大魅力。第三节劳伦斯的诗意栖居——对人文生态的向往劳伦斯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生命旅途中,他却孜孜不倦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笔耕不辍。他用丰富的语言编织出的灿烂、理想的亦或是悲苦、痛心的画面足以表明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希冀,对整个世界人文生态的向往。首先,通过作品《虹》的解读,可以得知厄秀拉作为自然的女儿,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自然的美。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的时候,当她厌倦周围的一切,对什么都不再感兴趣时。此时生物课把她带到了另一片天地。在实验室里,在显微镜下,去观察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切都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兴奋。劳伦斯如此细致地描述厄秀拉,是因为其本人对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存有惜爱之情。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阳光是情真意切的,树木寂静无声的或是挤在一起沉睡,或是在兰花路边站着,懒洋洋的,若有所思的打量着行人。由此可见,在劳伦斯的内心深处,自然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思想的。所以作者在写作之时,其情感便在无意识之中流入笔端。他曾经说过:“地球的任何地方都有不同的生命产物,不同的呼吸脉动。”【521在他的眼罩,世间万物,诸如虫鱼鸟兽,树木花草皆是充满着灵性的生命。因此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关爱,也只有这样,人活在这个世界才能获得力量之源,人生才有意义。在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中,他崇尚自然的纯美与伟大,并倾其一生去寻觅,同时在自己的小说中,饱含深情的描绘大自然的壮丽风景,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劳伦斯曾经说过:“世上有千万种活法,物?什么东西能让你觉得生活没毛病,怎么活都是生活。可是生活的真谛是何让生活变得真正美好⋯⋯对我来说,能让生活美好的东西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即使我身患病症,我还是活生生47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的,我的灵魂活着,仍然同宇宙间生动的生命息息相关。我的生命是从宇宙深处获得力量的,从群星之间,从巨大的世界中。我的力量就是从这巨大的世界中来。”【53】劳伦斯此处所讲的“宇宙”即为大自然。他认为自己的力量来源于宇宙,自己的生命与宇宙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是宇宙给了他信心和力量,因此人与自然,即人与宇宙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劳伦斯还认为,在人类的内心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某种更为神秘的关系,而这种神秘的关系由“爱”作为红线串联起来,因为“宇宙从爱生,依爱而维护,向爱而运动,最终归向爱”。由此可以推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必须在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下,在彼此相互“爱”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不是去任意的破坏自然,征服自然。否则诚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当我们将全部的思想只集中在怎样更好的利用这个世界时,那么这个世界必然会失去其真正的价值,因为人类贪婪的欲望使得世界的价值遭到了贬低。其次,作品《虹》中,厄秀拉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员,她所看到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民主制度,看到的是机械文明扭曲人性,践踏生命的本质。因此她也不希望自己过那种僵化,如同行尸走肉的生活。尤其是恋爱的失败,更让她惊醒,大病初愈之后,她脱胎换骨,看到了那座绚丽夺目的彩虹。彩虹是希望,是和平的象征,这也正是劳伦斯积极人生观的体现。文学关注现实,并反映现实。劳伦斯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为了获得财富与地位,人们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天性为代价,人性被高度异化,造成精神颓废,寂寞孤独,悲观绝望,冷漠无情,甚至轻生厌世。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之外,别无他有。他曾经斥责道:“如果我的同胞还有灵魂可以出卖的话,他们会卖了换成美元,并且会苦苦地讨价还价一番。这就是面对美元表现出的真正优越”。【54】如此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必然使社会关系扭曲,人际关系紧张。劳伦斯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这些惨状。同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被取代。膨胀着的运河,不断延展的铁路,还有冷冰冰戳向苍穹的煤矿井架,它们仿佛死亡之神统治着大地。“在灰暗、肮脏的矿区,人们目光呆滞、浑浑噩噩:他们的生命早已被剥夺,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机械意志阉割。在这里,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是截 第pU章作品《虹》中的生态意识之源然对立的两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前者意味着生命力、生殖力,后者则与普遍的不育、腐坏和死亡相联系。"【551劳伦斯是在矿区长大,亲眼目睹了矿工长年累月在湿热的矿井中工作,时刻都会有生命危险。况且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经常也会因患肺病而死。因此煤矿在吞噬大自然的同时,也吞噬着人的生命。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劳伦斯的哥哥为摆脱成为矿工的命运,到了城里,并拼命的工作,梦想跻身上层社会,结果却被所谓的现代文明遗弃,难逃死亡的厄运。然而,劳伦斯并不是悲观的,他说:“我们处在废墟之中,开始建造一些小的栖身之地,怀抱一些微小的新的希望。这是十分艰难的一项工作,现在没有一条可以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我们只能迂回地前进,或攀援障碍而过,尽管披荆斩棘,也要生存下去。”【56】由此可见,劳伦斯并没有因为社会的扭曲而悲观绝望,而是尽一切可能活下去。这也正是他不断延续自己的生命,创造生命奇迹的原因。最后,在作品《虹》中,厄秀拉一再的斥责男友斯克罩本斯基关于其所进行殖民战争,说它违背人性,肮脏无比。她大声质问斯克里本斯基“你认为印度人比我们简单,所以你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当凌驾他们的老爷。而且你还会觉得那么正当,为了他们的利益去统治他们。你是谁,还觉得这是『F义的?你的正义是什么,是你的统治?你的统治臭极了。你为什么要统治,就是为了要把那里的事情弄得和这里的一样死气沉沉,一样卑鄙!"【57J劳伦斯之所以写下如此激扬的文字,是因为其本人也深受战乱之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状,甚至自己还被怀疑是德国间谍,而受到监视。因此劳伦斯亲身体验到战争不仅在肉体上,更是在心灵上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痛,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荒芜与失落之中。同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的尖锐,人们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文学勇士的劳伦斯必然奋笔疾书,为人类,为自然伸张正义。因此劳伦斯不管是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还是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都是反对英国对外殖民统治的,这也正体现了他的人文生态思想。正如学者所探讨的,人文生态包括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之间在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基础上完成的知、情、意多层面的平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49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栖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过程,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肆无忌惮的开发资源,并挥霍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拜金主义,生活的空虚感,无意义性席卷人们的心理,甚至人们的心智原则和道德体系也开始出现了问题,整个社会变得低俗不堪,人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将何去何从便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一百年前劳伦斯将此批露在自己的作品中,并给予了深刻的剖析,其意义可谓深远。综上所述,劳伦斯在作品《虹》中,以厄秀拉作为代言人,将自己思想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厄秀拉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都充满着大爱,而此种大爱正是劳伦斯经过深思后的结晶。不管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还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劳伦斯亦或是厄秀拉都真情的拥抱自然,关爱生命,都由衷的希望人与自然,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类精神生态的健康与稳定。 结语D.H.劳伦斯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坎坷的,但是他把自己的思想都融入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里,并矢志不渝的鞭挞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他认为要想实现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两性的和谐,当然这种思想固然有失偏颇,但从中读者却能看出劳伦斯对拯救人类所作出的深度思考。一、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本文从劳伦斯作品《虹》与生态批评理论的契合点出发,分析解读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通过文本分析,对其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将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从现实性的角度。进入二十世纪后,人类面临着诸多挑战:自然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得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凄凉的之中;然而更为严重的是人类精神的虚无感无不使人产生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否定感。因此本文所作的解读对于理解劳伦斯在人类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救赎方面的警示也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因为通过文本解读一方面可以了解劳伦斯的生态意识,另一方面从文本上也产生一种普遍性,即作品解读所产生的文本意义对于现实社会的启示。第二,从政治性的角度。本文从生态批评入手研究劳伦斯的作品,探讨其生态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劳伦斯对于政治的关心,对于劳苦大众的同情,否则作品《虹》也不会遭到英国当局的查禁。文学是政治的反应,正是因为劳伦斯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所以笔者认为作者本人是一个政治极为敏感的文学勇士。第三,从文学性的角度。首先通过作品的解读,笔者认为作品中之所以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因为作者本人由于人生经历的变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与成熟,致使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生态意识渗透其中。由此足以说明劳伦斯具有一种fi{『瞻性的生态意识。这也正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关注现实,并反映现实。劳伦斯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奇葩,研究他的人趋之若鹜,当然也就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劳伦斯及其作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生态批评理论更是给劳伦斯研究带来了新的亮点。许多学者开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始关注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尤其是他关于自然生态美景的描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危机,更面临着社会生态、人文精神生态的种种危机。那么本文以这个角度为着眼点,对作品解读及所作的探讨在反映生态批评理论要点的同时,也更突显了作品的文本意义和作者的生态哲思。因此本文对探讨劳伦斯及其作品,以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分析文学史上的其它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当然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宗旨。二、本论文对当今的启示意义英国学者乔纳森·贝特,研究生态文学的权威人士,曾指出:“公元第三个千年刚刚开始,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大难临头前的祈祷都是那么相似。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限制了来自太阳的热量的散发,导致全球变暖。冰川和永久冻土不断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降雨模式改变,暴风更加猛烈。海洋被过度捕捞,沙漠迅猛扩展,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越来越匮乏。这个星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15引笔者认为乔纳森所指出的正是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自然生态灾难,而且如果不慎重对待,将会愈演愈烈,最后人类也许会淹没在滔滔洪水之中,而不会再有“诺亚方舟”的营救。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岂止是自然生态灾难,我们的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也是处在岌岌可危之中。生态批评不仅要拯救大自然,更是要拯救社会,拯救人们的精神。笔者认为,劳伦斯所独有的生态意识对于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其作品不仅可行,而且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也绝非一般。首先,劳伦斯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由于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次,劳伦斯亲身经历一战所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因此厌恶战争,意识到社会矛盾是由于人与人不能和谐相处。最后,劳伦斯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的精神不断异化,灵魂失去了依托。以上三点在我们当今社会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大肆掠夺,人类已经频频遭受自然的报复,人与自然已经不再和谐,自然生态灾难频频发生。其次,社会发展,生活富足,人们却由于贪欲不能自持,面对种种诱惑不能自拔,导致道德沦丧,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社会矛盾尖锐。最后,富有的现代人不断追求各种物质上的享52 结语受,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精神空虚,生活无意义,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最终必然走向死亡,这比自然生态灾难还要惨烈。因此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有助于读者增进生态意识,正如劳伦斯·布依尔所说的“促使读者重新认识他们现在所处的生存状态,重新认识他们J下在被驱使着走向的、但却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的未来生存状态,促使他们关怀这个物质世界。”【59J当然不仅仅是关注我们的物质世界,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而为世界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三、本论文的不足及将来的研究方向笔者作为一个研究生,首先,对于劳伦斯的研究还是非常浅薄,尤其对于劳伦斯游记及其书信资料的掌握尚不充分。本人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倍努力,并希望找到第一手的有关劳伦斯材料进行研究。其次,本文以劳伦斯的一部作品《虹》为基础进行生态批评视角的解读,论证可能会略显单薄。因为作为一个系列研究,不能只是局限在一部作品中,而应该是在劳伦斯的所有作品及书信、游记中广泛的搜集材料,那么在探源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时,材料才能更为充分,论证才会更为有利。最后,生态批评是笔者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当然也是目前受到学界关注的领域。然而对于理论的研读尚不深刻,且理解尚不全面,致使笔者在从社会生态视角解读作品《虹》中理想社会时的论述略显贫乏。所以本人会在今后学习中对生态批评进行深度挖掘,以期在这一领域有所进展。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17】[18】【19】[20】【21]【22】注释蒋家国.重建人类的伊甸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8.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D.H.劳伦斯.虹[Z1.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6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3AlbertGore,EarthintheBalance:EcologyandtheHumanSp/r/t,Boston:HoughtonMi用in.1992:36.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圣经创世纪[Z】.中国基督教协会引发1996:9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46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85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86Rousseau,ReveriesoftheSolitaryWalker,trans.ByPeterFrance,Harmondsworth:Penguin,1979:108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1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91Rousseau,ReveriesoftheSolitaryWalker,trans.ByPeterFrance,Harmondsworth:Penguin,1979:108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91D.H.劳伦斯:劳伦斯散文选[M】.马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19D.H.劳伦斯.劳伦斯散文选【M].马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91J1●一1J1Jn口ppp№p降p叫U刁列卅习印1J●J●1fl,J,ltlr●Lr■Lr●ILr■L 注释【23】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9[2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62,149[25】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93【26】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93【27】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93[28】D.H.劳伦斯意大利的黄昏[M】.文朴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56【29】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5[30】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87【3l】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批评与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5.126[32】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37[33】PeterCoats,Nature:WesternAttitudessinceAncienttime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miaPress,1998:142【34】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94[35】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94[3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37】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85[38】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37[39】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44【40】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07[41】LynnWhite,“TheHistoricalRootsofOurEcologicCris括”,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西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12,14[42】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isim;LandmarksinL#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108【43】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14【44】转引自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0 流散的人生诗意的柄居——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劳伦斯作品《虹》[45】[461【47】【48】[49】[50]【51】【52】[53】【54】【55]【56】[57】D.H.Lawrence7"heRainbow.Kent:Wordsworthclassics.2001:P308.309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52D.H.劳伦斯.性与美【M】.黑马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139.146D.H.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Z】.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61刘宪之主编.劳伦斯书信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326.327劳伦斯爱的行板[M】.杨涛译北京: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38劳伦斯爱的行板[M】.杨涛译北京: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4:131D.H.Lawrence:StudiesinClassicAmericanLiteratur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17D.H.劳伦斯著.性与美[M].黑马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92.93毛信德.劳伦斯[M】.成都:g目)11人民出版社,2001:142阮炜、徐文博、曹亚军.20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大学出版社,1999:134.135D.H.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Z】.赵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D.H.劳伦斯.虹[Z].黑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17[58】JonathanBate:The·勋馏oftheEarth.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2000:24【59】LawrenceBuell:WritingforanEndangeredWor幼Literature,Culture,andEnvironmentintheU.s.andBeyonK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1:2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